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教育.doc_第1页
2019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教育.doc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1 页岳麓版必修二第 2 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汕头一中 历史组 王湘燕【课标解读】课标阐述: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课标领会:1 1、要求学生知道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度和土地经营制度。2 2、结合中国古代的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经营制度深化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本课分析】课标对本课的要求较低,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给老师的教学预留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本课内 容比较抽象,需要老师提供一些资料,作一定程度的讲解。学生在政治必修一中学了部分经济常识,对本 课的理解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一、知识能力 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展的一般情况,了解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土地的经营方式。了解生产者和土地

2、相结合的方式及由此所决定的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从而从土地制度的角度让学生了 解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以解读归纳课本内容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二、过程方法 探索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出现的根本原因、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文字材料、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 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归纳事件发展进程的思维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决定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从而深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和 认识。2 2 、通过中国古代统治者变更土地制度的史实,体会古代统治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教学重点与

3、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演变的主要原因, 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形式及其所处的 地位。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教学方法】1、采用自主学习与适当引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能够 较好的控制课堂气氛。2、问题情景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 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3、采用史论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原始材料,从而得出相关的认识,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丰富人文内涵。【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第2页出示以上两幅图片,让学生感知土地的广饶富庶。思考回答由图一到图二说明什么问题?设计思路:通过展示相关

4、图片既为学生创设情境,又可达到以境激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 的热情;并且使学生通过分析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掌握知识的基本事实,提高思考阅读分析能力。一、地权源流一一追寻土地制度演变设计思路: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但是条理较为清楚,难度不大,首先采用问题导学方式,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相关的几个问题:(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井田制是 什么性质的土地制度? (3)井田制后来是如何瓦解的?然后再展示两位改革家管仲与商鞅的图片,从而 让学生认识到统治者也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是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才能成功。首先组织学生迅速浏览教材第一目的内容,思考

5、问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学生 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春秋以后,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学生 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井田制中有 公田”和 私田”之分。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井田制实际上是贵族土地所有制。设问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当时奴隶们在“公田”是怎样劳作的吗?学生 奴隶们集体劳作,实行大规模简单协作。设问 由井田制的特点可以看出井田制和当时西周的哪项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呢?学生西周的分封制。教师总结过渡:由此可见,经济上的井田制和政治上的分封制是密不可分的,从而共同促

6、成了西周文 明的繁荣。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一方面表现为大量 公田”被抛荒,另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设问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大背景,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展示图片学生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提高。设问这就使得一家一户的个体农耕成为可能,所以,“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面对这样 的形势,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了呢?产生了什么样的实际效果?展示材料材料一 为保证国家赋税收入,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在公元前 594594 年实行“初税亩”实际上就是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材料二“改帝王之制,除井田,

7、民得卖买。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商鞅变法条令制逐步建立起来。展示图片及材料材料“夫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 治私事”。设问从上面的 么性质的土地制度?也田希田秒田私田公田私田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 孟子图片和材料中可以看出井田制有什么特点呢?应该是什第3页学生 春秋时期,各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井田制的瓦解。如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鲁国实行 初税亩”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实行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效果最好,从而以法令的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

8、私有制。问题探究 当时社会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们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又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逐步的推广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关系领域 内的土地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管仲与商鞅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顺应这一变化,实行相应的改革,富国 强兵,以达到称霸和兼并的目的。这样,至厅战国时期,井田制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 私有制。设问 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其中哪种占主要地位?学生 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其中地主私有土地占主要地位。过渡设问 那么地主是靠什么途径来扩大他们的地产的呢?(导入下一标题)教学反思 这部分是

9、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难度不大,将教材内容打破,进行教材资源的重新整合,有 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采取材料分析的方法,通过材料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 理念,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二、地权流变一一探讨土地兼并问题设计思路 此部分内容课标并未作明确的表述,但这无疑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且对 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由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土地兼并的原因和表现,然后通过分组讨论和表演这种生 动活泼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封建社会各个阶层在土地兼并中的利害得失,从而更好地理解土地兼并所带来 的危害。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

10、本 就没有土地。宋到明清,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设问 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原因是什么?展示材料材料一宋代时期,农民阿三娶妻王氏,家有1010 亩地,育一子,子病重,为治病,变卖土地,张财主趁机压价,阿三不得不含泪咬牙接受。结果,子病愈,钱花完,地没了。张财主本身家财万贯,但并不 满足,趁火打劫阿三家的土地只是其恶行之一。材料二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材料三乔家大院是一座具有北方汉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8724.88724.8 平方米,由 6 6 幢大院 1919 个 小院共313313 间房屋组成。学生回答,教师

11、总结 地主通过土地买卖的方式进行土地兼并, 而且这是一种合法的形式,因为这时的土地已经成为了农民的私有 土地了,因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以只要封建土地私有制不被废除,土地兼并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所以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的趋势是愈演愈烈、不可遏制。展示材料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 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设问 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清陶第 4 页引导 土地兼并会涉及到哪些方面的

12、利益?学生 农民、地主和封建政府。组织课堂表演 全班学生分为三组,分别扮演其中的三个角色,相互讨论体会土地兼并给他们带来的利 害得失,最后请三方代表进行表演。甲组 我们代表农民阶级,我们一般都拥有一部分土地,一年到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还要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一般情况下,我们也就勉强吃口饱饭,而地主财大势粗,经常欺诈 我们自耕农,如果遇到天灾、战乱和苛政的话,我们走投无路,就只有把家里的土地出卖给他们,从而沦 落为佃农,这样受到的剥削和压迫就更大了。如果情况更为严重的话,我们只有揭竿而起,这也是没办法 的事情了。所以我们是土地兼并的受害者,现在很多人几无 立锥之地 ,我

13、们要求国家限制地主阶级的土 地兼并。乙组 我们代表地主阶级, 我们兼并了许多自耕农的土地, 我们的地产是越来越大了, 日子是越来越好 了,可是我们也是花了银子从他们手里把土地买来的呀,也是为了帮助他们解决暂时的困难,而且这也是 合法的,没有什么不对的,要怪只能怪那些自耕农不善于经营了。所以我们是土地兼并的受益者,国家并 不能干涉我们以合法的方式进行土地兼并。丙组 我们代表封建中央政府, 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确实已经成为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收入的大事了。 现在的自耕农是越来越少了,我们政府所能征收的赋税和徭役也越来越少了,国库空虚呀,而那些地主的 地产越来越多,他们又用各种办法逃避徭役和赋税,真

14、拿他们没办法,而且有些地主势力越来越大,逐渐 不受中央的控制了,很有可能会造反呀,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了。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土地兼并的直接后果是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经济状况恶化,从而导致阶级矛盾 的激化。由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又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地主阶级 的势力的膨胀又会对封建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设问 面对这样的危害,历代封建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措施了呢?学生 统治者常采取 “均田”、“限田 ”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如 485485 年,北魏 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

15、买卖。受田农民必须 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隋代至唐初,均田制的具体内容虽有所调整,但基本精神不变。设问 那么这些相关的措施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呢?学生 不能,因为这些措施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所以 到明清时期,土地兼并已经日益普遍,不可遏制了。设问过渡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广大农民又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他们又是如何生存的呢?下面我们 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导入下一个标题)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采取教师讲授于学生表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 趣,增添历史学科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活生生的、可以亲身

16、感受得到的历史,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又解 决了本课的难点问题,为下一部分的教学活动作好了充分的铺垫。三、地权分割 感悟经营方式变化设计思路 这部分内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但是不需要太深入地探讨,只需要让学生体会到在封 建土地私有制下人与人的关系逐渐发生着变化。师生互动教师 随着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加剧,很多自耕农纷纷破产, 租佃制逐渐发展起来,到明清时期普及到 全国。那么,租佃制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学生 战国时期产生,汉代时比较普遍,宋代时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明清 时期租佃制第 5 页普及到全国。设问 租佃制的普及与土地兼并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 土地兼并愈

17、演愈烈的趋势加剧了租佃制的普及。展示材料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 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汉书食货志设问 在租佃制下,农民和地主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 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 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 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 系。设问 随着租佃关系的发展,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是变强了还是变弱了? 对比变化看趋势。 (展示材料 )材料一 秦汉以来,佃农一直是世家大族的私属。直至唐朝,佃种大地主庄田的农民仍多“王役不 供,簿籍不挂”。赵宋立

18、国后,把客户登录簿籍,从而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他们的户籍权得到了承 认,同别的编户齐民有了平等的关系。材料二 苏洵田制所说: “富民之家,地大业广,阡陌相连,召募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 以奴仆,安坐四顾,指挥于其间。 ”洪武五年(13721372),明太祖朱元璋下诏规定 :“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在亲属,不 拘主佃,止行亲属礼。 ”材料三 唐宋时期,除个别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劳役地租的成份还比较高外,一般地区广泛实行产品 地租,其中实物定额租的比例有了扩大。 在普遍实行产品租的同时, 货币关系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地租 形式。 在唐朝的租佃“常田”的预付租,大多为货币。宋朝的官田租大量采用货币形式。材料四 地主和佃农按一定比例分取农产品,称分成租。一般对半分成,地主供给农具、耕牛和较多 的生活资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