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小学六年级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基础题及答案_第1页
2019届小学六年级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基础题及答案_第2页
2019届小学六年级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基础题及答案_第3页
2019届小学六年级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基础题及答案_第4页
2019届小学六年级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基础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基础题一、文言文阅读1 .课外阅读练习。伯牙绝铉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1)在这首伯牙追悼知音钟子期的诗歌中,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意思一样的诗句是 最能表达伯牙痛失知音后的心情的诗句是(2)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 , ,遽契其舟,曰:“/ 舟 至,而剑不行,求剑若此?1 .将原文补充完整。2 .根据注释或借助工

2、具书说说这个故事的意思。3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墨守成规、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读完这个小故事 后,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事情?4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 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他就把头摇 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为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 这话,把眼闭上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

3、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1)文中的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 >>中的一个人物。(2)把文中带点的词换成另一个词,意思保持不变。登时:(3)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请选出来。A神态描写 B 动作描写 C 心理描写如果此时严监生还能说话,他会说什么呢?用一两句话写出来。(4)读完这段文字,看出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上文内容简单写出理由。(4分)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4、?”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 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 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4.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胡:.皆:.止匕:.居:.归:.十九:.5 .用“/”将本文划分层次(在原文划分)。6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7 .翻译下列句子.(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2)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阅读理解。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歆捉而掷去之。又尝 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5、宁割席分座,曰子非 吾友也。”注:同席:唐代以前人都是席地而坐,一席至少可坐两人。乘轩冕:乘车。8 .写出句子大意。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9 .本文写了哪两件事?10 .从文中可以看出管宁一个是怎样的人?11 .在正确的停顿处用“ /”断开,并在文后的横线上写出与文段相对应的成语。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 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成语:12 .句子乐园:翻译下面一段古文。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 “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 财,其家甚智其子

6、,而疑邻人之父。1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大意。14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其家甚智其子”,为什么?15读了这则寓言,你最想对文中的哪个人发表一些感慨?请写在下面。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娃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16说说上阕词的意思。17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七八个/星天/外B.两三点雨/山前C.旧时/茅店/社林边D.路转溪桥/忽见18下列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二句写明月惊鹊, 半夜蝉鸣, 这是对夜晚宁静气氛的渲染衬托。B. 第四句写蛙声,这是从侧面烘托丰年

7、。C. 第五、六句描写的是骤雨即至的景象。D.第七、八句描写的是词人的迷惑。阅读训练营。( 一 )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 “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 有此物否?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 以为知也 注释: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仕:做官。坐:因为19解释字的意思。(1) 识 :(2) 欲: 20翻译下列句子。(2)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3) 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21选择正确的答案。(1) 北人食菱,并壳入口。是因为() 。A.

8、连壳吃可以清热。B. 他不知道吃菱要去壳。(2) 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A. 他们那个地方前山后山都有菱。B. 他不知道菱生长在水里。22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的看法。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巳暮矣。 ”师旷曰: “暮,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 “盲臣 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注释炳烛:点烛。 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昧行:在黑暗中行走。23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思。(1) 暮 :(2) 闻 :(3) 善 :

9、24用“/ ”划分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盲 臣 安 敢 戏 其 君 乎?25文中师旷连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女二()龙,钩以写龙,色()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26 .在括号里给带横线的字注音。27 .解释题目的意思28 .翻译下列句子。(1)钩以写龙,凿以写龙。(2)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29 .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30 .写出你喜欢的三个寓言故事的题目。训学斋规(节选)朱熹凡读书,须整顿儿(j i j i )桌,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

10、整顿放,正身体,对 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ddo d a o) 一字。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注:整顿:整理。 几案:书桌。 对:正对。 子细:同“仔细”。31 .用选出文段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32 .下面的句子,每个分句如果都作一次停顿,该如何停顿?在没有画停顿线的分句中画上 7”。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 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33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句话强调了什么?请用两个成语来回答。34关于读书的名言还有很多,请你写出自己最喜欢

11、的一句。1 .【答案】(1)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2)来时多么欢乐,离去为什么如此痛苦,连江边升起的云彩都发愁。这只乐曲已经结束,不能再弹起,为了知音,宁愿摔掉这三尺长的瑶琴。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解析】 ( 1)考查学生对本文内容的掌握。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意思是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与“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的含义形近, “此曲终兮不复弹, 三尺瑶琴为君死!” 意为这首曲子永远都不会再弹起了, 这把三尺的琴陪你一起死。( 2) 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的意思为来时多么欢乐, 离去为什么如此痛苦,连江边

12、升起的云彩都发愁。注意平时对词组含义的积累与识记。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的意思为这只乐曲已经结束,不能再弹起, 为了知音,宁愿摔掉这三尺长的瑶琴。( 3) 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意思正确即可。2 【答案】( 1)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 “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这个故事告

13、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解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能力。意思对即可。3 【答案】( 1)儒林外史( 2)立刻(3)B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太费油了。( 4)极其吝啬、爱财如命、守财奴(其一即可)严监生即将咽气之时还惦记着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草,怕浪费油。这件事充分反映了他吝啬之极。【解析】 ( 1)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2)

14、先分清楚所给的近义词在意义、用法或感情色彩上的区别,然后联系所给的句子进行判断选填。( 3)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 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按内容来分,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4) “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严监生是一个爱

15、财如命的人。4-7 【答案】4胡: 胡人 ( 的住地 )皆 : 全 ;都此 : 代词这居 : 停止 ; 休息 ; 止息归 : 回去十九 : 十分之九5近塞上之人, 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6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 陷入困境,这是祸。 但如果能从容、镇静,

16、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 甚至失去生活勇气,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 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条件。7 (1) 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道术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2) 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 免于征战 ),父子得以保全生命。【解析】4试题分析:此题考察同学们解释词语的能力。5试题分析:略6试题分析:课内阅读理解主要考察同学们对课本内容的深入理解。通过上课认真听讲,同学们会很容易答出此题。7试题分析:略8-10【答案】8管宁继续读书和先前没有两样,华歆放下书,出门去看车。9.锄菜遇金;读书观车。10管宁

17、是一个不贪金钱、不羡慕有钱人,懂得好学习、慎交友的人。【解析】8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要注意关键词的准确把握,贵在突破难点,本句难在“故”与“废”字的正确理解,应该分别是“原来”和 “放下、中断”的意思。“宁”与“歆”分别是指管宁与华歆。这样就能很容易理解全句的大意了。9 试题分析:全文的大意是: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和先前没有两样,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文中的一个“又”表明短文写了两件事。理

18、清大意后,就会很容易理解前面写的是锄菜遇金之事,后面写的是读书观车之事。10 试题分析:本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管宁在读书学习过程中,看到金子以及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丝毫不为所动。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管宁毅然与华歆割席断交。从中可见管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性淡气清、爱憎分明、鄙弃世俗的性格特点。11 【答案】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 /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 /钟况然有音 /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 /可也 /恶己自闻之/悖矣 掩耳盗铃【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句子的意思: “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 , 百姓中有

19、个人得到一口钟 , 想要背着跑, 可是钟大背不动;就用槌子来砸毁它, 钟况况地发出了响声.他怕别人听到响声来跟自己抢钟, 就急忙堵住自己的耳朵。 ”来划分节奏。12 【答案】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解析】试题分析:这是清代彭端淑为学中的话语。彭端淑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他对“聪与敏”、 “昏与庸”这些先天条件的看法。这两句话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13-15【答案】13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冲垮了他家的墙。

20、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 ”邻居家的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钱财。结果,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人(偷了他家的东西)。14 是因为雨天损坏了墙壁,使盗贼有了方便之门。因为儿子是自己的, 关系亲近 , 而邻居跟自己关系疏远,再说儿子是财产权的共同受益人和继承人,所以儿子显然缺乏盗窃的合理利益动机。15如果对富人发表感慨可以是:富人,你听别人意见要选择正确的,而不要看提意见的人与自己的关系亲近还是疏远,而且对人不可以持偏见。对于邻人:你说话的时候,不但要考虑自己说的话对还是不对,同时还要想一想自己的地位和处境,是否适合发表这样的意见。【解

21、析】13.试题分析:智子疑邻,成语典故,是出自韩非子说难 。其中“智”的 意思是“以为聪明”、“觉得聪明”。“雨”的意思是下雨,名词用作动词, 是古代运用很多的一个字。 “坏”的意思是毁坏。 “筑”的意思是修补。 “亡”的意思是丢失。 “甚”的意思是很。 “而”在这里表转折,意思是却。 “父”是对老 年男子的尊称;老翁。14试题分析:富家被盗的原因可以从文章“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句子中理解。 “其家甚智其子”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从人性之常理来分析、推断。15试题分析:这篇文章的寓意可以理解为:如果心存私爱,偏信偏听,就听不进别人有益的忠告,反而会把提出忠告的人当成损害自己的人。所

22、以对于富人和邻人而言,个人的立场就有不同的体现了。16-18 【答案】16上阕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飘香,预告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田里的青蛙也耐不住寂寞,阵阵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写出作者热爱自然,夏天的生机勃勃。17 A18 D【解析】16试题分析:理解诗意的方法有很多,对于本词要运如下方法:想像风景,再现图景,品意境。所谓想像风景再现图景,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

23、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根据上阕的意境,借助注释把词句解释再加以描绘。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 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17 .试题分析:A句意思是月光下,嗅着稻花的香味,听着蝉鸣蛙叫,轻松愉快 的词人继续信步前行。抬头望空,“七八个星”挂在天边(“天外”),稀稀落落, 原来星星们都叫乌云给遮挡住了,因此,A句的节奏划分应为:七八个星/天外。B句意思是突然,山前下起小雨来,“两三点雨”滴落到了词人身上。C的意思是 从山岭小路转过弯,过

24、了一座溪桥, 就在土地庙旁的树林外,一座茅屋现在词人 眼前。D的意思是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 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古代诗词朗读的节奏强调两个连在一起的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而A中“星天外”,应该划分成“天外”却划分成“星大”,这是明显的 节奏错误。18 .试题分析:这首词反映的是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 的热爱。“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 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 这该叫人多么高兴

25、阿! 19-22【答案】19 . (1)认识,了解(2)想20 . (1)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2)这是因为不知道硬 要装作知道。21 . (1) B (2) B22 .北人不懂装懂,还强词夺理。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 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而不会有人笑你,说不定这个你不会的问题也因此弄清楚了呢。【解析】19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注意“欲”是“想要”的意思。20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话

26、注意“非”是“不是”的意思,“知”是“知道,了解”的意思, “并”是“一起”的意思, “以”是“用来”的意思;翻译第二句话注意“坐”是“因为”的意思。21试题分析:第(1)小题“北人食菱,并壳人口”是因为北方人不懂的怎样吃菱角,所以连壳一起吃,而并非“连壳吃可以清热”。第(2)小题被人的回答暴露了他的无知,而并非他们那个地方前山后山都有菱。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要人物的观点看法。仔细阅读全文并能流畅翻译。 “北人”不懂得如何吃菱角,却不懂装懂,最终闹出了笑话。从他的性格的角度来谈看法即可。23-25【答案】23 (1) 傍晚,此指晚了。(2) 听说。 (3) 很好。24略25.

27、学习要趁年少,否则年事已高,再学就难了。【解析】23试题分析: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文用单音词表达,现代汉语则用双音词表达。双音词是在文言文单音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可用组词的办法来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组成双音词后,再根据文意来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 “恐已暮矣”的意思是,恐怕已经晚了。 “暮”的本意是傍晚,这里是“晚”的意思。 “闻”在文言文里的常用义是“听说”。如“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2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朗读节奏的掌握能力。朗读节奏的划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 “破”。总之,

28、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 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这句话的意思是,臣子哪敢戏弄君主?25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对文言文意义及比喻句作用的分析。这三个比喻的意思是,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它形象生动的说明了读书在各个不同年龄段的不同作用,告诉我们,必须抓住少年这一重要、有利的学习时间,否则等年龄大了,学习就费力了。26-30 【答案】26. h do z co ku i27叶公喜欢龙。28 ( 1)衣服上的带钩刻着龙, 酒壶、 酒杯上刻着龙。(2)于是, 天上的龙听说了就飞下来, 把脑袋伸进窗户里, 将尾巴拖到大厅中。29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30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解析】26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