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要点名师点拨】【点拨1】黄河流域为什么长期处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提示:(1)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2)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推动了经济发展;(3)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兴建了大批水利工程,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点拨2】古代区域经济发展对当今经济建设的借鉴。提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体现了经济文明的多样性。当今经济建设中首先要正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区从实际出发,利用当地优势加快发展。其次协调发展,地区间加强联系与合作,互通有无。再
2、次,先进、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在人才、劳动力、技术等方面进行援助。【点拨3】推动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有哪些?提示:(1)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巨大。(2)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3)政府政策:政治中心的转移及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以增强实力。(4)人口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5)经济因素:农作物品种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点拨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呈现出怎样的特征?提示:(1)南移的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战乱时期表现得更突出。(2)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来了
3、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3)经济重心的南移受政治重心逐渐南移的影响。(4)南移是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是由内地向东南沿海逐渐转移。典题训练:(2009东莞高一检测)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当时流行的谚语说:“苏湖熟,天下足。”材料所反映的实质是() A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南方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C南方耕地面积有所增加D江南的农业生产发展【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出现在南宋,“苏湖”是指苏州和湖州,均在江南地区,说明南宋时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我
4、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典型例题探究】【例1】(2009汕头高一检测)据统计: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记录在籍的人口有1 223万余户,5 959万余口。若以秦岭、淮河一带为界,当时北方约占人口总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元丰三年(1 080年)之户数,北方约占37.3,而南方占62.7。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交通的发展与进步D.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解题分析】本题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人作为最活跃的生产力,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不仅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也提供
5、充足劳动力,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变式训练】之所以出现下图的人口南迁,主要是因为()A.生态环境恶化B.八王之乱的发生C.安史之乱的爆发D.靖康之变的发生答案:D【例2】(2008广东高考)符合下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A.西周 B.西汉 C.晋 D.宋【解题分析】本题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为切入点,以图片的形式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片中获取信息。图中的江水是长江的古称,由此判断农业主要分布在南方,说明中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这是宋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A、B、C表述的年代经济重心在北方。答案:D【变式训练】(2009广州模拟)下表是 通典 天宝八年(
6、749 年)统计的河北道、河南道(唐玄宗时按山河地形,分全国为十五道)各仓储粮食量 各地(部分)储粮总数从以上表格你能获取的信息是()A.全国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B.河南、河北两道是重要产粮基地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唐朝经济繁荣答案:C【学业达标训练】1.“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是()A.山西、江南B.山东、江南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D.山东、山西【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能力。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2.古人把人口迁移的
7、原因总结为五逃:“一曰天,二曰官,三曰军,四曰钱,五曰愚。”其中“军”是指()A.长期战乱B.供给军队的物资C.高利贷D.经营不善【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其中“军”指的是供给军队的物资。3.(2009潍坊高一检测)唐人张籍在永嘉行中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这表明()北民南迁是由天灾所致北民南迁是为了躲避北方少数民族北民南迁有利于民族融合北民南迁推广了先进技术ABCD【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材料反映了北人南迁的原因和民族融合的状况,故选B。4.“北来在此安家,远行从此启程,八闽百越赣州推本;离境于斯似客,立业以斯为始,四海五洲贡水溯源
8、。”这是对闽粤赣边区客家文化的概述,客家文化的奠定时期是在()A.魏晋南北朝时期B.两宋时期C.秦汉时期D.五代十国时期【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归纳问题的能力。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5.(2009广州学业水平检测)从南北朝时期到南宋,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江南小镇的景色更迷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重心南移的主要因素是()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统治阶级对经济发展的重视北方战乱,人民大批南移A.B.C.D.【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能力。从地理因素、社会环境、政策等角度指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6.据记
9、载:过去北方人习惯吃面食,南方人则偏好大米,但近来江浙地区的城市街坊上出现了不少贩卖面食的店家,农民也普遍将小麦作为主要作物,与水稻连作,以获取利润。上述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A.西汉B.唐朝C.宋代D.明朝【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南方遍种小麦,并出现食面食的现象,说明此时已有大量北民南迁,而北民南迁出现过三次高潮,选项中最早的是B项唐朝。7.右边示意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A.东汉B.南朝C.隋朝D.南宋【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由经济重心在南方这一现象可以判断应选南宋时期。8.人口迁移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10、。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南方人口数量逐渐超过北方B.导致南方人地矛盾突出,破坏了生态平衡C.江南开发进程加快,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南北风俗融合,文化重心南移【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人口大量南迁加速经济重心南移,而经济重心南移推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人口增长也只是现象。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
11、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卷五十四史臣曰材料三方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材料四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第(1)题注意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江南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准确地概括材料;第(2)题得出经济重心南移的结论;第(
12、3)题抓住重点回答问题。答案:(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2)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重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素能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汉代经济重心的分布呈现出的最主要特点是( )A.沿长江流域东西延伸 B.沿黄河流域东西延伸C
13、.沿长城两侧东西延伸 D.沿运河向北向南延伸【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其中属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2.(2009沈阳高一检测)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对江南的崛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最主要因素( )A南方环境相对稳定B南方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C南方教育发达D南方风景秀丽、美女众多【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古代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导致北方大量人口南迁。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商
14、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B.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C.南方人民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商品经济水平较高,是农业发展的结果,所以A项错误;南方人开始从事农耕不能成为主要原因;B项自然条件只能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不能作为主要原因。4.史载,南朝梁人傅昭儿媳拿了别人送的牛肉来孝敬他。傅昭马上对儿子说:吃了会犯法,告发又不行。他们只好把牛肉赶紧埋掉了。这段史料可以说明()吃牛肉已经成为江南人民的嗜好南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南朝农业耕作技术有所提高南朝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A.B.C.D.【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获取
15、和解读信息能力。牛是中国古代农业耕种的重要动力,题中所述现象反映了南朝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不能随意宰杀牛,也反映出南朝的农业耕种普遍使用牛,较之以前,生产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5.(2009中山高一检测)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出现的特点是()南迁人民带去的技术是当时最先进的出现在国家分裂和战乱之际南方统治者注重发展经济随文化重心的迁移而迁移A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和丰富劳动力,而北方人口南迁都与国家分裂和战乱分不开,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推动了江南发展,但文化重心南移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出现的现象,故选A项。6.读隋唐和两宋时期文学家分布统
16、计表,隋唐和两宋时期文学家分布的变化表明()A.两宋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B.经济重心的迁移影响文化发达地区变迁C.两宋时期中央集权的弱化有利于文学家的成长D.北方文学家大批向南方迁移【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表格信息反映了随着时间的变迁,南方文学家数量愈益超过北方,这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密切相关;A项未能体现文学家分布的变化特点;C项说法错误,两宋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D项说法欠妥,容易排除。故选B项。7.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B.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第二)C.苏湖熟,
17、天下足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古代农耕社会中,农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经济重心表明该地区农业发展居全国领先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B项只反映了商业的繁荣;D项说明手工业的发展成就。8.(2009广东五校模拟)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并说“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后世则有“(江浙)财赋之地(经济),人物渊薮(人文)”的说法。这说明()A中国古代经济政治重心开始南移B随着人口南迁出现政治重心南移C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D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系统优于中原【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中国古代经济
18、重心南移始于南北朝时期,政治中心的南移导致人口的南移,而且经济重心一开始在北方地区,说明中原农业生态系统优于长江流域,故选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9题12分,第10题14分,共26分)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温,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朝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材料二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
19、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仍有所见。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材料三汉代至清末江淮较大水灾统计长江流域水患研究请回答:(1)结合历史知识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进程和原因。(4分)(2)结合材料分析长江流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4分)(3)运用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古代长江流域开发的认识。(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题应从长江流域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角度分析;第(2)题紧扣材料分析问题,即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第(3)题明确古代对长江流域开发是片面的,未做到可持续发展。答案:(1)进程:从东晋、南北朝开始开发进程加快,至唐宋时长江
20、流域逐步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原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政治安定;北方战乱;劳动人民南迁。(2)问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位抬高,水灾逐年增加。原因:落后的耕作方式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3)古代长江流域的经济开发,只注重了自然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自然的生态价值,这种片面的价值观,导致了对大自然的过度挥霍,最终遭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因此今后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重视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10.(探究创新)阅读下列图片:请回答:(1)识读图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古今人口迁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6分)(2)在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中,既有北人南迁,也有内地人口流向边疆,但北人南迁使江南地区成为我
21、国古代经济重心,而内地人口流向边疆地区没有使那些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这是为什么?(4分)(3)每年春节前后,我国各个火车站就会出现如图三中的民工潮,请问这种民工潮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国社会经济带来了什么影响?(4分)【解析】本题以人口流动为切入点,组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了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同时渗透了对学生论证和探讨能力的考查。第(1)题可从政府政策与东部地区工业发展方面分析;第(2)题要从自然条件及人口流动的规模方面分析;第(3)题注意辩证地分析影响。答案:(1)古代:北方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导致中原人口南迁;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吸引北方人民南迁。现在:主要
22、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国土开发和东南地区相对发达的工业需要大量劳动力;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也需要迁移大量人口。(2)地理环境也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代经济的核心是农耕经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南方具有发展农耕经济的有利自然条件,而这些条件在边疆地区是不具备的;人口南迁的规模远远大于向边疆地区迁移的规模。(3)民工潮的出现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日益发展的结果,是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表现;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民工落户城市成本太高有关。影响:一年一度的民工潮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了发达地区的用工荒;但也给我国交通运输带来极大的压力。教师备课资源
23、1.汉代以前,江南地区经济实力较差的主要原因有()江南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很多地区为原始森林覆盖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蕴涵着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A.B.C.D.【解析】选C。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汉代以前,江南地势复杂,很多地区为原始森林覆盖,不利于开发,加上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经济实力较差。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东晋南北朝时期,处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大分裂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结合这一背景分析,故选D。3.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是()A.多样性和不平衡性B.南方经济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考试题之道路运输篇
- 空压机维修工程师年终试题及答案
- 矿山设备运行协调员理论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成人护理学期末押题题库及答案解析
- 塔山煤矿安全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安全员考试题库每日一题及答案解析
- 物流配送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材料作文“阅读”(2023年重庆市B卷中考满分作文7篇附审题指导)
- 2025年河北安全员b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安全生产八大员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第三单元第2课时儿童乐园(教学设计)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2025
- 2025-2030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市场需求分析与行业趋势及发展策略报告
- GB/T 33363-2016预应力热镀锌钢绞线
- GB/T 23510-2009车用燃料甲醇
- 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与实践者课件
- 实用英语口语900句
-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 保健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 风机运行记录表
- 2021新高考语文Ⅰ卷现代文阅读Ⅱ小说《石门阵》赏析及试题详细解析
- 法律谈判实务完整版课件全套教学ppt教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