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_第1页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_第2页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_第3页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_第4页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点绛唇身峡流玄清王国维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岭上金光,岭下苍烟冱。人间曙。疏林平楚。历历来时路。(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写出了一种类似杜甫“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那种攀登到半山高处所特有的景象。B. “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人在雨里攀登,静静地看着“着雨”的青山,凄苦之情难以言表。C. “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D. 本词前半写景,后半抒发感受,词的

2、境界中都含有对人生之了悟的成分。(2)词的最后三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B(2)意为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表达了词人凭高远望的感受,即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见到光明时的回顾和反省。【解析】【分析】(1)B项,“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是说因为对面青山一直就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人在云雾里攀登,而人却是在穿过半山的云雾之后才注意到这“着雨”的青山。青山虽然不会说话,却在以雨后的美丽令人惊喜。故选B。(2)“人间曙,疏林平楚,历历来时路”这三句诗意思是: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

3、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其中“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这样可看出深层含义是只有在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彩见到光明时才能够有这种“历历”的回顾和反省。故答案为:B;意为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表达了词人凭高远望的感受,即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见到光明时的回顾和反省。【点评】(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古诗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

4、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然后将内容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结合内容分析。译文:高峻的峡谷中,烟云缭绕活动。人的眼光随着峡中飞鸟,穿云而去。几座经历风雨的青峰,相对而立,寂然无语。朝阳照在峰顶上,深谷中苍烟凝结,云雾缭绕。随着太阳升起,幽暗的山谷景色渐渐能看清了,刚才攀登过的路径现在都已经在自己的脚下了。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牧童词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

5、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

6、案】(1)C(2)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故选C。(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故答案为:C;运用了用典、反

7、衬的手法。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手法、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

8、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3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醉落魄范成大栖鸟飞绝,绛河绿雾星明灭。烧香曳簟眠清樾。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三弄临风咽。鬓丝撩乱纶巾折。凉满北窗,休共软红说。【注释】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绛河:天河。樾:交相掩映的树木。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软红: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1)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B. “烧香曳簟眠清樾”句写出了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

9、情景。C. 词中的花影、月色与音乐相应相衬,眼前景、耳边乐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D. “昭华三弄临风咽”中“弄”有两层意思,一指玩耍,把玩;又一指一曲为一弄。“咽”,谓箫声幽咽,如泣如诉。(2)“好风碎竹声如雪”一句历来被人们所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答案】(1)D(2)【示例1】这一句写词人听笙时所处环境的优美清凉。作者将夏夜凉风吹动竹叶的声响比作雪花飘落时发出的簌簌声响,真切而生动,表现出声音的轻微、清冷,衬托出词人此时内心的清静适意。【示例2】这一句写笙声之妙。写笙声犹如夏夜凉风吹竹,犹如雪花静静飘落时的簌簌声,描摹出笙声的轻微、清凉;同时以色写笙,以雪的洁白纯

10、一来表现乐音音色纯净、意韵清冷。同时,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清静悠闲与些许的落寞悲凉。【解析】【分析】(1)D项,“一指玩耍,把玩”错,应该是“奏乐”。故选D。(2)“好风碎竹声如雪”,写笙声如好风碎竹、雪清玉脆。“如雪”,将夏夜凉风吹动竹叶的声响比作雪花飘落时发出的簌簌声响。此词写退隐生活中一个吹笙自娱的清夜,写出词人此时内心的清静适意。故答案为:D;【示例1】这一句写词人听笙时所处环境的优美清凉。作者将夏夜凉风吹动竹叶的声响比作雪花飘落时发出的簌簌声响,真切而生动,表现出声音的轻微、清冷,衬托出词人此时内心的清静适意。【示例2】这一句写笙声之妙。写笙声犹如夏夜凉风吹竹,犹如雪花静静飘落时的簌簌声

11、,描摹出笙声的轻微、清凉;同时以色写笙,以雪的洁白纯一来表现乐音音色纯净、意韵清冷。同时,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清静悠闲与些许的落寞悲凉。【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

12、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感愤王令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蜕横。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太平。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注】蜕:同霓”,虹的一种。玉蜕,指白虹。此句化用曹植诗慷慨则气成虹蜕"。天心:指君主的心意。“待见天心”含待见明主之意。(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形容枯槁、面色如冰,但诗人并没有因眼前的处境而失去内心的浩然之气。B. 诗人不甘虚度此生,“未甘”二字表现出他在困窘中渴望有所作为的壮怀。C. 诗人自信才情过人,兴来写诗多有超凡脱俗之句,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D. 本诗主要

13、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通过感愤抒写个人抱负,表达内心的情怀。(2)本诗尾联与陆游书愤一诗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C(2)王诗写外敌犹在,自己功业未就,“不信吾无万古名”表现了年少犹有豪气,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自信与豪情。陆诗写自己大志落空,衰鬓先斑,表达了诗人英雄白首,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慨与苦闷。【解析】【分析】(1)C项,“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分析不当,“过人声”不是指诗人的放歌有多么美好,而是说他的慷慨及忧国忧民之情较之一般诗人更为深广。故选C。(2)本诗尾联“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诗人感愤言志,抒发了内心的巨大

14、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酣畅痛快。“不信吾无万古名”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愿。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概括诗歌的情感即可。故答案为:C;王诗写外敌犹在,自己功业未就,“不信吾无万古名”表现了年少犹有豪气,渴望

15、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自信与豪情。陆诗写自己大志落空,衰鬓先斑,表达了诗人英雄白首,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慨与苦闷。【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咏怀(其四)白居易

16、自从委顺任浮沉,渐觉年多功用深。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妻儿不问唯耽酒,冠盖皆慵只抱琴。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注释】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交待诗人仕途失意的处境,表达他在宦海中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B. 颔联紧承“功用深”三字,表明诗人修养加深带来了从外到内的改变。C. 诗人妻儿不过问他,他只管喝酒,勾勒出他在江州时闲适的生活状态。D. 本诗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即便是运用典故,也浅显易懂不生僻。(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C(2)意为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表达了对屈原被贬

17、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或者:诗人大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解析】【分析】(1)C项,“闲适的生活状态”错误。从首句“自从委顺任浮沉”可知作者宦海沉浮,仕途失意;从颈联“不问”“皆慵”可知无聊和孤寂的生活状态。“闲适”理解错误。故选C。(2)“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表层意思是,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结合注释“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可知这首诗作于作者被贬江州之时;再联系颔联“灭除忧喜色”“消尽是非心”、颈联“唯

18、耽酒”“只抱琴”都是表面上不问世事、故作旷达之语。据此,本句表面上否定屈原行吟泽畔,不知天命,实则流露出自己被贬的苦闷和仕途的失意。故答案为:C;意为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或者:诗人大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

19、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山中寡妇杜荀鹤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注释】杜荀鹤: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柘: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旋斫:现砍。(1

20、)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抓住“衣衫”“鬓发”等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的刻画出寡妇贫困痛苦的形象。B. 颔联“犹”“尚”二字与尾联“任是”“也应”前后呼应,不管百姓如何困苦,横征暴敛依旧无处不在。C. 此诗虚实结合:前三联虚处着笔,具体形象的写出寡妇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生活,尾联谊感慨升华主题。D. 颈联“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采用加倍强调的艺术手法,极力渲染了寡妇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2)此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C( 2) 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征暴敛无处不在。【解析】【分析】(1

21、)C项,错在“前三联虚处着笔”,前三联是对山中寡妇的形象和困苦的生活做了描写和叙述,应该是实处着笔。故选C。(2)本题中,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麻苎衣衫鬓发焦”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强调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寄寓了诗人对山中寡妇的同情。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表达了对不顾人民死活、横征暴敛的统治者的控诉。故答案为:C;同情农妇的不幸

22、遭遇及悲惨生活。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征暴敛无处不在。【点评】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联系诗人境遇、所用典故、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进行综合解读。7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杂诗(其四)曹植南国有佳人

23、,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屈原的辞赋开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贤能之士的传统,这首诗明显地学习屈赋。B. 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佳人图,这“佳人”生于“南国”,艳若桃花,光彩照人。C. “时俗薄朱颜”二句,指世人并不喜欢这朱颜的美人,没有人愿意对她展露笑颜赞美她。D. 这首诗简练峭直,语短情长,含蕴丰富,意境深邃,风格质朴刚健,有一种爽朗自然之美。(2)这首诗是曹植后期所作,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C(2)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杰出的才能,表达

24、自得之情;“时俗”二句,说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比喻自己不被重用,表达怀才不遇之愤;“俯仰”二句,说时光流逝,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解析】【分析】(1)C项,“指世人并不喜欢这朱颜的美人,没有人愿意对她展露笑颜赞美她”错,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意思是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此句是说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为时人所赏识,而不是“没有人愿意对她展露笑颜赞美她”。故选C。(2)“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从屈原的辞赋开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贤能之士的传统。曹植这首诗,在构思和

25、写法上明显地学习屈赋。这首诗以佳人自比: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才能的杰出。“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时俗”二句,说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为时人所赏识,比喻自己怀才不遇。“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转瞬间,岁月消逝,可是青春的美貌是难以永远存在的。“俯仰”二句,说时光流驶,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故答案为:C;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杰出的才能,表达自得之情;“时俗”二句,说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比喻自己不被重用,表达怀才不遇之愤;“俯仰”二句,说时光流逝,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

26、深沉慨叹。【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把握诗歌情感,可以从诗歌的注解了解诗歌背景,从诗歌选取

27、意象,诗歌情感语句把握诗歌情感动向。赏析诗句的思想情感应从结构作用、景情关系、象征意味、情感表达等方面来分析。本诗歌诗人情感是很复杂的,因而学生要结合背景,结合诗歌意象,结合复杂的情感语句多角度分析,分点作答。8 阅读下面这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忆秦娥注(唐)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注释】此词相传为李白所作。(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写呜咽的箫声惊醒夜梦人,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情感基调。B. 上片写闺情念远,由月色到柳色,由虚到实,道尽了离别之伤。C.下片写秋望伤时,咸阳古道

28、、汉家陵阙勾连古今,抒兴废之悲。D.全词意境开阔,既有时序的跳跃,又有场景的转换,开阖有致。(2)这首词的结尾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有何妙处?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案】(1)B(2)意象叠加(列锦)。这一句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起,描绘出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象,营造出古朴苍凉的意境。以景结情。“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历史遗迹,营造出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寓深沉的历史浩叹于开阔的景象之中。【解析】【分析】(1)B项,错在“由虚到实”,由月色到柳色,是由眼前照着楼台的月色回想往年在灞桥折柳,送别爱人的悲伤情景。

29、应该是由实到虚。故选B。(2)“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起,使用了意象叠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从乐游原上远望咸阳古道的悲凉景象,引出秦娥眼前之所见,只有在肃杀的秋风之中,一轮落日空照着汉代皇帝陵墓的荒凉图景。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历史遗迹。诗人以景结情,将秦娥怀古伤今的弦外之音,表达得淋漓尽致,意境深远。故答案为:B;意象叠加(列锦)。这一句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起,描绘出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象,营造出古朴苍凉的意境。以景结情。“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历史遗迹,营造出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含蓄

30、蕴藉,意境深远,寓深沉的历史浩叹于开阔的景象之中。【点评】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虚实、

31、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答题时按照如下格式:先点明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在何处,然后再解释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明表达了什么情感。9.(2019?全国H)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

32、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案】(1)D( 2) 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解析】【分析】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故选D。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

33、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故答案为:D;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

34、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10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虞美人寄公度(宋)舒亶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注释】

35、舒亶: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一枝梅: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1)这首词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借字,将视觉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离别的悲凉之意,通过字,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2)宋代艇斋诗话曾评价舒词“甚有思致”,请结合本词分析作者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答案】(1)寒;独( 2) 借景抒情,“雪满长安”既点明时间地点,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点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从对方着笔(或虚写),“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想象老

36、朋友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表达我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运用典故抒发情感,用赠梅典故,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和渴望相见的迫切心情。【解析】【分析】(1)“背飞双燕贴云寒”,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内容,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之景物。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独”字,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考生据此能准确作答。(2)“浮生只合尊前老

37、,雪满长安道。”写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暮,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日而已。“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清冷的气氛,雪夜把盏,却没有对酌之人,借景抒情地写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这两句从对方着笔,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我之思友,亦如友人海内存知己之思我,用对写法和典故,写出思友之切和友情的温暖深厚。故答案为:寒;独;借景抒情,“雪满长安”既点明时间地点,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点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从对方着笔(或虚写),“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

38、枝梅”,想象老朋友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表达我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运用典故抒发情感,用赠梅典故,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和渴望相见的迫切心情。【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这是炼字题,通过关键字把握妙处。既然是炼字,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者有丰富意蕴。做题时,要善于依据题干的提示来反推出相关的字,把握其效果和作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在平时了解艺术技巧的相关知识,解题时抓住题干关键词,然后结合诗句意思,把握诗句意象、特点、手法、情感等,进而准确答出表达技巧的种类。11 阅读四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云郑准片片飞来静又闲,楼头江上复山前。飘零尽日不

39、归去,点破清光万里天。云来鹄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岭上云白居易岭上白云朝未散,田中青麦旱将枯。自生自灭成何事,能逐东风作雨无?云郭震聚散虚空去复还,野人闲处倚笫看。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1)请从四首诗中指出感情倾向不同的一项()A.云郑准B.云来鹄C.岭上云白居易D.云享口震(2)请述评第二首来鹄云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两句。【答案】(1)A(2)答案示例:田间禾苗枯焦得奄奄一息,然而它却优哉游哉,无所用心,变幻出与人间痛痒无关的奇峰模样。作者同情、关心困于久旱的农民,对着美妙的云彩毫无赏心,心焦如焚。/作者借云反讽不关心民间疾苦

40、的统治者,指责他们故作姿态,不能造福一方百姓。/作者借云反讽生活中口惠而实不至的人,指责他们徒托空言,令人失望。【解析】【分析】(1)郑准的云,写出了云舒缓悠闲的姿态,自由轻盈的白云,一天到晚的在天上飘来飘去不会回家,一旦被太阳穿透,就会照亮万里的天空,让人过目不忘忘;来鹄的云,描写了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的云朵,与干枯的禾苗亟待降雨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借云反讽不关心民间疾苦的统治者,指责他们故作姿态,不能造福一方百姓;白居易的岭上云,诗中作者希望白云化作甘霖,大济苍生,表现出诗人暮年不忘兼济天下的思想。郭震的云,诗人轻蔑地哂笑云彩,不知道自己是飘浮无根的东西,借浮云蔽月遮星这

41、一形象,来讽刺社会上那些为所欲为、横行霸道而无自知之明的人。综合四首诗的情感倾向可以明确答案:郑准的云写的是自然界的云,而其他三首均有其讽刺和象征意义。故选Ao(2)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意思是乙边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的云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诗中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那千变万化,似乎给人们以洒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当人们焦急地盼它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不言而喻,这正是旧时代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尊容;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

42、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故答案为:A;答案示例:田间禾苗枯焦得奄奄一息,然而它却优哉游哉,无所用心,变幻出与人间痛痒无关的奇峰模样。作者同情、关心困于久旱的农民,对着美妙的云彩毫无赏心,心焦如焚。/作者借云反讽不关心民间疾苦的统治者,指责他们故作姿态,不能造福一方百姓。/作者借云反讽生活中口惠而实不至的人,指责他们徒托空言,令人失望。【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以选择的题型考查,内容涉及量很大,需要考生分析四首诗的情感。赏析诗歌情感,一般需要通读全诗,首先关注标题和注释,然后抓住诗中人、事、景等情感的载体,发掘诗歌背后蕴涵的情感,整体了解诗人大概的情

43、感意图。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本题要求“请述评第二首来鹄云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两句”;然后熟读全诗,试着翻译诗句,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作者的情感以及诗中体现的艺术手法等。作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准确理解诗中所描写的“云”的形象,进而由“云”去联想,去思索。12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齐安郡后池绝句杜牧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注释】此诗作于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之时,“齐安”是黄州的郡名。(1)诗人在该诗写“夏莺”之“啭”和“鸳鸯”之“浴”有何作用?(2)请结合全诗赏析“尽日无人看微雨”。【答案】(

44、1)以动衬静(反衬或衬托)或渲染出一种幽寂的氛围,有利于作者孤寂之情的抒发。(2)(第一种答案)该句意为: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微雨”,奠定了整个画面的大背景,给画面增添了迷朦之感。“无人”,直接应和了整首诗幽寂的氛围,同时又与抒情主人公形成对比(衬托或正衬)。“尽日”,点出“我”久久伫立之身影,深深难遣之孤寂。(第二种答案)该句意为: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它给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意境,同时又突显了全诗幽寂氛围,用衬托(对比或正衬)手法写出“我”久久伫立之身影,抒发了深深难遣之孤寂。【解析】【分析】(1)分析可知,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它所要表现的本是一个极其静寂的环境,但诗中不仅有禽鸟浴水、弄花的动景,而且还让蔷薇丛中传出一片莺声。这样写,并没有破坏环境的静寂,反而显得更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