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_第1页
【2019】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 17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 最新】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 年_月_日_部n(考试时间:5050 分钟 )第 I I 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 4 4 分,共 4848 分)2 / 171 1 下表列举了孔子不同时期的“遭遇”。下列观点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时期孔子適遇西況武带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末年(李贽)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晩晴时期(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民国时期(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时打倒孔家圧”改罩开放以来“孔子热”(海外农多孔子学院的建立)A.A.“历史就是一家之言”B B.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C.C. “历史都是思想史”D

2、 D.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2.2. 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 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 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A A.统的多民族国家建立B B.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C.C.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D D.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3.3. 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皇帝亲自率 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这段材料说明A.A.清代官民通过调整种植方式和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B.B.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当时环境

3、污染加重3 / 17C.C.京城城市规模扩展导致雾霾发生的几率提高D.D.当时统治者开始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4.4.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 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 A.法家思想的盛行B B.黄老之学被推崇C.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 D.程朱理学的盛行5.5.朱子语类载:“且以饮食青之,凡饥渴而欲得饮食以充其饱且足者,皆人心也。然必有义理存焉。有可以食,有不可食.”这意味着朱熹A A.认为人性本质是恶B B.肯定人正当的欲求C.C.倡导适当放纵私欲D D.特别关注百姓生计6

4、.6.19201920 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写道:“尔后此梁启超谭嗣 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注:指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节抄,印数万 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这里,梁启超最可能赞同黄宗羲的 思想是1“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2“天下为主,君为客”3“民间吉凶(礼仪),一依朱子家礼行事”4“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公其是非于学校”A A. B B . C C .D D .4 / 177.7. 儒家在哲学的深度上不及道家,在法理的明确上不如法家,在人类 平等相爱的理想上不如墨家,但它却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这主要是因为儒家A.A.以仁与礼为核心推动了国家的统B.B

5、.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培养了众多信徒C.C.主张以德治国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D.D.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8 8 儒家思想创立后,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下列儒家思想主张按出 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1“圣人之道,悟性自足,不假外求”“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 独治也”“理在先,气在后”“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A A.B B . C C .D.D.9.9. 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 儒家“九经”校勘5 / 17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10.10. 有学者认为宋代的

6、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能佐证这一观点 的文化现象包括1印刷术的改进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工作2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3京剧、昆曲等剧种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4清明上河图等市井风俗画的出现A A.B B . C C . D.D.1111 .杜甫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全貌, 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 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材料显示出杜甫的诗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刷C.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书) )B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D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6 / 1

7、7A A.可以在历史研究中用作佐证材料B B .是对唐代历史的 如实记录7 / 17的文学性记录1212.宋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的题材,男主角必定是个 读书人,多半是秀才。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 个状元。这反映了宋代以来A A.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发展B.B.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C.C.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D.D.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第 IIII 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 5252 分)1313 (2121 分).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 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

8、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 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 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材料二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 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春秋 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 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 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C.C.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只是对个人经历8 / 17司马迁 汉 书? ?董仲舒传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 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

9、天下后世 不易之大法。”(南 宋)朱熹“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而学孔子者务舍己而必以孔子为学,真可笑矣”(明)李贽(1) 材料一反应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 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2) 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 影响。(3) 依据材料三比较李贽的思想与朱熹有何不同李贽思想形成的经 济根源是什么?(4 4)如果要给以上三则材料设一个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 么?1414( 12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史学界对 1717、1818 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

10、停滞状态。早在1818 世纪,9 / 17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而早期近代化 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 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 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摘编自罗文兴 被 误读的中国历史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评关于 1717、1818 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515 (1919 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提倡“多闻阙疑,慎言其余”;荀子认为“天行有 常”。老子崇尚自然,主张“无为”,主张超越功利

11、去追求精神自由。 这些诸子百家的言论对中国古代科技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摘编自人民 版历史必修三材料二 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 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 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 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摘自李约瑟中华 科学文明史材料三 当时(1818 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 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 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 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10 / 17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 冒险(

12、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 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 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 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 了。摘自费正清 中 国:传统与变迁材料四 1414 世纪至 1717 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推动人类历史文化蓬 勃发展的文艺复兴运动。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文艺运动 (1616 世纪中叶至 1717 世纪),其中,出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 (西厢记、牡丹亭等名作不过,西厢记在流传过程 中,也曾遭受到禁毁、歧视。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1753

13、 年),朝廷下令 将西厢记、水浒列为“秽恶之书”,认为“愚民之惑于邪教 亲近匪人者,概由看此恶书所致”。摘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潮与中国明清之 际文艺思潮之比较(1 1) 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思想的特点。(2 2) 概括材料二、三关于中国科技停滞不前主要原因的不同看法。(3 3)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四中西厢记等书的遭遇有哪些 社会原因?11 / 17阆中中学校新城校 20 x20 x年秋高 20 x20 x级 1 10 0 月月考试题 历史答题卡(考试时间:5050 分钟命题人:夏天茂审题:高二历史组)一、单选题(每题 4 4 分,共 4848 分)题号12345678910

14、1112答案、非选择题(共 52 分)1313( 2525 分). .(1 1)12 / 17(2)(3)(4)1414 (1212 分)13 / 171515 (1515 分). .(1 1)(2)(3)13 / 1715 / 17阆中中学新城校区 20 xx20 xx 年秋高 20 xx20 xx 级 1010 月月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1. B B【解析】材料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孔子命运”,这说明各个 历史时期根据时代的需要对孔子进行不同的改造,体现了“一切历史 都是当代史”,B B 项正确。“历史就是一家之言”没有突出历史的时代 性,排除 A A。“历史都是思想史”说法过于

15、片面,且材料强调“一切历 史都是当代史”,排除 G G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忽视了历史事实 的客观性,排除 D D。2.2. D D【解析】解题时首先判断“子学时代”的具体时期,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子学时代”可知指的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而春秋 战国时期文化辉煌,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 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 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故 D D 项正确;“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均在秦朝建立形成,故ACAC项排除;“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故B B 项排除。3.3. A A【解

16、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给予历史事物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令苗稍疏, 预防风霾”,即体现“通过调整种植方式治理雾霾”;“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即体现“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据此,判 断选项,可知:B B 项“工业化”,明显不符合清朝康熙时期史实;C C 项没有依据;D D 项“开始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本题正确答案选 A A。4.4. C C【解析】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士人得以参与国家政治,儒学成为走上仕途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而使政权具有开放性特征,故C C16 / 17项正确,法家思想是秦朝主推思想,故 A A 项错

17、误;黄老之学被推崇是 西汉初期思想,故 B B 项错误;程朱理学的盛行是宋代时期,故 D D 项错 误。5.5. B B【解析】材料说明人的饥渴要进行饮食属于人的正常需求,体现 出朱熹对于人性正当欲求的肯定,故 B B 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人性的 本质是恶的信息,故 A A项错误;材料中“有可以食,有不可食”说明 可以随着人性需要进行,不是倡导放纵私欲,故 C C 项错误;材料没有 说明对于百姓生计的关注,故 D D 项错误。6.6. A A【解析】材料信息“民权共和之说”与黄宗羲的“天下是天下人 之天下”思想相符,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议政于学校,故是正确的;不符合黄宗羲的思想,

18、排除;所以答案选A A。7.7. D D【解析】诸子百家思想各具特色,只有后继者不断发展完善才能 够发扬光大,A A 选项与 C C 选项与史实不符;B B 选项并不能使儒学成为主 流;西汉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儒措施,使儒家思 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 D D 正确。8 8 C 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史料的能力,依 据所学知识可知是陆王心学的思想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君 主专制的主张;是二程的思想;是董仲舒的主张,据此分析可知 符合题意,故选 CoCo9.9. C C10.10. C C【

19、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宋代” “平民兴起的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剧正式形成于清朝道光皇帝在位期间,排除含的选项, 三项均能够体现题干“平民兴起的社会”特征,故本题选CoCo11.11. A A【解析】诗歌属于文学作品,可以作为第二手史料啦研究历史, “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说明杜甫的诗可以作为历史研究中用作佐证材料,故 A A 项正确;诗歌属于文学作品,有个人主观 思想成分,17 / 17故 B B 项错误;杜甫的诗歌属于现实主义,故 C C 项错误;杜 甫的诗歌也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故 D D 项错误。12.12. C 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科举制的发展,知识分子大量进入

20、 政治领域,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也就成为了民间戏曲小说 的主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戏曲小说源于生活,它鲜活灵动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故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C C 项正确。A A项说法错误,不是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发展,故错误。材料没有涉及 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而是强调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B B 项错误。材料反映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而不是读书做官成为社会 风尚,D D 项错误。二、材料题1313 (2525 分).(1 1)现象“百家争鸣” (2 2 分)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 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 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