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电荷(教案)_第1页
两种电荷(教案)_第2页
两种电荷(教案)_第3页
两种电荷(教案)_第4页
两种电荷(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文档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本章内容概述声、光、热、力、电、磁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基本现象,本章是在“声现象”、“光现象”、“力现象”、“热现象”学习的基础上,开头让同学接触有关“电现象”的初步学问.本章教学内容,就是从最基本、最简洁的电路开头学习,学习电荷和摩擦起电,学习简洁的串、并联电路,学习电流的测量,学习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本章共分5节:1.第1节“两种电荷”,主要叙述了摩擦起电的现象,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求同学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电子是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知道金属中存在大量可自由移动的电子.2.第2节“电流和电路”,本节是本章的重点教学内容,本节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同学

2、生疏简洁电路,能动手连接简洁电路,会画简洁的电路图上,并留意从一开头就培育同学良好的电学试验习惯、良好的画电路图的习惯.3.第3节“串联和并联”,本节主要叙述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要求同学能正确识别串、并联电路,能画简洁的串联、并联电路图,能依据电路图连接实际电路.4.第4节“电流的测量”,本节的内容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用类比的方法建立电流概念;其次,电流的单位及换算;第三,用电流表测电路的电流电流表的使用.5.第5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本节主要是在同学初步了解电路和电流的概念、生疏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基础上,通过让同学在观看中提出问题、

3、进行猜想、设计试验方案、动手试验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评估沟通等自主活动,让同学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争辩的方法.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学问与技能方面:生疏摩擦起电现象,生疏两种电荷及它们的相互作用.从能量的角度生疏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会读、会画简洁的电路图.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能连接简洁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诞生活、生产中接受简洁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知道电流, 会使用电流表测电流,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在生疏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在动手试验的过程中,学习观看试验现象,学习从现象中分析归纳出规律的方法.在生

4、疏和使用电流表的过程中,学会阅读说明书,对比实物,把握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的过程中,体验科学争辩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步骤.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怀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擅长观看、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本章课时支配【课时建议】本章共有5节,建议10课时.第1节 两种电荷1.5课时第2节 电流和电路1.5课时第3节 串联和并联2课时第1课时初步生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第2课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在生活中的综合运用第4节 电流的测量1.5课时第5节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2课时第1课时探究串联电路中电

5、流的规律第2课时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本章复习和总结1.5课时第1节 两种电荷【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生疏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结构,生疏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试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生疏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留意观看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爱好,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试验,激发同学主动学习的爱好.2.鼓舞同学自己查找资料、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引导同学关注社会、初步生疏科学及相关学问对人类生

6、活的影响.【教学重点】1.知道两种电荷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把握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教学难点】1.运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推断物体带电的性质,并解释简洁的静电现象.2.理解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教具预备】玻璃棒、橡胶棒、细线、铁架台、纸屑、毛皮、丝绸、验电器、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杆、空易拉罐、梳子、气球、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5课时【巩固复习】老师引导同学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同学所做的课后作业(老师可针对性地选择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同学对学问的巩固.【新课引入】老师播放视频“怒发冲冠”,引导同学留意动画中女孩的头发竖起来了.师 下面老师将演示“怒发冲冠”给你们看.老师请2位

7、长头发的女生上台,当空气干燥时,老师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引导同学留意观看头发随梳子“飘”起来.师 同学们肯定很惊异为什么头发会“飘舞”,这是由于“摩擦起电”,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进行新课】学问点1 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1.摩擦起电老师将“摩擦”过的气球“挂”在黑板上,引导同学思考为什么气球会吸在黑板上.生1:是不是由于黑板和气球具有磁性,所以它们可以相互吸引.生2:气球怎么可能具有磁性,这是由于老师刚“摩擦”了气球,使气球带电了,所以才会吸在黑板上.老师不需焦急解答,先引导同学观看两组试验:试验1:老师用“未摩擦过”的梳子靠近易拉罐,用“未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用“未摩擦过”的橡胶棒靠

8、近碎纸屑.(现象:无法吸引)试验2:老师用“摩擦过”的梳子靠近易拉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现象:可以吸引)师 请同学们说说两组试验中的“玻璃棒”、“橡胶棒”、“梳子”有什么不同?生: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梳子能吸引轻小物体,没有经过摩擦的玻璃棒、橡胶棒、梳子不能吸引轻小物体.老师鼓舞同学的回答,引出摩擦起电的概念,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师 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还见过哪些“摩擦起电”现象?生1:摩擦过的小塑料尺能吸引头发.生2:电风扇

9、的“叶子”易招灰尘.生3:假如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肤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消灭火花.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来做个例题.例题1 (多媒体呈现)把一张干燥的报纸紧贴在竖直墙壁上,松手后报纸会自行脱落.假如用铅笔的侧面快速在报纸上摩擦几下,报纸就会“贴”在墙壁上.这是报纸和铅笔摩擦 后,报纸与墙壁相互吸引的原因.此时报纸相对于墙壁是 的.解析:报纸与铅笔摩擦后带了电荷,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将报纸靠近墙壁时,与墙壁表面相互吸引,所以报纸能粘在墙壁上,此时报纸与墙壁的位置没有发生转变,所以相对静止.答案:起电(带电或带了电荷)静止2.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老师引导同

10、学观看3个试验(老师可以边演示边解说).试验3:用两块相同的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再将两根玻璃棒相互靠近.(现象:相互排斥)试验4:用两块相同的毛皮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橡胶棒,再将两根橡胶棒相互靠近.(现象:相互排斥)试验5: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现象:相互吸引)老师引导同学说说从上面3个试验中,可以发觉什么规律.生1: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带同种电荷,靠近时相互排斥;两根橡胶棒都是用毛皮摩擦的,它们带同种电荷,靠近时也相互排斥,由此可知,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生2:既然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吸引,说明它们

11、带的是异种电荷,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老师鼓舞同学的回答,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1)正电荷: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可以用“+”表示.(2)负电荷:人们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可以用“-”表示.(3)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例题2(多媒体呈现)用丝线悬挂着A、B、C三个轻质小球,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状况如图,若C带负电,则()A.B可能带负电B.A、B肯定都带正电C.B可能不带电D.A肯定带负电解析:由图可知,A、B相互排斥,说明A、B带电且带同种电荷;B、C相互吸引

12、,说明B、C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其中一个不带电,另一个带电.题目已知C带电,分析第一幅图可知B带电,即B、C都带电,且C带负电,所以B带正电,A带正电,故选B.答案:B课堂演练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学问点2 验电器1.生疏电荷量师物体所带电荷有多有少,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生疏电荷量.板书:(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也可简称电荷.(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3)一根试验室中常用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摩擦后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C.2.生疏验电器老师出示两种不同型号的验电器,并介绍其结构.(如图甲、乙)板书:验电器的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师 同学们肯定

13、很惊异为什么验电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大家不要焦急,我们先来观看一组试验.老师演示试验:用不带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不张开)用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不张开)用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用带负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用力摩擦玻璃棒、橡胶棒,再将它们分别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更大了)老师引导同学说说从这组试验中,你发觉了什么.生1:没有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不张开,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了.生2

14、:带电多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片的张角更大,所以,验电器不光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还可以检验出带电量的多少.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带电体接触金属球时,金属箔片会张开呢?同学争辩后总结得出结论: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老师鼓舞同学的回答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课堂演练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学问点3 原子及其结构1.原子及其结构师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构成,有的分子由一个原子构成,下面

15、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原子的结构.老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原子的结构”,并讲解原子的结构(多媒体课件)(1)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格外相像,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外有肯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运动(如图甲所示).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状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全部电子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2)原子很小,直径为10-10m,假如将原子比作一座大楼,原子核就如乒乓球那么大,可见原子核格外小.但是原子核又可以再分,它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而质子和中子还有更小的精

16、细结构夸克(如图乙所示).关于原子核结构的问题,本节课我们只需了解,不作深化探究,这些内容我们以后再学甲:原子结构 乙:原子核结构(3)氢原子的结构最简洁,原子核中有1个正电荷(其电荷量与电子电荷量相等),核外有1个电子氦原子核中有2个正电荷,核外有2个电子.(如图丙)丙:氢原子和氦原子的结构板书:(1)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原子的核式结构与太阳系相像(2)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3)通常状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全部电子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使得整个原子不显电性例题3(多媒体呈现)下列关于原子、原子核的说法正

17、确的是( )A.原子核不带电B.原子核几乎占据了原子的全部空间C.原子带正电荷D.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答案:D2.电荷守恒定律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摩擦起电”,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呢?摩擦起电制造了电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的实质(多媒体呈现)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事不同.当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事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由于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由于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摩擦起电并不是制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

18、开.板书:(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制造 ,也不能被毁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课外延展】师 下面我们将做一个小试验来证明电荷的转移,请同学们留意观看金属箔片的张角状况.老师演示试验:将带正电的验电器A和不带电的验电器B的金属球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杆连起来.(现象:验电器A的金属箔片张角变小,验电器B的金属箔片张角变大)师 请同学们说说这个试验说明白什么?生:这个试验说明验电器A所带电荷削减,验电器B所带电荷增大,由此我可以联想到正电荷由验电器A移动到了验电器B.例题4 (

19、多媒体呈现)用一根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一个金属箔已张开小角度的验电器,接触时发觉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变大,由此推断( )A.验电器原来带正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验电器传向玻璃棒B.验电器原来带正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玻璃棒传向验电器C.验电器原来带负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玻璃棒传向验电器D.验电器原来带负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验电器传向玻璃棒解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当它接触验电器时,箔片张角变大,说明验电器原来也带正电,且电荷量比玻璃棒小,箔片张角变大说明验电器所带正电荷量增加,带正电荷实质是失去电子,说明验电器失去电子,即电子从验电器传向玻璃棒,故A对.答案:A课堂演练完成本课时对应课

20、堂练习.学问点4 导体和绝缘体师 带电的物体有时会与其他的物体接触,从而失去电荷.那么,什么物体简洁传导电荷,什么物体不简洁传导电荷呢?下面我们通过试验来争辩.老师演示教材P34演示“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中的两个试验,并对试验现象进行解说:第一个试验中,用橡胶棒连接后,验电器A、B金属箔的张角没有变化,说明橡胶棒中没有发生电荷的转移,即橡胶棒不简洁导电.这种不简洁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绝缘体中的带电粒子相互约束,不能自由移动.其次个试验中,用金属棒连接后,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B的金属箔由闭合变为张开.这表明,验电器B也带了电,就是说,有一部分电荷

21、通过金属棒从A移动到了B,电荷在金属棒中可以定向移动,说明金属简洁导电,我们把这种简洁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金属中有自由电子,能够导电,酸、碱、盐的水溶液中也有能够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电线芯线用金属来做,由于金属是导体,简洁导电;电线芯线外面包上一层橡胶或塑料,由于它们是绝缘体,能够防止漏电.板书:(1)导体:简洁导电的物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等都是导体.(2)绝缘体:不简洁导电的物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3)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金属导电

22、,靠的就是自由电子.例题5(多媒体呈现)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这是由于桶内汽油会不断与塑料桶摩擦,使塑料桶带了电,而塑料是 (选填“导体”或“绝缘体”),不能准时将电荷转移,易造成火灾隐患.解析:汽油是易燃物质,当用塑料桶装运汽油时,由于在运输过程中,汽油不断与桶壁摩擦而使塑料桶带电.又因塑料是绝缘物质,桶上的电荷不能传递与转移,从而桶上的电荷越积越多.当桶上电荷积累到肯定程度,就会发生放电现象.放电产生的火花会引燃汽油,造成火灾或油桶爆炸事故,所以加油站用醒目的标语提示人们不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以免发生意外事故.答案:绝缘体例题6(多媒体呈现)如图是家庭

23、电路中常用的白炽灯泡和灯头的示意图,则以下灯泡和灯头上各种部件中全部属于导体的是( )A.灯头后盖、螺旋B.玻璃泡、锡块C.螺旋、金属片D.灯头后盖、玻璃泡解析:灯泡和灯头各个部件中,螺旋、锡块、金属片都是导体.答案:C老师总结: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在肯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例如,当某些绝缘体加热后部分电子摆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从而使该绝缘体变成了导体.课堂演练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老师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电荷的有关学问,知道了摩擦起电现象.正负电荷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导体和绝缘体的有关学问,为电学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电能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格外广泛,信任大家肯定

24、会学好电学学问.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对于“两种电荷的规定”、“金属中有大量自由电子”等学问需要很大篇幅才能讲清楚,而这些学问只是要求同学在观看演示试验的过程中有一个感性生疏,不需要同学过多地进行深究,因此在教学时只是在试验的基础上简略带过,更多关注的是同学主动探究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育同学的思维力量,特殊是制造性思维的力量.2.本节“摩擦起电”和“原子结构”的学习是为下一节引入“电流”做铺垫.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结合本节“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问题,启发同学从电子的得失方面去猜想摩擦起电现象的产生,引导他们通过查找资料、课外阅读更多地了解科学家富兰克林,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25、电子的转移,了解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现代静电技术.在教学中还应告知同学“电中性”是指原子(或整个物体)对外不显电性.物体呈电中性不等于物体没有电荷,只是物体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数量相等而已.1.避雷针“避雷”的原理避雷针的创造,是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人类避开雷电损害而做出的巨大贡献.避雷针是一根高而尖细的针状导体,把它竖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尾部用粗铜缆连接到埋入地下几米深的金属板上,使避雷针与大地接触良好.雷雨天气时,空中的乌云团带有大量的电荷,乌云团与地面或与带异种电荷的其他乌云团间可形成上亿伏的高压电,这样的高压可使空气电离,由绝缘体变成导体,于是消灭巨大响声和火花放电,这就是雷鸣和闪电.云团与云团之间的放电,称为“天雷”,云团与地面间的放电,称为“落地雷”,后者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