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请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谈谈如何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提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及二者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其具体的范畴应是“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语文双基”。)同时,语文又是文化,它负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2、。由此可见,工具性是语文课程固有的本质属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特定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精神价值。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认为必须掌握两点:第一,二者的统一不能偏重某一方面。语文教学不仅仅同各科一样完成思想教育的共同任务,而进行人文教育是语文学科本质属性决定的个性任务。通过语文教学培育学生的人格是不能忽视的。但是语言的性质既有语言形式,又有语言内涵,语言形式和文化、思想、情感内涵是一个统一体,所以语文教学历来讲求文道统
3、一,即语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第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凡是语言规范、内容科学的文字表述材料,都可以作为语文教材。工具性不仅强调了语文本身是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各种外在目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人文性则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梦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中最核心的是人文精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实现的目标。如何在教学中实现二者的统一,下面结合具体课例理解:一、在阅读教学的“听说读写”中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读”是语文学习第一法,俗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古人的学习都已经知道朗读的作用。而读又是在听的基础上领会的,读听
4、是吸取,说和写就是表达,听说读写在语文学习中缺乏任意一个,我想都不能算是语文学习。在理解课文字词的前提下,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读懂课文,发挥语文的人文性,说出情,写出美。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从而入情、入境、会心,这是学习语文的最佳效果。如在教再别康桥这首诗时,先组织学生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让学生脑里出现一个诗人在剑桥里所见到的景象。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精彩语句,指导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其间穿插范读、点拨,以及请学生走上讲台激情美读。学生对课文由感知到感受,由感受到感悟,进而受到感染。认识有关意象:云彩、金柳、清潭、水草、星辉等,体会诗
5、人情感的变化:依恋欢欣陶醉执着激动沉默平静。听说读之后,就把感受写下来,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把言语对象转化成鲜活的表象,并根据言语对象在文本中的动态发展,组织表象的活动,进行再造想象,并从中引发主体的言语生成、情感体验、审美体味。由于学生“入境始与亲”,他们融入课文情境,介入到深切的体验过程之中,察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引起认知的共识、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共振。这实际上是利用教材中听说读写的关系,从外在和内在的角度,正确处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培养。又如在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告诉学生学习重点就是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认识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是
6、如何通过对荷塘的荷花荷叶及朦胧月色的描写语言中表现出来的。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知道他以细腻的笔触,梦幻般的氛围展现着令人陶醉的荷香月色,以静与不静更替的环境衬托着内心的不宁静和思想的矛盾、苦闷。如果不反复熟读课文,就不会对鲜活的写景语言和别致的抒情语言有感觉和理解,就无从谈起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把握,无从去欣赏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造诣,无从了解类似朱自清的知识分子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心路历程了。二、在作文教学中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在教学上的要求表现为:就工具性而言,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写什么,怎样写”;而人文性则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7、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去写”,“将会怎样去写”。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呢?首先,强化语文基础,倡导自由表达,使教学为作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服务。要抓好训练作文,就要抓好字、词、句、段的训练和抓好写作方法的指导以及抓好习作形式的训练。然后,倡导自由表达,让学生心里有什么也敢说出来。写作的素材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鼓励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素材,发展个性,倡导真情表达,尊重个性张扬,深入挖掘内涵。只有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才真诚地抒写真人真事,善于感悟生活经验和大胆展开内心想象。课堂上多抓住机会让学生“用笔思维”,于说写中调动语言积累,于观察中有感而发,展开思维活动,进
8、行语言整合运用,经历语言实践。让他们写得自由自在,练得兴趣盎然,这样工具性与人文性就会在这里得到了自然融合。三、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立足于教材中的篇目,注重课外的延续和拓展,引导学生走出教材,寻求相关信息,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会呈现辐射状态,慢慢地其学习方法就带有明显的探讨研究性,并具有处理相关信息的素养和技能,获得深厚的人文精神教育。学生就能在“想学”的自我愿望下实现进一步的“会学”,会建构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会审美感知,积累知识和文化素养,最后走向持续发展的“能学”,能发现认识作品的理趣情致,创作性地感受作者对历史的评价,对生活的审视,体验作品中的
9、真善美对人心灵的震撼,并在感知人类文化传承发展中形成良好的人文品格。这些,正是“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整合的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 以再别康桥为例:新课程教学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其中,前两个综合维度体现工具性,后一个维度体现人文性。三个维度的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体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工具性)1.学习诗歌融情入景的写法。2.学习诗歌意象的选择和运用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过程与方法(工具性)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熟悉诗歌,逐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深情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性)理解诗人的情感,生发热爱自然,热爱生
10、活的情感。学习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朗读要把诗歌的情感表达出来,需要一个过程,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从朗读开始。初读,读准字音(工具性)荇:xìng 藻:zo 溯:sù 斑斓:bn lán 笙箫:shngxio再读,读出节奏(工具性)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11、,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问题:读过之后,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点?明确: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诗歌赏析(工具性)音乐美 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绘画美 画面优美,令人回味。建筑美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关于诗歌的意象:(工具性)诗中的意象并非诗人的精心选择,但却又恰到好处。因为云彩、柳树、水草、柔波都是康河常见的物像,就是诗人眼
12、前所见,不必刻意寻找,而这些物像又恰恰可以承载诗人的情感。这些物像有共同的东西,那就是,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能够把诗人那种柔美的情感抒发出来。可以说是“妙手偶得,浑然天成”。以“金柳”为例谈意象的意义:古有折柳送别之俗,它两个寓意:一是柳极易生长,用它送友比喻无论漂泊何处都能枝繁叶茂;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含有“挽留”之意。史书记载,此俗始于汉代。“柳”是离别的象征唐·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罗隐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唐·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
13、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唐·白居易忆杨柳“曾栽杨柳江南春,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雍裕之的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柳”还是爱人的象征。李商隐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你会发觉它既是写柳,又像是在写人,字里行间,仿佛晃动着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风流韵致,婀娜多情。咏柳即咏人,对柳依依不舍,实是对其所爱之人的依恋。徐志摩的这首诗,“金柳”的意象可以看作是他的爱人“夕阳中的新娘”,让他留恋,让他痴迷,也可以看作是离别时康桥对他的挽
14、留。 三读,读出情感(人文性)朗读的第三个要求,要通过学生的口读出诗人的情感,理清诗人的情感脉络,同时给诗歌每一小节拟一个题目,并简述诗歌的内容。1.挥手作别图:写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出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2.金柳倒影图: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形,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3.青荇招摇图:写康河的水草,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4.榆阴清泉图:写榆树下的清潭,诗人融情入景,诗人的留恋全部融入康桥的风光中。5.撑篙寻梦图: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写诗人挥篙泛舟,寻他“彩虹似的梦”,晚归时情不自禁地要放声高歌,快乐到达顶点。6.夏虫沉默图:诗人由幻
15、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7.依依惜别图:跟开头呼应,表露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诗人对康桥的情感是无限的欣喜和眷恋。视“金柳”为“新娘”,康桥魅力无穷。康桥对诗人的欢迎,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诗人与康桥柔波融为一体。康桥培育了诗人心中的“梦”,康桥是诗人的精神家园。撑篙泛舟,在星辉斑斓里欢快放歌,四节诗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情感步步升腾。总的来说,此时诗人的心情是兴奋而热烈的。徐志摩是个至性至情之人。他的至性至情就融化在他一生对于“爱、自由、美”的顽强不悔的追求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志摩是位纯情的理想主义者,“爱、自由、美”是他人生理想的全部内涵。拓展延伸,再读徐志摩其他的诗偶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项目法务支持试题及答案
- 白水县2025-2026学年三上数学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首饰营销方案设计
- 2025年工程经济备考路上试题及答案
- 谷雨品牌新媒体营销案例深度解析
- 知识整合的2025市政工程试题及答案
- 青春期心理健康安全教育
- 协作之美的2025年市政工程考试试题及答案
- 钉钉项目管理功能解析
- 项目档案管理试题及答案
- 妊娠期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诊治指南解读课件
- 审计整改责任追究实施办法
- 火力发电厂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方法
- 代可可脂巧克力作业指导书
- 急腹症的诊断与鉴别课件
- -巴以冲突的历史及现状
- 专职安全员安全责任履职考核表
- 医疗机构发生医疗民事赔偿情况以及卫生技术人员违法违规执业及其处理情况表
- 设计变更、工程指令、现场签证管理办法(修订)
- 【总平施工】室外总平施工组织设计
- 《鹅养殖技术》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