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之学科整合型问题_第1页
中考专题之学科整合型问题_第2页
中考专题之学科整合型问题_第3页
中考专题之学科整合型问题_第4页
中考专题之学科整合型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 16中考百分百-备战2008中考专题(学科整合型问题专题)一、知识网络梳理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特别强调:“所选择的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和实际问题”,因此,以其他学科为素材的跨学科试题成为近几年数学中考命题的热点。常见类型有: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拳术、体育、电脑、语文等学 科进行综合的问题, 或以这些学科为命题背景,或以相关学科的知识为载体,形式多样,多 在学科知识点交叉处设计。解答时,要将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数学知识加以综合,灵活运用。跨学科题目是近两年来刚出现的一类试题,是在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类新颖试题,它考查的重点是数学知识,但它附加了

2、其他学科的学科背景。解答时需要用到其它学科的知识作铺垫,能较好的考查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有利于学生各科之间的均衡发展, 有效的遏制偏科现象的发生。这类题目与实际生活为背景的试题一样,只不过它的背景用的是其他学科知识体系为背景,解答时需要用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否则解题很难奏效,它很好的体现了数学是基础学科的特点,是近年来的中考热点,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题型 1 与物理相结合的题与物理知识相关的题型在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中经常出现,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作用。解决与物理相结合的题,要对物理学科的有关知识相当熟悉,如果不熟悉很难解决问题, 这就告诉我们要掌握某一学科知识, 单纯学好一门知识是不够了,

3、因为学科之间的知识是相 互渗透的。题型 2 与化学相结合的题与化学知识相关的题型比较多,主要考查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题, 要对化学学科中的浓度、 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的理解, 同时要掌握浓度、溶液、溶质、溶剂之间的关系。题型 3 与英语相结合的题2 / 16在数学试题中渗透用英语表述的数学题,希望杯”试题是首创,这对于改革开放、促进同学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都有好处。解答这类试题,要抓住英语中的关键单词, 要结合算式、方程或图形等进行推测理解,然后利用数学知识求解。、知识运用举例F 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例 3.(06 江苏泰州)在物理实验课上,小明用弹簧

4、称将铁块匀速向上提起,直至铁块完全露出水面一定高度,则下图能反映弹簧称的读数y (单位N与铁块被提起的高度 x (单位 cm)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C )例 4.( 05 丽水)下列是三种化合物的结构式及分子式,请按其规律,写出后一种化合物的分子式_ .CH4解:C4H。例 1.( 04 河北省)图 1 所示的电路的总电阻为10Q,若RI=2R2,则 Ri, R2的值分别是(A )A.Ri=30Q ,R2=15QC.Ri=15Q ,R2=30Q2010B.R1Q ,R2=- Q3310厂 20D.R1Q ,Q33aA 悬于盛有水的水槽中,然后HICIHHICIHHICIRHICIRH H

5、cfcf H HH H图 1例 2.( 05 青岛)已知力 F 所做的功 W 是 15 焦,则表示力3 / 16例 5. ( 02 重庆)实际测试说明 1 千克重的干衣物用水洗涤后拧干,湿重为 2 千克,今用浓度为 1%的洗衣粉溶液洗涤 0.5 千克干衣物,然后用总量为 20 千克的清水分两次漂洗。假设在洗涤和漂洗的过程中,残留在衣服中的溶液浓度和它所在的溶液中的浓度相等,且每次洗、漂后都需拧干再进入下一道操作。问怎样分配这20 千克清水的用量,可能使残留在衣物上的洗衣粉溶液浓度最小?残留在衣物上的洗衣粉有多少毫克(保留3 个有效数字)解:设第一次用水 x 千克,则第二次用水为(20-x)千克

6、,由题设,衣物拧干后,所 带溶液质量与衣物质量相等,当用洗衣机洗涤0.5 千克干衣拧干后,衣物所带浓度为1%的0 5x1%溶液共 0.5 千克。则第一次用 x 千克水漂洗后的浓度为:0.5,第二次加入(20-x)x + 0.5千克水漂洗后的浓度为:(0.5 1% 0.5) “(20一x 0.5),即为丄飞1%x+0.54(x10) + 441显然,当 x = 10 时,分母的取值最大,分数值最小。故用水方法是每次使用10 千克,可使残留在衣物上的溶液浓度最小。第二次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物上洗衣粉质量为11% 0.5千克11.3毫克。441例 6. ( 04 青岛)生物学家指出:在生态系统中,每输

7、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大约只有10%的能量能够流动到下一个营养级,在HL 出宀 出宀 H4TH5TH6这条生物链中(Hn表示第 n个营养级,n=1,2,6),要使 H6获得 10 千焦的能量,需要 H1提供的能量约为(A )千焦.(A) 106(B)105(C)104(D103例 7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四天的实验研究中发现:骆驼的体温会随外部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 化,而且在这四天中每昼夜的体温变化情况相同.他们将一头骆驼前两昼夜的体温变化情况绘制成下图.请根据图象回答:第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这头骆驼的体温是上升的?它的体温从最低上升到最高需要多少时间?第三天 12 时这头骆驼的体温是多少?兴趣小组

8、又在研究中发现,图中10 时到 22 时的曲线是抛物线,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解:第一天中,从 4 时到 16 时这头骆驼的体温是上升的它的体温从最低上升到最高需要12 小时4 / 16第三天 12 时这头骆驼的体温是 39C1yx2 2x 24 10 _ x _ 22 x 的取值范围不写不扣分165 / 16例 8.( 04 河北省)图 2 是一个经过改造的台球桌面的示意图,图中四个角上的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四个入球孔如果一个球按图中所示的方向被击出1号袋2号袋(球可以经过多次反射),那么该球最后将落入的球袋是(B )A. 1 号袋B. 2 号袋C. 3 号袋D. 4 号袋例 9.( 02 湖北武

9、汉)为了备战世界杯,中国足球队在某次集训中,一队员在距离球门12米处的挑射,正好射中了 2.4 米高的球门横梁若足球运行的路线是抛物线y =ax2 bx c11(如图),则下列结论: avvav0;a-b+c 0;0vbv-1.2a.60 60其中正确的是()(A73(B)(C)(D)解:由对称轴可知,- 一 0,但 av0,.b0,2a抛物经过点(0,2.4),( 1.2, 0),所以,c= 2.41.44a+ 1.2b + 2.4= 0,即 1.2a+ b + 2= 0,1b = 1.2a 2 0,解得:av,所以,正确,60又 b = 1.2a 2v 1.2a,所以,0vbv-1.2a,

10、也正确,故选(B) 例 10.( 04 宁波市)仔细观察下列图案,并按规律在横线上画出合适的图形.出9C(DT3G3E例 11.( 03 杭州市)根据指令s, A (s 0, 0oA180o),机器人在平面上能完成下列动 作:先在原地逆时针旋转角度A,再朝其面对的方向沿直线行走距离s。现机器人在直角坐标系的坐标原点,且面对 x 轴正方向。(1)若给机器人下了一个指令 4 , 60o,则机器人 应移动到点_; ( 2)请你给机器人下一个指令 _,使其移动到点(-5 , 5)。解:(1)( 2, 2 -3 );( 2) 5 .2 , 135o解:4 号袋3 号袋图 36 / 16二、知识巩固训练1

11、、 ( 05 青岛)已知力 F 所做的功 W 是 15 焦,则表示力 F 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为图中的()7 / 162、( 06 江苏泰州)在物理实验课上,小明用弹簧称将铁块A 悬于盛有水的水槽中,然后匀速向上提起,直至铁块完全露出水面一定高度,则下图能反映弹簧称的读数y (单位 N 与铁块被提起的高度 x (单位 cm)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4、 ( 07 浙江温州)小明和爸爸妈妈三人玩跷跷板,爸爸坐在跷跷板的一端,小明和妈妈一同坐在跷跷板的另一端,他们都不用力时,爸爸那端着地,已知爸爸的体重为70 千克,妈妈的体重为 50 千克,那么小明的体重可能是()A.18 千克 B.22 千克 C.28 千克 D.30 千克5、 ( 07 山东青岛)某气球内充满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不变时,气球内气体的气压P3(kPa )是气体体积 V ( m )的反比例函数,其图象如图所示当气球内的气压大于120 kPa时,气球将爆炸.为了安全起见,气球的体积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