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六语文第16讲:文言文阅读(教师版)_第1页
小六语文第16讲:文言文阅读(教师版)_第2页
小六语文第16讲:文言文阅读(教师版)_第3页
小六语文第16讲:文言文阅读(教师版)_第4页
小六语文第16讲:文言文阅读(教师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6讲文言文阅读作业完成情况知识楠理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翻译2、文言文实词3、文言文虚词1、掌握文言文实词教学重唯点2、熟练掌握文言文虚词3、学会翻译文言文特色讲解、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1、作者;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文学家。著有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2、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又名世语,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 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

2、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上、中、下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 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 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3、咏雪卜咏雪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收录在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文言散文。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

3、雪天, 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镒的文学才华,并因此而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咏雪作为清谈名士的教科书,特别注意传达魏晋清谈家的独特的语言形象,重视人物语言的润饰,“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1)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 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叫兄女曰:“未若 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注释谢太傅:即谢安(320 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ji &)(现河南太康

4、)人。做 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的年轻一代。讲论文义:谈论诗文。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速),紧。欣然:高兴的样子。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像什么。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胡儿:即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谢据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10)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11)未若:比不上。因:凭借。乐:通“悦”,形容高兴的样子。(14)即:是。大兄无奕女:谢安的哥哥谢无奕的女儿。 指谢道镒(yfm),东晋有名的才女。 无奕,指谢奕,字无奕。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曾任左将军、

5、会稽内史等职。(3)译文:谢太傅在一个 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 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 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 风而起。”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她(谢道镒)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 军王凝之的妻子。4、陈太丘与友期元方答客这一章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这一章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1)原文陈太丘(1)与友期行(2)。期日中(3),过中不至,

6、太丘舍去(4),去后乃至(5)。元 方(6)时年七岁,门外戏(7)。客问元方:“尊君(8)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 去。”友人便怒:“非人哉(9)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10)。”元方曰:“君与家君(11)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12)之。元方入门不顾(13)。(2)注释(1)陈太丘:即陈富(shi),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县名。(2)期行1:相约同行。期,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3)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4)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5)乃至

7、:(友人)才到。乃,才。(6)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富的长子。(7)戏:玩耍。(8)尊君在不(否)(f o u)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 句末语气词。表询问。(9)哉:语气词,表示感叹。(10)相委而去:丢下我离开了。 注意去” 一定要翻译成离开的意思,不能翻译成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相: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11)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12)弓I: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13)顾:回头看。(3)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 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

8、父亲在吗? (元方) 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 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4)古今异义:a.不 古意: 通否 古今相。今意:不行b.委 古意:通假、舍弃今意:委屈、委托;c.顾 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古意:。离。开 ;今意:往、至iJ;d.引 古意:拉今意:引导,带领;e.期 古意:约会今意:期望。字通语气词表询问;f.去 古意:丢下。今意:回去赏析:本文讲的是“信”和“

9、礼”。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友人失信,没按时来,陈太丘 就走了。友人对此不但不自责,反而辱骂陈太丘无信、“非人”。元方是怎样面对的呢?首先,他提出什么是“无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是谁无信呢?话说在点子上,友人无言以对。其次,当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又是失礼。简短两句话,使友人惭愧得下车 来拉他。文章赞扬小元方明礼又善言。始人。他是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丘排 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瞰邑(zou y i )人。孔子是 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

10、 子为“亚圣”。2、论语: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

11、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 世的道理。论语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庄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典 籍,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的智慧结晶。3、原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学而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 而 1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2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3 5 .子曰:“学

12、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6 .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雍也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2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1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12 .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4、注释:子:先生,指孔子。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亦说乎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

13、。愠:生气,发怒。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吾:人称代词,我。日:每天。立:站立,站得住。惑:迷惑,疑惑。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逾:越过,超过。堪:能忍受。5、译文:1 .孔子说:“学了 (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 修养的人吗?”2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 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 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

14、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4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可以做老师了。”5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6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依然乐在其中。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8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 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

15、云。”9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10 .孔子在河岸的源头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11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12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分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人处世)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人处世)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16、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人处世)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方法)。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49篇分属于制度、通论、名堂阴阳、丧服、世子法、祭祀、乐记、吉事等,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汉族哲学思想。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 秋有左传、公羊、毂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二经;宋明又增加入孟子,于是 定型为十三经” 1,为士者必读之书。2、原文

17、: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3、注释:1 .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礼记,又 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2 .虽:即使。3 .嘉肴(yGo):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4 .旨:甘美。5 .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6 .是故:所以。7 .困:不通,理解不了。8 .自反:反省自己。9 .自强(qi a ng):自我勉励。强:勉励。1

18、0 .教学相长(zh&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11 .兑(yue)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yue) ”,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 相傅说(yue)。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 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 事迹的著作的汇编。12 .学(xi ao)学(xue)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13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14 .虽:连词,即使。15 .佳肴:美味的鱼肉(好吃的食物)。16 .故:所以说。4、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

19、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 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然后才能自我反省。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宗是相互巫丽。=尚书=竞命说:“教人是亭习而一车。干夜话丽就 是这个道理吧?分析: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你要知道梨 子的滋味,你就得变个梨子,亲口吃一吃。”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

20、点:非常重 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好的。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要敢于承认,使言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 头理论。这样就有了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 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河中石兽(纪日匀)1、作者:纪的(1724年6月1805年2月),j iyu

21、n,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 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文学家。直隶河间府(今河北献县)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份,卒于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注:纪日匀,纪做姓时,读作三声,而不是四声)2、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an),山门圮(pi)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 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ao)数小舟,曳(ye)铁铝(pa), 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f 6i),岂能为暴涨携 (xi 6)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a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22、,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 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 e)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 掷(zh 1 )坎穴中。如是再啮(ni e ),石又再转亿huan)。转(zhuan)转(zhuan)不已,遂反 溯(s在)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di an);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 i )断欤(yu) ?3、注释: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

23、经沧州。)干,水边,河岸。4、山门:寺庙的大门。5、圮:倒塌。6、并:两者都,一起。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8、阅:过了,经过。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12、竟:终于,到底。13、曳:拖着,牵引。14、铁铝:农具,用于除草、平土。15、设帐:讲学,教书。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17、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是,这。柿,削下的木片。18、岂能:怎么能。19、为:被。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2

24、2、颠:通“癫”,疯狂。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25、盖:因为。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27、坎穴:坑洞。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29、倒掷:倾倒。30、如是:像这样。31、遂:于是。32、溯(sd)流:逆流。35、固:固然。36、如:依照,按照。37、然则:既然这样,那么。38、但:只,仅仅。39、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40、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4、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

25、沉 没了。经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铝,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一位教书先生在寺庙里设馆授徒,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荒 唐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个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 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水流不能冲走 石头

26、,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 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 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按照他的话 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 不知道其二的人有很多,难道可以本!据事物的道理主观判断吗?5、古今异义:1 .耳:古义:罢了。例句:渐沉渐深耳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2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例句:尔辈不能究物理 ;今义:一种学科。3 .并

27、:古义:一起 。例句:二石兽并沉焉。今义:并列。4 .阅:古义:经历 例句:阅十余岁。今义:阅读。5 .是:代词,此,这。 例句:是非木柿 今义:表示判断(多指正确,但并不 完全是)。6 .但:古义:但,只。 例句: 但知其一。 今义:表示转折 但是,去黑 7.求:古义:寻找。例句:求石兽于水中。今义:请求、要求、追求。8 .已:古义:停止。例句:转转不已。今义:已经。9 .如:古义:像这样。例句:如是再啮。今义:如果10 .盖:古义:大概。例句:盖石性坚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由上往下覆:6、词性活用1:名词用为动词 船桨,这里指划(船)例句:棹数小舟。暴:动词用为名词,这里指突然。例句:

28、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 兼词,这里指于此,在那里。例句:二石兽并沉焉。7、特殊句式:1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省略句)“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省略句)“设帐”后面省略了 “于”2 .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状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正确语序应为:一讲学家(于)寺中设帐3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被动句五、寓言四则其二1、智子疑邻(韩非)(1)、韩非子:韩非(约公元前 280-前233年),华 夏族,河南郑州新郑人,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郑城 (今 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 和散文家。韩非子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

29、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将老子的辩证法和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融为一体,也是先秦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集儒、道、墨、法四大思想流派的精华于一 身。韩非是韩王之子,荀子的学生,李斯的同学。著有韩 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 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2)、原文: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 亦云。暮 而(10)果大亡(11)其财,其家(12)甚(13)智其子(14),而(疑邻人之父(16)。(3)、注释:1、宋:宋国。2、富人;

30、富裕的人。3、雨(yfi):下雨,名词作动词。.4、坏:毁坏,损坏。5、筑:修补。6、盗:偷盗。7、父(f 口): 1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这里译为“老人”,指邻居家的老人。8、亦云:也这样说。云:说。亦:也。9、暮:晚上。10、而:表修饰。311、果:果然。12、亡:丢失。13、家:家里的人。14、甚:很,非常。15、智其子:意动用法,以为智。认为他的儿子很聪明。 智 认为聪明。16、而(疑邻人之父):表示转折关系。17、将:就会(4)、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会 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

31、失了大量财 物。他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分析:【成语释义】主人家看来,儿子是机智的,邻居的老人是值得怀疑的。通常拿来 做交浅不能言深的世故教训。听别人的意见要选择正确的, 而不要看提意见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对人不可以持偏见。客观分析持有相同意见的人因身份不同及与主人亲疏关系的不同而遭到不同对待。积极方面(富人角度)听取人意见时不能因其身份不同、与自己的亲疏关系不同而决定是否存在偏见。消极方面(邻人角度)在给别人提意见时要注意与别人的亲疏关系,如果与别人的关系较好,并且此人心胸宽广,则可提意见。2、塞翁失马(淮南子)(1)作者:刘安(前179前122),西汉皇族,淮南王

32、。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 刘长之子。汉文帝8年(公元前172年),刘长被废王位,在旅途中绝食而死。他是西汉的 思想家、文学家,奉汉武帝之命所著离骚体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 的著作。他曾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写鸿烈亦称淮南子。刘安是世界上最早尝 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他将鸡蛋去汁,以燃烧取热气,使蛋壳浮升。同时,刘安也是我国 豆腐的创始人。(2)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 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

33、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 保。(3)译文: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胡人那边去了。 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经过几个 月,他的马带领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去祝贺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祸害呢?”家里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吗?”经过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边塞,壮 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 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 唯独只有这个人因为 腿病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战场),父子俩保全

34、了性命。分析:塞翁失马是指祸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即任何事都有两面性。 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后来衍生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六、文言虚词1 .【而】(一)用作连词.1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昧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 道难)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自高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35、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乎(陈情表)5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 人之于国也)项王按剑而跟日:“客何为者?” (鸿门宴)7 .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36、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 .表示目的关系,缰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日:“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我决起而飞,枪榆杨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月而后成.【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

37、思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技经肯聚之未尝,而况大甄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二不能御(柳毅传)一2.【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 .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 .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3 .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

38、“我(自己)”或者“你的” “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 .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 .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 “这个” “这些”.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6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 .加强祈使语气,

39、相当于“可”、“还是”.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 .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 .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用作连词.1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J

40、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沛然下雨,则苗淳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四)助词,起调节首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何其】译为“多么”.J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 .【以】(一)介词1 .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 山记)2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久之,能以

41、足音辨人.(项脊轩志)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3 .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4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5 .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 .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以一当十(成语)夜以继日(成语

42、)秋以为期(诗经氓)(二)连词.1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 “又” “而且” “并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2 .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二一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3 .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 “来” “用来” “以致”等.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3、4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5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助词1 .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2 .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动词 一1 .以为,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

44、触龙说赵太后)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 .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1 .通“已”,已经.固以怪之矣.日以尽矣.2 .通“已”,止.无以,则王乎?【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把作为或制成.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铸以为金人十二.【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_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有以】【无以】意思分别

45、是“有什么办法用来” “没有什么办法用来”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故不积底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4.【之】(一)代词.1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2 .指示代词,这,此.夫子欲

46、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 .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 臾)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助词.1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虎先出于柳,龟玉毁于梗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2 .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二|3 .放在倒置的动

47、(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一一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4 .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5 .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_|(三)动词,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逍遥游

48、)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齐桓晋文之事)卒之东郭燔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5、为一、动词,有“做” “作为” “充当” “变成” “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做,干)(五人墓碑记)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引申为“治理” “管理”)(六国论)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变成)(廉颇蔺相如列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担任)(陈涉世家)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作为,当作)(过秦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判断动词,是)(鸿门宴)窃为.大王不取也!(以为,认为)(鸿门宴)二、

49、介词1 .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 ,所”,译为“被”。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二2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给,替于是秦王不释,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为王百乐。(庄暴见孟子)3 .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庄暴见孟子)4 .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5 .表示动作行为的朝向,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

50、窃符救赵)【6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当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可译为“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6、乎一、语气助词1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技盖(通“盍”)至此乎.?(庖丁解牛)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愚公移山)2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_|“

5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赤壁赋)3 .表推测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4.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5 .用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于是乎.书(狱中杂记)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6 .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工地”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疱丁解牛)【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

52、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 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后一个“乎”: 表示比较,比,跟相比。)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乎: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向。)以吾一日长乎.尔(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乎:比。):7、【者】(一)助词。1 .指人、物、事、时、地等。二,的”,二,的(人、东西、事情)”。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 .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 “,,样东西”二件事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 .用作“若” “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4 .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1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2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