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教育.doc_第1页
2019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教育.doc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页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第I卷 (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传说中的五帝都是黄帝的后裔,五帝的嬗递和尧舜禹的 禅让虽然不是在“小家”内直接传子,但也不过是在一个“大家”内黄帝族内部选择首 领而已,并没有什么超血缘的“公” ,所谓“禅让”实为族内择子继承。禹传启只不过是把 原先属于整个部族的果实摘到自己家族里去了。这表明A.禅让制与王位世袭制没有区别B.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C.禅让制已经具有明显的阶级性D.禅让制是依靠血缘纽带来维系的制度1. D【解析】材

2、料信息表明原始社会末期的禅让制并不是在整个部落联盟中选贤任能,只是在黄帝族内选择,注重血缘关系,D项符合题意。王位世袭制的选择范围小于禅让制,A项不正确,B项材料没有反映,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选D项。2.商朝中期以前以兄终弟及为主,先长后幼,但不必轮及每一个弟,然后由长兄之子继 承。到商后期康丁以后五世,才最后确立了传子制。这表明商代A.王位世袭制尚未真正形成B.王位继承注重选贤任能C.王位继承制处于探索阶段D.王位继承尚存在随意性2. C【解析】王位世袭制在夏朝建立后已经形成,故A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选贤任能,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表明商朝的王位世袭经历了由兄终弟及到传子制的转变,说明王

3、位世袭制还没有定型,故C项正确;D项“随意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C项。3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 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荀子儒 效则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国。 ”由此可见西周分封制A .以巩固统治为出发点B.以王族子弟为主要对象C.扩大了西周统治区域D.使贵族形成了离心倾向3. B【解析】材料信息表明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以姬姓即王族子弟为主体,B项符合题意。A C两项材料没有反映,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选B项。4.据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在分封制下,西周逐渐形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 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的局面。

4、这一结果的出现主 要取决于A.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国B.诸侯国拥有较大的独立性C诸侯国有再分封的权利D.诸侯无力直接管理其领地4. C【解析】根据西周分封制,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可以对卿大夫进行再分封,因而出现这种层层分封的情况,逐渐形成了材料中的局面,C项正确,A、D两项与史实不符,B项材料没有反映。故选C项。5.据左传定公四年载:分鲁公以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氐尾勺氏。分康叔以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铸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分唐叔以怀姓九宗。这说明西周分封制A.加强了对商朝旧地的控制B.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格局C连同土地和人民一同分封D.是笼络异族巩固统治的重要手

5、段5. C【解析】从材料可看出, “殷民六族” 、“殷民七族” 、“怀姓九宗”在武王灭商之后,在周初分封的时候,他们被分封给鲁、卫、晋三个诸侯,成了诸侯的臣民,C项符合题意;材料叙述的是分封制的内容,A项则是影响,故A项不正确;从材料得不出B项的结论;材料信息反映不出笼络异族的信息,D项错误。故选C项。6.西周时期一诸侯王死后,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其子女有资格继承诸侯王爵位的是称谓大姐(28岁)大哥(30岁)二哥(26岁)三哥(20岁)母亲正妻妾正妻正妻A.大姐B.大哥C.二哥D.三哥6. C【解析】根据西周宗法制,在诸侯王继承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诸侯王正妻所生的大儿子,C项符合题意。在

6、宗法制下,女儿没有继承权,A项不正确,母亲为妾,其子不是嫡子,B项不知情权,正妻所生的非长子不是嫡长子,D项不正确。故选C项。7.近年来,修族谱、立宗祠、祭祖宗、寻亲会祖,甚至宗族械斗在农村蔓延开来,各种家族组织不断涌现。在当前的一些地方,农村社区文化的宗族色彩日益浓厚,利用祭祀祖先、唱族戏、婚丧嫁娶等礼仪、风俗将村民族人联结起来。这表明A.宗族势力及宗法观念的影响仍存在B.宗法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C.封建迷信思想在某些地区愈演愈烈D.宗法制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7. A【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当前某些地区依然存在认祖归宗等宗法观念,说明宗族势力及宗法观念的影响仍然较大,A项正确。B项说

7、法过于绝对;材料信息不属于封建迷信思想的表现,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宗法制维护社会秩序的信息,D项错误。故选A项。8.秦王嬴政在李斯、魏缭的协助下,制定了统一六国的战略,即先将位于秦国正面的韩 国吞并,然后消灭南北两翼,最后兵进东方,灭掉齐国,完成中国统一。这说明秦统一六国 的原因在于A.秦国超强的实力B.采取正确的策略C.有利的地理位置D.顺应了历史潮流8. B【解析】材料信息说明秦统一六国与其选择了正确的进攻方向,实行了正确的作战 策略一直相关,故答案为B项。其余各项材料没有反映。9.一位学者曾这样评价秦始皇,秦始皇心系天下,事无论大小都亲自过问并及时做出决定。他甚至用秤来称量各种书写文

8、件的竹简的重量,每日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这说明秦始皇A.不信任官吏的能力B.极力强化君主的权力C.处理朝政非常敬业D.特别关心百姓的疾苦9. C【解析】材料信息表明秦始皇勤于政事,在处理朝政上是非常敬业的,不知疲倦,C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B项无法从材料得出,D项与材料不符。10.据记载,周天子作为天下的共主,在发布诏令时经常用“朕”作为自称。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也成了天下的共主,自然而然就会延续周天子的自称,不同的是,秦始皇将“朕”做了制度化规定,即只有皇帝才可以将“朕”作为自称。这反映了A.秦始皇完全继承了西周的衣钵B.秦始皇进一步强化了君主权力C.秦始皇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D.

9、秦始皇试图使权力具有神秘性10. B【解析】材料信息表明秦始皇沿用了周天子的自称,并进一步规定“朕”为皇帝专用称呼,这一做法进一步强化了皇帝的权力,B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过于绝对,C项故选B项。11.秦始皇时期丞相由皇帝任命,由文人担任。凡地方郡县各级官署、中央政府务部门及军队中的上呈文书,一律先交送丞相府,由丞相府整理后转呈于皇帝;凡皇帝下达的诏令文书,也由丞相府分发有关部门或地方官署办理执行。由此可见秦朝丞相A.深得皇帝的信任B.加强了君主专制C.完善了秦朝官制D.拥有的权力较大11. D【解析】材料信息是说明秦朝丞相负责总领百官朝议,并领衔奏事,是皇帝和其他官员之间的纽带,位高权重,B项

10、符合题意。A、B两项项无法从材料得出,C项与材料无关。12.秦代丞相统领百僚,为文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但无统兵之权;太尉统 兵,为武官之长,但无调兵权,调兵权力控制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参与机要、监察百官。秦朝这样安排的根本目的是A.使官员相互配合B.让官员彼此牵制第3页C.保证皇权的独尊D.调动官员积极性12. C【解析】材料信息表明秦朝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权,相互配合并彼此牵制,使君主能够实际掌握和控制整个国家,防止大权旁落于他人之手。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只是直接目的,D项与材料无关。1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八个。郡的最高行政

11、 长官为郡守, 独操一郡的军事与民政; 郡守下的属官有尉和监, 尉负责一个郡的军事和治安, 监负责一个郡的吏治与监察。此时的郡守A.掌握地方政治军事实权B.拥有较大的独立性C需定期向皇帝汇报工作D.可以传位给其子孙13. A【解析】材料信息说明郡守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拥有所在郡的各种权力,A项符合题意。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免,没有独立性,B、D两项不正确,郡守需要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C项不正确。14.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 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个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王侯虽还存在, 但只得衣食租税,封土而不治民,封国在内容和形式

12、上都与汉郡无异。这一做法A.加强了中央集权B.使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C .引起了诸侯叛乱D.消除了中央和地方矛盾14. A【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符合题意。B C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说法过于绝对。15.以下为某朝诏令: “诸州军驻泊钤辖、 都监、 监押与知州军同管驻泊兵马; 在城钤辖、 都监、监押与知州军、通判同管屯驻、就粮,仍与驻泊兵官通管辖差使。其河北、河东、陕 西诸路帅府所在州、军,即通判于在城兵官更不通管。 ”这一朝代为A.西汉B.唐朝C.北宋D.元朝15. C【解析】材料中有“知州”、“通判”字样,同时设有这两个官职的朝

13、代是北宋,B项符合题意。其余各项均与题意不符。16.元代腹里行省长官由中书省兼任,其他行政长官一般由亲王或贵戚兼任。他们的官职、俸禄都与中书省相仿。元代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领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由此可见元代行省长官A.地位高、职权大B.具有很强的独立性C.由皇帝直接任命D.由中书省临时派出16. A【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元代的行省长官都是元朝高级官员,在行省拥有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项权力,A项符合题意。B项与史实不符,C项材料没有反映,D项与材料无关。17.唐代中书省发出皇帝的命令,须经门下省复核。若复核通过,由门下侍中或门下侍 郎签字

14、、盖章正式生效, 再下达尚书省执行。 若复核没有通过,则由给事中批注送还中书省 重拟。这样做的积极影响是A.保证了皇权独尊B.实现了对三省的制约C.完善了唐代官制D.可有效避免决策失误17. D【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唐代一道命令要经过中书省拟定,再交门下省复核通过才能执行,这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D项符合题意。A 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C项无法从材料得出。故选A项。18.宋敏求在春明退朝录中写道: “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于都堂与宰臣赵普同议 公事。 是月,又敕中书门下押班、知印及祠祭行香,今后宜令宰臣赵普与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轮知。”这表明参知政事A.是为宰相服务的B.与宰相轮流执政C.分割宰相的

15、权力D.导致了冗官局面第4页18. C【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参知政事与宰相在中书的权力分配基本达到了平衡,可以相互制约,共同行使中书之权,C项符合题意,A、B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材料没有反映。 故选C项。19.有学者指出, “自隋时,海内一命之官,并出于朝廷,州郡无复有辟署之事” 。这是 由于A.察举制的实行B.九品中正制的推行C.科举制的实施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19. C【解析】材料信息表明自隋代起,官吏任用权收归中央,地方不再拥有任用官吏的权力,这与隋代起实行科举制直接相关,C项符合题意。察举制实行于汉代,A项与错误;九品中正制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B项错误;君主专制强化与材料无关,D项

16、错误。故选C项。20.朱元璋说:“朕常患下情不能上达,得失无由以知,故广言路以求直言。其有言者。朕皆虚心以纳之。尚虞微贱之人,敢言而不得言,疏远之士,欲言而恐不信。如此则所知有 限,所闻不广。其令天下臣民,凡言事者,实封直达朕前。 ”为此他的做法是A.沿用元朝制度B.废除宰相制度C.设殿阁大学士D.确立内阁制度20. B【解析】材料信息说明朱元璋认为不能及时了解民情是由于不能直接接触臣民,这与宰相制度有关,因而废除了宰相制度,B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不符;殿阁大学士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B项错误;内阁制度在朱元璋时代没有形成,D项错误。故选B项。21.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的统治术中写道,“在这

17、新的统治机构下,六部府院直接隶属于皇帝, 皇帝不但是帝国的首领, 而且是这个机构的负责人和执行人, 历史上的君权和 相权到此合一了,皇帝兼理宰相职务,皇权由之达于极峰。 ”从中得出的信息是A.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B.解决了皇帝的后顾之忧C.皇帝拥有过人的能力D.加重了皇帝的政务负担21. D【解析】材料信息“皇帝不但是帝国的首领,而且是这个机构的负责人和执行人,历史上的君权和相权到此合一了, 皇帝兼理宰相职务” 说明这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出现 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使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皇帝的负担加重了,故选D项。A B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材料无关。22.明神宗曾称阁臣叶向高为“宰

18、相” ,而叶向高却一再上疏,力辩阁臣非宰相,并称其 权力“与前代之宰相绝不相同” 。 叶向高这样说是由于明代内阁A.与宰相名称不同B.与宰相地位截然不同C.是宰相的替代品D.权力受到严格的限制22. B【解析】明代内阁的权力来自于皇帝,只是为皇帝服务的内侍机构,所以叶向高会这样辩称,B项符合题意。历代宰相的名称大多不同,A项不正确,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内阁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D项不正确。故选B项。23.据史载, 万历首辅张居正, 任阁职十六年, “威柄之操, 几于震主”,“六卿伺色探旨, 若六曹吏称次者,亦惕息屏气,而不敢有所异同” ,“政事一决居正。居正无所推让,视同列 蔑如也”。对此理解正

19、确的是A.此时内阁的权力较大B.皇权受到内阁的制约C.张居正个人能力出色D.内阁地位有制度保障23.A【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张居正时期的内阁掌握了较大权力,六部成为其下属机构, 说明内阁的权力较大,故A项正确;B、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无法从材料得出,故选A项。24.史书说南书房“地分清切,参与密勿” 。如各地有上报康熙帝的密缮小折子,都要交 与南书房“管理宫报首领,从内密达御前” 。“圣驾(康熙帝)在外,南书房绝无人到,极为 隐秘”。南书房行走供职时也都“慎密恪勤” ,格外小心。这说明南书房A.是皇帝的秘书机构B.是一个临时设立的机构第5页C.有很强的机密性质D.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24. C

20、【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南书房注重保密,完全度皇帝负责,C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没有反映,B、D两与史实不符。故选D项。25.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完全秉命于皇帝的旨意拟写传达,不能另立意见,其任命并无 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 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这说明军机处A.是当时最高行政机构B.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C.可参与机密事务决策D.完全取了内阁的职能25.B【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军机处的权力完全取决于皇帝,是为皇帝服务的,B项符合题意。AC 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第n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26(13分)阅读下

21、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 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 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王国维 观堂集林殷周制度论材料二 诸侯在自己的统辖领域内,在政治上可以建立自己的政权机构,在经济上有权 征收和派遣赋役, 在军事上可以设置军队和监狱。 同时受封的诸侯在政治上需要定期向天子 朝见述职, 经济上要缴纳贡赋, 军事上需承担镇守疆土、 军队随天子调遣的义务, 维系着“礼 乐征伐自天子出”。田百慧辩证唯物主义视野下的西周分封

22、制材料三 依照周制,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至于这个嫡长子贤与不贤不在考虑之内。如果嫡妻没有生子, 这样就不能不立庶妻之子。但原则上要立贵妾之子 (庶妻中级别高 的),至于这个贵妾之子的年岁是不是在诸子中为最长,则不在考虑之列。正如公羊传 隐公元年所概括的两句话:“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张继才,聂蒲生论周代的宗法制(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周君主与诸侯关系的变化。(4分)(2)材料二对诸侯的权利与义务作出了什么规定?这些规定有何影响?(5分)(3)材料三反映了宗法制的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宗法制的作用。(4分)26.(1)殷商以前的诸侯国与各朝王之间并不是后世君臣之间的上下级

23、关系,仅是盟主 与成员的关系;周公平定叛乱后, 确定了分封诸侯的臣子地位, 更确认了天子与诸侯是君与 臣的关系。(4分)(2)规定:诸侯在接受分封时在自己的封疆内拥有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个权利, 同时也需要对天子承担各种义务。(2分)影响:形成了多重屏障拱卫周王室,有利于西周 稳固自己的统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第6页(3分)(3)特点:实行嫡长子继承制。(1分)作用:解决了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 的矛盾,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证了贵族的特权和垄断地位。(3分)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远在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封国已开始设置郡县。当时不仅有县,而

24、 且有郡。 但那时郡的设置并不普遍。 春秋时期到处是诸侯的封国和大夫的采邑。 楚国设县的 地方都是国君直接统治。 秦国所设的县也未再听说作为那个大夫的采邑。 这显示出采邑制的 逐渐瓦解。到春秋末年,郡县的官吏主要是论功派遣,采邑的气味已经逐渐减少了。 康秀珍浅析郡县制的渊源材料二 郡守为郡的长官, 边地多以武将出任, 内地多以郎官出任, 银绶印、 秩二千石。 郡守的权力很大,除了少数朝廷直接任免的官员外,郡守可以自行任免大多数郡以下官员。 监御史隶属御史仲丞,负责监察郡守与其他官员。郡尉掌管郡驻军,主管治安、侦缉盗贼, 银印绶、秩二千石。郡尉直辖于朝廷,与郡守相抗礼。黄栋法秦朝行政制度文化的创

25、新及其历史地位材料三 无论郡守也好,县令也罢,都不再是分封制下可以世袭的贵族,而只是朝廷派 遣下来的具有专业化、 职业化的“命官”。这些凭行政管理技能领取朝廷“俸禄”的官僚们在指定 的辖区内负责督促人民从事生产活动, 收取皇粮国税, 征发兵役和徭役, 调解民间矛盾纠纷,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等。同时,所有的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 宋亚平郡县制度: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石历史发展与反思(1)根据材料一,与西周相比,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地方行政制度出现什么变化?(4分)(2)根据材料二,你对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何认识?(4分)(3)根据材料三,归纳郡县制下官员的特点。 (4分)27.(

26、1)西周时期在地方实行分封制, 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一些诸侯国开始出现郡县制, 采邑的数量大为减少。 (4分)(2)秦朝在郡设郡守、监御史、郡尉三个主要官员,郡守拥有行政权监御史负责监督, 郡尉掌管军事与司法,三者互不隶属、彼此牵制,加强了中央集权。(4分)(3)他们都由朝廷任命,完全对皇帝负责,不能世袭,管理辖区内的政治、经济活动, 维护社会秩序等。(4分)28.(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第7页材料一 太祖乾德元年(963年),太祖在攻取荆南、湖南两个割据政权之后,留用了大 批旧官员,并派遣刑部郎中贾砒等通判湖南诸州, “置通判以分州权。事无不预,至得按察所 部,意若使之权任与均,器

27、能相用,设施同虑,休戚一体,非复余长贰比。 ”此后,北宋王朝 逐渐在其他州府设置通判,真宗、仁宗以后,通判的设置遍及远小州军,形成为制度。吴镇国北宋府州行政制度研究材料二 至道元年十二月丙申,上(宋太宗)顾侍臣曰:自晋、汉以来,朝廷削弱,主 暗臣强,纪纲大坏,仅成邦国。朕承丧乱之后,君临大宝。即位之始,览前王令典,睹五代 弊政,以其习俗既久,乃革故鼎新,别作朝廷法度。于是远近腾口,咸以为非,至于二三大 臣,皆旧德耆年,亦不能无异。朕执心坚固,靡与动摇,昼夜孜孜,勤行不怠,于今二十载 矣。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材料三 宋代实行三级考试制度, 各个地方主持的选拔考试称为“乡试” ,考试合格者,

28、 参 加高一级考试省试,称之为“乡贡进士” 。 全国性的选拔考试,由皇帝临时任命主考官,这一 层次的考试,合格者由礼部奏名朝廷,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复试,称之为“殿试”, 经 殿试而最终录取者,即为“天子门生”第8页王超马永俊郭章英浅谈宋代科举取士的发展(1)据材料一,怎样认识宋初通判的设置?(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革故鼎新,别作朝廷法度”的表现及影 响。(5分)(3)据材料三,宋代科举考试的实行有何影响?(4分)28.(1)宋初设置通判是为了牵制与监督知州,防止知州独员专断, 形成地方割据势力,通判的设置经历了逐步扩展的过程,最终形成为制度。 (4分)(2)表现: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3分)影响:削弱了相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