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结课论文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结课论文摘要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面临着转型的必然。通过理性的阐释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动因、透析中西文化之间冲突与紧张的现实、探讨传统文化转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试图找到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有效途径。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理性;途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结课论文摘要-2-前言-4-一、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动因分析-5-(一)社会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5-(二)中国文化发展的自身要求-5-(三)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6-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冲突表现-6-三、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中的关键性问题及具体途径.-7-(一)中国传统
2、文化转型中要注意的关键性问题-7-(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具体途径-8-结语-9-参考文献-9-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结课论文历史学家唐德刚曾说过,今日中国正经历着第二次社会大转型。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的改革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转型;从鸦片战争开始,由于受西方文明的挑战冲击而激发第二次社会大转型。“百日维新”使“夷学”进人中国成为了“西学”,“中体西用”成为了我国文化转型的纲领之一。“五四”时期,一边是科学与民主凸显,一边高喊“打倒孔家店”口号。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以现代化为目标的社会转型迅速推进。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之下,就我国社会转型的文化层面上
3、来说,“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势日益显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历史的结晶,它不仅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还有着自身鲜活的生命。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曾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创造了辉煌的古老文明(如四大发明)。只是到了近代才走向没落。中国传统文化拥有自己的独立系统,鲜明的民族特色。即使是在今大,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仍然产生着重大影响。所以,中国文化要想走向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的这片土壤,任何抛弃或割裂传统文化的做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4、的。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与现代化的市场经济相冲突,因此,对传统文化采取固守或者复归的态度也是不可行的。中国文化之发展道路只能是传统文化在自我扬弃的基础上向现代化转型。“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她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好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也要发展和进步。包含有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传统文化不但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而且还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了历史的依据和现实基础。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就是要消除构成我们理解背景
5、和生存境域的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和文化之间存在着的紧张和对立关系。并使之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结课论文现代性。这样,中国传统文化转型也就归结于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性的消化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作为文化主体的我们人的转型,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转型,而非传统文化某种形式的转型。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应积极而主动的改造自身,促进文化转型,只有这样,才能在发展中求生存,才能焕发旺盛的生命力。一、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动因分析(一)社会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文化是一种上层建筑,属于意识范畴,它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
6、发展而发生变化,正如毛泽东所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应。”而反过来讲,文化作为一种积累和沉淀,本身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经济基础甚至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都起着很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通过作为客体的文化作用于主体的人来实现。先进的、科学的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落后的、反动的文化能够阻碍社会的前进与发展。从这个角度讲,经济的发展能够引起文化的转型,而文化的转型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化的转型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可谓是举足轻重。(二)中国文化发展的自身要求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命运问题
7、,多年来成为中国学者争论的热点,这并不是学术界的某种理论偏好,而是时代强加给学术界的一个不得不解决的现实问题。深深扎根于“天人合一”理念之上的自然主义和偏重人伦实践的伦理中心主义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千年不变的生存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以自在、自发和自然为特点的农业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中体现的科学、民主和理性精神格格不入。所以,当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现代工业文明“人侵”我们古老的农业之邦时,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在劫难逃,从而不得不向以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为本质的科学、民主、理性的文化精神开放。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结课论文文化保守主义者梁漱溟也不否认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虽以“内圣外王”为根本,但在
8、社会实践中,具更偏重于人伦实践,特别在现代化过程中,尤为如此。牟宗三也曾经讲过,儒家学说中,道德主体发达,而知性主体(科学)和政治主体(民主)却非常缺乏。由此看来,要想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内在驱动力作用的话,我们必须对传统文化实施转型。(三)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我国传统文化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党的十五大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纲领确定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制国家,培养四有公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显然,中国传统文化转型必须符合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必须要与纲领协调一致。我国传统文化转型的目标
9、是:理性、科学、人道主义。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的就是对科学和技术的关怀,所以,如何使科学和技术在我国的文化土壤中真正扎根下来,成为了传统文化转型的一大课题。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冲突表现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群体本位为特征的文化建构。而西方理性主义文化是以个体本位为特征的文化建构。作为西方现代文化核心的独立的个体自由和个体意识,正是中国文化精神所缺少的东西。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凸显浓烈的伦理中心主义特性。以道德尺度作为评价一切事物、行为的标准,此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产力标准相对立。儒家思想过重的强调“德治”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现代化所具备的“法治”力量,假若二者结合,则相得益彰
10、。第三,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文化“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消解了人们对利益和效率的追求欲,只求义而忽视利,这与今天的市场经济格格不入。另外,在中央集权制下长期形成的家族集团主义,使中国传统文化有明显的文化权威一元化特性,缺乏民主意识,不利于民主的产生与发展;同时衍生的等级意识不利于现代化平等思想的推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结课论文第四,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中存在着传统与现代、经济与道德、公平与效率、个体与整体的价值冲突。同时,缺乏科技意识,对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有拒斥倾向。最值得关注的是,从属于经验主义文化模式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保守型的特性,与现代化的开放型精神不相一致。第五,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缺乏现
11、代性的特质。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哲学)上没有构建出认识主体,更没有构建出反思主体的主体哲学。主体哲学是主客二分的,而中国主流文化强调“知行合一”、“行重于知”,把主客合一于形而上,因而无主体哲学生长的土壤,这样中国传统主流哲学始终没有建构出反思的主体。三、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中的关键性问题及具体途径(一)中国传统文化转型中要注意的关键性问题第一,党和政府应还原文化变革的主体,使文化改革与经济改革同步首先,党和政府对文化转型应该高度重视,使之与经济改革同步推进,进一步增强文化开放的自觉性。其次,把文化转型的主体交给社会,使社会与国家分离,从而更好的推动文化领域的转型。再次,对传统文化采取创造性的转
12、化,保持一种连续性,不致引起大的动荡,同时建立文化权威。最后,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文化习惯对西方文化观念慎重吸收并加以改造,使其成为中国化的现代化。第二,要实现文化转型,关键的还是要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许多年以来.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两次伟大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展开使人们转变了价值观念,逐步与市场经济接轨,曾经僵化的“左”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得到解放。社会文化的转型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思想是否解放、观念是否更新。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充分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所以在促进文化转型中。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不仅是前提,
13、还是动力。第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要有选择性。从理论上讲,传统是一个时间概念,是在时间的流变过程中不断积淀而成的,是过去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因此,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在有选择的基础上扬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其与当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结课论文前的社会发展并驾齐驱。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必然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发展阶段。而中国文化现在正处于自我否定的阶段,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阶段。第四,务必坚持我国民族特色的独立性。江泽民同志就曾指出:“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传统过程中,要保
14、持我国民族特色的独立性。毛泽东同志早在延安时期就曾经论述过。他认为:古今中外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吸收,但这种吸收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肠胃运动,即过滤后的吸收;而吸收后的文化应具有“民族的特性”,应有“自己的形式”。要立足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认真探索现代文化的基本特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批判,同时借鉴西方优秀文化中带有现代化共性的先进的内容,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第五,与时代保持同步同时提倡创新精神。具体来讲,不但要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宏观审视的综合性优势,更要借鉴西方文化中具体分析、寻根究底的科学精神。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权威思想的同时,积极发扬西方社会标新立异的创新精
15、神;在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效吸收外来文化之精华以促进自身发一一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吸收”不是简单的挪用或相加,而必须是在学习、借鉴、消化之后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只有创新,我们才能使中国的文化走在世界的前例;也只有创新,才能使中国成功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具体途径第一,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根本途径。第二,促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传统文化转型的必由之路。第三,发展教育、以科学的人文文化为价值取向是我国传统文化转型的有效路径。第四,吸收整合中外文化之精华并加以创新是我国传统文化转型的基本途径。第五,梳理传统文化的精华;批评传统文化的糟粕;借鉴西方先进文化成果。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结课论文结语我们对传统文化要积极采取顺利转型、平稳过渡的原则,一定要把现代化与西方化区别开来(现代化绝不等于西方化),对西方在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打破了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建立了开放性的文化结构;改造了传统文化的高度理性主义,开创了超越性的文化空间;使传统文化中的群体本位价值取向现代化的个体本位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衡山县初二数学试卷
- 河南大一高等数学试卷
- 吉林成人考试数学试卷
- 广西贺州2024年中考数学试卷
- 养殖污染生态修复-洞察及研究
- 2025海上救助合同协议范本
- 怀化初三上学期数学试卷
- 河南信阳一模数学试卷
-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在土壤微生物群落重建中的应用效果与成本效益研究报告
- 公共早教服务体系建设-洞察及研究
- 变电站电气安装合同
- 危险废物培训知识课件
- 电仪检修面试试题及答案
- 记忆力提升图书出版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2024年江苏省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
- 沈阳地铁笔试试题及答案
- 双减政策中的课程改革探索心得体会
- 餐饮服务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体系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5 Here and now Section A 2a - 2e 教案
- 二零二五年度柑橘产业链全程托管销售合同3篇
- 《国防动员实施》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