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 61VV 黔之驴 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1、 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代表作品。2 2、 提高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语句,如: 蔽、窥、稍、慭慭然、狎、跳踉等,疏通文意,翻译全文。3 3、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的寓意。4 4、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教育学生认识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就一定能战胜困难。二、过程和方法:1 1、 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
2、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 2、 小组讨论,归纳出文章的寓意。创意说明:把握寓言的情节,弓 I I 导学生理解驴是如何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虎是如何对 驴步步进逼的,借此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多角度理解寓意,谈出自己的感受, 得到生活的启示。三、教学重点:1 1、 积累并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学会翻译文言文。2 2、 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四、教学难点:1 1、 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2 2、 理解并掌握“庞然大物” “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五、课时安排:2 2 课时六、教学步骤和内容:(一)导入:同学们,在平时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中有不
3、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 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并理解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二)作家、作品、背景简介:柳宗元(773-819773-819),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二十一岁登进 士第,三一岁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王叔文
4、等执政,他参加了王叔文的集团,被任命为 礼部员外郎。这时,他和王叔文、刘禹锡等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如 罢宫市、免进奉、擢用忠良、贬谪赃官等,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大事。王叔文执政不到七 个月,因为遭到宦官和旧官僚联合反攻而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改为柳州刺史。宪宗元和十四年,死于柳州,年四十七岁,所以他还有另外一个称号就是“柳柳州”。 在这里,他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以欣赏美丽的山水来排遣自己郁闷烦恼的心情,感 悟人生哲理,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这时的有些是采取寓言的形式,讽刺了当时腐败的政治和社会,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残,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文章短
5、小警策, 含意深远,表2 / 61现了杰出的讽刺才能。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是著名的讽刺小品,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则寓言都可以使人引 以为戒,故称三戒”。 这三篇寓言,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圭寸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和韩 r r 愈合称为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韦应 物并称,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柳河东集。今天我们要 学习他另外一种风格的文章:寓言黔之驴。(三)整体感知1 1 教师范读课文,并强调读准下列字音:好(h hao o)载(z zai i ) 黔(qi(qian)n) 窥他i)慭(y(y1n)n
6、)骇(h(hai)i) 遁(d(dun)n) 噬(sh(sh1)狎(xi(xia)踉(li(liang)ng)倚(y(y1)明(h han n)2 2、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圈画疑难)。3 3、 读完课文后,请大家分组讨论文章翻译。教师指定每小组的翻译范围。4 4、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同时思考导致驴悲剧的原因有哪些。归纳:(1 1 老虎要吃它,驴并未有侵犯虎之意,是虎主动入侵。(直接原因)(2)驴本身无能, 仅一“鸣”、 一 “蹄”。 (根本原因)5 5、 教师板书重点词:之:的,结构助词。“黔之驴。”它,代词,代驴。“放之山下。”“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7、稍出近之。”黔:文中指今指四川贵州一带,今为贵州省的简称船载以人:船:用船 “以”,连词,相当于“而”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庞然大物也。” “憖憖然。”然而。如“然往来视之”以为:把(它)当作,“以为神。”认为。“以为且噬己也。” 蔽:隐藏窥:偷看 稍:渐渐地 憖然:小心谨慎的样子他日:有一天 遁:逃走 且:将要噬:咬 胜:能承受甚恐:“甚”,很能:特殊的本领 益:更加习:习惯、熟习 终:始终稍近:渐渐靠近 狎:亲近而不庄重因:因而,“虎因喜。”于是。“因跳踉大 嚥。”计:盘算囲一一怒吼技:技艺,本领跳踉:跳跃乃:才 去:离去近:接近,靠近胜:能承受 蹄:用蹄子踢( (词类活用,名词作
8、动词) )。6 6、 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说出文言文翻译,教师予以指正。(略)7 7、 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 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2驴不胜怒,蹄之。(“蹄”,踢,用脚踢。这里作动词用。)8 8、 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找出各层次中表现虎的 心理活动及行为动作的词语 ?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一一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六个层次,即(1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2 2 )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3)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
9、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4 4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5)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6) 因跳踉大板,断其喉,尽其肉,乃去。3 / 61第一层,写虎被驴这 F F 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 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用“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 又害怕的神态。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憖憖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 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驴子不仅 外形大,而是嗓门大,怪不得虎
10、害怕。但驴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 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在它周围走动, 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 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经 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自然非常高兴。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风大震,“跳踉大则”,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动作: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远遁
11、往来视之,近出前后荡倚冲冒跳踉大噸I,断其喉,尽其肉说明: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初见驴时,虎“蔽” “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 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 I I 嚙“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 意满的情态。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
12、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9 9、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虎后来又为什么吃掉驴?明确: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 ”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四)研读第一段1 1、 故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故事发生的背景一一“黔无驴” “船载以入”。这样安排,一可见其是外来户, 二来铺垫虎被迷惑的情节,三来暗说其形体庞大。2 2、能否删掉文中第一句,为什么?明确:第一句为故事的发生创设了一个合理的情境,也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文 中所有的情节都
13、无法展开。所以这一句不能删除。3 3、 “蔽”可见虎的什么心理? “蔽而不逃”又可见什么?明确:a a 畏惧心理,视之为庞然大物;以为神;因不识而害怕;b b、虽怕却不甘心,不逃而“窥”;虎以“窥”来摸对方底细;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4 4、文中有很多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我觉得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妙,大家能猜得出吗?明确:“蔽”用得好,“窥”用得更妙,意思是“偷看”,现在仍然适用,“窥视”、 “窥探”,一心理: 以为神 憖憖然,莫相知“虎大骇”“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觉无异能”“终不敢搏”益押技止此耳(恐T疑T探T喜T计T吃)4 / 61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
14、心理,可谓 一字传神,我觉得换任何一个字都不恰当。5 5、 “近之”怎么理解?为什么要“近之”?明确:a a “,近”作动词解;b b 揭示虎要认识对方的决心;c c “稍”和“然”照应,说明 “近”的程度,虎还在探求阶段,故而谨慎。6 6、 本段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住了哪一个字?文中表现在哪些字词上 ?明确:这一节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一“怕”字,但又有起伏变化。7 7、 那么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明确: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以为神”,当作神奇的东西。(五)研读第二段1 1 黔驴之技有哪些?驴的如此本领可用一个什么成语表示?明确:黔驴之技不过一“鸣”一 “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
15、出驴在“庞然”的形 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驴的这种本领可用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来表示。2 2、 “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均可比喻本领不过如此,被人看穿,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 请同学们试用这几个成语造句明确: 例:帝国主义看起来是庞然大物,实际上外强中干,没有什么可怕的。朝鲜战争、越南战 争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例:囚犯想了个越狱的办法,但黔驴之技,怎能逃得出保卫人员的眼睛!例:小明夸下海口,说他会修理电视,等到他家的电视真的坏了,他却黔驴技穷, 束手无策了。3 3、 能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驴的吗?明确:作者从声音(驴一声长鸣)、动作(
16、驴大怒,啼之)、形体(庞然大物)三个 方面来写驴的。4 4、 对于虎的细心观察,驴的回应是什么?面对驴的回应,虎又如何表现 ?明确:从三个角度来看驴、虎的相互反应:a a.驴“鸣”,虎“骇”和“遁”;b.b.从“以 为神”到“以为且噬己也”,虎对敌手的认识并无实质性进展;c c但它放弃了没有呢?引出下文。5 5、 “然”的作用是什么? “益习”“近出”“终不敢搏”,是对虎的什么描写?作用是 什么?明确:“然”,表转折;“往来视之”,仍然坚持观察,且细心而频繁;“觉”和前 面的两个“以为”一脉相成,是怀疑的开始,因而也标志着情节的转折。后面那些则是虎的心理和动作(理解“益”“习”的一字多义 )。
17、表现虎在心理上习惯、行动上更大胆, 同时又不贸然行事的思想。煞费苦心只为最后一吃,虎的形象也逐渐清晰。6 6、 虎是怎样取得了对驴的彻底认识并终于消除了顾虑呢?明确:“跳踉大 申;”,以一纵一吼震慑对方;“断其喉”,击其要害,机警而精明; “尽其肉”,大嚼大吃,彻底享用。这一切,对虎是多么酣畅,对驴又是多么可悲啊!7 7、 对驴的正面描写有几次,分别是什么?以此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 ?明确:驴正面出场两次,一次是“一鸣”,一次是“不胜怒,蹄之”,表现了驴在别 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进入圈套的愚蠢。8 8、 当驴出现时,“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明确:虎的最初反应是“以为神 ”。因
18、为从来没有见过,而且“庞然大物 ”也”,所以觉 得神奇。9 9、 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吗?从哪里看出?明确: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口:“蔽”“窥之”,“近之然”,“远遁”“甚恐”,“觉无异能者”,“近出”“不敢搏”,“稍近”,“荡倚冲冒”,“跳踉大丄關”等。虎的态度变化为:恐惧一怀疑一挑衅。1010、故事的结局是什么?明确:结局一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5 / 611111、为何虎最后敢吃了驴?(虎后来为什么能吃掉驴?)明确:虎通过多次观察,渐渐了解了驴的“本领”仅是“鸣”、“踢”,虽然驴外观看上去是“庞然大物”,但“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1212、文中描写老虎吃掉驴的过程所用
19、的句子是?明确:(齐答)“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六)总结、扩展:1 1、 观看 flashflash 影片黔驴技穷,概括虎、驴的形象。形象塑造,对比鲜明,相映成趣。师生根据演出共同评点,概括老虎、驴子的性格特点。2 2、 怎样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明确:黔驴一一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虚有其表、外强中干、迟钝麻木、不辨 形势。老虎一一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勇猛机警、谨慎小心、善于观察、狡猾果断的形象。3 3、 总结寓意:本文只是在讲驴子和
20、老虎的故事吗?故事的寓意在哪里?明确: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 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 而从虎吃掉 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 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就一定能战而胜之。(言之有理皆可)4 4、 将原文结尾内容及译文材料发给学生阅读。原文:噫! !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译文:哎!外形庞大好似很有德性,声音洪亮好似很有本领,如果不露
21、出它的可怜的技能,即使虎很勇猛,却疑虑畏惧,最终不敢进取;像今天这样,可悲啊!5 5、 通过本文你对寓言有什么认识?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讲明一个道理的文体就叫寓言。这种写作方法可以叫做“托物寓意、借古讽今、以小见大”等等。6 6、 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虽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 甚至能 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作者除了讽刺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以外,从驴 子和老虎身上还分别给我们怎样的启示?(1 1)从老虎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点能战胜它;要想解决问题,先要了解对方的情况, 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要克服畏惧心理;遇到困难,不应逃避;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勇猛顽强的作风;对于任何事物,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