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年高考语文备考-课外文言文分类训练散文类模拟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山木(节选)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 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大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 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 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 则不然无誉无譬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
2、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 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 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 道德之乡乎!”(选自庄子集释,有删改)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皆/一龙一蛇/与时俱 化/而无肯专为/B.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誉/一龙一蛇/与时俱化 /而无肯专为/C.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
3、然/无誉无皆/一龙一蛇/与时俱化 /而无肯专为/D.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警/一龙一蛇/与时俱 化而无/肯专为/2.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庄子: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深刻指出“以 道阴阳”,“三籁”思想与三才之道相合。B. 竖子:旧称未成年的童仆,也指对人鄙贱的称呼。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陈情表 (元末明初)简祖英臣祖英九岁失怙,惟慈亲鞠育,逮长知训,冀或用世,以酬罔极之恩,臣之志也。向叨食元禄, 为何左丞参佐,适值三山强寇,剽掠广城,一门妻女,死节五人;而老母陈氏,为所
4、拘囚。臣祖英 隐忍不能即死,其有愧石苞殉国也多矣。兹遇圣朝维新,征讨不服,率土效顺,咸蒙嘉休。乃者三山逆寇,悉婴铁锁,臣母得以生还, 虽臣祖英不孝之罪固所难逃,而得以展区区乌哺情私者,陛下之赐也。臣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 铭感圣德,彻于肝肺,虽九死其能报耶!陛下又复甄录,寄以民社,此正臣殒首效命之秋也。而 臣俯顾自惭,不敢拜命者,以罪戾已深,不宜职在民牧。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怀远人,匹夫无有不获之愿。况臣事 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 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今臣四十有九
5、,老母年八十有一。鹤发垂堂,西山之日已薄;弃亲赴任,不孝之罪弥深。苟违 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 孝理之道也。(注)失怙:死了父亲。三山强寇:指元末起兵于三山(今佛山)的邵宗愚割据武装,被何左 丞所灭。石苞殉国:石指石奢,苞指赵苞。石奢:楚昭王相,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 父也;纵其父,自刎而死。赵苞:鲜卑侵略汉国,把汉将赵苞的母亲置于阵前,赵苞仍按时进击, 他母亲和妻子都被鲜卑杀害,赵苞随后呕血而死。甄录:甄别录用。民社:此指地方官。26.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己/逃诛母
6、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B. 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C. 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D. 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己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27.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陈情表”是臣子向君主陈述情怀、表明心曲的一种文体。臣子向皇上表达忠心和为国效命的 诚意,要动之以情;要帝王接受自己的请求,又要从其心理需求出发晓之以理。B. 古代父亲去世叫“失怙”,母亲去世叫“失恃”,父母双亡则称作“孤露”、“弃养”,长辈去 世可婉称“见背”
7、 oC. 禄秩,指官吏食禄的品级,也指禄位,又指俸禄D. 耄耋,耄,年纪七十岁。耋,年纪约为八、九十岁。耄耋指年纪很大的人。古时男女称呼年龄 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O2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1段用了 “石苞殉国”的典故,是为了陈述隐忍苟活的惭愧,表明忠孝难全的矛盾,表达家 国兼爱的情怀。B. “乌哺情思,陛下之赐”,表达对明朝饶恕自己罪过的感恩。“母子离散复完”“罪戾己深”, 旨在说明不就任的原因。C. 第3段先摆出圣朝“以孝道治天下”“以仁心怀运人”的大道理,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写 法。D. 第3段指出
8、自己曾侍奉元朝陷母于危境的不孝之举及母年老孤苦的现实情况;最后希望皇上收 回成命。使得说理逻辑严密,有礼有节。29.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臣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铭感圣德,彻于肝肺,虽九死其能报耶!(2)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壁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 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
9、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 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壁非赵壁乎,而十五 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 予城,而绐赵璧,以一壁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秦王未必不返璧 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偌停相如干市, 式安君十万众压邯郸,两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沌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选自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3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
10、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壁是古代的一种玉器,形状为扁平的圆形。和氏壁,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 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B. 九宾,由俱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在朝堂上安设“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C. 斋指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以示虔诚庄敬。文 中指的是祭祀礼节。D. 舍人指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蔺相如当初即为缪贤舍人。3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海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 曲全
11、之哉B.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海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 全之哉C.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海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 全之哉D.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海池/柔廉颇/则愈出面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 曲全之哉32. 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蔺相如的观点与王世贞的观点是不一致的。B. 王世贞认为“给不给秦国和氏璧”只有两个选择,不存在蔺相如所想象并且确实又那样做的第三 种方法。C. 蔺相如叫舍人带着和氏璧逃回了赵国,却将责任推给秦国。而秦王之所以没
12、有杀他,是因为秦国 还想和赵国交好。D. 王世贞认为蔺相如能完璧归赵的主要原因是天意,不是人为,所以表现了王世贞消极的人生态 度。3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2)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参考答案1. B2. A3. A4. (1) 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2)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而劳累呢?参考译文: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 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
13、材而能够终享夭年啊! ”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 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的山中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夭年;如今主人的鹅,因 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么办呢?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天道却并非真正 与天道相合,因此还是不能免于受累。至于掌握了天道天德,活动就不会有所拖累。对赞誉与诋毁 都无所谓,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执于某一方面; 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
14、切以和顺为标准,活动于虚无的境界;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 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习 俗,就不是这样的。你想聚合,别人就使你离;你想成功,别人就要破坏;你穷困,别人就压抑你; 你尊贵,别人就非议你;你要有所作为,别人就要损害你;你贤,别人就会谋算你;你不肖,别人 就欺负你:怎么能得到并一定如愿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只有天道无为的境界才是最美好的。"5. A6. D7. C8. B9. D10. (1)不明句读,不能解决困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 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他是明智的
15、。(2)君子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才可以成为人师。参考译文:材料一: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 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 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
16、 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 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 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 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 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蟠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材料二: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业、解
17、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 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 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 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 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 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 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送给他。材料三:君子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
18、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才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所以 说老师的教学就是启发开导,(对学生)引导而不强迫,劝勉而不强制,启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 生。(对学生)引导而不强迫,则(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则平易近人;启发而不把答案 直接告诉学生,则引人思考。能做到关系融洽、平易近人,并能引人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 发开导让人明白了。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施教的人必须要知道。人们在学习中,有的过失在于贪多,有的过失在 于学得少,有的过失在于轻视学问,有的过失在于浅尝辄止。这四种过失,是(学生)不同的心理 状态造成的。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才能挽救他们的过失。教育,就是发扬学生的优点而纠正学生
19、的过失。大凡学习,尊重教师是难以做到的。老师受到尊重,这之后他所教授的道理才能受到尊崇, 道理受到尊崇,这之后百姓才懂得以敬重的心态对待学习。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来对待臣 子的情况有两种:一是请臣子在祭祀中代表死者受祭的时候,不把他当臣子对待;一是教师,不把 他当臣子对待。根据大学的礼制,老师即使被天子召见,也不必面北称臣,以此来表示对教师的尊 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功效加倍,学生从而感激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勤苦,但功 效只有一半,学生从而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大树,先砍容易的地方,再砍伐 枝干交接、纹理纠结不顺的地方,等到时间久了,问题就得到解决了;不善提问
20、的人与此相反。善 于对待提问的人,如同被撞的钟一样,用小力敲打,响声就小,用大力敲打,响声就大,待被撞的 钟从容不迫地回响,这样之后钟才会缓缓地响完它的余音;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与此相反。以上这 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IL A12. D13. D14. (1)即使(封地)削减一半,百姓还是受害了,何不把诸侯王完全废除掉来保全那里的人民呢?(2)今天国家完全实行郡县制,不断地任命地方长官,这种情况是肯定不能改变了。参考译文:自然界果真没有原始阶段吗?我没法知道。人类果真有原始阶段吗?我也没法知道。那么,(有或 者没有原始阶段)哪种说法比较接近事实呢?我认为:有原始阶段这种说法比较接近事实。怎么证
21、 明这一点呢?从“封国土,建诸侯”的封建制就可以明白。实行封建制,并不是古代圣人的本意。周朝的情况,决然可以看清楚了:诸侯骄傲自满,贪财好战。大致是政治混乱的国家多,治理 得好的国家少。诸侯不能改变乱国的政治措施,天子无法撤换不称职的诸侯国的君主。真正爱惜土 地爱护人民的诸侯,一百个中间也没有一个。造成这种弊病的原因在于封建制,不在于政治方面, 周朝的情况就是如此。秦朝的情况,也完全可以看清楚了:朝廷有治理百姓的制度,而不让郡县专权,这是正确的; 中央有管理政务的大臣,不让地方官自行其是,这也是正确的。但是郡县不能更改中央制定的制度, 地方长官不能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劳役,使
22、万民怨恨愤怒。这种过失在于政 治方面,不在于郡县制本身。秦朝的情况便是这样。汉朝建立的时候,天子的政令只能在郡县推行,不能在诸侯国推行;天子只能控制郡县长官, 不能控制诸侯王。诸侯王尽管横暴无道,天子也不能撤换他们;诸侯国的百姓尽管深受祸害,朝廷 却无法免除他们的痛苦。只是等到诸侯王叛乱造反,才把他们逮捕、流放或率兵讨伐,以至灭掉他 们。当他们的罪恶尚未充分暴露的时候,尽管他们非法牟利搜刮钱财,依仗权势作威作福,给百姓 造成严重的伤害,朝廷也不能对他们怎么样。至于郡县,可以说是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了。官吏犯 了罪可以罢免,有才干可以奖赏。早上任命的官吏,如果发现他不行正道,晚上就可以罢免他;晚
23、上接受任命的官吏,如果发现他违法乱纪,第二天早上就可以罢免他。假使汉王朝把城邑全部都分 割给诸侯王,即使他们危害人民,也只是对他们愤怒而已。孟舒、魏尚的治理方法不能施行;黄霸、 汲黯的教化无法推行。如果公开谴责并劝导这些诸侯王,他们当面接受,但转过身去就违反了。如 果下令削减他们的封地,互相串通联合对抗朝廷的阴谋,就会遍及诸侯王各国之间,那么大家都怒 眼圆睁,气势汹汹地反叛朝廷。万一有幸他们不起来闹事,就削减他们的一半封地,即使(封地) 削减一半,百姓还是受害了,何不把诸侯王完全废除掉来保全那里的人民呢?汉朝的情况就是这样。今天国家完全实行郡县制,不断地任命地方长官,这种情况是肯定不能改变了。
24、只要好好地控 制军队,慎重地选择地方官吏,那么政局就会安定了。至于天下的常理,治理得好、政局安定,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使贤明的人居上位,不贤明的 人居下位,然后才会清明安定。现在封建制的君主,是一代继承一代地统治下去的。这种世袭的统 治者,居上位的果真贤明吗?居下位的真的不贤明吗?这样,民众究竟是得到太平还是遭遇祸乱就无 法知道了。如果想要对国家有利,统一民众的思想,而同时又有世袭大夫世世代代统治他们的封地, 占尽了诸侯国的全部国土,即使有圣人贤人生在那个时代,也会没有立足之地,这种后果就是封建 制造成的。难道是圣人的制度要使事情坏到这种地步吗?所以我说:“这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形势 发展的结
25、果。"15. C16. B17. B18. D19. A20. D21. (1)(周公、卫武公)认为能让人荒唐迷惑颓败迷乱的(灾祸),没有比得上酒的;而刘伶、阮 籍那(这)些(类)人,凭借这个(酒)却保全了他们的真性情并闻名于后世。(2)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面对面畅谈。(3)后世弄错了流传(的文字),并且没有人能说清楚(明白),(这种情况)哪能说得完呢? 参考译文: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 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 是,他便在
26、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 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 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就朝 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 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O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给山人作揖并 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易上说:'鹤在 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
27、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大概鹤 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诗经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不显露自己有德行 的人,亲近把玩它,应该好像有益无害。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周公作酒诰,卫武 公作抑戒,认为造成荒唐的灾祸没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刘伶、阮籍那类人,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 性,并闻名后世。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幽闲旷达,像鹤这样,还不能过分享受,过分喜 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还不能 成为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山人
28、欣 然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写了放鹤、招鹤之歌:“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向下看选择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 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鹤飞回吧,到东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弹奏 着琴弦,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回来啊,西山不可以久留。"22. C23. D24. D25. (1)有权势的人趁他们急迫时,贱买他们的田产宅院,有的穷人立下字据欠下债务,终生穷困 不能偿还。(2)有不遵守教令的年轻人,整理他们的事情,做五戒来教导训戒他们。时
29、间长了,福建人非常安 适。参考译文:蔡公名襄,字君谟,兴化军仙游人。天圣八年,参加进士甲科考试。庆历三年,以秘书丞、集 贤校理掌管谏院,同时编修起居注。当时天下太平,士大夫在长久的平安中很松懈。有天元昊叛乱, 出师很久,无功而返。天子叹息讨厌战争,考虑着端正各方面的事务来获得太平。下诏增设四名谏 官,让他们裨补政务上的缺漏,所以对待他们很优厚。蔡公因为有才被选中,蔡公遇事刚直果敢, 不避权贵,权贵幸臣畏惧收敛,不敢扰阻挠法律,干涉政治,因而皇上能够与大臣筹谋计划。皇祐 四年,蔡公升迁为起居舍人、掌管拟定皇帝诏书,同时任判流内铃。御史吕景初、吴中复、马遵因 为上书弹劾梁丞相,恰逢被罢官,任他职。
30、蔡公退回皇帝谕旨,拒绝拟写免职诏令。后来多次被授 官,不是恰当的,蔡公一定会封还(官印)。皇帝对他更加优厚,说:“有这样的儿子,可以推知他 的母亲一定很贤能。”下令特赐凤冠霞帔以示优厚。至和元年,升迁为龙图阁直学士、任开封府长 官。至和三年,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掌管泉州,又转任福州长官。蔡公处理政务精明能干,并且世 代为福建人,熟悉当地风俗,来到福州就对贤士以礼对待,来鼓励学习倡导善事,移风易俗,除去 他们痛恨的。以前福建人喜欢学习,专门用赋来应对科举,蔡公找到周希孟先生,传授儒家经典, 学者常常达到数百人,蔡公经常到学堂教授经文,提出疑问,为学生们做表率。福建风俗注重丧事, 他们信仰佛教,聚集
31、宾客,把竭尽全力办得丰隆奢侈作为孝顺,否则就会自己深感惭愧遗憾,被乡 里人羞辱。到了亲人死去,保密而不敢哭,一定要耗费整个家产办妥当了才敢发丧。有权势的人趁 他们急迫时,贱买他们的田产宅院,有的穷人立下字据欠下债务,终生穷困不能偿还。蔡公说:“弊 病有大于这样的吗? ”就下令禁止。至于巫现给人看病,下蛊害人之类的事情,都狠狠地断绝了, 然后选择聪明的百姓,教给他们医药知识,让他们给百姓看病。有不遵守教令的年轻人,整理他们 的事情,做五戒来教导他们。时间长了,福建人非常安适。于是授予三司使,过了两年,因为母亲 年老,请求任杭州长官,随即被授予端明殿学士前往,转任南京留守,还没出发,母亲去世,为母
32、 守丧。第二年八月某天,因为疾病在家中去世,享年56岁。26. B27. D28. B29. (1)我们母子离散,然后再次团圆,就如同枯骨生肉,陛下您的大恩大德,我铭刻于心,这种 恩情即使死了,难道能报答的了吗?(2)我听说汉王用千两黄金,万户封地悬赏我的头颅。我送你个人情吧。参考译文:祖英九岁丧父,只靠母亲教育抚养,直到长大知书懂礼,希望可以有机会出来做官,来报答母 亲对我的养育之恩,这是我的志向啊。为生活所迫我曾侍奉元朝,做何左丞的参佐,恰逢正赶上叛 军入侵,掠夺广城,一家妻女,五人被杀戮;母亲陈氏被囚禁。我忍气吞声不能立即死去,我愧对 石奢、赵苞的精神榜样,没有做到忠孝两全。现在圣明的朝
33、廷维新改革,征讨不臣服的小国,作乱的强盗都被用铁锁拴着归案,我的母亲才 能够活着回来,虽然我的不孝之罪本来在所难逃,但有机会能够尽到我对母亲的孝顺之情,这是陛 下您赐给我的机会啊!我们母子离散,然后再次团圆,就如同枯骨生肉,陛下您的大恩大德,我铭 刻于心,这种恩情即使死了,难道能报答的了吗?陛下您甄别录用,想录用我为地方官。这正是我 为陛下您效命的关键时刻。而我觉得自己万分惭愧,不敢接受任命,因为我罪孽深重,不适合做官。圣朝,用孝道治理天下,朝廷不会容忍接纳不孝顺的人做官,用仁爱之心胸怀天下的子民,普 通百姓没有谁不感到有所收获。况且我侍奉过元朝,做过元朝的臣子,侥幸逃脱罪责。母亲年事已 高,
34、尤其孤独苦楚。史应该担心她,体恤照顾她啊。希望您能收回之前的诏命,怜悯我照顾母亲之 日苦短,答应我奉养母亲,给她养老送终的愿望吧!我和母亲一定擦亮眼睛,感恩清平盛世,给您 歌功颂德,感喟皇恩浩荡。我今年四十九岁,母亲八十一岁,白发深居,多有不便,日落西山,时日不多,如果抛弃亲人 就职赴命,不孝顺的罪名更加深重。如果违背亲情来侍奉主上,陛下您怎么会重用这样的人呢?果 真能陪母亲享尽天伦,然后再就职尽忠,不仅仅是成全了作为儿子的私心,也是圣朝用孝道治理天 下的道理啊!30. C31. B32. D33. (1)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挑起他的怒火(激怒他)呢?(2)苏武说:“事情
35、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受到了冒犯和侮辱才死去的话,那就更是对不 起国家。”(3)权衡这两种策略,宁可答应而使秦国承担理亏的后果。参考译文: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来欺骗赵国,并且勒索它的和氏壁。这时说它要骗取璧是实情,但不 是想要借此窥视赵国。赵国如果知道了这个实情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实情就给它。知道了这个实 c.道德:“道”是万物万法之源,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 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D.神农、黄帝:与伏羲氏同属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山中大
36、木因“不材”得以保全,而雁不能鸣却被杀,庄子认为只有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才能免于累。B. 山木和雁的命运,给人的启示就是:人生于世,凶险太多,有很多时候我们也很难判断出怎么做 才能避免危险。C. 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彻底摆脱现实社会的羁绊,只有这样才 能达到真正的自由。D. 人类与万物又有所不同,比如说贤能就可能受到谋算,无能又会受到欺侮,所以说不可能“得 而必” O4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2)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
37、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 暴,不复挺者,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 过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畦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 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 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劝学)材料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 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
38、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 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情而害怕秦国而给它,知道这个实情而不害怕秦国就不给它。这只要两句话就解决了,怎么能够既 害怕秦国又去激怒秦国呢?况且,秦国想得到这块璧,赵国不给它,双方本来都没有什么曲直是非。赵国交出璧而秦国不 给城池,秦国就理亏了。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却拿回了璧,就是赵国理亏了。要想使秦国理亏, 不如就放弃璧。害怕丢掉璧,就不如不给它。秦王既然按照地图给了城池,又设九宾的隆重礼仪, 斋戒之后才来接受璧,那种形势是不得不给城池的。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给城池,蔺相如就可以 上前
39、质问他:“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池的,这块壁不是赵国的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 的宝物。现在假使大王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会深恨大王, 说把我们像小草一样抛弃了。大王不给城池,而骗夺了赵国的璧,因为一块璧的缘故,在天下人面 前失去信用,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但是当时为什么 要派手下人怀揣着璧逃走而把秦国处在理直的一方呢?那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断绝关系。假如秦王 发怒,在街市上杀掉蔺相如,派武安君率领十万大军进逼邯郸,追问璧的下落和赵国的失信,一次 获胜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而璧最终还是要落到秦国手里。因此我认
40、为,蔺相如能保全这块璧,那是上天的保佑。至于他在沌池以强硬的态度对付秦国, 在国内以谦和的姿态对待廉颇,那是策略上越来越高明了。所以说赵国之所以能得以保全,的确是 上天在偏袒它啊!答案第9页,共1页存,师之所存也。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 说以贻之。(节选自师说) 材料三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 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
41、,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教其失者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 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 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 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节选自礼记学记)A. 古之学者必有师.B. 蟹六跪而二螯C. 君子生非异也D. 所以尊师也 5. 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此皆
42、进学之道也.道而弗牵则和.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A. 其曲中规 B.不耻相师C.西望夏口D.孔子师舞子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B.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C.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D.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8.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43、项是() A. 古代常用“步” “趋” “走”表示行走的不同方式。“步”为在堂下举足慢走;“趋”常用来 表示小步快走,以示尊敬;“走”表示奔跑。B. 中国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称文句中停顿的地方为“句读”。“句”是指一句话中间 短暂的停顿,“读”是指一句话后面的停顿。C.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记载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 教育、政治、美学等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D. “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劝学围绕“
44、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态度 及学习方法等方面,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B. 在师说中,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风气,大力宣扬从师的 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从师的道理” OC. 礼记学记提到了 “教学相长”的观点,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 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D. 礼记学记将“善学者”与“不善学者”进行对比,强调了善学者借助师长的重要性;以设 喻的方式,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1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
45、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封建论柳宗元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 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封建,非圣人意也。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列侯骄盈,黑类货事戎。大凡乱国多,理国寡。侯伯不得变其政,天子不 得变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 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
46、;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大逆未彰,奸利泼财,怙势作威,大刻于民者,/XZZXZ'%ZZZZ</ZZZZZZZZZ>1Z*>ZZXZZZZZZZ*>ZKZZ'SZXZ*/X>Z*>ZZKZ/ZS/ZS/Z/K/Z/ZZXZZZ'w"ZXZ/ZXZS/SZZZZZZZZZKZZZKZZZZ>1Z*>/SZZZZSZZKy>1ZAzS',''无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
47、;夕受而 不法,朝斥之矣。设使汉室尽城邑而侯王之,纵令其乱人,戚之而已。孟舒、魏尚之术,莫得而施;黄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明谴而导之,拜受而退已违矣。下令而削之,缔交合从之谋,周于同 列,则相顾裂眦,勃然而起。幸而不起,则削其半,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 汉事然也。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 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 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
48、建者为之也。岂 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有删改)1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B. 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C. 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D. 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封建,指封邦建国。即古代帝王分封土地给诸侯,使其建立
49、邦国。B. 侯伯,泛指诸侯,即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个小国家的国君。C. 郡邑,郡与邑,秦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下置邑,相当于现今的省与县。D. 禄邑,即食邑,指古代君王分封给臣子的城邑,而受封的臣子要在这个地方生活。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分封制度不是先贤的本意。作者开篇以“天地"“生人”为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天地"“生 人”有各自的原始阶段是比较接近事实的,由此得出分封制度不是古代圣人的本意。B. 文章列举周朝主要是证明封建制的弊端。封建制度下,诸侯骄横,国家一般是动乱的。因为制度 本身的原因,诸侯王不能改变动乱国家的政治措施,天子也
50、不能撤换不称职的诸侯王。C. 秦朝实行了郡县制,但也存在很多弊端。郡守、县令不能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郡县制发挥不了 正确的作用。朝廷的治理出现了许多的过失,不过这些过失是政治原因。D. 作者认为郡县制比封建制进步。在最后一段,作者从诸侯王的角度分析,因为世袭,在上位的 不一定贤明,而处于下位的不一定不贤明。如果想推行世袭制度,只有统一百姓思想并对国家有利 才可行。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2)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阅读放鹤亭记,完成各题。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
51、,水落,迁于故居之东, 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侏 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O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 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 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
52、德之士, 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 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 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 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屣,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53、;(选自古文观止卷十一)15. 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凌万顷之茫然凌:凌空升高而望升:登B. 虽趣舍万殊趣:趣味、乐趣草木际天际:接近C.举匏樽以相属属:劝酒其孰能讥之乎其:难道,表反问语气D.士也罔极极:标准纵其所如如:像一样1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齐彭荡为妄作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火尚足以明也 一觞一咏 常在于险远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葛衣而鼓琴 A. /B. /C. /D. /1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叶叶相交通宁溢死以流亡兮 B. 忧伤以终老深思而慎取 C. 挟飞
54、仙以遨游汝岂得自由 D. 列坐其次明年春 1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 能为害/B.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 能为害/C.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 不能为害/D.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 不能为害/1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熙宁”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彰显功德的一种名号,一般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 一个,多则十几个。B. “南面”泛指居于尊位或官位,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 皆面南而坐。C. “易”是即易经,相传为周文王姬昌所作,与诗书礼乐春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红面包店品牌战略规划与区域代理合作协议
- 抖音公共卫生安全信息共享与应急响应合同
- 海外医学教育注射泵租赁与维修服务合同
- 网络安全合规审查补充协议
- 机器人减速器租赁与自动化生产线集成合同
- 宠物美容服务行业品牌授权加盟合同
- 澳新市场股权合作开发与文化产业投资合同
- 短视频平台用户数据销毁及隐私保护服务合同
- 医疗设施国际输液泵租赁与操作技能培训服务协议
- 医院培训课件:《手卫生》
- 《TAVR的临床应用》课件
- 广东省深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成语故事-此地无银三百两-课件
- 程序员兼职协议
- 《防癌抗癌专题》课件
- (PPAP)生产件批准作业指导书
- 催收物业费的委托代理合同
- 智慧加气站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 生成式AI时代下的提示素养培育研究
- 2024年高考真题-化学(天津卷) 含解析
- 2023年中铜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