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模块综合测评(时间 45 分钟,满分 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直是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CO2、甲烷都属于温室气体B 用甘蔗生产的燃料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利用乙醇燃料不会产生温室气 体C. 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属于新能源D. 太阳能电池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解析】 CO2、甲烷都可导致温室效应,应尽量减少排放,A 正确;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可造成温室效应,B 错误;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属于新能源,都属于新能源,C 正确;D.太阳能电池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 为电能,D 正确。【答
2、案】 B2.把 0.6 molX气体和0.4 mol Y气体混合于2 L容器中, 使它们发生如下 反应: 3X(g) + Y(g)=nZ(g)+ 2W(g),5 min 末已生成 0.2 mol W,若测知以 Z 表 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0.01 molL厂1min-1,则上述反应中 n 的值是()C. 3 v(Z) : v(W)知 n= 1。【答案】 A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等质量的白磷蒸气和白磷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热量多B.人类日常利用的煤、天然气、石油等的能量,归根到底是由太阳能转变 来的C. 燃烧热是指 1 mol 物质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D.H+(aq) + OH-
3、(aq)=H?O(l)AH = 57.3 kJ mo也能表示稀醋酸与稀【解由题意知 v(W)=0.2 mol2 Lx5 min0.02 mol L t根据 n : 2=NaOH 溶液反应的中和热【解析】 等质量的白磷蒸气和白磷固体分别完全燃烧,由于白磷蒸气含有的能量高,所以前者放出的热量多,A 错误;人类日常利用的煤、天然气、石油 等的能量,归根到底是由古代的动物、植物等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因此 是太阳能转变来的,B 正确;燃烧热是指 1 mol 物质完全燃烧产生稳定的氧化物 时放出的热量,C 错误;H+(aq)+ OH一(aq)=H2O(l)AH = 57.3 kJ mo1表 示可溶性
4、的强酸与强碱反应产生可溶性盐和水时放出的热量,由于醋酸是弱酸, 因此该反应不能表示稀醋酸与稀 NaOH 溶液反应的中和热,D 错误。【答案】 B4. 在一定温度下,向 a L 密闭容器中加入 1 mol O2和 2 mol NO,发生如下反应:O2(g) + 2NO(g)2NO2(g),表明此反应不一定达平衡的是()A .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B. 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C. 容器内 O2、NO、NO2的浓度之比为 1 : 2 : 2D. 单位时间内生成 1 mol O2,同时生成 2 mol NO2【解析】 A 项,该反应气体数目有变化,当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时,必达平衡;B 项,
5、必达平衡;C 项中,其比例是反应方程式中的系数比,不能反 映量已固定,所以,不一定是平衡状态;D 项,O2的生成是逆向反应,生成 NO2是正向反应,比例 1 : 2 与化学方程式系数相符,必是平衡状态。【答案】 C5. 对于可逆反应:2A(g) + B(g) 2C(g)AH100C【答案】 A6.已知 H2O2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速率加快,其能量随反应进程的变化如下A .加入催化剂,减小了反应的热效应B.加入催化剂,可提高 H2O2的平衡转化率C . H2O2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H2O2TH2O+ O2+ QD.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解析】 A .加入催化剂,减小了反应的活化能,使反
6、应在较低的温度下 发生,但是反应的热效应不变,错误。 B.加入催化剂,可提高 H2O2的分解反应 速率,该反应不是可逆反应,而且催化剂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 因此不存在平衡 转化率的提高与否,错误。C.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也要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而且要注明与反应的物质多少相对应的能量和物质的聚集状态,错误。D.根据图示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正确。【答案】 D7.某小组为研究电化学原理,设计如图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 和 b 不连接时,铁片上会有金属铜析出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 和 b 用导线连接时,铁片上发生的反应为:Cu2+ 2d=CuC
7、. 无论 a 和 b 是否连接,铁片均会溶解,溶液均从蓝色直接变成黄色D.a 连接直流电源正极,b 连接直流电源负极,电压足够大时,Cu2+向铜 电极移动【解析】 A 项,a、b 不连接时,Fe 片发生反应:Fe+ Cu2=Fe + Cu,故正确;B 项,a 和 b 用导线连接时形成原电池,Fe 作负极:Fe 2e_=F$, Cu 作正极:Cu2+ 2e=Cu; C 项,溶液从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Fe2+),再逐渐 变为黄色(Fe?+) ; D 项,为电解池,Cu2+向阴极(Fe)移动。【答案】 A8 .在体积都为 1 L,pH 都等于 2 的盐酸和醋酸溶液中,投入 0.65 g 锌粒,则下图
8、所示比较符合客观事实的是()【解析】 明确图像的点、线等的含义以及曲线走势表明的化学意义等。结合题中数据知:盐酸的量不足,恰好消耗0.325 g Zn,醋酸足量,所以反应产生H2的量醋酸为盐酸的 2 倍,又因起始时溶液中 c(H+)相等,且开始时反应速率相 同,随反应进行,醋酸中 c(H+)下降小,反应速率快,C 项正确,选项 A 中起始 时溶液 pH 为2 而不是 0。【答案】 C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由图甲可知,升咼温度醋酸钠的水解程度增大B 由图乙可知,a 点 Kw的数值比 b 点 Kw的数值大C由图丙可知,反应 A(g) + B(g)2C(g)是吸热反应D由图丁可知,反应 C(金
9、刚石,s)=C(石墨,s)的焓变AH=AHL出2【解析】 升温,醋酸钠溶液的 pH 增大,说明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水解程度增大,A 项正确;在稀释相同倍数后,氟化氢溶液的导电性强,说明溶液中的 离子浓度大,但温度不改变,Kw不变,B 项错误;从图像分析,T2温度下先到 平衡,说明温度高,温度高,平衡时 C 的体积分数较小,说明逆向移动,则正 反应为放热反应,C项错误; 从图像分析, 金刚石的能量比石墨高, 则金刚石变 成石墨为放热反应, 焓变AH=AH2AH1, D 项错误。【答案】 A10.如图所示装置中,a、b 都是惰性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b 极附近溶液 呈蓝色。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10、 x 是正极,y 是负极B.a 极产生氢气,b 极生成 I2C. a 极和 Pt 电极都有气泡产生D. U 形管中溶液的碱性增强【解析】 淀粉遇碘变蓝fb 极生成 12,即确定 b 极发生反应 2 2e_=|2, 则 b 极是阳极,x 是负极,y 是正极,a 极 H+放电,发生反应 2H+ 2e=H2t, 电解产生氢气,U 形管中总反应式为 2KI + 2H2O=2KOH + H2t+ 12,溶液的碱性 增强,T/T.甲故 A 错误,B、D 正确;石墨为阴极,铂为阳极,电极反应分别是 Cu2+ 2e =Cu,4OH 4e =2H2O+ O2t, C 正确。【答案】 A11. 在通风橱中进行下列
11、实验:F 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1中气体由无色变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2N0 + O2=2NC2B.n中的现象说明 Fe 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 Fe 进一步反应C 对比I、U中现象,说明稀 HN03的氧化性强于浓 HN03D.针对川中现象,在 Fe、Cu 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 Fe 是否被氧化【解析】 A .铁放入稀HN03中发生反应Fe+ 4HN03=Fe(NO)3+ NOT+ 2H20,N0逸出,遇到 02生成 N02,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B.铁放入浓 HN03中,在常温下会钝化,即在 Fe 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 Fe 进一步反应。C.浓 HN03的氧化性强于稀 HN03。
12、D.在铁、铜之间加一个电流计,根据电子的 流向,可判断铁是否被氧化。若电子由铁移动到铜,则铁被氧化。【答案】 C12. 25C时,在 10 mL 浓度均为 0.1 mol L的 Na0H 和 NH3出 0 混合溶 液中滴加0.1 mol L 厂1盐酸,下列有关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A.未加盐酸时:c(OH_)c(Na+) = c(NH3H2O)B.加入 10 mL 盐酸时:c(NH+) + c(H+)= c(OH_)C. 加入盐酸至溶液 pH= 7 时:c(C)= c(Na+)D. 加入 20 mL 盐酸时:c(C)= c(NH) + c(Na+)【解析】 A . NH3H2O 是弱电
13、解质,能微弱电离,溶液中c(Na+) c(NH3H2O)。B.当加入 10 mL 盐酸时,恰好将 NaOH 中和完,溶液中 c(Na+)= c(C),根据电荷守恒式 c(Na+) + c(NH+) + c(H+)= c(C) + c(OH)可知 c(NH;) + c(Hj = c(OH )。C.溶液 pH= 7 时,溶液中 c(H*) = c(OH ),根据电荷守恒式 可知 c(Na+) + c(NH+)= c(C)。D.加入 20 mL 盐酸时,恰好将 NaOH 和 NH3H2O 中和完,根据物料守恒有 c(Na+)Fe 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液面上方变为红棕JIKACJnFe 表面产生少量
14、红棕色气泡后,迅速停止Fe、Cu 接触后,其表面均产生红棕色气泡+ c(NH:) + c(NH3H2O) = c(C)。【答案】 B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4 小题,共 52 分)13.(12 分)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工业生产中应 合理利用化学能。5(1) 25C,1.01X10 Pa 时,实验测得,4 g 氢气 在 02中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572 kJ 的热量, 则表示 H2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 a 右 CH3OH+ H2O 6e=C6+ 6H391+ 226.7 kJ mol114. (14 分)氨是合成硝酸、铵盐和氮肥的基本原料,回答下列问题:(1)_ 氨的水溶液显弱碱性
15、,其原因为 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0. 1 mol L1的氨水中加入少量的 NH4CI 固体,溶液的 pH_ 傾“升高”或“降低”);若加入少量的明矶,溶液中的 NH:的浓度_(填“增大”或“减小”)。(2) 硝酸铵加热分解可得到 N2O 和 H2O。250C时,硝酸铵在密闭容器中分解达到平衡,该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_ ;若有 1 mol 硝酸铵完全分解,转移的电子数为mol由 N2O 和 NO 反应生成 N2和 NO2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若生成 1 mol N2,其AH =_kJ mol。催化捌1h化学键H HN HN 三 N键能 /kJ mol1436a945【解析】(
16、1)氨水中的一水合氨部分电离产生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使 溶液显碱性;若加入氯化铵,则铵根离子浓度增大,一水合氨的电离平衡逆向移 动,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pH 减小;(2)根据题意可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注 意为可逆反应;根据平衡常数的定义可书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硝酸铵为 固体,不写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硝酸铵中 N 元素的化合价从+ 5 降低到+ 1 或 从-3 升高到+ 1,均转移 4 个电子,所以生成 1 mol 氮气则转移 4 mol 电子;(3) 根据图像可知 20 与 NO 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氮的反应热为(209 348)-11kJ mol = 139 kJ mol 。【答案
17、】(DNH3H2ONH4+ OH-降低增大(2)NH4NO3N2OT+2H2OT一 13915. (10 分)银是一种贵金属,古代常用于制造钱币及装饰器皿,现代在电池和照相器材等领域亦有广泛应用。回答下列问题:(1) 久存的银制器皿表面会变黑,失去银白色的光泽,原因是。(2) 已知 Ksp(AgCI) = 1.8X10-10,若向 50 mL 0.018 mol 的 AgNOs溶液中加入 50 mL 0.020 mol L:1的盐酸,混合后溶液中的 Ag+的浓度为_mol,pH 为_ 。(3) AgNO3溶液见光易分解,生成 Ag 和红棕色气体等物质,其光照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下图所示原电池正
18、极的反应式为_ 。反应进程7宅巨2富【解析】(1)根据金属的腐蚀可知 Ag 变黑是发生了化学腐蚀,生成硫化银 的缘故;(2) 根据反应中 HCI 和 AgNO3的物质的量可知 HCI 过量,则计算剩余的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200严严moI/L二 0.001 moI/L,根据 AgCI 的溶度积的10表达式即得 c(Ag*)= CCI= 001 moI/L ;因为该反应中氢离子未参加反应,所以溶液的体积变为 100 mL 时,氢离子的浓度为 0.01 mol/ L,则 pH = 2;(3)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硝酸银分解生成 Ag 和二氧化氮气体,有元素化 合价降低和元素化合价升高,所
19、以该反应中有氧气生成。(4)该原电池的实质是Cu与银离子发生置换反应生成 Ag单质, 所以正极是 生成 Ag 单质的还原反应。【答案】(1)Ag 与空气中的氧及含硫化合物反应生成黑色硫化银(2)1.8x107moI/L 2光照(3) 2AgNO3=2Ag+2NO2T +02T(4) Ag + e =Ag16. (16 分)光气(C0CI2)在塑料、制革、制药等工业中有许多用途,工业上 采用高温下 C0 与 CI2在活性炭催化下合成。(1)实验室中常用 Mn 02和浓盐酸来制备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 工业上利用天然气(主要成分为 CH4)与 C02进行高温重整制备 CO,已知CH4、H2和 C
20、0 的燃烧热(ZH)分别为890.3 kJ mo1、- 285.8 kJ mo1和283.0kJ mol1,则生成 1 m3(标准状况)CO 所需热量为_ 。(3) 实验室中可用氯仿(CHCI3)与双氧水直接反应制备光气(C0Cl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4) COCl2的分解反应为 COCl2(g)=Cl2(g) + CO(g)AH = + 108 kJ mol0反应体系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浓度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第 10min 到 14 min 的 C0CI2浓度变化曲线未标出):厲】4011201)0:O.OSJ (106Oi(M0.02OLO)02468 LO JI 1
21、41618TTmin1计算反应在第 8 min 时的平衡常数 K =_ ;2比较第 2 min 反应温度 T(2)与第 8 min 反应温度 T(8)的高低:T(2)_ (8)傾“” = ”);3若 12 min 时反应于温度T(8)下重新达到平衡,则此时c(COCb)=_ mol 匕1;4比较产物 CO 在 23 min、56 min 和 1213 min 时平均反应速率平均反应速率分别以 v(23)、v(56)、v(1213)表示的大小_。【解析】(1)实验室一般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氯气。(2) 根据 CH4、H2和 CO 的燃烧热分别写出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102(g)+ 2 出=
22、2 出 0(1)-1H = 571.6 kJ mol2CH4(g)+ 2O2(g)=CO2(g) + 2 出 0(1)1H = 890.3 kJ mol32CO(g)+ O2(g)=2CCh(g)1AH = 一 566.0 kJ mol利用盖斯定律将 得 CH4(g) + CO2(g)=2CO(g)+ 2H2(g)AH = +247.3 kJ mol 一 J 也就是生成 2 mol CO ,需要吸热 247.3 kJ,那么要得到 1 m3的13CO,吸热为(1 000 L/22.4 L mol )247.3 kJ/2 mol5.52X10 kJ。(3) 分析碳元素化合价的变化,CHCI3中碳为
23、+ 2 价,COCI2中碳为+ 4 价, 即可写出方程式。(4) 根据平衡常数 K 计算公式代入即可求出。2由表可看出,由 T(2)平衡到 T(8)平衡,反应物 COCI2的浓度减小,产物浓 度增大,且 4 min 时该物质的浓度连续增大或减小,说明是升高温度使平衡正向 移动,T(2)T(8)。38 min 和 12 min 时的温度相同,平衡常数相同,所以,0.11X0.085_0.12X0.060.04_ cCOCb ,解得 c(COCl2) 0.031 mol L104用单位时间 CO 的浓度的变化表示反应速率,由表格中看出,23 min、 1213 min 处于平衡状态,用 CO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0。56 min 反应未达到平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汽车用铅酸蓄电池行业市场运营现状及投资规划研究建议报告
- 信息技术-通信行业行业深度报告:太空算力:打破传统地天观重构天基智能版图
- 健康牙齿课件
- 2025年高等教育数字化研究分析报告
- 营销管理部内部管理办法
- 蔡甸区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 蚌埠市街区经营管理办法
- 证监会融资融券管理办法
- 衢江区土地整治管理办法
- 规划及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 有机合成化学王玉炉第三版
- GB/T 2918-1998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
- GB/T 18391.6-2009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第6部分:注册
- 2023年辽宁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材料封样验收清单
- 铸造作业指导书
- 边坡喷护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 三菱电机FX-PLC自动化培训课件(完整版)
- 数据中心搬迁方案
- 概预算审核实施方案
- 连续油管工艺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