说明文阅读复习练习卷_第1页
说明文阅读复习练习卷_第2页
说明文阅读复习练习卷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说明文阅读复习说园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自来学者从各方面 进行分析研究,各抒高见,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闻掇拾到的,提出来谈谈, 姑名“说园。”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何谓静观,就是园 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 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 ,后者则苏州 “拙政园”差可似之。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 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 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

2、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 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中国园林是由建筑、 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 富有诗情画意。 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 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处理原则悉符画本。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 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 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 明末清初叠山家 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如果我们能初 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

3、仅为了绿化,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 样,能“入画”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 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树木品种又多有特色,如苏州留园原多白皮 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一个地方的园林应该有那个地方 的植物特色,并且土生土长的树木存活率大,成长得快,几年可茂然成林。它与植 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要能做到“园以景胜,景因园异”,那真 是不容易。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我国园林是各具风格的。古代园林在这方面 下过功夫,虽亭台楼阁,山石水池

4、,而能做到风花雪月,光景常新。我们民族在欣 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等,都表现了要用 水磨功夫,才能达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的推敲,蕴藉有余味。在民族形式的探 讨上,这些似乎对我们有所启发。(节选自陈从周园林随笔)1. 下面的内容,不能直接体现“静中生趣”的一项是()(3分)A. 绕池一周,有时走走,有时可驻足。B. 止步槛前,细数清水中游动的鱼儿。C. 坐在亭中,迎着清风等待欣赏月色。D. 透过轩窗,注视墙上花影随风摇曳。2. 下面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作者从我国造园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介绍中国园林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B. 用拙政园

5、和瘦西湖的例子作对比,说明中国园林移步换影和动中生趣之妙。C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的例子,说明中国园林的建造要与大自然完全一致。D.中国园林的亭台楼阁和山水花木余味悠长,符合传统的民族欣赏艺术特性。3. 文中说“中国园林是一个综合艺术品”,其艺术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4分)时间去哪儿了“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 ?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 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 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

6、渐渐完 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 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 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 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至厅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 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一一 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 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 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

7、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 么呢?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 ;而老年长的人, 则往往过了 1 分钟觉得这是 1 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 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 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 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 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 路似乎很长。 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

8、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 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 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 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 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 了。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 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 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 20%(1/5); 而一个 20 岁的青年, 过去的 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

9、 5%(1/20); 而对于一个 50 岁的中年人, 过去的一年仅仅是 他生命总过程的 2%(1/50) 。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 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1. 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注意力喝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B. 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的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C. 7 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D. 7 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2.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体内的生物

10、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 年龄越大的人就感觉得时间过得越快。B. 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路还是接触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 都会对新的景象喝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C. 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逐渐进入“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 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D. 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 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小 ;反之,所占的比重越大。3.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篇说明有关“时间去哪儿了”的事理说明文。从生理学的角度科学地解答 你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光阴似箭的问题。

11、B. 本文采用时间顺序,依次说明幼年时光去哪儿和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快的原 因,结果清晰,层次分明。C.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时 间流逝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相对论”的。D. 本文的语言平实严谨,融科学术语通俗的表述中,再加上标题和开头都与流行歌 曲有关,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6. C7. D8. B、参考答案:1. A (文章中对“静中生趣”是这样表述的“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 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 如画,静中生趣”,而?中“有时走走,有时可驻足”,不能体现出景色如画,静中 生趣。此题可

12、以与原文内容对比来分析。)2. D(?项中“作者从我国造园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可原文不是这样表述的,开始段落“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闻掇拾到的,提出来谈谈”,根本没有“从造园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谈我国园林的艺术风格。?项内容不正确,从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可看出,第二自然段是用拙政园和瘦西湖为例子,说明中国园林移步换影和 动中生趣之妙,没有做对比。?项内容也不正确,从文章第三自然段“明末清初叠 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可知,中国园林的建造要接近大自然。)3. 亭阁建筑富有诗意;山水交融显美妙;花木布局有画意。4. 擦亮眼睛审题干。明确题干要求及陈述对象。要选择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选择“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要审出题干关键词,要紧扣关键词作答。5. 对照原文,咬文嚼字审选项。(1).筛选定位:找准、找全与选项对应的有效信息段。(2).对照比较:看选项的话题、 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相比在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等是否相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