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发热与黏膜出血叶2_第1页
诊断学发热与黏膜出血叶2_第2页
诊断学发热与黏膜出血叶2_第3页
诊断学发热与黏膜出血叶2_第4页
诊断学发热与黏膜出血叶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发发 热(热(FeverFever)叶柏新叶柏新 博士博士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血液内科定 义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一、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n正常人一般为正常人一般为 36-37 36-37 左右左右n24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11下午下午n 上午,运动、进餐、月经前及妊娠期体上午,运动、进餐、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可稍升高温可稍升高n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正常体温正常体温正常体温

2、:正常体温:36-3736-37摄氏度左右,可因测量方法不同而略有差异。摄氏度左右,可因测量方法不同而略有差异。水银温度计(使用前甩至水银温度计(使用前甩至3535度以下)度以下)腋测法(36-37度,夹10min)口测法(36.3-37.2度,含5min)肛测法(36.5-37.7度,放5min)发热(发热(FeverFever)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体外升高超出正常范围。产热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体外升高超出正常范围。产热 散热。散热。产热产热散热散热发热发热二、发

3、生 机 制 1、致热源性、致热源性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起)外源性致热源外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l微生物病原体微生物病原体l炎症渗出物炎症渗出物l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坏死因子、干扰素 通过血脑通过血脑 屏障屏障发发 热热通过激活通过激活 白细胞白细胞(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产热产热散热散热骨骼肌寒战产热发热激活物致病微生物内毒素外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单核细胞EP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

4、Na+/Ca2+ Na+/Ca2+ cAMPcAMPPGEPGE调定点上移调定点上移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发热发热AVPAVP-MSH-MSH外源性致热源与内源性致热源比较外源性致热源与内源性致热源比较2 2、非致热源性发热、非致热源性发热n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炎症n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等等n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竭等三、病因与临床分类1. 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

5、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致热成分:全菌体、菌体碎片、外毒素、肽聚糖(胞壁) (1)(1)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1、细菌、细菌可溶性外毒素可溶性外毒素致热外毒素致热外毒素 白喉毒素白喉毒素(2)(2)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大肠杆菌淋球菌致热成分:内毒素 (endotoxin,ET)主要成分为-脂多糖(LPS)致热成分:全菌体及菌体中所含的荚膜多糖和蛋白质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鹅口疮)白色念珠菌3.真菌真菌致热成分:溶血素、细胞毒因子;代谢裂解产物;外毒素。致热成分:溶血素、细胞毒因子;代谢裂解产物;外毒素。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

6、4、螺旋体、螺旋体致热成分:裂殖子和代谢产物(疟色素)致热成分:裂殖子和代谢产物(疟色素)间日疟原虫 疟原虫的裂殖子 5 5、疟原虫、疟原虫SARSSARS:发热为其基本症状:发热为其基本症状6.病毒2. 非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等;结缔组织病:结缔组织病:SLE等;等;血栓及栓塞性疾病:脾梗死、肺梗死、肢体坏血栓及栓塞性疾病:脾梗死、肺梗死、肢体坏死等;死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药物热、溶血反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药物热、溶血反应等;应等;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亢、痛风等;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亢、痛风等;皮肤病变: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

7、皮肤病变: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颅内疾病:脑出血、脑挫伤、脑震荡等;颅内疾病:脑出血、脑挫伤、脑震荡等;恶性肿瘤:各种恶性肿瘤均可导致发热;恶性肿瘤:各种恶性肿瘤均可导致发热;物理机化学损伤:如中暑、手术、骨折等;物理机化学损伤:如中暑、手术、骨折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感 染 性 发感 染 性 发热热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非 感 染 性非 感 染 性发热发热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无菌

8、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肿、大面积烧伤 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心肌梗死、肺梗死、脾梗死、肢体坏死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心肌梗死、肺梗死、脾梗死、肢体坏死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癌症、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癌症、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抗原、抗体反应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内分泌代谢障碍内分泌代谢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皮肤散热减少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鱼鳞癣、慢性心衰广

9、泛性皮炎、鱼鳞癣、慢性心衰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发热特点?高热无汗)(发热特点?高热无汗)物理性?中暑物理性?中暑化学性?重度安眠药中毒化学性?重度安眠药中毒机械性?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机械性?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原发性低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原发性低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热型较规则,体温波动多在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热型较规则,体温波动多在05以内以内感染后低热?由于病毒、细菌、原虫等感染致发热后,低热不感染后低热?由于病毒、细菌、原虫等感染致发热后,低热不退

10、而原有感染已愈。此系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的调节功能仍不退而原有感染已愈。此系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的调节功能仍不恢复正常所致恢复正常所致夏季低热?低热仅发生于夏季,连续数年后多可自愈。幼儿体温夏季低热?低热仅发生于夏季,连续数年后多可自愈。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夏季身体虚弱,且多于营养不良或脑发育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夏季身体虚弱,且多于营养不良或脑发育不全者发生不全者发生生理性低热?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低热。月经前及生理性低热?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低热。月经前及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热现象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热现象四、临四、临 床床 表表 现现1. 1. 发热的分度发热的分度低热低热

11、 37.3-38 37.3-38中等度热中等度热 38.1-39 38.1-39 高热高热 39.1-41 39.1-41 超高热超高热 41 41 以上以上2.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1 1)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 骤升型:体温几小时内达骤升型:体温几小时内达39-4039-40或以上,或以上,如疟疾。如疟疾。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如结核。峰,如结核。(2 2)高热期)高热期 体温达高峰后维持一定的时间。体温达高峰后维持一定的时间。(3 3)体温下降期)体温下降期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

12、常,正常, 如疟疾,大叶性肺炎等。如疟疾,大叶性肺炎等。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如风湿热,伤寒。正常,如风湿热,伤寒。发热分期发热分期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骤升型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易伴有惊厥。战。小儿易伴有惊厥。疟疾、大叶性肺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或某些药物反应缓升型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见于伤寒、结核病、见于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布氏杆菌病高

13、热期高热期是指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体温达到或略高是指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体温达到或略高于上移的体温调定点水平,体温调节中枢不再发出寒战冲于上移的体温调定点水平,体温调节中枢不再发出寒战冲动,寒战消失;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使皮肤发红并动,寒战消失;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使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变深;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产热与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变深;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产热与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数小时数小时: 疟疾疟疾数天数天: 大叶性肺炎、大叶性肺炎、流感流感数周数周: 伤寒伤寒体温下降期体温下降期骤降骤降体温于数小

14、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有时可略低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有时可略低于正常,大汗淋漓于正常,大汗淋漓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及肾炎、大叶性肺炎及输液反应输液反应渐降渐降体温在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体温在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见于伤寒、风湿热见于伤寒、风湿热五、热型及临床意义n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n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n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1.稽留热(稽留热(continued fever)continued fever)n体温

15、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n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n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4039383736C稽留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2 2、驰张热(、驰张热(remittent fever)remittent fever) n 体温常在体温常在3939以上以上n 波动幅度大,波动幅度大,24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2;n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n 脓性炎症等。脓性炎症等。4039383736驰张热C1 2 3 4 5 6

16、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3 3、间隙热、间隙热(intermittent fever)(intermittent fever)n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n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4039383736间隙热C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4 4、波状热、波状热(undulant fever)(undulant fever)n体温渐升至39 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n常见于布鲁

17、菌病。4039383736波状热C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5 5、不规则热、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irregular fever)n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n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4039383736不规则热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热型诊断:热型诊断: 间歇热间歇热热型实战演习热型实战演习热型诊断:热型诊断:驰张热驰张热热型诊断:热型诊断: 回归热回归热热型诊断:热型诊断:不规则热不规则热注意:抗生素、激素的广泛应用,以及个体差异可以使热型注

18、意:抗生素、激素的广泛应用,以及个体差异可以使热型不规则。不规则。热型热型特点特点常见的疾病常见的疾病稽留热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394040以上的高水平,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达数天或数周。 24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超过ll。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伤寒高热期弛张热弛张热 (败血症(败血症热型)热型)体温常在体温常在3939以上,波动幅度大,以上,波动幅度大,2424小时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内波动范围超过2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结

19、核及化脓性炎症间歇热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至正常水平,无热期( (间歇期间歇期) )可持续可持续1 1天至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疟疾疟疾波状热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达体温逐渐上升达39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高,如此反复多次布鲁菌病布鲁菌病回归热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体温急骤上升至39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又骤然下降

20、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热不规则热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肺炎、渗出性胸膜炎必 须 注 意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变成不规则热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 因退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影响热型。 个体反应性的不同。如老年人肺炎时可仅有低热 或无发热。六、伴 随 症 状n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疟疾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疟疾等急性感染性疾病;药物热、输

21、液或输血等急性感染性疾病;药物热、输液或输血反应等。反应等。n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单、风疹、淋巴结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单、风疹、淋巴结结核、白血病、淋巴瘤、丝虫病等。结核、白血病、淋巴瘤、丝虫病等。n肝脾肿大:常见于传单、病毒性肝炎、疟肝脾肿大:常见于传单、病毒性肝炎、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布氏杆菌病等。病、布氏杆菌病等。n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

22、药物中毒。类药物中毒。n结膜充血:常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结膜充血:常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n单纯疱疹:口唇单纯疱疹多见于急性发热单纯疱疹:口唇单纯疱疹多见于急性发热性疾病,见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性疾病,见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膜炎等;n出血:发热伴皮肤黏膜出血可见于重症感出血:发热伴皮肤黏膜出血可见于重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n关节肿痛:见于败血症、猩红热、布氏菌关节肿痛:见于败血症、猩红热、布氏菌病、痛

23、风等。病、痛风等。n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斑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斑疹伤寒、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疹伤寒、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 常见的临床疾病常见的临床疾病发热伴寒战发热伴寒战 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脊髓膜炎、疟疾、钩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脊髓膜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急性溶血或输血反应端螺旋体病、药物热、急性溶血或输血反应发热伴结膜充血发热伴结膜充血 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发热伴单纯疱疹发热伴单纯疱疹 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间日疟、流行性感冒大叶

24、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间日疟、流行性感冒发热伴淋巴结肿发热伴淋巴结肿大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结核、局灶化脓性感染、丝虫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结核、局灶化脓性感染、丝虫病、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发热伴肝脾肿大发热伴肝脾肿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布氏杆菌病、疟疾、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布氏杆菌病、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和急性血吸虫病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和急性血吸虫病发热伴出血发热伴出血重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重症感染及

25、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也可见于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严重再障、恶性组织细败血症等。也可见于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严重再障、恶性组织细胞病胞病发热伴关节肿痛发热伴关节肿痛 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发热伴皮疹发热伴皮疹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药物热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药物热发热伴昏迷发热伴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先发热后昏迷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

26、中暑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先昏迷后发热先昏迷后发热脑出血、巴比妥类中毒脑出血、巴比脑出血、巴比妥类中毒脑出血、巴比妥类中毒妥类中毒七、问 诊 要 点1.1. 起病时间、季节、起病情况(缓急)、病程、热度起病时间、季节、起病情况(缓急)、病程、热度高低、频度(间隙性或持续性)、诱因;高低、频度(间隙性或持续性)、诱因;2.2. 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3.3. 多系统症状询问,是否伴有咳嗽、咳痰;腹痛、呕多系统症状询问,是否伴有咳嗽、咳痰;腹痛、呕吐、腹泻;尿频、尿急、尿痛;皮疹、出血、头痛、吐、腹泻;尿频、尿急、尿痛;皮疹、出血、头痛、肌肉关节痛等。肌肉关

27、节痛等。4. 患病以来一般情况患病以来一般情况5. 诊治经过:如是否应用抗生素及疗效等。诊治经过:如是否应用抗生素及疗效等。6. 传染病接触史、疫区史、手术史、职业史等传染病接触史、疫区史、手术史、职业史等鉴别发热的思路:鉴别发热的思路:总体上应把握的两个要点总体上应把握的两个要点1. 即使是疑难病人,非特征性表现的常见病仍较罕见即使是疑难病人,非特征性表现的常见病仍较罕见 病常见。注意把握一些常见病的非特征表现病常见。注意把握一些常见病的非特征表现 例如:心内膜炎例如:心内膜炎心脏杂音;肝脓肿心脏杂音;肝脓肿肝区肿痛、叩痛;肝区肿痛、叩痛;胆道感染胆道感染黄疸、墨菲征;粟粒性结核黄疸、墨菲征

28、;粟粒性结核结素试验等结素试验等2. 2. 注意发现注意发现“定位定位”线索,对可疑诊断作初步分类线索,对可疑诊断作初步分类无论是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往往具有其常见的受累部位,无论是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往往具有其常见的受累部位,即具有一定特征性的即具有一定特征性的“定位定位”表现表现临床诊断思维程序临床诊断思维程序第一步第一步 判断是否为感染性,判断是否为感染性, 如为感染,应分析并尽力如为感染,应分析并尽力寻找病原体,确定感染部位寻找病原体,确定感染部位第二步第二步 判断是否为结缔组织病判断是否为结缔组织病第三步第三步 判断是否为恶性肿瘤判断是否为恶性肿瘤第四步第四步 判断是否为药物性判断是

29、否为药物性第五步第五步 诊断性治疗诊断性治疗第六步第六步 如仍不能明确诊断,采用如仍不能明确诊断,采用“重复原则重复原则”,重新采,重新采集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等,组织科内或院内会诊。集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等,组织科内或院内会诊。 小结及提问小结及提问1.发热常见的原因?发热常见的原因?2. 发热的分度?发热的分度?3.热型及其临床意义?热型及其临床意义?4.发热伴随症状有哪些?发热伴随症状有哪些? 皮肤黏膜出血(皮肤黏膜出血(mucocutaneous mucocutaneous hemorrhage)hemorrhage)是由于机体止血或凝血功能障是由于机体止血或凝血功能障碍所引起,通

30、常以全身性或局限性皮肤黏膜碍所引起,通常以全身性或局限性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难以止血为临床特征。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难以止血为临床特征。概概 念念病因与发生机制病因与发生机制血管壁功血管壁功能异常能异常血小板异常血小板异常凝血功能凝血功能异常异常 病因与发生机制血管壁功能异常病因与发生机制血管壁功能异常正常情况下,血管破损时,局部小血管发生反射性正常情况下,血管破损时,局部小血管发生反射性收缩,使血流变慢,以利于初期止血收缩,使血流变慢,以利于初期止血病因与发生机制血管壁功能异常病因与发生机制血管壁功能异常毛细血管缺陷,不能正常收缩毛细血管缺陷,不能正常收缩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遗传

31、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血管性假性血友病过敏性紫癜、老年性紫癜、机械过敏性紫癜、老年性紫癜、机械性紫癜性紫癜严重感染、中毒、代谢障碍、尿严重感染、中毒、代谢障碍、尿毒症等毒症等病因与发生机制血管壁功能异常病因与发生机制血管壁功能异常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病因与发生机制血管壁功能异常病因与发生机制血管壁功能异常紫癜:各种原因(过敏、毛紫癜:各种原因(过敏、毛细血管壁自身问题、机械性细血管壁自身问题、机械性损伤等)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损伤等)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血液外渗所致。性增加,引起血液外渗所致。病因与发生机制血小板异常病因与发生机制血小板异常

32、血小板正常功能:在血管血小板正常功能:在血管损伤处血小板相互黏附、损伤处血小板相互黏附、聚集形成白色血栓阻塞伤聚集形成白色血栓阻塞伤口。口。病因与发生机制血小板异常病因与发生机制血小板异常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数量减少 生成减少:再障、白血病等生成减少:再障、白血病等; ; 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 消耗过多: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消耗过多: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功能异常 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等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等; ; 继发性:药物、肝病等继发性:药物、肝病等; ; 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功能异常

33、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功能异常. .病因与发生机制血小板异常病因与发生机制血小板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生成减少病因与发生机制血小板异常病因与发生机制血小板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生成减少病因与发生机制血小板异常病因与发生机制血小板异常血小板破坏过多血小板破坏过多病因与发生机制血小板异常病因与发生机制血小板异常血小板消耗过多血小板消耗过多病因与发生机制血小板异常病因与发生机制血小板异常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本病是由于血小板膜糖蛋白质或量的异常引起,导致血管损血小板无力症:本病是由于血小板膜糖蛋白质或量的异常引起,导致血管损伤处血小板血栓不能形成,从而发生出血不止或淤斑。伤处

34、血小板血栓不能形成,从而发生出血不止或淤斑。病因与发生机制凝血功能障碍病因与发生机制凝血功能障碍病因与发生机制凝血功能障碍病因与发生机制凝血功能障碍p遗传性:血友病、凝血酶原缺乏症等;遗传性:血友病、凝血酶原缺乏症等;p继发性:重症肝病、尿毒症、维生素继发性:重症肝病、尿毒症、维生素K K缺乏等;缺乏等;p循环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或纤溶亢进:抗凝药循环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或纤溶亢进:抗凝药物过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物过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因与发生机制凝血功能障碍病因与发生机制凝血功能障碍血友病甲、乙血友病甲、乙病因病因机制机制常见疾病常见疾病血管壁异常血管壁异常血管破损后局部小血管反射性收缩初

35、期血管破损后局部小血管反射性收缩初期止血,继而血小板释放血管收缩素,毛止血,继而血小板释放血管收缩素,毛细血管较持久收缩发挥止血作用。毛细细血管较持久收缩发挥止血作用。毛细血管壁有先天缺陷或受损伤时则不能正血管壁有先天缺陷或受损伤时则不能正常地收缩致皮肤粘膜出血常地收缩致皮肤粘膜出血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老年性紫癜、机械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老年性紫癜、机械性紫癜严重感染、化学物质或药物中毒及代谢障碍,维生素严重感染、化学物质或药物中毒及代谢障碍,维生素C或维生素或维生素PP缺乏、尿毒症、动脉硬化

36、缺乏、尿毒症、动脉硬化血小板数量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或功能异常血小板在血管损伤处相血小板在血管损伤处相互粘附、聚集成白色血互粘附、聚集成白色血栓阻塞伤口。释放花生栓阻塞伤口。释放花生四烯酸,随后转化为血四烯酸,随后转化为血栓烷栓烷(TX主动脉瓣区第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二心音),能进一步促,能进一步促进血小板聚集,并有强进血小板聚集,并有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促烈的血管收缩作用,促进局部止血。当血小板进局部止血。当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时均可数量或功能异常时均可引起皮肤粘膜出血引起皮肤粘膜出血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生成减少再障、白血病、感染、药物抑制再障、白血病、感染、药物抑制破坏过

37、多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免疫性血小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板减少性紫癜消耗过多消耗过多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增多原发性原发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继发性继发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脾切除后、感染、创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脾切除后、感染、创伤伤功能异常功能异常遗传性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继发性继发性药物、尿毒症、肝病、异常球蛋白血症药物、尿毒症、肝病、异常球蛋白血症凝 血 功 能 障凝 血 功 能 障碍碍任何一个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不足均可任何一个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不足均可引起凝血障碍,导致皮肤粘膜出血引起凝血障碍,导致皮肤粘膜出血遗传性遗传性血友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凝血酶原缺乏血友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凝血酶原缺乏症、低凝血酶原血症、凝血因子缺乏症症、低凝血酶原血症、凝血因子缺乏症继发性继发性严重肝病、尿毒症、维生素严重肝病、尿毒症、维生素K缺乏缺乏循环血液中抗凝物循环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或纤溶亢进质增多或纤溶亢进异常蛋白血症类肝素抗凝物质增多、抗凝药异常蛋白血症类肝素抗凝物质增多、抗凝药物治疗过量、原发性纤溶或弥散性血管内凝物治疗过量、原发性纤溶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所致的继发性纤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