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学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规划_第1页
2022年中学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规划_第2页
2022年中学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规划_第3页
2022年中学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规划_第4页
2022年中学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品质文档2022年中学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规划 第一部分:现状分析 ××中学是一全部46年历史的一般完全中学。学校以“求实、创新”为校风,先后被命名为上海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学校、上海市德育先进集体、上海市军民共建先进集体、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上海市中学社会实践先进单位、上海市加强学校训练先进单位、上海市体锻达标先进学校、闵行区文明单位、闵行区科技特色学校、闵行区绿色学校。 作为一所老学校,存在着不少进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校内建筑风格不够全都、师资队伍参差不齐、行政人员学科结构不够合理、社区环境属城乡结合部。 1999年9月我校开头新基础训练试验,成为新基础训练

2、试验学校。新基础训练试验已经在我校学校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取得显著成效,在师资培训、班级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都有相应进展。我校新基础训练试验组获得区先进称号,获得了区成果应用一等奖等奖项,在全国性刊物中学校老师培训训练进展讨论等发表了新基础训练内容的论文。 叶澜教授说:“新基础训练的理念要制度化。”一部分新基础训练试验学校,“一要找亮点,找现有的亮点,使这些亮点更亮;二要找可能的亮点,使学校不断扩大亮点,自己感到一年一年在亮起来。××中学就有这个味道。” 我们对21世纪新型学校的创建构想是:“以先进理念为指导,以人本管理为目标,以人格塑造为抓手,以人文氛围为基调,以信息技

3、术为平台,以家庭社区为拓展,以师资建设为主线,以训练科研为支撑。” 我们的创建对策是:“发扬传统,正视现实;弘扬校风,求实创新;拓展亮点,整体推动。” 第二部分:创建规划 一创建目标 在实施新基础理论本土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需始终把握实践的重点,包括课堂、班级和学校。 (一)课堂洋溢生命活力 张扬共性、鼓舞多元、提倡兼容、追求和谐 (二)班级布满成长气息 1分散力:具有自主管理力量的小干部队伍;每个学生主动查找为班级服务的岗位。 2制造力:超越他人、超越自我、超越昨天 3上进心:有切实可行的动态进展的班级目标,每一个学生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4责任心:每一个学生的一言一行能对班集体负责、能对自

4、己负责。 5时间观: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6效率观:讲究方法,提高效率 7宽容度: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8成熟度:擅长反思,调整对策 (三)学校焕发勃勃生气 创设公平与民主、开放与创新的现代学校环境。学校的基本活动场要有利于师生的生存进展,让学生喜爱学校,解决学生厌学问题。为师生创设一个主动进展的生存环境。 向家庭、社区拓展,不把训练教学局限于学校。完善家长学校、新生家庭访问制、学校家庭联络手册、社区服务、学生训练教学帮助基地的开发等。新基础训练的理念将通过学生渗透到家庭、社区,学生将不仅仅是在学校习得新基础训练理念,而且在家庭、社区也体验、应用、推广新基础训练理念。 二理论指导 产生于世纪之交的

5、叶澜教授的新基础训练理论,是一个系统的具有前瞻性的训练理论。其鲜亮的特点是理论先行、理论联系实际,既“成事”,又“成人”。 为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我们必需要有“理论先行”的意识。将新基础训练理论本土化,首先是理论的内化。并且要防止理论的窄化和泛化。 (一)凸现内核三新 新基础训练理论的核心是,以“三观十性”为理念,以塑造新人为目标,以“三z”为培育模式,以创建新型学校为使命。我们要不断加强对新的训练理念(三观十性)、新的培育目标(新人形象)、新的培育模式的理解,并且转化为我们自觉的训练行为。 (二)动态整合制造 新基础理论之新,既体现在其理论内核上,又体现在她的开放性和兼容性。这就需要我们制

6、造性加以动态整合。 1以时代精神作观照(召唤新人形象) 2以生命哲学为底蕴(主动、整体、终身) 3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扩充容量、综合渗透) 4以事理讨论为特征(讨论性地教和学) 三创建对策 新基础训练关注的焦点在“人”:关怀人、敬重人、转变人、完善人因此,我们提出:人性化教学、人文化氛围、人本化管理。 (一)人性化教学 “终身训练体系的开放化,学习就意味着不只是为了升学,还是为了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提升。”这种大众化的训练就体现了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要关注生活世界和学问世界的沟通。 由此,我们提出课堂教学的人性化。我们理解的人性化教学,就是要以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来促进师生的生命活力涌动,以保证学生生

7、命质量和学校生活质量的提升。 1师生互动 老师开心地教与学生开心地学之间的相互促进 老师讨论性地教与学生讨论性地学之间的相互促进 2生生互动 每一位学生的独立思索与生生间的才智碰撞 每一位学生的主动进展与生生间的优势互补 3自我互动 以独特的感受解读独特的文本 以独特的方法解决独特的问题 这三种互动是多层的有机互动。以自我互动为基础,以生生互动为关键,以师生为提高。 (二)人文化氛围 加强校风、班风、学风、教风建设。提倡进取精神、讨论精神和人文精神。我们追求:求真、向善、爱美、乐观的校内文化。其主要内容是: 1关注人的命运、敬重人的价值、崇尚独立人格 2重视德性修养,注意内心感受,具有反思力量

8、 3挑战自我、不怕挫折、主动进展、自我实现 4具有审美眼光、憧憬和谐、追求完善 5崇尚科学精神,培育丰富的想象、大胆的猜想、多元的思索 6乐观、豁达、大度;提倡人类意识、地球意识、宇宙意识 校内硬环境的建设:包括校内立体绿化设计,环保宣扬,金鱼欣赏,爱国主义长廊、学生成长展现廊、科技宣扬画廊、班级文化建设等等。 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建设现代化的教室,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等设备进教室。探究网络环境下 的两种学习模式,即“拾荒式搜寻”和“以网络为平台,探究式学习”;借助信息网将外部世界引入学校,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人本化管理 新基础理论关注人的主动进展,离开人的主体意识是不行思议的。 我们的办学

9、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进展为本;以学生的主动进展为本”。从精英式的关注少数精彩的学生,转换到对每一个学生的关爱。 开展自我进展评价,以唤醒师生主体意识,焕发师生生命活力: 老师自我进展评价追求自我更新;学生自我进展评价追求自我超越;行政自我进展评价追求自我拓展。我们努力做到:激励师生主动进展的动机、创设师生主动进展的空间、形成师生主动进展的机制。突出两个“关注”:关注老师的自我更新,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 关注老师的自我更新,加强师资自培工程 “我们期望的老师,他能够做到系统深化讨论,创新力量有很大的提升,风格特色形成,整个的训练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并能自觉地进行自我更新。” 训练现代化是一

10、项系统工程,它具有多要素、动态化等特点。在各种要素中,现代化、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为了办一流的训练,我校多年来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办一流训练的切入口,在新型学校中我们特殊是把老师骨干群体的培育工作列人“重头戏”,以师资建设为支撑。 新型学校中的师资建设将是:以转变观念为前提,以学生本位为标尺,以听课评课为杠杆,以课题研讨为载体。 (1)“以转变观念为前提”。从“定位在悄悄奉献,甘当人梯上,只是为学生将来的制造服务”转变为“熟悉老师劳动的价值在于制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本质,其劳动本身也内含着丰富的制造”。努力学习新基础训练理论,实现“教书匠”向“训练家”的转变。 (2)“以学生本位为

11、标尺”。学生是构成训练活动复合主体的不行替代和缺少的一部份,不关注学生对训练活动的主动参加,不着力于训练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育与进展,只把训练当作学问的记忆和技能技巧娴熟的过程,是不适应学生为本的时代潮流的。为学生好差分级的标准是因为其忽视的恰恰是训练中最重要的学生潜在可能性的发觉与开发,恰恰是训练最有用武之地的真正的“舞台”。 (3)“以听课评课为杠杆”。新型学校的评课观有如下特点:1、以新基础训练的三层理念(训练价值观、学生观、活动观)为评课的标准。2、以学会评价为评课的详细尺度:学会对课堂教学的由整体到细节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理性思索;学会运用进展观点来评价,也就是既要对客观的事实作出推断

12、,又要能够提出科学的理论依据,既要着眼于现在怎么样,又要着眼于进展,将先进的训练理念体现为先进的训练行为。 (4)“以课题研讨为载体”。依据新基础训练理论的基本观点,结合训练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开展深化课题讨论。确立课题,就必需仔细学习新基础训练理论,熟识新基础训练的三观十性;课题确立以后,必需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案、实践支配、讨论方案;在完成一个个的个案的过程中,加深对新基础训练的先进性的了解与理解,课题的讨论是对自己参加新基础训练试验的一种有效的验证。 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开展学生“成长”系列活动。 关注学生成长的需要,让学生主动健康地进展,是叶澜教授新基础训练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13、 学生成长活动系列设计主要是供应一个框架,留给师生极大的制造空间。新基础训练实践是“不断创生的实践,是富有生产力量的实践。”可以联系班级和班级的实际,不断地细化和详细化。 本设计的三个方面:关注“成长”的主题训练,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阅读“成长”的系列书籍,为了增加学生的理性熟悉;记录自己的成长故事,为了培育反思力量并且便于看到自己成长的轨迹。 以上三种活动形式,可以相互交替的。主题训练和阅读书籍丰富了成长的故事的内容;成长的喜悦和困惑,又督促你去多读书,也使主题训练变得多姿多彩。 四推动步骤 (一)加强宏观策划 学校管理的宏观策划,是将“新基础训练”理念转化为先进的训练行为的重要保证。我

14、们要以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中学三年规划为蓝本,在实施新基础理论本土化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握实践的重点,集中在课堂、班级和学校的进展目标上,将人性化教学、人文化氛围、人本化管理落实到每个学期的工作重点中去。 借助“中期评估”的东风,发挥“评估指标”的导向作用,使“新基础训练”讨论向纵深进展。 (二)加强中观调控 (1)有机渗透 不是把试验当作额外的任务,而是将“新基础训练”理念渗透到日常训练、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来搞好“新基础训练”讨论。每年一至两次的训练教学研讨会都是围绕该主题开展。学校的全部训练活动都要有机渗透这一主题。 (2)重心下移 在试验推动的过

15、程中,只有校长的意志,而没有转化为每一个基层的实际行动,仍旧是无济于事的。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班级,每一节课。因此,班主任、班级组长,科任老师、备课组、教研组等等是我们落实的重点。就教研组而言,要推广到全部学科;就班级组而言,要推广到全部班级。因此,要加强对组长的培训。 (3)增加第一责任人意识 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各级各层的行政、班主任、班级组长,教研组长和科任老师都是相应的第一责任人。将新基础训练理念不断内化,并转化为老师的自觉行动。 (4)形成骨干老师队伍 搞新基础试验贵在平常的水滴墓颉导鳎诔跫虏渭邮笛椋颐堑慕淌鞒隽艘惶醴媳拘导实某晒罚俪尚禄笛榈谋就粱颐墙忧渴首耘啵宰耘嗫问被右员? (三)加

16、强微观剖析 有了“新基础训练”理念,无论是抓大事,还是抓小事,都可以抓在点子上。其实训练无小事。当然,也不能事无巨细样样都管。校长只能抓几个范例,解剖几个麻雀。这三年中抓了不少这样的小事。比如,校长信箱开通以来,仔细读学生的每一封来信,与学生有了更多的沟通,学生报以信任的态度,无话不说。又如,我们提出学生到了老师办公室 ,要让学生与老师平起平坐。开头,有的老师认为是小题大做,渐渐体会到,这实际上是时时提示我们老师,要与学生建立公平的师生关系。这些看似小事,其实都有一个立足点,那就是一切以学生的主动进展为本。 类似的问题还许多,需要我们去剖析去反思,例如: 如何进一步加强“新基础训练”理论的学习,在不断内化的过程中转变自己的训练行为;试验的学科要进一步扩大,如何抓好教研组长队伍;老师试验队伍要加大辐射力度,如何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运用“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