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毛概免考论文:《还科研以青春活力》_第1页
【完整版】毛概免考论文:《还科研以青春活力》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还科研以青春活力当代大学生不愿从事科研之原因探究电气工程系1152546向缪丹妮【摘要】在当代社会,愿意从事科研事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对于国家综合实力是 一种不利的状况,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学术水平、 科技进步与工业发展。本文通过 对身边的同学进行调查,并从媒体资料中了解全国范围内研究生的现状和导师的 看法,分析出年轻人不愿做科研的因素有家庭反对、经济负担、自身兴趣不足、 学术氛围腐化、导师的不合理要求等等。随后根据这些因素产生的原因和现状,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例如从心理上打消年轻人做科研的顾虑, 从经济上 增加补贴和保障等等。并在文章的最后阐述了自己对于未来的展望。【关键词】科研生活压

2、力研究生理想学术环境【正文】科研对于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如今生活质量的提高与国家实力的 保障,都归功于科研人士的努力成果。例如:六十年代,在钱学森等科研专家的 努力下,中国自主研制出两弹一星;九十年代,袁隆平历经三十余年研制出的杂 交水稻,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亩产量,因此,江泽民在1995年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但到了 21世纪,我们发现,现在的年轻人,愿意从事科研事业的越来越少。 根据2013年5月在同济大学发放的200份调查问卷显示,87%的同学不愿意从 事科学研究,而更倾向于进入企业工作,其中有32%的同学不愿意在工作以后从 事科研相关的开发,而希望担任与科学技术关联不大的职位。

3、 这是为什么呢?以 前在人们的意识当中,都认为科学家是很了不起的人。如果去问小孩子的理想是 什么,绝大多数都说想当科学家。然而当孩子们长大以后,真正还能坚持这一想 法的却寥寥无几。科研作为国家发展之本,理应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少年强 则国强,如果投身科研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则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权威统计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学者发表的科研论文不到美国学 者的一半。在英国,仅剑桥大学一所高校就产生了89位诺贝尔奖得主,而在中国的13亿人里,却没能产生一位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尽管用科研论文和 诺贝尔奖数量来代表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十分有限,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我国在尖端科研上的人

4、力缺乏。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大量有思想有热情的青 年人从事科研事业。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现在愿意投身科研事业的年轻人越来 越少?家庭反对阻止年轻人从事科研的一大因素就是家庭成员的反对。大多数反对的压力来 自父母,根据家庭结构和年龄的不同,在少部分群体中,配偶的意见也十分有影 响力。很多普通的父母认为:学历越高,挣的钱应该越多。博士文凭应该比硕士文 凭值钱,硕士文凭应该比本科文凭值钱。 然而现实却各有不同,很多中学都没毕 业就走上社会的同龄人,现在已经比博士们收入高很多了。 父母都心疼孩子,希 望孩子能够过得好一点,他们觉得,辛辛苦苦供孩子读这么多年书,读到了博士, 就是想让孩子出人头地,怎么

5、到头来,生活条件还不如中学没毕业的人, 这样太 荒唐了。在一些父母的眼里,读书已然成为了一种投资。如果投入很多,回报却很少, 就背离了他们的期望。他们来不及等,希望回报越快越好。而科研的回报很慢, 很多科研人士都是经过了几十年在某个固定领域的深入研究, 才取得了举世瞩目 的成果,更有一生碌碌无为的研究者。于是家长在孩子读书历程的末尾, 事业开 始的抉择处,反对他们从事科研,而希望他们有一个多金和风光的职业。 他们的 理由是,孩子读了个“没用”的专业,本来就不好找工作,要是再继续从事这方 面的研究,一辈子就真的这么“没用”了。很多家庭把衡量一个人的指标,定位 为狭隘的成功。这种成功,多数是以财富

6、作为首要标准,其次是社会地位和工作 的稳定,而把人的幸福感放在了末位。于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一些对科研感兴趣, 又具有天赋的年轻人,不得已放弃了自己本来的理想。还有一部分年轻人,因为配偶的不支持,也放弃了在科研事业上的深入发展。 其主要原因依然有收入的因素,其次就是因为全身心投入科研导致分配在照顾家 庭方面的精力太少。但是配偶的支持很重要,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施一公正是因 为妻子的鼎力支持,回到清华大学任教,对中国的生物科学事业做出更大贡献。我们注意到,家庭反对的例子很少在“学二代”、“富二代”群体中出现,可 见,除了家庭的学术氛围、宽容理解的心态、支持理想的长远眼光以外,生活压 力也是阻止年轻人

7、从事科研的主要因素。经济负担据调查,全国高校对于研究生的每月补助,240元一1200元不等,除了几所 科研顶尖水平的高校以外,基本都在几百元的水平。如果仅靠这点补助,恐怕连 基本生活费都难以维持。而科研的主要收入来自于项目,研究生的另一部分收入 就来自于项目的津贴。为了获得津贴,必须要做出科研成果和进展。如果研究停 滞不前,就无法得到新的项目经费。可问题是,从项目中得到的津贴,根据学科 领域的不同和成果级别的不同,数目也大有不同,况且在科学领域做出新的研究 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就导致了津贴并不是一份稳定有保障的收入。为此, 研究生们迫于经济压力,日夜奋战于项目和论文,才能获得不算太少的津贴

8、。“2010年,中科院作了一项对学生生存状况的调查, 之后便大幅提高了学生 待遇。在物理所,现在普通博士生的收入一个月能达到3000元,不用缴税、扣保险金,比讲师的工资还高。博士后的工资则从项目组里出,平均一年8万一14 万元。”以上是新闻报道里的段落。可见国家推出了新的政策,增加了研究生的补贴, 就是为了减少研究生的经济压力, 让年轻人安心做科研。但以上数目仅仅是针对 全国研究生待遇最好的中科院而言, 在绝大多数大学,做科研的学生的收入,还 是远远不及在企业工作的收入。这样的状况,别说是回报父母,就连自己买房、看病的储蓄都无法落实。经 济压力直接涉及到生活,是最现实的因素。毕竟单纯为了追求自

9、由和理想,而放 弃现实生活中的利益的人,实在太少。很多人觉得,自己把青春年华奉献给科研, 每天辛辛苦苦的做研究,耗费脑力和精力,但是前景并不确定,还无法获得更好的生活,这样值得吗?于是经济负担变为了年轻人不愿从事科研的最直接原因 自身兴趣与精神压力卡尔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面从来就没有什么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 那崎岖小路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如果对于自己所研究的这一科学领域没有浓厚的兴趣, 一般人很难在科研的 道路上坚持下去。 因为做科学研究, 面对的是未知的世界, 我们要在前人的基础 上做出新的发现和探究。 有的科研人士可能数十年都在对不同的样本重复同样的 实验,然

10、后分析大量的数据, 试图发现些什么规律。 例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 从 1960年一直从事到现在仍在继续, 长达 50 余年。倘若研究方向找错, 这几十 年的努力可能都没有意义。 对于正在科研初期的年轻人来说, 一两年的研究没有 出成果,就是越来越失去信心的过程。 有些科研实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十分严格, 一旦出了什么差错或者受到外界干扰, 必须推倒重来。 这便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 心,也只有兴趣的推动, 才不会觉得自己每天都在做枯燥无聊的事, 也不会对科 研的内容产生厌烦的心理。正是因为科研的道路如此艰辛,难以产生快速又丰厚的回报,才导致了一些 研究生陷入了孤独和苦闷的状态。 他们没日没夜地在

11、实验室做研究, 耗费大量脑 力,研读资料、重复实验、改进条件、分析数据、寻找规律、制作报告、撰写论 文, 但人不是机器, 在如此高强度且单调的工作之下, 很少有时间与外界交流, 甚至很长时间都得不到反馈, 没有取得新的进展, 这样便导致精神上的失落, 很 容易陷入绝望的境地, 无法坚持下去。 少数对自己要求很高的研究生甚至因为精 神与理想的透支而产生跳楼轻生的念头。 更多人无法接受这样的失败, 也没有耐 心等到成功的那天,便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于是离开科研。做学术要耐得住寂寞。当前年轻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急功近利,静不下心做学 术。如果心灵浮躁,或者生活中有很多因素干扰,很容易动摇做科研的决心。大

12、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华, 少有中年人的沉稳和老年人的睿智, 充满了活力和对周围 世界的好奇心。而这个年纪正是从外界吸收一些观念,逐步形成价值观的时期。 当代世界变化太快,诱惑也很多。面对这些,年轻人极其容易迷茫,容易被新鲜 好奇的事物所吸引, 缺少对于一件单调的事情长期坚持的定力, 更难安心呆在实验室里日复一日做科研 天赋与出路除了对兴趣、耐心、毅力、环境有要求以外,做科研对天赋的要求也很高。 智力平庸和缺乏创造力的人很难在科研方向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 如此一来,适 合做科研的年轻人就更少,即使有兴趣和毅力,也会因为没有出人头地的资质, 转而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事业。一位研究生透露了科研出路的现状:

13、“科研的道路看不到头,博士毕业要做 博士后,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只能待两年, 如果没有大学聘用你, 就得不停地换流 动站继续做,很多人做了七八年,也找不到教职。一方面是科研的枯燥和疲惫, 另一方面是高薪工作的诱惑,放弃科研再正常不过了。 ”读书毕竟是个苦差事,谁都希望有个出头之日。而从事科研的路基本上只有 两种,一种是进研究院,第二种就是在大学任教。这两条出路的要求都很高,而 且竞争越来越大。 可以说, 从事科研的后续发展之路是越来越窄了。 而现在企业 招聘对于年龄的要求也会有限制, 心灰意冷的研究生们趁着还算年轻, 及早改变 自己的方向,进入社会工作,不再等待科研的出路了。终身大事对于研究生也是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现在很多相亲活动里,研究 生占了很大比例。 尤其是从事科研事业的年轻人, 平日里很少有机会与外界打交 道,不少养成了内向的性格。 而且很多实验室里都男女比例失衡, 难以遇到合适 的另一半。 到了相亲的时候, 内向的性格与经济条件又成为了劣势。 甚至很多人 都觉得女博士难以出嫁。 面对婚姻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