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泗县2011―2012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测试试题新人教版_第1页
安徽省泗县2011―2012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测试试题新人教版_第2页
安徽省泗县2011―2012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测试试题新人教版_第3页
安徽省泗县2011―2012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测试试题新人教版_第4页
安徽省泗县2011―2012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测试试题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泗县二中20112012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测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40题,共80分,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王位的应是A女儿 B大儿子 C二儿子 D三儿子2实行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下列有关秦朝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皇帝任免调动 B是郡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C在其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国 D职位世袭并有权直接任免县令3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

2、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清朝有这样一个机构,它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这一机构应该是 A. 内阁 B中书省 C六部 D军机处图1所示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皇家园林遗迹,该园林在1860年遭到西方列强的野蛮洗劫与焚毁。与此相关的列强侵华战争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

3、:“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A三元里抗英中 B黄海海战中C威海卫战役中 D淮海战役中7“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8.“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上述歌词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次巨变是指A国民革命运动 B辛亥革命 C抗战胜利 D新中国成立9.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这是董必武同志19

4、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诗句。诗中的“会”指的是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 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10由中央电视台组织的“红色之旅”正在行进中。他们从江西出发,途经贵州遵义等地,最终将到达陕北。这一活动是为了纪念A武昌起义 B红军长征 C百团大战 D延安保卫战11“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写这首诗的背景是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平津战役取得胜利C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畲族,历史悠久,主要生活在我省的云和景宁一带,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景宁畲族自治县。由此看

5、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13列各项中,属于图2所示会议主要成果的是A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确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方针D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4. “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幅对联主题的是A开国大典 B“文革”结束 C改革开放 D香港回归15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表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

6、构想是A武力统一 B一国两制 C一边一国 D一中一台16.20世纪50年代,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新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外交实践有参加日内瓦会议 参加万隆会议 参加APEC会议 参加联合国大会A B C D17图3场景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A亚非国际会议召开 B中美关系逐步缓和图3C中日邦交正常化 D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18、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达成“九二共识”。“九二共识”是指A.海峡两岸保护双方在对方的贸易投资 B.海峡两岸彻底结束军事对峙C.海峡两岸坚持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 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新中国初

7、期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的外交基本方针是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下图为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其中1972年出现建交高潮的主要原因是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B.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C.中美关系的改善 D.改革开放,逐步融入世界212008年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人们的赞誉。追根溯源,下列各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形成有着密切关系的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科举制22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以下措施:建立皇帝制度,集军国大权于一身,且开创了嫡长子继承制,使皇

8、位世代相传。在中央设立三公,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均可世袭。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以上评述中,划线部分不正确的有 A. 1 处 B. 2处 C.3处 D.4处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此处的第一次“革命”是指 A.“家天下” 制度开始 B.周朝建立 C.宗法制度形成 D.中央集权制建立24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剧,有时会反映出一些历史信息。下列影视片中的现象会在唐朝出现的是A.皇帝会见中朝官员 B

9、.各行省长官赴大都述职 C.宰相们到政事堂参加会议 D.内阁官员协助皇帝处理国政25某学生在研究浙江地方史时收集到含有“江浙行省”文字的资料。你认为该资料最早应该出现在A. 唐朝 B. 南宋 C. 元朝 D. 明朝26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矛盾 皇权专制与相权制约的矛盾 皇位世袭与外戚、宦官干政的矛盾ABCD27纪念碑是后人缅怀先烈的载体。下列纪念碑或碑刻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虎门销烟浮雕 台湾金沙湾抗日纪念碑A抵制西方资本主义 B反对外来侵略 C反对封建统治 D维护封建经济28“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

10、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右列款项用于履行这一项条约。这一条约是 拆除山海关炮台10000元拆除大沽南炮台1000元拆除大沽北炮台3000元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29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谈到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认识问题时,曾强调:“应该直率地对给国内外带来巨大损害这一事实进么反省”。下列哪些行为是日本在二战时对中国造成的巨大伤害( )南京大屠杀731细菌部队的细菌战推行奴化教育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A B C D30右图中所示人物是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潘基文,他当选的时候中国外交部发了贺电。那么在联合国历史

11、上,中国是什么时候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1970年 B1971年C1972年 D1973年31下面有四副对联关于五四运动,其中哪一副对联反映了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A“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D“学生含冤,属地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32.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A秋收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第五次反围剿 D长征33.一本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它用

12、黄铜铸成,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它的寓意是A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结束 B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C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大屠杀 D南京获解放,抗日战争胜利34与中共“一大”相比,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确定了 A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 B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C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D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3520世纪中叶毛泽东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结论相符的是 A抗战胜利洗雪百年国耻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36、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

13、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 D禁止弃农经商37、“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这是对哪次改革的描述?A、大化改新 B、1861年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孝文帝改革38、王安石变法中,意图“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的是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39、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14、”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 B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40、梭伦改革并没有实现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主要是因为A、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    B、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利C、不同等级的公民承担的义务也不相同    D、梭伦改革仅适应了奴隶主阶级的需要第二卷二、非选择题(共20分,41题13分,42题7分)41.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春愁难遣强看

15、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春愁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诗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1945年台湾在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1949年,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1分)(2)诗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1分)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1分)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2分)(3)导致诗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2分)(4)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2分)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什么?(1分)4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图一 甲午战争图 图二 时局图 【材料二】 皇太后不愿将法尽变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保,何况其他?光绪大事汇鉴卷九 材料三 康有为等任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