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与2012比较_第1页
浙江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与2012比较_第2页
浙江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与2012比较_第3页
浙江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与2012比较_第4页
浙江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与2012比较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备注-黑色:2012版和2014版相同;蓝色:2012版,红色:2014版改变)地理学科必修学分学习序列安排(括号内数字表示教学课时数):模块教学内容及新课课时时数总课时数地理I始业课(1)A章(8)(3)第F(14)第三章(5)第四章(5)机动(3)(8)36地理nA章(4)第F(7)第三章(7)第四章(5)机动(13)36地理出第一章(22)第F_(8)_(6)第三章(5)机动(1)(3)36说明:建议新课教学时间为91课时,其余机动课时用于学科研究性学习、评价等教学活动。说明:建议新课教学时间为84课时,其余机动课时用于学科开展知识铺垫、研究性学习、评

2、价等教学活动。必修地理I始业课基本要求1. 了解地理学科,了解高中地理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 了解地理学科的独特视角和地理学科的独特研究方法。3. 了解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4. 了解地理学习对提高和完善个人素养的重要作用;了解学习地理学科目的是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和环境能够和谐发展。5. 了解高中地理学习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发展要求说明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基本要求1. 了解不问类型的天体及其特点。2. 了解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3. 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4. 比较、分析和归纳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3、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发展要求收集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删除)说明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基本要求1. 了解太阳辐射的特点及其对地球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 收集和分析有关太阳活动的资料,了解太阳活动的特点。3. 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发展要求能根据收集的材料,描述太阳活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删除)说明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基本要求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公转的轨道和黄赤交角。2 .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3 .分析昼夜交替和昼夜长担变化的规律和原因。4 .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5 .理解四季变化的

4、规律和“五带”的分布特征。(删除)发展要求运用数学图解法,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学计算公式。(删除)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公转的轨道和黄赤交角。2 .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3 .分析昼夜交替和昼夜长担变化的规律和原因。4 .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5 .理解四季变化的规律和“五带”的分布特征。说明对与其他早下教学内容有关联的知识可做必要的铺垫,如地转偏向力、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等知识。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基本要求1. 了解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圈层结构。2. 了解各圈层的特点和划分依据。发展要求从人地关系

5、的角度阐述地球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删除)说明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基本要求1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2 .理解三人类岩石及其成因。3 .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4 .绘制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发展要求能绘制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删除)说明基本要求1. 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3. 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对应的地表形态。4. 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5.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加深对人地关系和

6、谐发展的认识。发展要求运用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观点,解释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能结合实例,解释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说明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作教学要求。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大气环境基本要求1 .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2 .了解对流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3 .理解影响地面狄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4 .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5 .理解风的形成过程。6 .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说明其移动规律。7 .理解气压带、风带移动及海陆分布对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影响。(删除)7 .理解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影响。8 .了解锋面

7、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9 .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低压(气旋)系统与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以及对天气的影响。发展要求1理解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删除).运用天气形势图,分析常见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分析某地的气候特点及成因。说明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基本要求1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3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4 .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发展要求能说出世界主要洋流的名称。(删除)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明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基本要求1. 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2. 了解生

8、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变化对地球生物的影响。3. 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和人地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要求1 .能依据有关信息,对环境变迁与生物进化的关系进行论证和探讨。2 .能恰当地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有关案例。(删除)说明地质年代中只要求记住五个“代”的名称,“纪”和“距今年代”不作识记要求。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了解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2.埋解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性状的作用。(了解自然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基本要求影响。)3.理解自然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了解自然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发展要求能对区域资源利用进行环境评

9、价,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删除)说明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基本要求1. 认识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2. 了解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及产生的主导因素。3. 了解陆地主要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和特征。发展要求运用地理环境分异规律,解释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特征。说明第四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基本要求1 .了解聚落的概念和分类。2 .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3 .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发展要求能根据所学知识,对典型的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与地形的

10、关系做出正确分析;了解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综合影响因素。结合实例,分析聚落及交通线分布与地形关系,理解影响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综合因素。说明案例和活动中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不作识记要求。(删除)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基本要求1 .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上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2 .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发展要求能运用材料,分析、说明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明地质年代的相关数据不作识记要求。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基本要求1. 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基本属性。2. 了解/、同历史阶段世界能源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变化。3. 理解不向历史阶段,

11、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发展要求能运用材料信息,综合分析、说明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如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等。(删除)说明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基本要求1. 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2. 举例说明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初步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3. 了解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发展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分析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探究其发生机制和规律。(结合实例,分析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探究其发生机制和规律。)说明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要求1. 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12、理解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2. .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和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3. 了解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发展要求分析某一地区的人口增长类型及其形成原因。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可作为课外学习探究的内容。(删除)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基本要求1. 了解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2. 理解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其区别。3. 了解人口容量的特点。发展要求分析、评价某地区的环境人口承载力状况。(删除)说明1 .自然资源概念的演变不作教学要求。2 .对地球的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估计不作定量分析要求。第三节人口迁移基本要求1.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2. 理解引

13、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3. 了解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发展要求1 .理解人口迁移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 .分析某地区的人口资料,探究该地区人口迁移的特点。(1、2顺序互换)说明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不作教学要求。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不作考试要求。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基本要求1 .结合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分析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影响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位因素。)2 .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及功能区分类。3 .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4 .运用中心地理论分析城市的地域结构,理解不向规模城市的服务范围和功能差异。(了解发展要求1 .结合

14、城镇的空间布局特点,分析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2 .结合材料,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说明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内容不作教学要求。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基本要求1. 了解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2. 了解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分析城市化的地域差异。3.了解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发展要求理解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辩证关系。(删除)说明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基本要求1 .了解城巾化过程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2 .理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3 .了解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发展要求1.以某城市为例,综合分析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说明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

15、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基本要求1, 了解/、同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条件。2, 理解区位条件变化对产业活动布局的影响。(删除)3, 了解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发展要求用“因地制宜”的布局产业原理,分析某地区产业的地域差异及空间集聚现象。(删除)说明农业、工业等产业活动具体区位条件的分析可移至第一、第二节教学。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基本要求1 ,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内容。2 .理解自然条件、科学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与布局的影响。3,理解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4.了解水稻生产的地区分布,分析水稻生产的主要区位条件。发展要求结合实例,综合评价农业地域类型的

16、区位条件。说明第三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基本要求1,理解影响工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2,理解某工业部门的布局条件。3. 了解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4. 了解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工业转移和工业集聚现象的影响。5.理解环境因素与工业布局的相互关系。发展要求结合实例,分析某工业部门或工业区的区位条件和发展特点。说明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基本要求1 .了解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形成及空间分布的影响。2 .理解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与城镇分布和发展的关系。3 .了解交通线路分布与商业网点分布的关系。发展要求结合当地实例,综合分析交通运输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具体影响。说明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

17、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基本要求1 .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成因和分类。2 .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 .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4 .结合实例,简要说明某一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发展要求能结合实例,简要说明某一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删除)说明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基本要求1.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 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的背景。发展要求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古代人的人地关系思想。(删除)说明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1 .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树立正确的环境

18、观。发展要求能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删除)说明对于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不作为考试的要求。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基本要求1 .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2 .了解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与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本质区别。3 .理解人类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可持续利用的措施。4 .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解释一些典型案例。发展要求能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解释一些典型案例。(删除)说明必修地理III»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亚洲基本要求1,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2.归纳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因素的特点,并能分析其相互关系

19、。发展要求学会认识大洲的一般方法。说明第二节认识地区基本要求1.说出欧洲四部的范围,归纳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2,归纳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以鲁尔区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发展要求学会归纳某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并能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明第三节认识地区基本要求1,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地形组成和首都。2.简述美国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3,比较美国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4,分析美国农业生产、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发展要求能运用世界某一国家的资料,分析该国自然环境与

20、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阐述其口持票发展策略。说明第四节区域差异基本要求1,比较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2,比较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差异,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比较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埋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忌义。)3,说出秦岭-淮河分界线的地理意义,比较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发展要求掌握分析区域特征差异的一般方法,能运用资料说明区域的差异。说明第五节区域联系基本要求1 ,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取得的成效。2 .分析我国能源与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案例,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3,分析我国产业转移的案例,理解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4 .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发展要求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的影响。(理解区域合作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说明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为例基本要求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2,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案例,理解荒漠化的危害、成因和对策。发展要求结合某一区域(结合实例),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说明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