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1.3《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教学设计冀教版_第1页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1.3《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教学设计冀教版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1.3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教学设计 冀教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了解了食物的消化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食物被消化后形成的营养物质是如何被人体所吸收和利用的。编者力图通过几个层层深入的实验,引导学生建立小肠结构的模型,同时理解小肠结构是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这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学情分析学生已具有了关于营养物质的作用及消化的过程的知识,进一步来学习营养物质的吸收应该是容易接受的,但由于学生没有人体血液循坏(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方面的知识,对于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可能有一些难度。另外,本节实验内容较多, 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一个考验。小肠标本学生容易心生厌恶,教师

2、课前应检查实验材料,鼓励学生端正态度。设计理念本节内容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设计了几个实验,从用肉眼观察小肠环形皱襞的实物结构,到模拟小肠环形皱襞的制作,再到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小肠绒毛的结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旨在向学生传递科研方法的信息,从而提高每个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1 概述消化道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2 2 举例说出营养物质是如何被人体利用的。能力目标1 1 尝试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体验小肠的结构特点。2 2 .使用显微镜观察小肠绒毛结构。3 3 .提高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情感目标1 1 通过对小肠结构的观察和功能的分析,逐步确立生物学“结构与功能

3、相适应”的基本观点。2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课时安排1 1 课时教学准备实验材料的准备:猪的小肠、人的小肠壁切片、放大镜、显微镜、培养皿、剪刀等。教学幻灯片:小肠绒毛结构模式图、消化道不同器官的吸收功能图(表)。学生活动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纸和笔,4 4人为一小组,确定组长。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示和建议导入新课:今天早饭大家都吃了些什么?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哪些踊跃回答:牛奶、稀饭、油条、面包、拌黄瓜等。营养物质?那么,这些营养物质消化 后怎样被人体吸收和利 用?出示消化道不冋器官的 吸收功能图表,指导学生 阅读、分析图表。提出问题: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 否都要经过消化才能被吸 收?

4、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分 别在消化道的什么部位被 吸收?消化道吸收营养成分 的主要场所在哪里?活动探究:回答:蛋白质、糖类、维生素、脂肪、无机盐、水。认真阅读图表:分析、比较、讨论。得出结论:小肠是主要的吸收 场所。疑问:为什么小肠的吸收功能如此强大?教师引导,及时评价。此处也可以先学习 小肠的结构,再总结消化 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组织活动内容,指导学生学会生物学的观察顺序:宏观微观提示学生注意皱嬖是怎样排列的?出示冋题:小肠的环形皱嬖有什么意义?请同学们亲自实践后再来回答。思考问题:变化前后单位长度的面积有什么变化?对于理解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什么启示?教师巡视指导肉眼观察:每小组将准备好的猪的小肠

5、顺肠管剪开肠壁,对照小 肠环形皱嬖示意图,用手摸皱 嬖的表面,派一名代表描述自 己的感觉。得出结论:皱嬖表面绒绒的。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亲自做:学生依照课本的提示 制作小肠环形皱嬖模型。得出结论:大大增加了小肠的 吸收面积。放大镜观察:剪下一块小肠壁,放入盛有 清水的培养皿中,用放大镜观 察。每小组各派一名代表描述 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小肠每个皱嬖上都 有许多突起。对于积极动手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教师指明:这种突起叫做 小肠绒毛。思考问题:绒毛有什么作 用?(教师图示绒毛在皱 襞上的排布,引导学生分 析)教师讲解:绒毛壁、毛 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的 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 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

6、构 便于小分子物质通过,有 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总结:在消化过程中,食 物的营养成分通过消化道 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就 叫做吸收。通过以上学习,使我们 理解了小肠之所以是消 化、吸收最主要的器官, 是与它的特定结构相适应 的。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后如何利用呢?引导学生复习食物的消 化及营养物质的作用。出 示讨论冋题:葡萄糖、氨 基酸、甘油、脂肪酸等进得出结论:增大了小肠与食物 接触的面积。显微镜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人体小肠 壁切片,对照小肠绒毛模式 图,认识小肠的结构。每小组 各派一名代表描述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小肠壁绒毛上有毛 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建议教师出示毛细血管和 毛细淋巴管的结构示意

7、 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小肠的吸收功能与结构的 相适应。使学生树立生物学功能与 结构的统一性观点。入人体后,怎样被利用呢?实际应用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所遇到的健康问题:1 1、肠炎病人为什么消瘦?2 2、解释分析便秘的原因。3 3、喝酒为什么伤胃?讨论、交流。回答:1 1、 葡萄糖进入人体后,大部 分仔细胞内分解而释放 能量,供人体各种生命活 动利用,多余部分,储存 备用。2 2、 氨基酸进入细胞后合成蛋白质,作为人体生长发 育、组织更新的原料。3 3、 甘油和脂肪酸吸收后又 合成脂肪。讨论回答:1 1炎病人小肠运动过强,导 致吃进的食物不能彻底消化 就被排除体外,既是消化了的 营养物质也

8、不能全部吸收,所 以,吃的再多,也不易胖起来。2 2.在大肠内存留时间过长就 变的干硬,不易排出。3 3精主要在胃内被吸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第 5 5 章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第 1 1 节、植物的光合作用1 1、概念:在自然条件下,绿色植物利用太阳提供的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淀粉等有机物, 同时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藏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并释放出氧气,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光公式:二氧化碳+ +水有机物+ +氧气_叶绿体_厂条件:光 照光合作用 场所:叶绿体I I 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有机物和氧气2 2、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在叶绿体中含有能吸收光能的色素

9、,最主要的是叶绿素,叶绿素使植物呈现绿色,叶绿素的形成必需光照。_3 3、二氧化碳被称为大棚中的“气肥”。第 2 2 节、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1 1、无土栽培:根据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种类和数量的不同,用水和各种不同比例的无机盐配制成 植物培养液来栽培植物,这种方法就是无土栽培。2 2、无机盐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其中,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出的无机盐。它们被称为植 物营养的“三要素”。氮肥能促进叶浓绿茂盛,缺氮肥叶色发黄;磷肥促进根系发达,缺磷肥新根少,生长缓慢。钾肥促 进茎杆粗壮,缺钾肥植株不高,叶边似火烧,生长不旺。3 3、植物需要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根

10、的作用是:固着植物体,使茎挺立。从 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供给植物体生长发育的需要。4 4、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在根尖_从植物体的最尖端到生长着根毛的区域叫做根尖。根尖的结构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四部分。根毛集中生长在根尖的成熟区,使根的表面积增大很多倍,有利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因此,成熟区是植物根部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5 5、细胞吸水或失水主要决定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与细胞液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比细 胞液的浓度小时,细胞就吸水;反之,细胞就失水。因此,放在清水中的萝卜吸水、涨大;放在浓盐水里 的萝卜失水、皱缩。6 6、导管是植物体内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

11、通道。一般情况下,根毛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总是比土壤溶液的 浓度大,土壤里的水分就会渗入到根毛细胞里,再向表皮以内的细胞逐步渗入,最后进入导管。同时土壤 里的无机盐也被植物吸收进入导管。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1.4食品安全教学设计冀教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合理膳食 平衡营养的扩展和延伸。食品安全在改革开放的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又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现象值得人们去探讨和思索,所以,本节内容与当今人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重点是让学生关注食品安全,增强辨别能力。学生分析学生对有害食品有一些了解,但缺乏鉴定食品安全的知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知道的 更少。食品安全和同学们的生命息息相关

12、,学生本身有强烈的学习食品安全的要求,而且安排的实验简单 易行,因此这一节学习起来很容易。设计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懂得食品安全不仅仅是国家的事、社会的事,而且是我们每个同学及每 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自己的事。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举例说出几种鉴别食品是否安全的方法。技能性目标:尝试利用石蕊试纸测定液体食品是否腐败的方法。情感性目标:关注食品安全。课时安排1 1 课时。课前准备1 1、 提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任务:每人收集2 23 3 种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2 2、实验用品:玻璃棒、烧杯、石蕊试纸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示和建议一、导入新课卫生部提供了这样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现在的食品存

13、在着安全问题, 有一组数字: X XX X年,卫生 部共收到食物中毒报告5555 起,中毒人数 58365836人,死亡 8888 人;而到 xxxx 年,收到的中毒报告 增至 150150 起,中毒人数 为 62736273 人,死亡 135135 人。从这一段材料中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鉴别食品是否合格呢?二、活动探究1.1.怎样鉴别食品标签是否规范请同学们拿出收集的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参照课本第 2222 页的“小辞典”进行鉴别。组织讨论、交流或个别辅导组织生生辨析,教师予以肯定、纠正或补充内容学生回答女口:食品中毒的案件越来越多。食品安全和人的生 命息息相关,食品安全 非常重要。学生

14、以小组为单位, 认真 阅读食品包装上的文字说明,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 生法(节选),分析、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如:1 1、规范,符合中华人 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2 2、不规范,如没有生产 日期、保质期、厂名或厂址等很强的说服力,可激发学生学习鉴别食品是否安全的兴趣。教师可提前多了解食品标 签上的一些信息,如电表示注 册商标、条形码表示可用电脑 来识别的商品密码等。若学生收集的标签都规范,教师可提前收集一些不规范 的让学生鉴别。买有包装的食品 时,应怎样判断食品是 否过了保质期呢?教师组织讨论,及时评 价,对提出好的方法的同学 给予鼓励。教师可提醒大家购买食 品时,尽量不要购买街头小 商小贩的

15、食品,以防上当受 骗。2 2、怎样鉴别食品是否安 全出示新鲜的粥和已在温 暖的地方放置一段时间的粥(已变质)请学生设计方案说出 鉴别的方法。教师予以评价并归 纳,闻味法、观色法是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 鉴别方法,今天大家来 尝试用实验法进行科学 的鉴定。等。学生讨论、回答女口: 1 1、看标签是否规范2 2、祭看食品的颜色3 3、闻食品是否有异味4 4、摸一摸食品的软硬学生发言:女口: 1 1、闻一闻是否有酸味2 2 、观颜色,若有气泡或 浸出液,可能变质3 3、用玻璃棒分别蘸取两 个烧杯中的液体,滴在两张石 蕊试纸上,观察试纸的颜色变 化,如果变为红色,溶液为酸 性;如果变为蓝色,则溶液为

16、碱性;如果不变色,则溶液是学以致用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实验法的科学性中性的。变成酸性或碱性的则 为变质。学生做实验教师可提前做一下实验,教师巡视、引导、评价看效果是否明显,材料最好选描述实验现象,汇报实验接近中性的(如玉米粥、小米结果:甲烧杯的液体使石蕊试 纸变成了红色,证明粥已经变粥或豆浆等)。酸,变质;滴乙烧杯液体的试此实验也可使用 PHPH 试纸,效为了防止食物变 质, 我们经常把食物放 在冰箱里保存,冰箱是食品的“保险箱”吗? 从食品安全方面考虑, 使用冰箱应注意什么?纸没有变色,证明粥是新鲜 的。果更明显。学生纷纷发言教师可提前让学生向家长女口: 1 1、不是保险箱。食品不咨询家庭使用冰

17、箱保存食品要保存太长时间。的情况教师组织讨论,补充、2 2、放前要把蔬菜、水果归纳并提醒大家平时要树立食品安全意识。三、知识整合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 的健康,除了食品腐败变质洗干净。举反面事例更有说服力3 3、食品袋不要有毒,生 食和熟食要分开。4 4、刚从冰箱里取出的泠 饮、瓜果等,要在屋子里放一 会再吃。问题外,食品安全问题还涉 及哪些?教师引导学生去联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归纳或补充后归纳:食品安全冋题,归纳起 来可分为四种情况。1 1、 食品腐败变质问题2 2、 食品污染问题3 3、 有毒食物引起的食 品安全问题4 4、 新型食品中的安全问 题食品的安全是一个社会文明 程度的标志。它关

18、系到社会 的每一个成员,所以,我们 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食品安 全意识,增强辨别能力。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 讨论女口: 喷洒农药的蔬菜、 有 毒的大米、含有瘦肉精的猪 肉、含有激素的鱼、用柑水油 炸的油条、用硫磺熏过的白馒 头、吃了未炒熟的豆角、发芽 的马铃薯、霉变的花生米、有 毒的蘑菇转基因食品、强化食品、 保健食品的安全问题教师可准备一些相关图片(蘑 菇分类的挂图、含有瘦肉精的 猪肉、转基因食品等)。教师可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 适当补充一些关于转基因食 品、强化食品、保健食品的一一 些正反事例,让学生感知新型 食品中安全问题的重要性第 5 5 章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第 1 1 节、植物的光合作用1 1、概念:在自然条件下,绿色植物利用太阳提供的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藏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并释放出氧气,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光公式:二氧化碳+ +水有机物+ +氧气_叶绿体_厂条件:光 照光合作用 ?场所:叶绿体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有机物和氧气2 2、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在叶绿体中含有能吸收光能的色素,最主要的是叶绿素,叶绿素使植物呈现绿色,叶绿素的形成必需光照。_3 3、二氧化碳被称为大棚中的“气肥”。第 2 2 节、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