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7版)课件_第1页
伤寒(7版)课件_第2页
伤寒(7版)课件_第3页
伤寒(7版)课件_第4页
伤寒(7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伤伤寒寒(shngh(shnghn)n)第一页,共六十五页。 历历 史史伤寒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1659年,英国内科医生 Thomas Willis首先描述具有持具有持续续(chx)(chx)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少数病例可并发肠出血脾肿大、玫瑰疹,少数病例可并发肠出血和肠穿孔等临床特征的疾病,称之为和肠穿孔等临床特征的疾病,称之为typhoid fever。英文名称的由来1873 英国内科医生William Budd阐明了伤寒的发病本质,认识到它的传染性,基基本病理变化是小肠淋巴组织的增生、坏死本病理变化是小肠淋巴组织的增生、坏死

2、。第二页,共六十五页。 概概 论论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主要的严重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其基本的病理变化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尤其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变化最为明显(mngxin)。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第三页,共六十五页。一、病原学1、细菌学特点:伤寒杆菌(gnjn)属于肠道杆菌(gnjn)沙门菌属中的D群,G。长0.6-1um x 23um,呈短杆状,有鞭毛,能运动。2、感染性:只感染人类,不感染动物,不产生外毒素,菌体裂解时产生内毒素引起发病。第四页,共六十五页。一、病原学3、在普通(p

3、tng)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 4、抗原: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表面Vi抗原,产生相应的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第五页,共六十五页。伤寒(shnghn)沙门菌纯培养的镜下形态第六页,共六十五页。伤寒杆菌电镜照片伤寒杆菌电镜照片(zhopin)第七页,共六十五页。一、病原学5.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的生活力较强,在水中一般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维持12月,在牛奶中不仅能生存,且可繁殖,能耐低温,在冰冻环境中可持续数月,但对光、热、干燥及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日光直射(zh sh)数小时即死,加热至60经15分钟或煮沸后立即死亡 。第八页,共六十五页。二、流行病学(li xn

4、bn xu)(一)传染源:病人(bngrn)和带菌者均是传染源。病人(bngrn)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大。 伤寒病人在潜伏期时称为潜伏期带菌者; 排菌期限在3个月以内称为暂时性带菌者; 3个月以上称为慢性带菌者,成为主要传染源。第九页,共六十五页。二、流行病学(li xn bn xu)(二)传播途径:通过粪口途径感染人体污染的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jich)、苍蝇等传播。第十页,共六十五页。二、流行病学(li xn bn xu)(三)人群易感性:人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与抗体效价无关。伤寒与副伤寒之间无交叉免疫。(四)流行特征:本病终年可见,夏秋季节多。儿童(r tng)及青少年

5、多见。世界各地均有发生,热带、亚热带多见。散发为主,部分地区仍有爆发。第十一页,共六十五页。三、发病(f bng)机制和病理解剖伤寒(shnghn)的发病主要取决于伤寒(shnghn)沙门菌的感染量、毒力和人体的免疫力。伤寒杆菌摄入量达1.05E发病。伤寒杆菌摄入量达1.07E典型疾病经过。第十二页,共六十五页。发病(f bng)机制伤寒杆菌 消化道 肠腔 肠道淋巴 胆囊 组织(zzh)、肠 全身 系膜淋巴结 23周 血流(菌血症 ) 肝胆脾骨髓 血 流(菌血症) 初期 潜 伏 期第十三页,共六十五页。病理(bngl)特点:主要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ln b)结与

6、孤立淋巴(ln b)滤泡病变最具特征。第十四页,共六十五页。病理解剖第一周:(肉眼)淋巴组织增生肿胀伤寒结节 (镜下)可见淋巴结内有大量(dling)巨噬细胞增生,胞浆内可见被吞噬的LC、RBC、伤寒杆菌及坏死组织伤寒细胞第二周:肿大的淋巴结坏死。第三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波及血管造成肠出血,侵入肌层和浆膜层导致肠穿孔。第四周:溃疡愈合,不留疤痕。第十五页,共六十五页。伤寒(shnghn)小结第十六页,共六十五页。病理解剖脾脏显著肿大,包膜紧张(jnzhng),质软。肝细胞混浊肿胀,变性和灶性坏死。皮肤表层毛细血管充血、扩张、单核细胞浸润玫瑰疹第十七页,共六十五页。四、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

7、为714天。分为4期: 初期(chq) 极期 缓解期 恢复期第十八页,共六十五页。(一)初期(chq):病程第一周。起病缓慢,最早出现的症状为发热;可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k su)等;随病情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在3-7d内高达3940oC。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第十九页,共六十五页。(二)极期病程2-3周,常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1、发热:稽留高热,少数为弛张热或不规则热,发热持续10-14d。2、神经系统症状:由内毒素所致,与病情轻重相关。精神恍惚(jng shn hung h)、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伤寒面容(无欲征),听力减退,重者可出现谵妄

8、、昏迷等中毒性脑病表现。3、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或重脉,并发心肌炎则相对缓脉不明显。第二十页,共六十五页。(二)极期4、玫瑰疹:淡红色小斑丘疹,病程7-14d,直径24mm,压之褪色(充血性皮疹),10个以下,分批出现,多见于胸腹部,2-4天内消失。5、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腹部不适、腹胀、多有便秘,少有腹泻。右下腹可有轻压痛(ytng)。6、肝脾肿大:病程第1周末可有脾肿大,质软有压痛,肝脏肿大,质软有压痛,并发中毒性肝炎时,肝功有改变。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五页。第二十二页,共六十五页。第二十三页,共六十五页。第二十四页,共六十五页。(三)缓解(hun ji)期病程第4周,体温逐渐下降(xi

9、jing),各项症状好转,但仍可出现各种并发症。第二十五页,共六十五页。(四)、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hozhun),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第二十六页,共六十五页。临床(ln chun)类型(一)轻型:发热38左右,全身毒血症状轻,病程短,12周即可恢复。见于早期应用抗菌素者及年幼儿童。(二)普通型:典型临床表现。(三)迁延型:由于机体免疫力低,发热持续(chx)长,可达5周以上。肝脾肿大较明显。常见于合并慢性血吸虫病者。(四)逍遥型:毒血症状轻,以肠穿孔或肠出血首发。(五)暴发型: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畏寒、高热、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DIC等。第二

10、十七页,共六十五页。小儿(xio r)伤寒的特点临床症状不典型,起病较急,发热以弛张热为多,胃肠道症状明显,肝脾肿大常见,易并发支气管肺炎。玫瑰疹少见,外周血白细胞增高。病情轻,病死率较低。随年龄增长(zngzhng),逐渐近似成人伤寒。第二十八页,共六十五页。老年(lonin)伤寒特点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热(f r)不高,神经系统和心血官系统中毒症状重。持续的胃肠功能紊乱,记忆力减退;病程迁延,恢复慢,病死率较高。并发支气管肺炎及心力衰竭多见。第二十九页,共六十五页。复发(f f)复发(f f):少数患者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血培养阳性。原因:因免疫力低,潜伏在病灶中巨噬细胞内的伤寒杆菌繁

11、殖活跃,再次侵入血流所致。多见于抗生素疗程过短的患者,少数病人可有两次以上的复发。表现:症状一般较轻,病程短,并发症少见。第三十页,共六十五页。再燃在病后2-3周(即缓解期)体温开始下降但尚未恢复正常时,体温又再上升,血培养阳性,持续5-7d后体温恢复正常。原因:可能与菌血症仍未被完全控制有关(yugun)。表现:临床症状加重第三十一页,共六十五页。五、实验室检查(jinch)第三十二页,共六十五页。(一)血象(xuxing):WBC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sun xn)粒细胞减少或消失,随病情好转恢复正常。第三十三页,共六十五页。(二)伤寒(shnghn)沙门菌培养(1)血培养:病程第

12、1-2周阳性率最高(80%90%),第三周约为50%。(2)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持续时间长,对已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者适用。(3)粪便培养:全程可阳性,阳性率血培养。第34周阳性率较高。(4)尿培养:早期为阴性,病程第34周可获得阳性结果(ji gu)。(5)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培养:很少使用。(6)玫瑰疹吸取物培养。第三十四页,共六十五页。(三)肥达反应(fnyng):应用伤寒杆菌O与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的鞭毛抗原(A、B、C)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辅助(fzh)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病后2周左右出现阳性,第45周阳性率达80%。标准:O抗体凝集效价在1/80及H

13、抗体1/160或以上时为阳性;鞭毛抗原H、A、B、C用于区分不同菌群第三十五页,共六十五页。肥达反应(fnyng)结果的判定及注意事项1、“O”与“H”抗体效价的变化: 同时升高(O为IgM、H为IgG) “O”升高而“H”不高 “H”升高而“O”不高2、早期应用抗菌素者抗体效价可能不高;3、伤寒(shnghn)与副伤寒(shnghn)可产生抗体交叉反应;4、假阳性与假阴性反应,5-7天复查1次。5、Vi抗体大于1:40对慢性带菌者调查有参考意义。第三十六页,共六十五页。六、并发症第三十七页,共六十五页。(一)肠出血(ch xi):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多见于病程第2-3周,饮食不当(b dn)、

14、腹泻为诱因。出血少可无症状或仅有头晕、脉快,便潜血阳性或少量黑便。出血量多表现为休克:体温骤降,休克表现:血压下降、头晕、烦躁、面色苍白、冷汗、脉快等。大量黑便或暗红色血便。第三十八页,共六十五页。(二)肠穿孔:最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病程第23周,多发于回肠末段。表现为突然腹痛,右下腹为重,冷汗、脉快、体温与血压下降休克期;随后表现为明显腹胀、腹部(f b)压痛、反跳痛、腹肌强直等腹膜炎征象腹膜炎期。查体: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WBC增高,X线检查可见膈下游离气体。第三十九页,共六十五页。(三)中毒(zhng d)性肝炎:40%50%,常见于病程第13周,肝肿大,压痛,ALT升高(shn o),

15、随伤寒的好转,肝功逐渐恢复正常。第四十页,共六十五页。(四)中毒性(d xn)心肌炎:病程23周,严重毒血症者。表现为心率加快,S1低钝,期前收缩(shu su)、血压下降等。ECG可有P-R间期延长、T波改变与ST段下降、平坦等改变。第四十一页,共六十五页。(五)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常见于病程第13周,表现(bioxin)为溶血性贫血和肾功能衰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PLT 、RBC碎裂。(六)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主要由继发感染引起。(七)其他:中毒性脑病、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溶血性贫血、急性胆囊炎(易转为慢性带菌者)等。第四十二页,共六十五页。七、诊断(zhndun)与鉴别诊断(zhndu

16、n)第四十三页,共六十五页。(一)诊断(zhndun)依据:1、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地区、季节,预防接种史及与患者接触史等,有参考价值。2、临床表现:伤寒(shnghn)六大主征:为诊断要点 (1)持续高热 (2)相对脉缓 (3)伤寒面容 (4)玫瑰疹 (5)肝脾肿大 (6)白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减少或消失)第四十四页,共六十五页。(一)诊断(zhndun)依据:3、实验室检查:WBC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反应阳性。确诊依据(yj)是检出伤寒沙门菌。第四十五页,共六十五页。确诊(quzhn)标准:血、骨髓、尿、粪便、玫瑰疹刮取物中分离到伤寒杆菌。 伤寒血清伤寒血清(x

17、uqng)凝集试验(肥达反应)凝集试验(肥达反应)1)肥达反应阴性不能排除伤寒)肥达反应阴性不能排除伤寒2)双份血清抗体效价递增)双份血清抗体效价递增4倍,可确诊。倍,可确诊。3)单份血清抗体效价)单份血清抗体效价O1:80,H、A、B、C:160,有诊断价值。有诊断价值。第四十六页,共六十五页。(二)鉴别(jinbi)诊断:1、病毒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等,病程12周。少神经系统症状、少脾肿大、无玫瑰疹,肥大反应与血培养阴性。2、疟疾:寒战-发热-大汗,脾肿大明显,质较硬,有贫血表现。血涂片检查(jinch)可见疟原虫。第四十七页,共六十五页。七、诊断(zhndun)与鉴别诊断(zhndun)

18、3细菌性痢疾发热、腹痛、腹泻与伤寒相似(xin s)。左下腹痛、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大便培养痢疾杆菌第四十八页,共六十五页。七、诊断(zhndun)与鉴别诊断(zhndun)4、粟粒性结核病:发热不规则,盗汗、脉快、消耗表现,中毒症状明显,痰涂片(t pin)及培养可获结核杆菌,X线检查有助诊断。5、G-杆菌败血症:起病急,有发热、寒战、多汗、全身中毒表现,早期出现休克,持续时间长,多可查到原发病灶。 WBC可正常或下降,N伴核左移,血培养可查到致病菌。第四十九页,共六十五页。八、预 后病死率4%;老年人、婴幼儿、营养不良、明显贫血者预后较差;并发肠穿孔、心肌炎、严重毒血症表现者病死率较高;

19、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3%患者成为(chngwi)慢性带菌者。第五十页,共六十五页。九、治 疗(一)一般(ybn)治疗(二)病原治疗(三)并发症治疗(四)慢性带菌者的治疗第五十一页,共六十五页。(一)一般(ybn)治疗1、隔离与休息:消化道隔离,彻底消毒粪便,发热期绝对卧床休息,以免诱发肠出血、肠穿孔。2、护理与饮食:注意体温、脉搏、血压、腹部情况及大便性状变化。给予易消化、少纤维的饮食。3、对症处理:高热者不宜药物降温;高热者不宜药物降温; 便秘者禁用泻药;便秘者禁用泻药; 腹泻者忌用鸦片制剂;腹泻者忌用鸦片制剂; 腹胀者忌用新思地明;腹胀者忌用新思地明; 少量短疗程少量短疗程(liochn

20、g)(liochng)激素。激素。第五十二页,共六十五页。(二)病原(bngyun)治疗1、喹诺酮类:首选。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体温正常后继续1014天;婴幼儿及孕妇不宜应用(yngyng)。2、头孢菌素: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他啶。疗程1014天;3、氯霉素:成人1.52g/天,分34次口服,退热后减半,再用1014d。注意血象变化。第五十三页,共六十五页。(三)慢性(mn xng)带菌者的治疗 氧氟沙星0.3,一日两次,疗程(liochng)46周; 新诺明一次2片,一日两次,疗程13个月; 氨苄西林36g/日+丙黄舒11.5g/日,连用46周。 内科疗效不佳、合并胆道炎症

21、、胆石症时可手术切除胆囊。第五十四页,共六十五页。(三)并发症治疗(zhlio)1、肠出血:严格卧床、禁食水或少量流食;适当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止血药物输血外科手术2、肠穿孔:禁食水,胃肠减压水电解质及热量抗休克腹膜炎治疗抗菌素外科手术3、中毒性心肌炎:激素(有效抗菌素应用下)营养(yngyng)心肌药 小剂量洋地黄类药物。第五十五页,共六十五页。十、预 防(一)控制传染源:患者隔离至体温正常后15天或每隔5天作粪便(fnbin)培养1次,连续2次阴性,解除隔离。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3周。(二)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饮水及粪便管理;消灭苍蝇、蟑螂;注意个人卫生。(三)提高免疫力:易感人群

22、进行预防接种。口服减毒活疫苗。 Ty21A口服减毒活菌苗 Vi荚膜多糖抗原菌苗。第五十六页,共六十五页。副伤寒副伤寒甲、乙 :成人(chng rn)甲为主,儿童乙为主副伤寒丙:脓毒血症型为主第五十七页,共六十五页。副伤寒副伤寒是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副伤寒甲、乙的症状与伤寒相似(xin s),但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病死率较低。本病分布中国各地,常年散发,以夏秋季最多,发病以儿童,青壮年较多。成人甲为主,儿童乙为主.第五十八页,共六十五页。副伤寒副伤寒丙的症状较为(jio wi)不同,可表现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第五十九页,共六十五页。 总 结 重点:伤寒、

23、副伤寒的病原、传染源、传播途径; 伤寒的病理特点(tdin)及基本病理改变; 伤寒的病程分期,极期典型的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 伤寒不同病期病原学检查标本的合理采集;肥达反应的意义判定及注意事项; 伤寒治疗的首选药物及其疗程。 难点:复发、再燃的定义; 肥达反应的意义判定。 第六十页,共六十五页。病例(bngl)女,35岁,反复发热35天,患者持续高热10天时,当地医院曾给予氯霉素 治疗,5天后(tin hu)热退出院,出院后未接受任何治疗,2周后再次出现发热,体查: 体温38.5,肝在肋下2cm,脾在肋下1.5cm,血象:WBC 3.0109/L,N 0.70,L0.30,肝功能检查:ALT 200U/L,TBIL 16mol/L,大便隐血实验,最可 能的诊断是 A、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B、全身粟粒性结核 C、病毒性肝炎 D、伤寒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