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基地质结构分类及堤防工程地质评价方法_第1页
堤基地质结构分类及堤防工程地质评价方法_第2页
堤基地质结构分类及堤防工程地质评价方法_第3页
堤基地质结构分类及堤防工程地质评价方法_第4页
堤基地质结构分类及堤防工程地质评价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堤基地质结构分类及堤防工程地质评价方法摘要:以我省堤防工程地质勘察为例,对堤基地质结构分类进行了探索。对堤防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方法进行了论述,并对堤防工程地质问题的定量评价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关键词:堤防堤基地质结构工程地质问题评价方法堤防工程地质条件是堤防设计的基础。堤基地层的结构、组成及其承载性能、抗滑性能、渗透稳定性能等的评价是堤防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堤防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全面准确地发现、分析工程地质问题并做出相应科学合理的评价,是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核心内容。我省位于黄河及长江的中上游地区,河道众多,堤防线长,如何针对我省河道及堤防地质条件的特点,对堤防工程地质问题进行有的

2、放矢的研究评价,是地质工作者所面临的课题之一。1地基地质结构是堤防工程地质评价的基础任何工程建筑都离不开它所依托的地质体,堤防工程建筑也不例外。堤防工程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根据堤防工程地基地质结构因地制宜地选择堤防工程的基础型式及埋置深度。相应的,堤防地基地质结构类型不同,其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和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也有所不同。因此,只有查明堤基地质结构类型,才能从本质上把握堤基岩土性状、组合特点、水文地质条件等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并依据工程性状,合理划分地基地质结构类型,对所暴露出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从而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和方案。我省大部分范围属黄河流域,少部分范围属长江流域,还有部分

3、区域为内陆河。河网纵横,河道变化较大,堤基地质结构较为复杂。但总的特点不外乎为山区堤基地层以基岩为主,而河流冲洪积盆地、冲洪积平原及平原地区则以第四系松散层为主。根据堤基地层结构特点及工程性能、岩性组合、层位埋深等综合分析,我省堤防地基大体可分为3大类,8个亚类,各类结构特征、主要分布位置见表1。2堤防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方法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在于从研究工程地质问题的表征出发,分析其原因、性质、形成和发展过程,找出堤防工程地质问题的控制因素和影响因素,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对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总结、分段、归类,为堤防设计提供地质依据。因此,堤防工程地质勘察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堤防工程

4、地质问题的分析评价及分段归类问题。而堤防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堤基稳定问题、堤防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及堤身稳定问题。2.1 堤基稳定问题及评价方法2.1.1 堤基承载力性能及沉陷变形问题如表1所示,I1及田类堤基地层或以粘性土为主,或各类松散层呈互层状且极不均质,此类堤基地层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天然强度较低,且具弱透水性,软流塑状,固结排水时间长,且具高压缩性及触变、流变性,在上部载荷作用下,可引起大堤不均匀沉降,导致大堤下沉、堤身裂缝。因此,应进行适量的现场静力触探和标准贯入试验,结合室内土工试验,查明地基土的形成年代、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厚度以及上覆下卧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并考虑堤防特点,最终

5、做出正确评价。我省各河流堤基地层除I1及田类为土堤基地层外,大部分河流堤基地层以砂砾卵石层及基岩类为主,此类堤基地层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其承载性能较好,堤基承载力一般大于300kPa,具有较好的地基承载力,能满足防洪堤基础强度要求。堤基地层不存在沉陷变形问题。另外,对I2及田类堤基中,还可能存在有厚度较大的粉细砂堤基层,而堤基层均位于堤防工程之下,为饱水地基。故此类饱和砂土层还有可能发生震动液化而引起堤基失稳,造成大堤下沉、滑动。对此类地基,应进行液化判别。室内土工试验以颗粒分析为主,现场则以标准贯入试验为主,同时,还需查明此类土的成因类型及时代、地下水位埋深、工程区地震烈度,必要时还需进行土的

6、波速试验。对此,堤防工程设计规范附录A及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附录N已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只有查明了饱和砂土的液化可能性,才能对此类堤基提出相应的堤基处理措施。如我省黑河干流下段堤基地层有部分液化粉细砂层,堤防建设时,将饱和粉细砂及砂土层全部清除,将防洪堤基础置于下部砂砾石层上,避免了粉细砂地震液化对河堤的破坏。甘肃省堤基地质结构分类表表1基本结构类型堤基岩性主要分布位置亚类单层结构类(I)粘性土亚类(I1)堤基地层主要由壤土,砂壤土等组成,抗渗条件较好,工程地质条件相对简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塌岸、沉陷及渗透变形。壤土及砂壤土陇东泾河、祖厉河及渭河部分支流。河西地区部分河流。砂

7、砾石业类(I2)堤基地层主要为透水性较强的砂土层、砂砾石层。分布比较稳定,抗渗条件差。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崩岸问题。砂性土埋深浅时,存在渗透变形。砂砾卵石河西地区及省忖大部分河段。软岩亚类(13)地基地层为泥质砂岩及泥岩,分布稳定,抗渗条件好,工程地质条件相对简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塌岸问题。软岩甘肃中部大部分河段。硬质岩类(14)地基地层以硬质岩为主,分布稳定,强度较好,抗渗条件好。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塌岸问题。硬质岩山区河流部分河段。双层结构类(D)松散层亚类(n1)堆积阶地上部二元结构,上部为冲洪积粉质壤土及砂壤土层,不均质。下部为冲洪积砂砾卵石土层,一般下部粗粒层厚度较大,分布稳定,抗渗条

8、件较差。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岸坡稳定问题。砂性土埋深浅时,存在渗透变形。砂砾卵石省内各河流均有分布。软岩基底亚类(n2)为基座阶地二兀结构,上部为冲洪积壤土及砂砾卵石层。卜部则为泥质砂岩及泥岩,分布稳定,抗渗条件好,工程地质条件相对简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塌岸问题。软岩甘肃中部山区河流部分河段。硬岩基底亚类(n3)为基座阶地二兀结构,上部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冲洪积壤土及砂砾卵石层。下部则以硬质岩为主,分布稳定,强度较好,抗渗条件好。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塌岸问题。硬质岩山区河流部分河段。多层结构类(出)堤基地层为第四系松散层呈粘性土与砂砾石类、卵石类呈互层状或透镜体状,锲形体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较为复

9、杂,有沉陷、塌岸、渗透变形等问题。粘性土、砂类土及砾卵石各河流部分河段。2.1.2 堤基渗透稳定渗透稳定及渗漏问题是任何水工建筑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渗透稳定问题直接关系到防洪堤坝的安全,因此,渗透稳定及渗漏问题也是堤防工程设计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此类问题主要出现在以松散层为堤基的河段(12、Ri、田类堤基)。堤基地层透水性较强,当存在堤内外水头差时,即会发生堤防的横向渗流。如果背水侧堤基的渗透比降超过堤基土的临界水力比降时,堤基土就会产生渗透破坏。土体的允许水力坡降与土体的颗粒组成及密实度有关,因此,需进行堤基土的允许水力坡降计算,计算可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附录M所介绍的方法进行。我

10、省大部分河流堤基允许水力坡降J允许大于0.1,如洗河堤防J允许=0.10.6,涅水7R"堤防J允许=0.150.55。2.1.3 堤基冲刷稳定及岸坡稳定问题堤防工程设计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堤基埋深问题,这就需要进行河流的冲刷计算。按照堤防工程设计规范所推荐的计算公式,可以较为准确的计算出河流的平行水流、斜冲水流、挤压水流冲刷及丁坝、锁坝等各种条件下水流对河底或岸边的冲刷深度。地质工程师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供这些计算所需的各种地质参数。如堤基河床地层的各种颗粒级配特征值、堤基河床地层的允许不冲流速等等。因此,应结合探井或钻孔施工,采取河床堤基地层的扰动样,进行颗粒级配分析,根据颗

11、分曲线来查得计算冲深所需要的级配特征值如d85,d50等值。关于河床堤基地层的允许不冲流速,一般采用查表法求得。如表2、表3、表4。对于非粘土,还可采用经验公式法求得其允许不冲流速。V允许(m/s)=(a1>0.22+32M.7+a3+a4X0.55)/100式中aiT:于150mm粒径百分含量(%)%20150mm&径百分含量(%)a3220mm粒径百分含量(%)a4、于2mm粒径百分含量(%)岸坡稳定问题是堤防工程的主要地质问题之一。岸坡岩土体受流水的软化、冲刷而发生崩塌,使岸坡逐渐变陡,直至失去平衡而引起失稳破坏。引起岸坡失稳的原因很多:一是岸坡岩土体结构松散、岩性软弱、抗

12、冲能力低;二是河流的侧蚀及底蚀;三是渗流作用。保护岸坡岩土体不受水流的侵蚀而失稳破坏,是堤防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当岸坡岩土体基岩或岸边无防护对象时,受经济等问题的制约,通常的做法是不进行堤防治理。从而使岸坡直接经受河流的冲刷、浸泡。对此类问题,一方面,要立足于查明岸坡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另一方面,也要根据河流侧向侵蚀的具体情况,按水利工程边坡稳定问题,对岸坡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评价,以免河流侧向侵蚀过快而引起边坡失稳而发生滑塌,阻塞河道,发生险情。如在我省广通河堤防工程勘察过程中,部分河段位于谷底北侧,且多位于基岩山脚部位,山体下部为第三系砂质泥岩层,分布稳定,厚度巨大,上部则多为风积黄土及

13、坡积粉质壤土。一般情况下无防护对象时,可不予治理。而第三系砂质泥岩层抗风化能力较差,遇水易软化、膨胀,表面风化强烈。故在河流顶冲部位也要进行分析论证,并要求局部地段修建堤防或丁坝,以防止山脚过度冲刷而失稳,造成岩坡崩塌,阻塞河道,发生险情。序号堤基地层及特征堤基地层粒径水流平均深度(m)名称特征0.41.02.03.05.010及以上(mm)平均流速(m/s)1粉土及淤泥灰尘及淤泥带细砂0.0050.050.150.20.20.30.250.40.30.450.40.550.450.652细砂细砂带中砂0.050.250.20.350.30.450.40.550.450.60.550.70.6

14、50.83中砂细砂带粘土、中砂带粗砂0.2510.350.50.450.60.550.70.60.750.70.850.80.954粗砂砂夹砾石、中砂带粘土12.50.50.650.60.750.70.80.750.90.8510.951.25细砾石细砾掺中等砾石2.550.650.80.750.850.810.91.111.21.21.56中砾石大砾石含砂和小砾石5100.80.90.851.0511.151.11.31.21.451.51.757粗砾石小卵石含砂和砾石10150.91.11.051.21.151.351.31.51.451.651.7528小卵石中卵石含砂和砾石15251.

15、11.251.21.451.351.651.51.851.65222.39中卵石大卵石掺砂和砾石25401.251.51.451.851.652.11.852.322.452.32.710大卵石小卵石含卵石和砾石40751.521.852.42.12.752.33.12.453.32.73.611小圆石中等圆石带卵石7510022.452.42.82.753.23.13.53.33.83.64.212中圆石中等圆石夹大个鹅卵石,1001502.4532.83.353.23.753.54.13.84.44.24.514大圆石大圆石带小漂石及卵石15020033.53.353.83.754.34.

16、14.654.454.55.415小漂石中漂石带卵石2003003.53.853.84.354.34.74.654.955.55.45.916中漂石漂石夹石3004004.354.754.74.954.95.35.55.65.9617特大漂石漂石夹鹅卵石>4004.955.355.35.55.6666.2非粘性土允许不冲流速表表2粘性土允许不冲流速表表3序号1234注:1.当水深3m时,允许不冲流速按V=H0.2V1(m/s)公式计算,式中H为平均水深(m),V1为水深1m时的允许不冲流速(m/s)。2.当设计位于易受风化的紧密及极紧密的土层中的地面排水沟时,允许不冲流速按中等紧密的土层

17、取值。堤基土层名称粘土重砂质粘土贫脊的砂质粘土沉陷已结束的黄土颗粒成分()<0.005(mm)305020301020/0.005-0.05(mm)705030709080/堤基土层特征不大紧密的土层(孔隙比为1.20.9),土密度为1.2g/cm3以下水流平均深度(m)0.4平均流速(m/s)0.300.35/1.00.400.40/2.00.450.45/>3.00.500.50/中等紧密的土层(孔隙比为0.90.6),土密度为1.21.66g/cm30.40.700.650.601.00.850.800.702.00.950.900.80>3.01.101.000.85

18、紧密土层(孔隙比为0.60.3),土密度为1.662.04g/cm30.41.000.950.501.01.201.201.002.01.401.401.20>3.01.501.501.30极紧密的土层(孔隙比为0.30.2),土密度为2.042.14g/cm30.41.401.401.101.01.701.701.302.01.901.901.50>3.02.102.101.70岩石允许不冲流速表表4序号岩石分类岩石名称岩石表面粗糙时岩石表面光滑时水流平均深度(m)0.41.02.03.00.41.02.03.0平均不冲流速(m/s)1沉积岩砾岩、泥灰岩、板岩、页岩2.12.52

19、.93.1/2松石灰岩、灰质砂岩、白云质石灰岩、紧密砾岩2.533.43.74.255.76.23白云质砂岩、紧密的非层状石灰岩、硅质石灰岩3.74.55.25.65.8788.74结晶岩大理岩、花岗岩、正长岩、辉长岩(极限抗压强度70160MPa)16202325252525255斑岩、安山岩、玄武岩、辉绿岩、石英岩(极限抗压强度160220MPa)2125252525252525注:1.表中岩石系无裂缝、且岩面新鲜未风化者,若有裂缝、且风化,则允许不冲流速应视裂隙情况及风化程度予以减小。如岩石风化很严重(有碎块)的岩石,其允许不冲流速可根据碎块的大小及其密度按非粘性土允许不冲流速数据采用。

20、2.当水深大于3m时,允许不冲流速按按V=H0.2Vi(m/s)公式计算,式中H为平均水深(m),Vi为水深1m时的允许不冲流速(m/s)。2.2 堤基工程地质分段及评价问题堤防工程勘察的一大特点。由于工作区狭长,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不可能也无必要像其他水利水电工程那样,在整个工作面上平均布置勘察工作。因此,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特别要求对堤防工程进行分段或分类。根据堤防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结果进行分段分类,是对堤基状况的综合评估,利于形成对整个工程堤基条件的总体认识,也便于堤基设计中对各类堤段有针对性地采取加固处理措施。堤防工程地质分类分段的依据是堤防区的综合工程地质条件。影响堤防区综合工程地质

21、条件的因素主要有:相似的地形地貌、相似的地层岩性或相似的工程地质问题等。堤防工程地质分类分段不是机械的、简单的分类分段。地质工程师考虑的因素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分段分类。如根据堤基地层的不同可分为岩石堤基和松散层堤基,松散堆积物堤基又可分为单层结构堤基和多层结构堤基。根据堤防所处的地貌单元可分为不同的工程地质单元,如沟谷单元和盆地单元等。按堤基地层渗透破坏情况还可分为管涌段、流土段、无涌流破坏段等。地质师只有按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堤基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和概化,进行统一的分段分类,一方面使设计师有针对性地设计典型的堤身结构断面或典型的堤基处理方案。一方面,也利于地质师有针对性、有侧重地布置勘

22、察工作量和勘察手段,有的放矢地进行堤防工程地质问题的评价。笔者参与的宕昌县秋末河(新寨脚力铺段)堤防工程地质勘察中即按堤防工程所处的地貌单元将整个堤防工程分为两个工程地质单元:哈达山间盆地单元和秋末河中、低山沟谷单元。对山间盆地单元着重进行堤基地层的勘察,而对沟谷单元,侧着重研究侧向洪沟对堤防工程的影响和不治理段岸坡稳定问题。在广通河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则按堤基地层进行分段评价,将堤基地层划分为三种结构类型:表5广通河堤防堤基分类表分类代号Sia新鲜的第三系泥质砂岩及砂质泥岩层b强风化的第三泥质砂岩及砂质泥岩层c较为单一的第四系冲洪积砂卵石层对a类堤基,直接将堤基置于基岩之上。对b类堤基,

23、则应考虑泥岩的风化层厚度及抗冲刷能力,采取加深堤基埋深或增设堤靴的方法。对c类堤基,则应考虑平行冲刷和侧向冲刷即可。可见,划分堤防工程地质单元或分类,在堤防工程设计和堤防工程勘察中有着双重重要的意义。2.3 堤防工程环境地质问题堤防工程活动与周边地质环境(包括水环境、岩土环境)作用和相互制约所引起的工程及地质环境的变化,即是堤防工程的环境地质问题。只要进行堤防工程活动,就会造成堤防周边地质环境的一系列变化,从而产生堤防工程环境地质问题。因此,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特别提出要对堤防工程活动发生后可能导致的环境地质问题做出预测。堤防工程环境地质问题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水环境地质问题。堤防工程的建设

24、通常会因堤坝修筑、垂直防渗等措施而改变工程区的水力条件,切断了堤内外的水力联系,造成地表水排泄不畅、地下水位雍高、地下水运移变缓,从而引起地下水富营养化、土地沼泽化或盐碱化,建筑物因地基饱水而产生变形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二是岩土体环境问题。堤防工程建设过程中,多采用当地材料作为坝体填筑料,这样,周边土料被大量开采,可能破坏上覆较薄的耕土层(大然铺盖层),从而产生新的渗透破坏;或当就近利用河床岩土体作为筑坝材料时,在新建堤防附近造成开采坑,使河流改道至堤脚,增大河流对堤基的冲刷等。堤防环境地质问题的评价目前还没有系统的方法,一些定量的评价方法还不太成熟。因此,对堤防工程的环境地质问题的评价通常首先还是要从整体上进行定性的分析,在正确认识自然地质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环境变化的关键的重要的评价要素,选择要素的评价因子,然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原理和方法,确定评价机制和方法。对其中可能定量的因子,如截渗对地下水位的影响,采用定量评价;有可能采用类比技术评价的,可在充分注意类比条件的基础上,运用类比法进行评价。如大量开挖造成水域面积对农业生态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可采用类比水库做出定性评价。2.4 关于堤身地质”勘察问题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在总则1.0.3条中明确规定: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是查明堤防区或已建堤防堤身和堤基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为工程提供地质资料。”将堤身等同于堤基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