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5.单元练习_第1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5.单元练习_第2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5.单元练习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5.单元练习5.单元练习一、填空题1、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2.8,甲、乙两数的最简比是 。2、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 。3、在24的约数中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4、假如苹果重量的1/6与橘子重量的20%相等,那么苹果重量与橘子重量的比是 。5、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最小的合数,另一个外项是 。6、用一张长和宽之比为2:1的纸剪两个最大的圆,这张纸的利用率是 。7、一根钢管长3米,截去1/3后又截去1/3米,比原来短了 米。8、圆柱体的侧面积一定, 和高成反比例。9、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比是8:7

2、,长的比是4:5,宽的比是 。10、请写出两个内项相等,两个比的比值都是0.4的一个比例。二、判断题1、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不成比例。2、等第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之比为2:1。3、比例尺一定,图上间隔 和实际间隔 成反比例。4、甲、乙两个足球队的比赛结果是3:0,这个比的前项是3,后项是0。5、两个正方体的棱长之比为2:3,那么他们的体积之比为4:9。三、选择题1、一种长5毫米的零件,画在图纸上长10厘米,这副图的比例尺是 A、1/2 B、2/1 C、1/20 D、20/12、圆的面积和 成正比例。A、半径 B、直径 C、半径的平方 D、3、一项工程,甲独做5天完成,乙独做6天完成,甲

3、、乙两人的工作效率的比是 A、5:6 B、6:5 C、1/6:1/5 D、5/11:6/114、路程一定,所走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5、XY+2=K一定,X和Y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6、以下选项中, 成正比例, 成反比例, 不成比例。A、比的前项一定,比的后项和比值。B、比例尺一定,分母和分数值。C、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四、计算题解比例略五、解决问题1、一艘汽船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从甲港开往乙港,需要用6小时。返回时,速度每小时进步了10千米,从乙港返回甲港需要用几小时?2、在一副比例尺是1:2019000的地图上,量得A、B两地长8

4、厘米。假如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这两地的间隔 是多少厘米?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根底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进步学生的写作程度,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成效。3、城建工人修建一条自来水管道,用8米长的新管换原来5米长的旧管。如今用新管200根,可以换旧管多少根?我国古

5、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锋利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程度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程度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根

6、本构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4、一个筑路队修筑一条公路,3天修了75米,照这样,再修15天就可以完成任务。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假如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进步学生的程度会大有裨益。如今,不少语文老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老师费力,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为难场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假如有目的、有方案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浸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开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