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同步检测卷_第1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同步检测卷_第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同步检测卷_第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同步检测卷_第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同步检测卷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同步检测卷6 / 5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同步检测试卷一、选择题1. 一位中国专家曾说,如果中国不奋起直追,就会和美俄等太空技术先进国家产生“时代 性差距”。我国开始缩小这种差距的标志是A.东方红一号 B .神舟五号C .原子弹试制成功D .嫦娥探月2. 20世纪60年代中国取得了一项重大科技成就,有外国学者评论说:此项成就结束了某 些大国老是拿着大棒对中国进行讹诈的历史。这一项科技成就就是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C. “银河1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D .仿制近程导弹

2、成功3.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对印尼代表团说:“美国是看不起我们的,英国是看不起我 们的。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基于这一认识,中国政府A.加紧核武器技术的研制B.主动加入不结盟运动C.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D .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宫二号”的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 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重大事件是A. “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4. 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并于 4月27日成功完成与“天这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有了长足进步。宣告中国B.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

3、射成功D.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5. 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 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 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A. 20世纪40年代B. 20世纪50年代C. 20世纪60年代D. 20世纪70年代6 . 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某高官在评价中国某项重大科技时说:“这件事情表明了中国人在打击力量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并且表明,那里的动荡和无政府状态并未影响他们取得进展。”该人士评论的是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B.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C.中国自行设计

4、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D .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7 .某班历史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 .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C. “神舟”载人飞船试验成功D.选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8 .美国普都大学名誉教授汤巴来伯格评价中国某科学家:“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 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 面”这段话反映了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跨越式发展B.中国粮食产量提高,解决了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 C.袁隆平在农业领域为世界做出重大贡献D.西方国家的

5、粮食生产逐渐落后于中国9 .有学者根据新中国历史发展的分期,绘制了 “新中国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两弹一星”成果是在时期取得的B.“大跃进”阻碍了时期国内科技进步C. “一五”计划促进了时期的科技发展D.釉型杂交水稻是在时期取得的成果19501959 626365661975 隼 I * HZ增强了中国国防能力打破了美、苏核垄断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实施了 “ 863”计划A.B.C. D .10 .下图反映了我国国防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 一成就11 .“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 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当时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提

6、出此“科研战略”主要为了A.加强国防力量B.提高国际地位C.建立科研体系D.服务生产发展12 . 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 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 主要意义是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B .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13 . “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他”的主要成就是A.培育出杂交水稻B.研制了 “神舟”五号宇宙飞船C.研制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7、D .设计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4 .下图是献给祖国六十二华诞的“高科技礼品”。事实证明,中国有能力征服太空,有能力将中国人从地球引力的束缚中暂时解脱出来,去探寻宇宙的奥秘。下列最能证明我国载人航天“有能力”的事件A.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B . 1970年“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C.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D. 2007年“嫦娥一号”飞临月球15 .某校举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成就展。下列成就最有可能入选的是A. “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B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C.中国拥有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D. “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16 . 2000年,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发布5

8、至7天中期数值天气预报(通过海量数据统计)的国家之一。此成就与下列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是A. “南优2号”技术B. “银河”计算机技术C. “神舟”飞船技术D. “长征”火箭技术17.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飞速发展。“蛟龙”下海,“神十”飞天,“天河二号”计算机超神速。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A.优秀科学家的努力B.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科技体制的创新与完善C.全国人民的支持D.借鉴了外国先进科技成果二、材料题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1956年,中国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 事业。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5

9、年,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1970年,“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一号”卫星 )发射失败。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 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562003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2)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 20世纪90年代,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

10、会因素有哪些。答案(1)独立自主研制,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走向国际市场,发展过程曲折。(2)国际背景:由美苏“冷战”(两极对峙)到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出现。经济体 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国家政策、国际竞争、时代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程度。2 .科技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走向富强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材料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邓小

11、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8年)材料三江泽民指出:“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 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活跃因素。并且国际间的竞争, 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1)根据材料一,指出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为什么确定这 样的战略重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科技发展方向的调整。为什么做出这 样的调整?(3)20世纪

12、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新特点?为此,党和政府做出了怎样的 战略决策?新世纪,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是什么?答案(1)战略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的发展。原因:当时中美处 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也在60年代初破裂,美、苏敌视中国,严重威胁我国安全;发展“两 弹一星”是为了打破美、苏的核垄断,加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2)调整: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 推动作用。原因:国内: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技现代化成为首 要任务;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美、中与苏关系缓和,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 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

13、激烈。(3)特点: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全 球化进程加快。战略:科教兴国。成绩:“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或“神舟”六号、“神舟”七号或“嫦娥” 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3.新中国成立后,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使我们在今天走向了大国、强国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和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中央和国务院于 1956年11月任命聂荣臻同志为国务院副总理兼科 学规划委员会主任。(在聂帅的主持下, 响应周总理提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 1956年至1967年的十二年科技发

14、展远景规划。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材料二 回顾新中国成立 60年来我国科技投入,从 1953年财政科技投入只有 5 600 万元开始,到如今仅 2008年全年就比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增长了 40倍之多,这说明我国 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支撑。2009的科技投入预计超过 2 4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安排了 1 461亿元。同时,各个地方、各个省市财政科技投入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人民网材料三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自推广种植以来,已累计增产4 000亿公斤,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中国科技发展重大成就(1)在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2)根据材料一、二,回答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突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根据材料三,回答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这对青少年学生有何启示?答案(1)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1号”发射成功;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南优 2号”杂交水 稻。(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建立科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