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1)_第1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1)_第2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1)_第3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1)_第4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1)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1)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 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完成下列各题。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词中的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2) “路转溪桥忽见”写的是哪里的景象?(用词中的一句调整语序后问答)( 3)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中的景物描写都反映了夜行人怎样的心情?【答案】( 1 )夏季。从“鸣蝉 ”“ 蛙声 ”“ 稻花 ”可以看出。( 2)社林边(的)旧时茅店

2、。(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小溪上的石桥,再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 3)反映出了夜行人平静、欢快的心情。【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体味意象。这首词的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写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 ”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

3、别感到清幽。总之, “惊鹊 ”和 “鸣蝉 ”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 ”、 “明月 ”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描写的景象。“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的路径尽管很忘却了越过“天外 ”,迈过 “山前 ”,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 ”,后文 “忽见 ”,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3)本题考查体会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这首词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词中围

4、绕着夜行的特点,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及作者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故答案为:(1 )夏季。从“鸣蝉 ”“ 蛙声 ”“ 稻花 ”可以看出。( 2)社林边(的)旧时茅店。(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小溪上的石桥,在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 3)反映出了夜行人平静、欢快的心情。【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体味意象。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 ”之“象 ”,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本

5、题考查理解诗词描写的景象。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3)本题考查体会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先要通读全词,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2 阅读诗歌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

6、的一项是()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B.首联先写 客路”后写 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D.尾联的 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B. “日 ”和 “春 ”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C. “生 ”与 “入 ”用了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7、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阔 ”是本诗的传神之笔,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1 ) A( 2) C( 3)同意。“阔 ”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 ”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4)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解析】【分析】(1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8、,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故选A。(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妙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把 “日 ”与 “春 ”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 ”字 “入 ”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 ”,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生 ”字“入 ”字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故选C。( 3)本题考查炼字。“潮平两岸阔”, “阔 ”,是表现“潮平 ”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

9、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 “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 ”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 ”而用 “风正 ”,是因为光“风顺 ”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 4)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故答案为:(1 )A;(2)C;(3)同意。“阔 ”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

10、 ”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4)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点评】(1)据此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赏析。(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生 ”字 “入 ”字使用拟人。( 3)本题考查炼字。答题时应注意,理解该字在句中的含

11、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阔 ”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江面广阔浩渺。“阔 ”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意已浓的景象。( 4)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诗,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抒发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3 阅读诗歌观沧海,回答问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

12、,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A. “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B. “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 ”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 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 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

13、的诗风。(2)下列与本诗中所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A.水光澈舞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C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D.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3)诗中用一 观”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 巧妙 地融合在一起。(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 若”字用得好,试评析。【答案】(1) AB(3)自己的雄心壮志(4)这一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用若”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像,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写法

14、和感情。A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 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突出大海,而不是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和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都是描写秋季景色。秋风、红叶黄花”都是秋季的标志。(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这两句话点明 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 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15、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4)本题考查分析诗歌遣词的妙处。若”字在前面的描写的基础上,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 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故答案为:(1) A; (2) B; (3)自己的雄心壮志;(4)这一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用若”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像,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原文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

16、正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 多么”,是叹美之词。 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B 项和观沧海都是写秋季景色。(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答题时应注意,诗歌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4)本题考查分析诗歌遣词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若 ”字,描写日月、星汉都仿佛是从海中升出,如此浩瀚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与抱负。其胸中容纳

17、的是浩大的景象,自然能反映出其心胸之宽广、博大.体现出其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胸襟。4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 )诗歌以“野池 ”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植物 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 1 )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解析】【分析】(1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

18、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故答案为:(1 ) 满溢(满); 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点评】(1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 ”或 “景 ”,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

19、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5 天净沙 秋思和天净沙 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 秋,完成赏析。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1 )【名词之美】“

20、枯藤”“ 老树 ”“ 昏鸦 ”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风萧瑟的凄寒之感。(2)【色彩之妙】“夕阳”让人联想淡黄色的微光笼罩大地,晦暗的色彩更衬托出游子漂泊的孤独和哀愁。【答案】( 1)【名词之美】“孤村 ”“ 落日 ”“ 残霞 ”等名词的组合,给人以秋景萧条的寂寥之感。( 2 )【色彩之妙】“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让人联想到青山静静、绿水悠悠、白草绵绵、红叶片片、黄花朵朵,这些明丽清新的色彩,为这萧瑟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机活力,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解析】【分析】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以诗歌的理解与

21、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6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绝句(宋)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 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注】短篷:有篷的小船。 杖藜(1)用藜做成的拐杖。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 1 )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2) “杖藜扶我过桥东”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 1 )春季。“杨柳风 ”就是春风。(或:“杏花雨 ”为清明时节所降之雨,时值杏花盛开,特指春雨)( 2)拟人,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将杖藜人格化,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

22、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和安全感。【解析】【分析】(1)从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中的 “杏花雨 ”和 “杨柳风 ”可知,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春天。两句诗的意思是: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仿佛是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风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心旷神怡。( 2)语句“杖藜扶我过桥东”,赋予 “杖藜 ”以人的情态,本来是诗人拄杖藜,这里却说是“杖藜扶我”,仿佛 “杖藜 ”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一样在桥东和桥西游玩,表达了作者游玩的快乐之情。故答案为: 春季。 “杨柳风 ”就是春风。(或:“杏花雨 ”为清明时节所降之雨,时值杏花盛开,特指春

23、雨) 拟人,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将杖藜人格化,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和安全感。【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语句进行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注意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注意常用答题模式的运用。7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小题。行秋(宋)徐玑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 )请写出诗人在前两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答案】( 1 )秋蝉、柳树( 2)诗歌采用以动衬静的

24、手法,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恬静安谧,从而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之情。【解析】【分析】(1 )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借秋蝉和柳树两种意象烘托出闲适清静的意象。(2)行秋运用动静映衬的写法。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动衬静。整首诗以动为主,又辅之以鸣蝉、飞叶来增加动感,达到以动衬静、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二是以人物外在的动与内在的静相互映衬。诗人听蝉、赏溪、观叶,动无处不在,而这种动又与内心的静紧紧相连。因其心静,才有赏景的情趣;因其心静,聒噪的蝉鸣才变成了悦耳的筝音;因其心静,一叶生浪的细微变化才未逃出作者锐利的目光。因此,动景的描写也反衬诗人闲适宁静的心境。全诗用动静映衬的手法,渲染出一种淡远宁静的艺术氛

25、围,映射出人物的心境。故答案为: 秋蝉、柳树 诗歌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恬静安谧,从而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抓住诗歌所默写的景物作答。 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把握,注意结合诗意,明确动衬静的手法的运用。8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汉 上晚步(宋)赵长卿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一著画难成,雪霁 乱山无数。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注】 汉:汉江。 霁:雪后转晴。( 1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A.忆江南B.如梦令C浣溪沙D.沁园春( 2) “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

26、( 1 ) B( 2)表达了词人无限的留恋之情。“一声鸣橹”后的满川寒鹭、雪霁乱山,都给人无数惊喜,平添不少江山生趣,使得词人流连忘返。“数遍溪南烟树”正是这种情感的外在表现。【解析】【分析】(1 )如梦令,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通体以六言句为主。故选8( 2)考查学生对诗词情感解读能力。冬日汉江上本极静谧,忽然船桨击水,寒鹭惊飞,与积雪的远山相映,平添不少江山生趣,这景色实难描画,遂使诗人赵长卿留连忘返。末句 “数遍溪南烟树”,状不忍遽去之情宛然。故答案为:(1 )B;( 2)表达了词人无限的留恋之情。“一声鸣橹”后的满川寒鹭、雪霁乱山,都给人无数惊喜,平添不少江山生趣,使得词人流连忘返

27、。“数遍溪南烟树”正是这种情感的外在表现。【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体裁的理解辨析能力。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忆江南音节流丽谐婉;如梦令一般用以抒情,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另有三十三字六仄韵,三十三字四仄韵一叠韵,三十三字五平韵一叠韵,以及六十六字五仄韵一叠韵的变体。;浣溪沙上半阕急,下半阕缓和;沁园春壮阔豪迈。( 2)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数遍烟树,是一种平凡而又夸张的说法,烟树虽然很平常,但是在作者眼里,却代表了汉江的一草一木,作者构思巧妙,用“数 ”字表达了自己对汉江的留恋和相看永不厌的思

28、想感情。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发潭州杜甫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拟归洛阳,终因时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本诗作于大历四年离潭州赴街州时。( 1 )古人的诗作中常常提到“酒 ”,下列诗句所表达的饮酒心情与本诗中诗人心情最接近的一项是()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B.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C.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D.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2)诗的颔联写景很有特色,试从景与情的角度加以分析。【答案】(

29、 1 ) B( 2)岸花风吹滑落,樯桅春燕作语,这本事极普通的现象,但是人以我观物,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有力地渲染了一种悲凉冷落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是人对自己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解析】【分析】(1)本诗写于杜甫因时局动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以舟为家,四处漂泊之际,表现了诗人沦落他乡、抱负不能施展的愁绪。“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表现了诗人因不堪回首的往事黯然神伤的心境。“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写出了李白在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时,内心更加烦忧苦闷的心境。二者心情最接近。而A 项表达的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的豪情,C 项是通过写对把酒共饮的渴望,体现了朋友

30、间诚恳亲密的关系,D 项抒发苏轼由打猎激发起来的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故选B。( 2)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表面是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扬帆启航,环顾四周,只有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在为他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他,一种浓重的寂寥凄楚之情溢于言表。岸上风吹落花,樯桅春燕作语,这原本是极普通的自然现象,但诗人“以我观物”,而使 “物色带情”,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来“送客 ”、 “留人 ”,这就有力地渲染了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这种气氛生动地表现了世情的淡薄,人不如岸花樯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故答案为: B; 岸花风吹滑落,樯桅

31、春燕作语,这本事极普通的现象,但是人以我观物,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有力地渲染了一种悲凉冷落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是人对自己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一定结合主题“酒 ”分析即可读出答案;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10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 )诗中 “戍 ”“ 夜阑 ”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请写出相关

32、诗句。【答案】(1)戍:守卫;夜阑:夜深。(2)诗歌表达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愿望。相关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解析】【分析】(1)尚思为国戍轮台: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戍:守卫。夜阑卧 听风吹雨: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夜阑:夜深。(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结合尚思为国戍轮台”可知作者的愿望:要为国家戍守边疆。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一生的愿望是收复失地,统一国家,可知这 里具体的愿望是:作者愿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相关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 思为国

33、戍轮台。故答案为:戍:守卫;夜阑:夜深。诗歌表达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愿望。相关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 思为国戍轮台。【点评】本题考查词义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理解字义、词义。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抓住相关诗句把握感情。11 .诗歌鉴赏(甲)西洲曲南北朝乐府民歌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甲)(乙)两首诗所写的季节分别是 、。(2)请结合知识卡片,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知识卡片“移情于物"指的是将自己的情感卷到客

34、观事物中,便客现具有一定的情感和审美色彩,从而更形鼠兼现人的内心世界口【答案】(1)夏季;暮春(2)两首诗都是用了 移情于物”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甲】诗将自己的离愁移 到南风身上,希望南风将自己的梦吹到西洲I;【乙】将诗人的离愁寄给明月,希望明月伴 随朋友王昌龄到夜郎西部。【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南风知我意”,夏季多刮南风,故知季节是夏季; 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是指暮春时节。(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写法。结合知识卡片和诗歌内容可知,两首诗都是用了移情于物”的写法,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甲诗的意思是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郎君你忧愁我也忧愁啊。南风若

35、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他相聚)。女主人公将自己的离愁移到南风身上,希望南风将自己的梦吹到西洲。是借南风表达对心上人的思念;乙诗中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友人一起飘到夜郎西。同样是借明月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故答案为: 夏季;暮春; 两首诗都是用了“移情于物”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甲】诗将自己的离愁移到南风身上,希望南风将自己的梦吹到西洲;【乙】将诗人的离愁寄给明月,希望明月伴随朋友王昌龄到夜郎西部。【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

36、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12 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按要求回答问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 )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答案】( 1)僵、孤写出风雨夜老人凄凉的处境。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才是他要坚持的信念。( 2)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解析】【分析】(1)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

37、卧 ”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 “孤村 ”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 ”一 “孤 ”,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 ”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 ”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 ”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即:“僵 ”、 “孤 ”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 “不自哀 ”,更显其志坚定不移。(2)结合“尚思为国戌轮台(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分析,表现

38、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结合“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分析: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然后综述即可。故答案为: 僵、孤写出风雨夜老人凄凉的处境。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才是他要坚持的信念。 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 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情感。13 诗歌鉴赏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

39、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1 )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1 ) D( 2)表达了诗人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解析】【分析】(1)尾联的意思是: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

40、到洛阳之边。此时诗人漂泊在外,并没有暗示要回答家乡,而是思乡的愁绪。所以D 错误,选D。( 2)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这一联先写“客路 ”而后写 “行舟 ”,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 “乡书 ”“ 归雁 ”,遥相照应。孤独之情开篇显露。 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见到鸿雁,想到鸿雁传书,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表达了诗人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故答案为: D; 表达了诗人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