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 下语文第一次月考_第1页
部编版七 下语文第一次月考_第2页
部编版七 下语文第一次月考_第3页
部编版七 下语文第一次月考_第4页
部编版七 下语文第一次月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下第一次语文月考一、积累与运用。(共3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门槛(kn)祈祷(do)亘古(èng)锲而不舍(qiè)B.校补(jiào)取缔(tì)晌午(shng)气冲斗牛(du)C.嫉妒(jí)元勋(xn)挚友(zhì)鞠躬尽瘁(cuì)D.愧怍(zuò)污秽(huì)殷红(yn)目不窥园(ku)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奠基 迭起 调羹 锋芒必露B.伴侣 薪金 昼夜 慷慨淋漓C.昆仑 草率 澎湃 大廷广众D.烦燥 醒悟 霹雳 深恶

2、痛绝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老师说,只要坚持下去,小明一定会有让人刮目相看的那一天。B.他虽然嘴上不说什么,但心里却不以为然。C.奥本海默是美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D.今年多次遇到自然灾害,庄稼颗粒无收,农民们只能过个兀兀穷年。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为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交通部门加强了对广大群众的安全教育,增强民众的安全意识。B.每个有抱负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现代化建设有贡献的人。C.能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有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D.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使我想起了抗战时期的许多

3、往事。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3分)A.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B.“反正已十二点,电车已没有,那么再坐一会儿。”许先生如此劝着。C.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D.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社区舞蹈的兴起,催生了广场舞等民间娱乐形式,为舞蹈注入了澎湃活力。有人却对此 ,认为二者 ,在他们看来广场舞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舞蹈”,难登大雅之堂。其实,舞蹈不仅仅 在精心布置的舞台上,在广阔的社会空间中更

4、大有可为。A.不以为然 截然不同 局限B.不以为然 迥乎不同 局限C.不以为意 迥乎不同 局促D.不以为意 截然不同 局促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分解剖析名篇佳作,进行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 也如学书法、音乐,都要经过临摹、背诵、模仿的阶段,等到了一定水平,自然会厚积薄发。古往今来许多大师、大家,谁一开始不是从学习别人起步的呢?学语文如同学体操、武术,一开始要进行动作分解,经过反复练习才会变成本能。作为一名中学生,让老师用阅读理解题的方式“扶一程”,很有必要。等到掌握了各种技巧,具备了一定素养,自然不必寻寻觅觅“作者想表达什么”;而能自成一家之言

5、。A. B.C. D.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A.邓稼先一文中引用的“燕然勒功”典出后汉书·窦融列传,指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B.老舍是我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C.毛泽东同志评价民主战士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D.臧克家,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烙印等。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A.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作者光未然是一位诗人、文学评论家。B.木兰诗这首民歌既展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她的女儿情怀。C.春夜洛城闻笛写于李白客居洛阳之时

6、,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韵。D.老山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有详有略地描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情况。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词性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沿着这条路往前走就能看到图书馆了。(动词)B.他一直沉醉在九寨沟的美景之中。(副词)C.这是很清楚的。(副词)D.我在房间里读书。(介词)11.古诗默写。(8分)(1) ,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2)故园东望路漫漫, 。(岑参逢入京使)(3)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 , 。(4)韩愈晚春中的“ , ”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描写花木争芳斗艳,

7、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 (5)木兰诗中表现军务紧急,行军迅速,又突出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 。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217题。共18分)暖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 ,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

8、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马兰花说:“

9、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 :“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 :“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10、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日子水一样流淌。转跟,一个月过去。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 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

11、上海寄来的。”“信里都说了些啥?”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

12、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12选文中马兰花的三次流泪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根据提示填空。(2分) (              )气愤的泪(                 )13选文第段画线部分运用了插叙,有什么作用?

13、(3分)                             14马兰花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4分)                &#

14、160;              15选文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6选文第段详细地叙述了麻婶女儿来信的内容,有什么作用?(3分) 17马兰花、麻婶两家的故事温馨感人,她们虽是生活中最平凡、最普通的人,但她们身上却闪

15、耀着人性的光辉,请你用抒情的笔调赞美她们,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2分)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8-22题。(14分)【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

16、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伤仲永)1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 (2)及鲁肃过寻阳 过: (3)即更刮目相待 更: (4)肃遂拜蒙母 遂: 19.翻译下面句子。(2分)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0.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1)甲文中能表现吕蒙自得之态的语句是: (2)乙文中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21

17、.甲、乙两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4分) 22. 吕蒙和方仲永的变化给了你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感受。(2分) 5七下第一次语文月考答案1.C 【解析】A项,亘古(èn)。B项,取缔(dì)。D项,殷红(yn)。2.B 【解析】A项,“锋芒必露”应为“锋芒毕露”。C项,“大廷广众”应为“大庭广众”。D项,“烦燥”应为“烦躁”3.D【解析】 D项,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用在此处不合适。A项,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B项,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C项,妇孺皆知:妇女和孩子都知道,形容某事物广泛为人所知晓。A、B、C三项中加点词语使

18、用正确。4.C【解析】A项,不合逻辑,应去掉“不”。B项,语序不当,“将来都希望”应为“都希望将来”。D项,成分残缺,应去掉“使”。5.D【解析】应为山海经。6. B 7.A【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衔接与排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所给语句,了解文段的大致内容。本文段围绕“分解剖析名篇佳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这一话题展开论述。句承接话题,将“学语文”比作“学体操、武术”,需要分解动作一步步练习;句进一步阐释,将“学语文”比作“学书法、音乐”;接着,句、句分别从古今大师、大家及中学生的角度说明分解剖析名篇佳作的必要性;最后,句作总结,表明“掌握了各种技巧,才能成一家之言”的观点。因此,横线上

19、应依次填入。故选A。8.D【解析】臧克家的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红烛死水是闻一多的诗集。 9.D【解析】老山界采用的是顺叙的记叙方法,D项说法有误,故选D。10. A 11.(1)谁家玉笛暗飞声(2)双袖龙钟泪不干(3)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4)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5)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二、现代文阅读(共18分)12(1)委屈(或:伤心)的泪       (2) 高兴(或:感激)的泪 (共2分)13交待麻婶的热心和与马兰花的友谊,(1分)为下文写马兰花不提借钱的事作铺垫(2分)。(共3分)14(1)大方善良,富有同情心:在麻婶住院期间不提借钱的事。 诚恳老实,知恩图报:麻婶是个热心的人,经常帮助马兰花,在麻婶住院期间,马兰花看望她。 坚强,不妥协:在丈夫的催促中,坚持不提借钱的事。15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表现了男人得知马兰花没向麻婶提借钱的事后愤怒生气的心理。16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也表现了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徳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