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文言文阅读论语十二章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学而)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也! ”(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2、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思而不学则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博学而笃志(2)翻译下列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请至少写 出四个出自本文的成语。(4)本文是
3、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先说 说这则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体会,谈谈你的启示或体会。【答案】(1)生气;反省;迷惑;喜好;坚守(2) 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3)温故知新、三省吾身、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等。(4)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1)“愠”读yu n,生气”;“省”读Xi ng反省;“殆”读dd i ,通 怠”在这里指 迷惑”;“好”是多音字,在这里读 h do喜好、喜欢”的意思;“笃” 读d U ,坚守”
4、(2) 这两个句子是名句,翻译难度不大。中 故”是形容词作名词,指旧的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指 新的知识”“逝者”指时间, 斯”是指示代词,指代流水,舍”读She止息、停息”的意思。(3) 成语很多来源于古书成句。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如“吾日三省 吾身”;一种是经过加工的,或紧缩、或减字、或增字、或换字。如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 首先应该能翻译、理解每一则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作分类。例如,“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是关于学习态度的;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是关于学习方法的。故答案为:生气;反
5、省;迷惑;喜好;坚守;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温故知新、三省吾身、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言之有理即可。【点评】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 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 畅。注意重点字词及常用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考查词语。成语很多。选取三个即可;本题是主观题。对作品进行有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此题需要在了解文章主旨的 基础上,融入自
6、己的阅读感受。【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 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 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 “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 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 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 师了。”
7、孔子说: “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 倦而无所得。”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另叽都忍 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 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孔子说: 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 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孔子说: 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 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
8、消逝,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子夏说: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 德就在其中了。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杞人忧天列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 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
9、大喜。(1) 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2)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身亡所寄亡: 奈何忧崩坠乎 奈何: 若躇步跐蹈跐蹈: 亦不能有所中伤中伤:(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4) 下面句子中 杞人忧天”这一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只因为被拉黑的人数少,就觉得制裁不文明旅游者没有除恶务尽,那是一种典型的杞人 忧天。B. 尽管公司目前的发展形势可喜,但人们的顾虑并非是杞人忧天。C. 日本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 今后50年内诞生30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针对此事 韩国媒体用了 杞人忧天”来形容。D. 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会
10、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文章中称,担心中国经济崩溃是杞人忧天。【答案】 (1)天 果积气/ 日 月星 宿/ 不 当 坠 耶?(2)亡,同 “无;怎么;跳跃;伤害(3)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4)C【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此题要注意句式的整齐性。译为: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 吗?(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 “亡”:同 “无”。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 作答的关键。(3)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
11、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 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其”舍“然 ”晓“”等字词的翻译。( 4)杞人忧天,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 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C 项成语使用不合语境。故答案为: 天 果 积 气/ 日 月 星 宿/ 不当 坠耶?亡,同无;怎么;跳跃;伤害;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C。【点评】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 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 时
12、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 ”的现象;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 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 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 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 用法的词语;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根据文本内容可知,杞人忧天指为不必要或缺乏根据的事忧虑。 根据这
13、个语义可判断。【附参考译文】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 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 来呢? ”那人说: “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 “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人又说: “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
14、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3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与友期行() 去后乃至() 相委而茎() 下车引之()(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3) 当友人怒曰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qu
15、ot;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4) 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5) 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答案】(1)约定;才;离开;拉,牵拉(2) 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了门。(3)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4) 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5) 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 无信”无礼”在前,对 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 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
16、,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 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 词语。 期”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约定”的意思; 下车引之”的意思是 便下车拉元方”引”的意思是拉”。(2) 信”惭”弓 顾”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3) 面对友人发怒的情况,元方从无信”无礼”两个方面对友人的行为进行了批判,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就是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意思是: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17、(4) 结合前一句 友人惭”可知他下车来拉元方,是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歉意;再结合元方反驳他的语言来看,可知引之”是出于对元方的语言、智慧的赞美与认可。(5)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回答合适,从友人的无信”无 礼”来说;回答不合适,从尊重长辈的角度回答。故答案为: 约定; 才; 离开;拉,牵拉 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了门。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18、。 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礼”在前,对 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 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 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 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
19、 到词达句顺。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文中提示的句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个性化解读。从友人的无信”无礼”或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回答;言之有理即可。【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 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 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
20、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甲】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 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 ”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 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 ”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 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注】敧(q:倾斜。宥(y6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21、恶(wu):哪里,怎么。(1)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者 孔子观于周庙 虚则敧(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恶有满而不覆者哉!(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谈的都是学习 方面的问题。【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的启示是 。【答案】(1)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2)以为乐;优点;参观;空(3) 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4)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解析】 【分析】(
22、1)本题划分技巧: 句子成分划分:主谓宾定状补; 关联词划 分;介词划分:而、以、于等。 好之者(主语)/不如乐之者(谓语)。 孔子(主 语)/使子路取水试之。(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乐,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以为乐。择其善者而从之者: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善”是一词多义:善良,好,擅长。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善者:优点。 孔子观于周庙:孔子参观周庙。观”是一词多义:景观景色,观看参观。虚则敧:空了就会斜着。虚”是一词多义:空的,不真实的,不自满,衰弱等。(3)本题翻译赋分点: 行,走。师,老师
23、。 恶,怎么。覆,颠覆。(4)内容概括,三则材料主题:第一则材料从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三个比较中谈要以学习为乐,乐学态度,。第二则材料从以身边人为师,以身边人为鉴角度谈要向身边 人学习,随时学态度,。第三则材料则以比喻的方法,从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角度谈 要谦虚,虚心学态度。三则态度都谈学习态度。启示类习题一般答题语言:告诉我们某个道理,告诉我们要如何,告诉我们不要如何。恶有满而不覆者哉: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 的呢?这里采用比喻手法,满”指狂妄自大, 覆”指失败。启示:告诉我们狂妄自大会导致失败,所以要谦虚,不要自大骄傲自满。故答案为: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以为乐;优点;参
24、观;空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 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 态度; 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 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 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 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 到词
25、达句顺。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 这类试题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作答。要 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自圆其说。【附参考译文】【甲】孔子说: “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 人。 ”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乙】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 ”守庙的人回答说: “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 ”孔子说: “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 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 ”守庙人回答说: “是这样的。 ”孔子让子路 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
26、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 ”子路问: “请问持满有方法吗? ”持“满的方法,压抑然后 使之减损。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溥幼嗜学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 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 “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选自明史张溥传(1)“日沃汤数次 ”中“汤”字的意思是 (2)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由此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答案】 ( 1)热水(2)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
27、名高一时。(3)围绕 “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 ”来答即可。【解析】 【分析】( 1)“汤”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 “热水 ”,今义是食物煮熟后的汁水。( 2)解答此题要先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然后用什么人+做什么事 +结果概括即可。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的故事。Il(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我们可以思考出这样一个道理:我 们获得一样学问,必须要付出相应的努力。学习成果需要我们用勤奋去换取,哪怕写到 指掌生茧"也要继续学下去。只要学习勤奋,终有所成就。记住学无止境!故答案为:热水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点评
28、】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正确概括。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观点的阐述,要围绕文章的主 题进行。【参考译文】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 它烧掉,再抄,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 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29、。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 因为这个原因他在当时很有名气。6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 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 矣,毋多言取困 。”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或对 语问其故,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注释
30、】知州:官职名称。 取困:自取尴尬。(1) 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闻其事。 闻: 故我不敢击公。 故: 或对语问其故。或: 狐是日即去。去:(2) 用“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4) 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答案】(1)听说,听闻;所以,因此;有的人,有人,有的;离开(2)然公爱民乃图好名 / 不取钱乃畏后患耳 /故我亦不避公。(3)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 ,何况我呢 ?(4)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
31、了赶走 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解析】 【分析】( 1) “闻其事 ”的意思是:听说这件事, “闻”的意思是 “听说 ”;“去”的意 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 “离开 ”的意思。( 2)这句话的意思是: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 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3)“犹”敛“”况“”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根据文中狐狸所说的畏惧刘士玉的原因来概括即可。狐说:“汝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汝犹避之,况我乎 ”,可见主人是因为刘士玉是个真正的孝顺之人,狐狸鬼神都 怕她,所以让她入住以赶走狐狸。故答案为: 听说,听闻;所以,因此;有的人,
32、有人,有的;离开;然公爱民乃图好名 /不取钱乃畏后患耳 / 故我亦不避公; 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 ,何况我呢 ?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 狸就让妇人住书房。【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 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 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 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 “破句”的现象;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
33、,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 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 与优美;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参考译文】沧州孝廉刘士玉,有间书房被狐精所占据,狐狸白天和人作答对话,还向人投掷瓦石, 但却看不到他的形貌。时任沧州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优秀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之后 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刚刚开始口若悬河的大谈特谈人妖不属同类应该互相回避的道 理,就听见房檐间朗声说道: “你作官很
34、爱民,也不贪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砸你。但 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董大 人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不要多言自取尴尬了。”董思任听后狼狈而归,好几天都闷闷不乐。刘士玉的一个女仆很是粗拙愚蠢,但偏偏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用石头投掷攻击她。 有次对话的时候,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狐狸说:“她虽然是个卑下的奴仆,但却是个真正的孝妇。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这样的狐怪呢?”刘士玉就命令这个女仆住在这间屋子里,狐怪当天就离开了。7 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下面练习。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35、学而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
36、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 孔子,名,字仲尼,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不逾矩(3)翻译下列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写出一个出自论语十二章中的常用成语。(5)同学们,在学习上你或许曾经有过困惑,或许你现在正在经受着困惑。那么,学习了论语十二章后,你一定有所感悟,论语十二章中哪一句话你感受最深?请结合自 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的切身体会。【答案】(1)丘;春秋或春秋末(2)通 悦”,愉快;生气;替或给;越过,超过(3)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37、(4)示例:三省吾身、温故知新、三十而立等。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5) 示例: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五则。这则讲的是如何调和学”与 思”的矛盾。只学而不 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即使过目不忘,学 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牛角尖。这时如果能够参考 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有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解析】 【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与孔子有关的文学常识。孔子(公元前551 年 9 月28 日公元前 479 年 4 月 11 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 夏邑),春秋或春秋末的鲁国
38、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 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 “说”:通 “悦”,愉快。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 “逾”在现代 汉语中也有 “越过,超过 ”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 “自”:从。 “亦 ”:也。 (4)根据诗句的个别字眼去推断应是哪个成语。这要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成语含义的 把握,对成语字眼的记忆。如可从 “吾日三省吾身 ”提取“三省吾身 ”。可从 “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 ”提取 “温故知新 ”。可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提取 “三十而立 ”等
39、。( 5)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 受。解答时根据所选的句子的意思来谈启示,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即可。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日常生活中,我 们每天都要接触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就说我们班吧,有 各方面的人才。有学习成绩优异者、绘画高手、书法好手、象棋大师等。多向他们学习, 一定会获益匪浅。故答案为: 丘;春秋或春秋末通悦”愉快;生气;替或给;越过,超过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示例:三省吾身、温故知新、三十而立等。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
40、齐示例: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五则。这则讲的是如何调和学”与 思”的矛盾。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 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牛角尖。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 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有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点评】 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对 文学常识的积累。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 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 进行积累。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
41、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积累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知识的理解 和自觉的积累能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在深入把握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 受。解答时根据所选的句子的意思来谈启示,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译文】孔子说: “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42、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 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 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 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至U七十岁 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 老师了。”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 ;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 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
43、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 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 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仁德就在其中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
44、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 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 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 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 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 本文选自文言小说集 ,作者是清代文学家 (人名)。(2) 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顾野有麦场 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乃悟前狼假応(3)请结合文章回答:面对贪婪的恶狼,屠户前后的
45、态度有何变化?(4)作者说 “狼亦黠矣 ”,请从文中找出体现狼之 “黠”的地方。(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 ( 1)聊斋志异;蒲松龄(2)看,视;像狗似的;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睡觉(3)由怕狼到杀狼(或 “由被动到主动 ”或 “由惧怕躲避到勇敢还击 ”)。(4) 有序跟踪,轮流吃食,配合默契; 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不盲目进攻; 一 只狼假寐,迷惑敌人,另一只从后面偷袭。(5) 对待像狼一样的敌人,不要妥协退让,而应运用智慧与力量,敢于挑战敌人。狼无论多么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解析】 【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与聊斋志异有关的文学常识。本文选
46、自文言小说 集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 “犬”:像狗似的。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 “寐”在现代汉语 中也有 “睡觉 ”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从懦弱(遇狼),迁就退让(惧狼)到果断选择(御狼),勇敢警觉(杀狼)。在 斗争的过程中,双方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开始是狼占上风,对屠户穷追不舍,屠户是“惧”大“窘 ”。后来屠户采取抵御的措施,狼开始前后夹击,屠户抓住时机反攻恶狼,转眼 间两狼被击毙。也就是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4)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 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47、。如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是说有序跟踪,轮流吃 食,配合默契;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是说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不盲目进攻; “一狼径 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是说一只 狼假寐,迷惑敌人,另一只从后面偷袭。( 5)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 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 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 论点后进行论述。如: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也十分愚蠢,在有智慧和勇敢精神 的人类面前,终
48、究难逃灭亡的命运。对待像狼一样的黑暗势力,不能妥协退让,要敢于斗 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故答案为: 聊斋志异;蒲松龄 看,视 ;像狗似的;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睡觉 由怕狼到杀狼(或 “由被动到主动 ”或 “由惧怕躲避到勇敢还击 ”)。 有序跟踪,轮流吃食,配合默契; 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不盲目进攻; 一只 狼假寐,迷惑敌人,另一只从后面偷袭。 对待像狼一样的敌人,不要妥协退让,而应运用智慧与力量,敢于挑战敌人。 狼无论多么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基本的文 学常识的识记和积累。本题考查对
49、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 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 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语法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掌 握。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关键语句,结合内容进行梳理概括。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相关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 容,注意对相关信息的筛选,并且要进行整合概括。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感悟,考生有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注意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的理解,留心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作答。【附参考译文】一个屠夫傍晚回家
50、,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 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 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 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 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
51、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 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 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 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 来诱惑敌方。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 增加笑料罢了。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管庄子刺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 “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 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 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52、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注】 争人而斗:争吃一个人而打斗。 戾:凶暴。 甘:美。(1) 请选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A. 坐山观虎斗B. 狐假虎威C虎口拔牙D.为虎作伥(2) 请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3)管与认为刺虎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请用原文回答。【答案】(1)A(2)不用刺杀一只虎的辛劳。就可以得到杀死两只虎的名声。(3)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解析】【分析】(1)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美的文章,不但是我们民族文化 的瑰宝,而且是提炼成语与名言的宝库。首先要读懂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句中的重点 词语联想到平时积累的成语
53、。根据文句的个别字眼去推断应是哪个成语。这要看学生平时 的积累。对成语含义的把握,对成语字眼的记忆。如从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一句分析,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应该是坐山观虎斗”。(2) 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劳”:辛劳。 有”:获得、得到。 名”:名声。(3)文言文要点的理解提取。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 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提取关键信息的前提和基础。如管与认为刺虎的最佳时机可提 取子待伤虎而刺之”作为答案。故答案为:A不用刺杀一只虎的辛劳。就可以得到杀死两只虎的名声。(3)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54、【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 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平时对成语的积累进行理解。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 容,找准答题区域和语句。【附参考译文】有两只因为争吃一个人而打斗的老虎,管庄想要刺死它们。管与阻止他说:老虎,是凶暴的动物;人,是(它们)美味的食物。现在两只老虎因争吃人而互相争斗,小的一定会 死,大的一定会受伤。你等这两只老
55、虎死的死、伤的伤,后再刺死它们,一次就同时杀死 两只老虎。不用费一点儿力气,就一下子获得杀死两只老虎的名声!”10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 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诫子书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冶性(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说明了淡泊”宁静”是明志”的前提。B. 全文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文章以骈句为主,句式对称,整齐和谐,富有韵律美。D.文章只概括了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路政联合执法协议书
- 汽车维修车间培训
- 医学英语中医课件
- 2025年消防员消防安全知识考试:消防应急演练组织与演练改进措施评估试题
- 2025学年陕西省西安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成语故事与运用
- 2025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社会治理热点话题写作实战卷
- 随机应变的MySQL考试技巧试题及答案
- 材料管理小程序系统架构与功能解析
- 护理特殊病例讨论
- 2025年中级社会工作师法规与政策押题时间轴考点卷
- 爆破安全安全规程
- 首末件检查记录表
- DB52∕T 046-2018 贵州省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
- 20XX-烟草车辆运输方案计划
-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竞赛试卷
- 晶体几何基础
- 腹腔穿刺术考核评分表
- 楼面板静载试验检测报告
- 控制电缆敷设、接线施工方案
- 科目一考试成绩单
- Q∕CR 9604-2015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