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稿名词解释简答论述.docx_第1页
汉语史稿名词解释简答论述.docx_第2页
汉语史稿名词解释简答论述.docx_第3页
汉语史稿名词解释简答论述.docx_第4页
汉语史稿名词解释简答论述.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名词解释1、双声叠韵:双声登韵是古汉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汉语音韵学的两个重要术语。所谓双声是指两个字 的声母(也叫声纽)相同,这两个字一般都组合成双音词。例如:“仿佛”(fang fu)两个 字的声母都是“f”。WF (diandao)两个字的声母都是“d”。所谓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 部相同,这两个字一般也都组合成双音词。例如:“月容'(c6ng r6ng)这两个字同属“ong”韵。,蜥(pi mi)两个字同属“i”韵。这里所说的韵部是指韵腹、韵尾相同,韵头不一定相 同。例如“荒唐” (huang tang)是叠韵,两个字的韵腹、韵尾相同,但“荒”字有韵头“u”,“唐”字没有。双声、

2、叠韵和古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关系。古汉语的双音单纯词大部分是联绵词(指由两个音节 联缀成义而不能拆开解释的词),而联绵词又大多是用双声、叠韵的方式构成的。例如:双声的: 蜘蛛、流离、踌躇,叠韵的:螳螂、葫芦、昆仑、盘桓,双声兼叠韵的:辗转、辘耕。2、骈词:语音上有同源分化关系的同义词。或者说,骈词是一个词的I日形式和新形式同时存在。-般情 况下,旧形式往往只残存在书面语里,而新形式则存在口语里。如,上古音的“呼”,变为 中古音的“唤”,“呼”和“唤”就是骈词。骈词大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声母和主元音都相 同,只是鼻音韵尾或有或无,这叫做“对转”或“阴阳对转”。如:呼唤、逆迎。第二类是主 要元音

3、相近,叫做“旁转”。如:域国、观看。骈词是每一时代都可能产生的。骈词虽同出-词,但是由于各自发展,意义可以分歧。骈词又 可以合成双音词,如:呼唤,观看。3、反切:反切是中国古代的拼音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 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反切上字也简称为切上字, 反切下字也简称为切下字。如:当孤切“都”,“当"表示“都”的声母,“孤"表示“都的 韵母包括调,声母和韵母一拼合,就切出一个“都”字音来。4、宋人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字母"即声母,旧传为 唐

4、末沙门守温所创的三十六个声母代表字。人们可以通过这一套字母追溯上古的声母系统,也可 以研究现下的方言语音以及用来说明语音发展的规律。这三十六字母是根据三十字母增补而得, 大致反映了唐宋时期的声母语音系统。牙音:见溪群疑舌头音:端透定泥舌上音:知澄娘重唇音:帮滂明轻唇音:非敷奉微齿头音:精清从心邪正齿音:照穿禅喉音:影;喻晓匣半舌音:来半齿音: 日5、韵摄:韵图的作者首先把206韵概括成为若干大类,这些大类,后人叫做“摄”。同摄中,各舒 声韵的韵尾相同,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入声韵一般与韵尾发音部位相同的阳声韵相配。的对应关系和异同。B、.历时比较法:对某一种语言内部某一要素在历时变化中进行的比

5、较。C、.共时比较法:把同时代语言材料进行比较而发现其异同,从而寻求其发展变化规律和特点。(三)共时描写/内证/外证/转化法A、.共时描写法:对语言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现象进行客观穷尽式挖掘,显示其分布情况。B、.内证法(本证法):主要用在考据方面,是从某一语言内部寻找证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C、.外证法:为了说明问题从所研究对象外部寻找根据来证明。D、.转化:通过增加删除移位等方法来研究语言结构意义不同。在墙壁上写字。/在火车上写 字。(四)统计法/实证/归纳/演绎方法A、.统计法:就是对研究对象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这种方法通过具体的数据, 可以增加论述的说服力。统计法纯粹是数学方法

6、,把它移植到语言学学领域以处理大规模的语言 资料,可以说是现代语言学学与传统语言学学的的重要区别之一。B、.实证法:就是列举大量实例以证明某种语言现象的存在。现代汉语例句可以自造,古代汉 语就不能。31、研究汉语史的依据:(1).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2),前人的研究成果。(3).外语的借词和亲属语言。(4).现代汉语方言。广州"新妇读"新抱32、汉语的亲属一一汉藏语系的主要特点:(1).除个别语言或方言外(如藏语安多方言)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声调。(2).单音节占绝大多数。(3).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4).大多数语言有相当多的表示事物类别的 量词。33

7、、汉语语法的稳固性表现:(1)词序的固定(主语在谓语前,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数千年如一日)是汉语语法稳固 性的最突出的一种表现。(2)汉语的虚词也有相当大的稳固性。(3)各地方言语法的统一性。34、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一、新词的大量产生(实词、阶级词汇);虚词大量产生,病形成完整的体系;二、词义越来越复杂;三、旧词的消亡;四、词语的替换。35、音韵学声调变化的条件:中古的平、上、去、入到现在普通话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是一个不断演变的 过程,而声调的变化主要以占声母的清浊为条件,现代普通话的阴平,来自古代的平声、入声; 现代普通话的阳平,来自古代平声、入声;现代普通话的上

8、声来自古代上声、入声;现代普 通话中的去声,来自古代上、去、入声。总的来说,声调的变化遵循三条规则:平分阴阳、浊 上变去、入派四声。一、古代平声现分为阴平阳平。即声母为清音平声字变为阴平,声母为浊音平声字则为阳平;二、 浊上变去即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在现在普通话中变为去声; 三、入派四声即古代入声字转化到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中去了,具体说是全浊 入声变阴平,次浊入声变去声,清声入声各调分。36、单位词的分类第一,从词的意义方面分类(1).度量衡单位,如“尺、寸、升、斗”。<2) .天然的单位词(东方语言特有的,特别是汉藏语系语言特有的)如,只、枚、匹、颗、 次、回"等。

9、第二,从与其它词搭配方面(语法功能)分类(1).事物单位词(名量词),如“个,只"等,与名词配合。(2).行为单位词(动量词),如“回、次等,与动词配合。37、上古汉语事物数量的表示方式(1).数词+名词:数量词直接跟名词结合,数词放在名词的前面,不用单位词。(2).名词+数词:把数词放在名词的后边,不用单位词,上古少见。(3).名词+数词+量词:把数词放在名词的后边,兼带单位词,也少见。如果是度量衡单位 词一定用此类。有时候,名词省略了,就只剩下数词和单位词,这种单位词往往是表示度量衡 单位的。38、单位词(量词)的使用变化和发展一. 使用范围扩大的量司:个(简)、只(复)、倏、张

10、。二. 使用范围缩小的量能:枚三. 范困转移:盏“顶、挂",消失的量词有"株、章(指树木)"等。39、行为量词(动量词)用法(遍、番、场等)产生的时间:动量词,先秦还没有产生,当时表示动量语法意义的方法主要是以数词直接和动词 发生联系,主要有两种方式: 第一,数词置于动词之前: 第二,数词置于动词之后。先秦以数词置于动词之前为主,数词置于动词之后的是少数。到了汉代,第二种方式是普 遍发展起来。与此同时,汉代动量词开始产生。不过动量词的比较广泛的应用在魏晋以后。40、 现代汉语"两”和“二”的区别"二(不说“二个人",可以说"

11、两个人2零数前面不能用“两(十二个人,但不说“十两个人)。3序数不能用“两"(第二,不说“第两”。"二楼,不说“两楼")。41、上古汉语其它数的表示方法甲骨文卜辞中没有出现分数,这是周秦后产生的,主要有9种:第一,分母+分子。分母多半为"十”,上古有时为了在书面语言上和一般"二、三、十”的区 别,分别写作“两、卷、什”。第二,分母+分+之+分子,与今天同。第三,分母+分+分子,"十之五”又可以说"十半。第四,分母+之+分子(没有"分)。第五,分母+有+分子。把第四种的"之"改"有&qu

12、ot;。第六,分母+分+名词+之+分子。第七,分母+分+名词+分子。第八,分母+名词+之+分子第九,分母为十,可以只说分了。四、论述题1、钱大昕证明了 “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我们怎么证明它?11古无轻唇音这是清代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的占无轻唇音一文提出的。钱大昕发现"凡轻唇 之音,古皆为重唇。"意思是说在上古唇音无轻重唇之分,没有中古以后产生的轻唇音,轻 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读如“帮、滂、并、明''。用现代汉语语音对照,即上古只有b、 P,没有f,今天读f的声母,在古读b、p,是中古才从b、p中分化出来的。证明:A、以

13、“非为声符的形声字有两组,“扉、蜚、诽、菲、匪、翡”等今音声母读f, “悲、辈、裴、 排、徘”今音声母读b或p;以“分为声符的形声字也有两组,"芬、纷、氛、忿、粉、份”今 音声母读f,"颁、贫、盆、邠、放'今音声母读b、p;以"甫”为声符的形声字也有两组,"辅、 脯、楠、孀”今音声母读f,"捕、袖、哺、逋、匍、晡、铺、圃、埔、脯音声母读b、p。 用相同声符的形声字今音声母有重唇和轻唇两种读音,说明古音中二者不分。B、古代典籍中异文“伏羲”即“庖羲”,"伯服唧"伯备”,"土鲂"即"土彭”,

14、“汶ft"即"岷ft”,“望诸” 即“孟诸":论语季氏"且在邦域之中矣”中“邦”或作"封”,:"萨保”,为古代中央政府所设 置的官职,用以管理旅居内地的胡商及主持袄教祭祀,被齐称“萨甫”,隋称“萨保”,唐称 “萨宝”;古读“负”如“背”、古读"附如"部”等,也说明古音中重唇音与轻唇音不分。2 、古无舌上音这也是钱大昕提出来的,钱大昕在十驾斋养心录卷五的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一文中说: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贝IJ与'端透定'

15、无 异也。""古人多舌音(按:即d、t、n),后代多变为齿音(按:即今读zh、ch、sh的齿音), 不独知澄彻三母为然也。"用现代汉语语音对照,即上古没有zh、ch、sh,这类声母上古读d、 t,今读zh、ch、sh的声母是中古才从d、t中分化演变出来的。证明:A“兆”中古是澄母字,以它为声符的形声字“窕、佻、挑、跳、桃、眺”是定母字。“占"是知母字, 以它为声符的形声字“沾、站、霆是知母字,"点、玷、店是端母字。用相同的声符的形声 字今音声母有舌上音和舌头音两种读法B古代典籍的异文“申根(音橙)唧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申棠”(中古琳”澄母而 &

16、quot;棠”定母);姓传中的“陈完"在史记中作“田完(中古“陈澄母而“田"定母);声训说文 解字中“田,陈也。"“坠”字古本作“队(中古“坠”澄母而"队"定母),例如左传庄公八 年"公惧,队于车,伤足丧屐。也表明古同音的字,今声母有舌上音和舌头音两种读法。 以上事实表明在上古确无舌头舌上之分。2、名词词缀一、名词词头“老字用法的发展(产生于唐代)(1)置于动物名前面。(2)置于一般事物名前面。(3)置于亲属称谓前面。(4)置于形容词前以人物特征称呼人物。二、词尾“子”使用情况(上古就有,但是魏晋以后才普遍使用)11 "子”

17、在中古以后用法逐渐扩大,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于人名,这是上古用法的继承。(2)用于各种器物名称。(3)用于动物名称后。(4)用于植物方面。(5)用于其它名称后。2下面六种“子"不应该是词尾:第一种,“男子"中的"子气第二种,用作尊称的“子"。如“夫子、君子”等。第三种,指禽兽虫类的初生者。第四种,鸟卵。如"鸡子、风子”。第五种,某种行业的人。如"舟子、渔子”等。第六种,圆形的小东西。三、词尾“儿用法(比较谨慎的说法是从唐代开始的)(1)主要用于动物名称之后。(2)用于器物方面。下列的“儿”不应该是词尾:(1).词尾"儿”

18、的本义是"小儿”。因此没有脱离“小儿”实际意义的不能认为是词尾。(2).还有些虽然未用本义,但是表示旧社会所谓下等人(侍儿)或不道德的人(偷儿), 也不算词尾。(3).鸟兽虫类后面所接的“儿",如果是指鸟兽虫类的初生者,则不算词尾,如"可怜巢里凤 凰儿。"四、上古词头“阿"发展过程(上古时期就有)从魏晋到隋唐“阿”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以下5种情况:(1)在人的名、字或小名、小字,冠以“阿"字,表示一种亲密的称呼。Eg (鲁)肃拊蒙背 曰:“非复下阿蒙!”(2)置于单音的亲属名词前面,构成双音词,数量甚多。Eg“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

19、兰诗(3)置于般的名词前面,表示称呼。Eg“名乐浪人为阿残:东方人名我为阿,谓乐浪人本其 残余人。"(4)置于代词前。Eg“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5)置于数词之前,表示排行。Eg “阿六,你生活大可。"南史五、名词词尾“头”的发展情况(汉代己经开始出现,六朝普遍应用)(1)置于方位名词"东、南、西、北、上、下”后面,表示方位。(2)置于一般名词前面,此用法从六朝开始发展起来。3、语法:一、判断句系词的产生及其发展11.系词的定义:在判断句中把名词谓语联系于主语的词。2 .系词的数量:真正的系词只有“是”。【3】.“是”的常用意义及其系词来源:“是"

20、;在未演化为系词之前有两个主要的用法。(1)形容词,正直的意义。说文:“是,直也。"故“是”为形容词义。(2)代词性,“此”的意思。判断词(系词)来源于此种。4 .系词产生的时间: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公元第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叶。 但是系词句在口语里面完全代替上古判断句,依然是在中古时期。这个时期,系词有两大标 志:(1)摆脱了语气词“也”字,“是”成为必要,而不是可有可无的。(2)系词"是"字加否定词“不"字,在口语里代替了上古的“非”。(5.“是从指示代词向判断词的语法化的过程(1)回指的出现(回指名词词组或动词短语)。(2)由于“是字经常处

21、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这样就逐渐产生系词的性质。大约经历的过程是:滕,是小国也。滕是小国。6 .一些似是而非的现象A,非,:“非"字有许多人译为“不是”,那是拿现代汉语来翻译古代汉语的结果,它在上古汉 语里是个否定的副词。在上古汉语里,要对形容词谓语或者动词谓语进行否定,用“不",对 名词谓语否定用“非”。"非”与“不''的词性是一样的,副词。B“为":(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2)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褐裸程于我侧,尔能流我哉?孟子a“为的本义是“做,其实许多学者认为是牵象而劳动。不管怎样,"为"是个具有

22、实际意义、 灵活的动词,有时具有“是的意义,是由于词义引申的缘故。b它不是普遍应用的,而是偶尔出现的。c.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有它的必要。7 斯、此未能演化系词的原因斯:"斯”虽然也能起回指作用,是个代词。此:“此"与“是''的用法最接近,也经常用于跟"是''相同的回指格式。二、被动句式的产生及其发展1.汉代以前产生的被动句式:汉语中的被动式在先秦是比较少见的,春秋以后才开始 出现。当时的被动式可以分为三类:(1)于字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句式一直到汉代还在用。(2)为字句:不为酒困。何为为我擒?这种句式一直到汉代还

23、在用。(3)见字句: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为字句中间可以插进一个名词(施事者),见字句不行。【2】.汉代产生的被动句:被动句到汉代产生了以下两种:(1)为.所:由先秦的被动句"为"字句发展而来的。先秦的"所”字有两种性质:一方面, 它具有代词性,另一方面,它放在及物动词的前面,受及物动词的支配。汉代被动句在助动词 "为”和动词之间插进"所”字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类化的结果。在表示被动的情况下,所"字失 去了原来的代词性,而成为动词的词头。如: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史记这种结构沿用 下来,成为文言文被动句的正常格式。(2)被字句:大

24、约萌芽于战国末期。战国策齐策:“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到了汉代 "被字句”就普遍应用起来。这种被字句的作用和"见''字相当。当时的被字句还不允许有关系 语(施事者)出现,只是简单地把“被”字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 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3】.中古时期被动句的发展情况:到了中古被动句有了新的发展:不仅被字句用得普遍了。更 重要的是:“被"字句也能插入关系语(施事者),它在口语里面代替了“为.所"式。其实,带 施事者的"被字句"在汉末已经有萌芽,如后汉书蔡邕传:"五月二十五日,臣被尚

25、书召见 问。”到了南北朝后,虽然“被”字后面依然有不带施事者的,如后汉书王丹传:“及丹 被征, 遣子昱候于道。"世说新语言语:"孔融被收,中外惶怖。”但是被字句还是以带施事者为 主,以后被沿用下来,如颜氏家训:"举体如被刀割。"杜甫戏赠友人诗:“一朝被 马踏,唇裂板齿无。"这个发展阶段一一被字句带施事者的阶段一一很重要,因为它 为现代汉 语被动式奠定了基础:现代汉语被动句绝大多数带施事者。【4】.动词后接宾语的被动式的发展:唐代产生了新的被动句:即被动句中的动词后接了宾语。 如:(1)常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白居易戏赠元九李二十诗(2)

26、娘子被王郎 道着丑貌。变文丑女缘起这种句式也被后代沿用下来。【5】.被动句的语法意义以及与主动句的关系:对任何语言来说,被动句都不能简单理解为主 动句的反面,并非一切主动句都能转换为被动句。特别是在汉语里,被动句的应用范围是比较 狭窄的,但是它又不是没有规律的。那么,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汉语的被动句可以转换为被动句 呢?我们首先从“被"字的意义发展来看。这并不是说一个字的意义的发展能决定一种语法结构 的发展:我们的意思只是说,一种新兴的语法结构是采取了和它相适应的词汇形式来表现。说 文:"被,寝衣也。引申为动词,就是"覆盖”的意义,而“施加”的意义又是从“覆盖”而来

27、的。 如尚书禹页:哂被于流沙(西边发展到流沙一带)"、“光被四表”、“泽被生民”、"功被天 下"等,都是这“被"的意义。这种意义一般用于好事情的方面。“被字还有另一意义,即“蒙 受、遭受”。它与"覆盖”是同一来源的。但是在词义的应用方面却有很大的区别。第一种意义 是主动覆盖或施加到某-事物,第二种意义是被动地蒙受或遭受某一事物。被动式的“被”字来 源第二种意义。因此我们首先必须考察,破"字作为动词(后面带宾语),在第二种意义下到 底有什么特点。三、处置式(把字句)的产生及其发展11. 处置式的定义:在形式上就是用动词“把(或将”)&q

28、uot;字,把目的语提到叙述语的前面。在 意义上,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表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把”和“将''的作用是一样的,只不过“把”用 得普遍,"将"只是有时用在书面上,其普遍性不如“把''字。因此我们统称此种句式为"把"字 句。"把和“将本来都是动词,“拿、持”的意思。后来虚化为介词。如:(1)把问题提出来(2)将问题解决。(3)把黄河治好。2. 处置式产生的原因:它与一般主动句的语法意义有不同,有时是为了适应汉语的表达需要,以便表意更明确。要详 细地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弄清楚“把"字句运用的情

29、况:一种是可用可不用,一种是必须用的第一, 动词往往是单音节的。第二,宾语只能是一个词,不能是词组(仞语)。3. 处置式字句产生的时间:到南北朝(王力持“唐代说)把字句(包括“将字句)就产生了.2 “把字句式产生的历程:1. ,将字句式产生的时间:南北朝(比"把字句产生的时间中唐要早)。2. 历程:在南北朝以后,“将字经常出现在连动句中。(1)动词“将"+名词(“将"的宾语,也是后面动词的宾语)+及物动词(2)动词“将” +名词(只是"将”的宾语,后面主要动词有它自己的宾语)+及物动词+名 词这类句子语法化后,“将+名词”成了工具语(指的是谓语形式作状语

30、)。3. 把字句产生的时间:是中唐以后。它也有两类:(1)"把"+名词+外动词(及物动词)。这是处置式。(2)把+名词+外动词+名词(非间接宾语)。这是工具语。一般人用的是十六摄:通摄、江摄、止摄、遇摄、蟹摄、臻摄、ft摄、效摄、果摄、假摄、 宕摄、梗摄、曾摄、流摄、深摄、咸摄。6、阴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把古韵分为三大类,其中,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i-u收 尾的韵合为一类,叫做“阴声韵”。如:普通话里的阴声韵有ai(该)、au(高)。7、阳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把古韵分为三大类,其中,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古 音的鼻音韵尾除了收n - ?的以外,还

31、有收一 m的,如广韵的“侵”韵,“谈”韵。 在普通话里,阳声韵有an(干)、a?(刚),等。8、入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把古韵分为三大类,其中,以塞音-p -t -k收尾的韵 叫做“入声韵"。如:广州方言里有a:p(甲)、a:t(八)、a:k(格)。现代普通话里没有 入声韵。11、中原音韵:中原音韵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部曲韵著作。是由元人周德清根据当时各名家(关、 郑、马、白)的戏曲用韵编纂而成。此书分十九韵部,二十五声母。韵部特点为:第一,只有 阴声韵部,没有入声韵部;第二,是新产生出支思和车遮两个新的韵部;第三,桓欢部和寒ft 部分立;第四,阳声韵仍然是-m -n - ?三

32、类韵尾分立。声母系统的最大的特点是全 浊声母己经清化了。总体看来,中原音韵音系己经很接近现代普通话的语音系统了。12、尖团音:在古代,精、见两组声母,凡在现代开口呼和合口呼韵前就保持ts、ts '、s或 k、k ,、x的读音,而在齐齿呼韵和撮口呼韵前就变成了 t6、te '、。 所以,有些方言到现在,k、k ,、x声母已分化出t妇、很'、妇来了,如: 经、轻、兴念t<bi?. t<b ' i? <i)i?,可是ts ts ' s 在i、y 前仍读 ts ts ' s ,没有分化,如精、清、星念tsi? ts 4? si? o着就

33、是区 分“尖团音”,在i y 前念t<|> t<i>叫团音,不念td> , d> ,而念ts ts , s 的叫尖音。13、零声母:所谓零声母,是指以元音起头的字,有为没有辅音起头,所以叫做零声母。零声母可以分 为四种情况:(1),韵头或全韵为i的,可以叫做i类零声母。(2),韵头或全韵为y的,可 以叫做y类零声母。(3),韵头或全韵为u的,可以叫做u类零声母。(4),没有韵头,而主 要元音为a、。、e的,叫做a类零声母。14、平分阴阳:古代的平声现代普通话分化为阴平和阳平。现代普通话和大多数方言,平分阴阳的条件很 明显,它是按声母的清浊来分化的,即清音变成

34、阴平,浊音变成阳平,清音包括全清和次 清;浊音包括全浊和次浊。例如:邦,帮(全清)母字,现代普通话读阴平。房,奉(全浊) 母字,现代普通话读阳平。披,滂(次清)母字,现在普通话读阴平,明,明(次浊)母字, 现代普通话读阳平。平分阴阳这种现象,在汉语语音史上产生的时间比较早,大约在唐代就 开始了,宋代的文献材料也有这方而的反映,但是明确地把平声分为阴阳两个调类,那是从元代 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开始的。15、浊上变去:指全浊声母的上声变成了去声。但所谓“浊上”,只指全浊声母的上声字,次浊上声不 变。比如“尤"韵的“九、舅、有",古代都是上声字,到现代普通话里只有“舅”字变成 了去声

35、,这是因为它是全浊“群”母字;而“九”是全清见母,“有”是次浊喻母,所以仍 念上声。但也有少数例外,如:挺艇(定),仍念上声,还有个别变读为阳平的,如:“揆”(群)。全浊上声变去声,大约在唐代就开始了,但是明确地把全浊上声字跟有关的去声字看 成是同音字而编排在一起的,也是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16、异平同入:异平同入”,即不同的平声韵部(两个或者三个平声韵部)可以同配一个入声韵部。即,不 同的平声字对应同一个入声字,条件为,主元音必须同类。简答:1、汉语史的分期及依据:一、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特点:(1),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9,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9,入声有

36、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成了去声。等等。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二、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特点:(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Q ,处置式的产生。9,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Q,形尾“了”、“着”的产生。9,去声字的产生,等等。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三、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特点:(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2, -m韵尾在北方话里的消失。9,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等等。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四、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特点:(1),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2),大量地增加复音词。等等

37、。2十六摄:通摄、江摄、止摄、遇摄、蟹摄、臻摄、ft摄、效摄、果摄、假摄、宕摄、梗摄、曾摄、 流摄、深摄、咸摄。3、古韵三十部:一、之、职、蒸;二、幽、觉、冬;三、宵、药;四、侯、屋、东;五、鱼、铎、阳;六、支、 锡、耕;七、脂、质真;八、微、物、文;九、歌、月、寒;十、缉、侵;十一、叶、谈。4、简述中古声母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演变:第一,全浊声母清音化。规律:平声送气,(如:婆、排、陪);仄声不送气,(如:罢、败、 大)。广韵的三十五个声母中,全浊声母有十个,“业、定、从、邪、崇、船、禅、群、 匣”,到现代普通话中都变成了清声母。全浊声母的清化,是现代普通话声母简化的重要原因。 第二,知组、庄

38、组、章组三组合流,演变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卷舌音(zh、ch、 sh)o第三,精、见两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口来。如:“精、清、星”的声母和“经、轻、兴” 的声母本来不一样,前者为ts、ts '、s,后者为k、k '、x,现在在同一条 件下,都变成了 t巾t巾1)。第四,零声母的大量增加。在三十五个声母里,只有''影”母是里零声母,到了现代普通话里, 除了 “影”母字,还有“喻”母、“匣”母、“微”母、"疑”母字,也演变为零声母。5、中 原翻十九部:一、束鲤;二、江陶;三、支思;四、奔微;五、焦模;六、皆来;七、真文;八、寒ft; 九、桓戳;十、先天;十一

39、、萧豪;十二、歌戈;十三、家麻;十四、聿遮;十五、庚青; 十六、尤侯;十七、侵辱;十八、戴咸;十九、廉税。6、简述中古声调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演变:第一,平分阴阳。古代的平声现代普通话分化为阴平和阳平。现代普通话和大多数方言,平分 阴阳的条件很明显,它是按声母的清浊来分化的,即清音变成阴平,浊音变成阳平,清音包括全 清和次清;浊音包括全浊和次浊。例如:邦,帮(全清)母字,现代普通话读阴平。房,奉(全 浊)母字,现代普通话读阳平。披,滂(次清)母字,现在普通话读阴平,明,明(次浊) 母字,现代普通话读阳平。第二,浊上变去。指全浊声母的上声变成了去声。但所谓“浊上只指全浊声母的上声字, 次浊上声不变

40、。比如“尤”韵的“九、勇、有”,古代都是上声字,到现代普通话里只有“易”字变 成了去声,这是因为它是全浊"群”母字;而“九”是全清见母,"有”是次浊喻母,所以仍念上 声。第三,入派四声。现代普通话没有入声字,古代入声字,到了普通话里己经转到阴平、阳平、上声、 去声去了,这就叫“入派四声”。从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可以发现,当时入声分配是 很有规律的,如全浊字母的字全部变阳平(如:白(业)、舌(船),次浊字母的字全部变 去声(纳(泥)、辣(来),清母变上声(北(帮)、法(非)。因为没有派入阴平的入声, 所以叫“入派三声”。但是,到了现代普通话里,则有入派阴平的,如:八、郭;有入派

41、阳平 的,如:福、吉:有入派去声的,如:必、赤:有读上声的,如:笔、谷。7、中古时期,人称代词有哪些重要的发展事实:第一,原来人称代词的“变格”逐渐消失了,“吾”与“我”在语法作用上已经没有分别了,“其”字也不专用于领格而可以用于主语和宾语了。“吾”字除了在否定句。不吾知”)的情 况下,在先秦一般不用于宾语。战国时代,此规则不能严格遵守了,如:故辟门除涂,以迎吾 入。到了汉代,也有“吾”用于宾语的情况,如:且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到了中古 时期,这种情况更为常见,所以,我们认为这种结构应该算入中古时期。如:碧ft不负吾。这种情 形的产生,应该是由于“吾”在口语里的已经消失,以&quo

42、t;吾”代“我”,纯然是仿古。“其”字用于宾语,出现在晋代以后的史料中,如:可引军避之,与其空城。至于主语,出现在南北 朝以后,如:乞白服相见,其永不肯。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了新形式,即“伊” “渠”"他”。“伊"字大约起源于四世纪到五 世纪,唐代继续使用着,如:伊必能克属。“渠”到了唐代大量出现,如:女人羞自嫁,方便 待渠招。“他”起源于唐代,宋代后普遍应用。如:这个却须由我不由他了。8、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出现时代及其发展:近代汉语人称代词的主要发展是形尾“们”字的产生。上古人称代词单复数采取同一形式。先秦时代,只在左传里有一个“吾侪”(我们这一 类的人),但“侪”字并

43、非形尾。汉代以后,有“属” “曹” “等” “辈”,并且渐渐多见。如: 且公等义不辱。它们与“们”字的差别在于,“们”字为复数的固定形尾;“侪” “属” “曹”“等” “辈”则不是固定的,而且没有形成形尾。形尾“们”的产生大约在十世纪到十一世纪之间。在元曲里写成“每”,如:他每都恃着1强。在北方方言里,宋代新兴了代词“咱”字,后来加上形尾“们”字,成为“咱们"。到了近 代后期,“咱们”和“我们”有了明确的分工。“咱们”是包括式,“我们”是排除式。9、现代指示代词“这"和“那”是什么时代产生的?他们是怎样发展出来的? “这”字在唐代就出现了,宋代更多,有时候写作“者”“遮”,

44、如:"牟尼这日发慈言。” “不是者个道理。”至 于“这”字的来源,比较近理的推测应该是由指示代词“之”字转变而来。但是,许多人觉得“者” 字并非本字,所以又写作“遮”。“那”字在唐代也出现了,宋代以后就继承下来。如:兽王问那大王。“那”字的来源比较 简单,如果不是上古的指示代 词“若”字,就是“而”字。10、上古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到了后代它们在用法上起了些什么变化?疑问代词自古就分为指人和指物两种,而且大致可以分为三系:一, 系(指人):主、宾语:谁;主语(常用于选择):孰。二, 系(指物):何、曷、胡、奚。三,。系,(指处所):恶、安、焉。谁(1),指人,用于主语和宾语。

45、如:吾谁欺?欺天呼?(2),用于定语,如: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孰(1),用于选择,但不用于宾语,如:父与夫孰亲?(2),指无生之物。如: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何9(1),指物,用于宾语。如:朕又何知? ,用于定语,,用于状语,曷、胡、奚:(1),(2),恶、安、焉:(1),(2),兼指人和物。如:是何人也?此何木也哉。“为什么"“怎么”,如:夫子何哂由也?只用作状语,很少用作定语,如:子奚不为政?天曷不降威?指物的“何"“奚”有可以兼指处所,如:奚自? 先秦时,只专指处所,如:居恶在?仁是也。恶、安、焉等于现代汉语“哪里”的活用。恶得、恶能、安能、焉能等于“哪里能够”。

46、安知,焉知等于“哪里知道”。总之,疑问代词之间的分别,在先秦是相当清楚的,到汉代以后,界限变的不那么清楚了。11、 跟“何”的意义相同的“底”首先见于什么时代?它在后代的应用情况怎样?从南北朝起,史料中出现了一个"底"字,它的意义和“何"字相同。如:单身如萤火,持底 报郎恩? 到了唐代,“底”字用得更加普遍了,如:花飞有底急?老去顾春迟。在唐代其他诗文和宋代诗文中,"底”字也是常见的,特别是“底事”。如:风流真底事?12、现代疑问代词“哪”(那)是怎样发展来的?现代汉语的“哪”字,直到五四时代,还写作“那气据观察,真正对处所提出疑问,就用“何处”;如果是

47、活用的疑问(反诘),就用“那”字来 代替上古的“恶”、“安”、“焉”。这个“那”字的产生时代大约在汉末,如:生人作死别,恨恨 那可论。到了唐代,己经用得很普遍了。如:在下那得有此才?看来,“那”字的语法意义是来字上 古的“安”“焉“安” “焉”收音于一n,可能转化为na。13、为什么说上古“者”和“所"具有指代的性质?后来“所”字在用法上起了一些什么 变化?马氏文通把“者”和“所”都认为是关系代词,可以推断出,“者”和“所”是同一性质的代 词。“者”和“所”在上古语音系统中是同属于鱼部的,他们都是指示代词的-种。"者”字是 被饰代词,一般用于定语的后面。如:肉食者鄙,未能远

48、谋。另外,“者”还可以放在“昔” 后面,表示时间,还可以放在数词后面,表示并举。如:昔者辞以病。二者不 可得兼。“所”字经常放在外动词的前面,它的语法作用是使这个动词、整个谓语形式或整个句子形式都 变为定语的性质。如:臣之所好者,道也。汉代以后,“所”字获得了一种新的语法意义,就 是在被动句中作为动词的词头。在这种情况下,就丧失了它的指示作用,如:汉军却,为楚所挤。 到了现代,在“所”字后面的动词和前面的主语合起来成为定语的时候,它们所强调的就不再限于 本义的施事者了。如:我昨天所买的书,“所“字所要强调的并不是"我”,而是''昨天”。“所” 字在现代一般口语里已经很

49、少用了,甚至是完全不用。14、汉语复音词的构成方式可以分为哪几类?其中哪一类是最主要的?汉语复音词的构成,可以分为三大类:一,连绵字;二,词根加词头、词尾;三,优语的凝固 化。优语的凝固化是最主要的。仇语的凝固化,就是说,仇语在发展过程中凝固起来,成为单词,如上 古的“天子”,中古的“欢喜”等,在汉语构词法中是主要的,对译外语的新词,也常常经过这 条道路:仞语一复合词一复音词。15、为什么说先秦时代“是"“为” “非"三个字不是系词?在上古汉语里,名词不需要系词的帮助也可以构成判断。“是”:(1),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很像系词,但是,实际上而是指示代词,和“此” 的意义

50、相近。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2,上古汉语常有“是也”的说法,这里的“是”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形容词,略等于现代所谓的“对",如:大节是也,小节是也。另种,理解为复指上文,是指示代词,如:汤是也。此两种情况中,是 均不为系词。"为':(1), “为”字本身不是一个系词,而是一个动词,本意为“做”。如:子为谁? EI:为 仲由。2,在主语和判断语指称同一事物的时候,“为”字不能省,但此时,“为”并不是系词,因为,它不是普遍应的,而是偶然出现的,而且,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有用它的必要。如: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9 ,汉语的系词只用于判断句,不用于描写句。而“为”字可以

51、用于描写句。如: 民为贵,社稷次之。4,系词属于基本词汇,在同一个语言中同时有两个系词是不可能的,上古的系词又有“是”,又有“为”是不现实的。“非”:“非”字在上古也不是系词,只是一个否定副词,一般对名词加以否定。如:此非仁也,非义也。 由此看来,先秦时代没有真正的系词。16、系词“是”的产生时代及其用法的发展。“是”字是由指示代词发展为系词的。在先秦时代,主语后面往往用代词“是”字复指,然后 加上判断语。“是”字经常放在主语和谓语的中间,这样就逐渐产生出系词的性质来。如: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汉语真正系词的产生,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如: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在中古时期,系词有两大标志,第一

52、,它摆脱了语气词“也”字,“是”字成为必要的,而不 是可有可无的系词。如:向今是何世。第二,系词“是”字加否定副词“不"字,在口语里代替了 上古的“非”。渠本不是我,我本不是渠。“是”字用为系伺以后,乂产生了许多种活用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承认或否认某一件事实,有时 候是追究原因,如:我不是不会,就是未认得。由承认的意思,又产生了变相的容许式。如:咱们 走是走,我就是只舍不得那姑子。17、上古的词序有哪些特殊的情况?形成这种结构的条件是什么?主一动一宾的词序,是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词序,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一些特殊的 情况,就是宾语可以放在动词的前面,这种结构是有条件的,总的条件是

53、,这个前置的宾语必须 是一个代词。18、在上古哪些结构中,代词宾语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他们到后来的发展情况 怎样?在原始时代的汉语里,代词作为宾语的时候,正常的位置本来就在动词的前面,到了先秦时代, 由于语言的发展,这种结构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完全抛弃了旧形式,仅仅留下若干残迹。,在指示代词当中,“是”字比较能保存岩石的结构。在某些情况下,“是”字可以自由地放在动词前面。如:寡人是问。2 ,代词“是”用来做自动词的介词“以”的宾语的时候,在上古一般是放在介词的前 面的,而且“是以”这个结构作为凝固形式一直流传在后代的文言里。如: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是以谓之文也。9,由指示代词“

54、是”字构成的另一个凝固形式是“是谓”。即,“人们把它叫做”。如:是谓天德。4, “自”字作为代词宾语的时候,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相”字是代词性的副词,所以也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这些结构之所以被称为残迹,是因为到了先秦时代,除了凝固式外,一般己不再用主语一代词 宾语一动词这种结构了。正常的结构己变为:主语一动词一代词宾语。第二种情况,是完全保存着就形式。条件:一,宾语是一个疑问代词。如:予何言?二,宾语 虽是一个名词,但有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如:日居月诸,下土是冒。处所介词在这种情况下也 能起复指作用。特别是“焉气位,名词宾语前置而又有“是”字复指的时候,名词宾语前面往往还有词头“唯”字,如:唯

55、 你是问。2,代词“之”字和“是”字有同样的作用,名词宾语靠着代词“之”字的复指,也可以提到动词前面.如: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9,连代词宾语本身也可以用另一个代词复指,它更能显出是一个前置的宾语。如:是之谓。第三种情况,是旧结构与新结构同时存在,旦明显地表现在否定句的代词宾语上。,有些结构表现出过渡状态,如“不我” “不己”。2,代词宾语后置。如:“不之”。19、什么叫做处所状语和工具状语?他们在句子中的位置自上古至现代起了一些什么变 化?所谓处所状语,在这里专指介词“于”字及其宾语而言,在殷虚卜辞中,处所状语的可以放 在动词之后,又可以放在动词之前。西周以后,处所状语必须防在动词的后面。

56、如:庄子行 于ft中。但是,当“于"是"对于"的意义,就可以放在谓语甚至主语的前面,如:于周室, 我为长。此后,处所状语又变为前后置均可了。直到动词“在”字代替了介词“于”,一般 处所状语的位置才固定在动词前面。如:在家吃饭。所谓工具状语,在这里专指介词“以”及其宾语。在上古,工具状语放在动词前面或后面都可 以。如果工具状语表示原因,它的位置就只能在动词的前面,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 废言。到了近代汉语里,动词,“拿”字代替了介词“以”字,于是,“拿”字及其宾语所组成 的工具状语的位置也就是固定在动词的前面。如:拿真心彳寺你。20、处置式的产生时代及其结构的发

57、展。处置式的产生大约在第七世纪到第八世纪之间。中、晚唐以后,“把”字用于处置式的情况更加普遍起来。如:莫把杭州刺使欺。但是,“将”“把”没有分工,往往在同一对句中,上句用“将”,下句用“把”,且处置式和工具语交错。清代, 在普通话里,处置式和工具语所用的介词性的动词有了分工,处置式用“把”,工具语用“拿” O在现代普通话里,这种分工一直严格的保存下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方言都是这样,如: 上海人说:把饭吃脱。21、从意义上说,处置式在汉语史上有什么发展?就意义方面说,处置式的用法,到了近代也渐渐超出了处置的范围。特别是在元明以后,它可 以用来表示一种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处置式的动词本该是外动词

58、,在这种情况下,它可以是内 动词或不表示处置的外动词。如:把姑娘的东西丢了。但是,就全国范困来说,这种用法是很不普 遍的。在近代后期,处置式有了新的发展,宾语提前,动词后面还有宾语。到了现代汉语里, 这种情形的处置式才普遍应用起来。处置式在汉语语法走向完善的标志之一。由于宾语的提前,宾语后面能有语言的停顿,使较长 的句子不显得笨重。还是语言更加有力量。这种语句的力量不是一般的结构形式所能比拟的。22、到了汉代被动式有了一些什么新的发展?它们的结构特点怎样?到了汉代,被动式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听”式,第二种是“被”字句。(一),“为所”式是由先秦的被动式“为”字句发展出来的。在表示被动的情况下,“所”字失去了原来的代词性,而成为外动词的词头,如:汉军却,为楚所挤。这个结构沿用 下来,成为文言文被动式的正常格式。(二),"被”字句大约萌芽与战国末期。到了汉代,“被”字句就普遍应用起来了。这种“被”字 的作用大致和“见”字相当,当时的“被”字句还不容许有关系语出现,只是简单地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