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练习题(10)李仕才一、语言文字运用1(成语)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1他实在忍不住了, 气愤地站起来, 揪起对面那位无礼占座的旅客,将他推向过道,一时间 车厢里乱成一团,沸反盈天。2她借题发挥,无事生非,利用节日聚会宣扬她那套挑拨民族感情的政治口号,让你吃个粽子都觉得倒胃口。3在夏季减肥食谱中, 有四种食物被爱美女士们列入黑名单, 这四种食物千万碰不得, 否则 会让你的努力前功尽弃!4年轻的时候, 我们总是棱角分明, 遇事宁折不弯,还自以为是一种执着, 却常常碰得头破 血流。后来渐渐明白,真正的处世之道当是八面玲珑。5生活中总有些人色厉内荏,
2、平时吵闹不休, 表现得很厉害, 而真到紧要关头,他们却噤若 寒蝉,躲在一边。6“超级碗”是美国国家美式足球联盟的年度冠军赛,胜者被称为“世界冠军”。多年来,该节目收视率傲视群雄,其他节目只能望其项背。A.B.C.D.答案C解析 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使用正确。无事生非:本来没有问题而故 意制造纠纷。不合语境,应为“兴风作浪”。前功尽弃:以前的成绩全部废弃,指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费。使用正确。八面玲珑:原指窗户宽敞明亮,后用来形容人处事圆滑,不得 罪任何一方。不合语境。色厉内荏: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使用正确。望其项背:能够 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不
3、合语境。2.(病句)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前往韶山的游客中有上了年纪穿着毛式服装的老者,但也有很多带着孩子和摄像机的夫妻、大学生和中小学生。B.世界卫生组织称,到10月20日,在越南共有91人感染禽流感,其中41人死亡,成为最大受害国。C.欧洲航天局称,过去10年间,中国上空由工厂、 发电站和汽车排放的污染物数量上升了约50%,而美国和东欧等地的污染程度保持不变或有所下降。2D.许多相声迷十分推崇郭德纲,因为不仅他基本功扎实,而且有一颗甘愿为底层百姓表演 的热心。答案:C(A前后分句没有转折关系,删去“但”,此外,“带着孩子和摄像机”不能修饰“大学生和中小学生”, 可将顿号改为逗
4、号,再在“大学生”前加上“还有不少”;B缺主语,介词“在”掩盖了主语“越南”,删之;D语序不当)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有人说,医生的天职是治病,与其在网上做科普,不如在诊室多看病。,这是一个观念误区。一位医生 多努力,病人永远看不完。 在诊室,医生一天最多看几十个病人; 在网上,医生却可以影响上千万人。 很多病人都是到了病程中后期才来就医,费用高, 疗效也差。如果医生都能常上网做科普, 把健康的钥匙交给公众, 这也 是在治病救人吗?A确实哪怕但不是就是不B其实无论/不仅而且不C但是尽管可是/并且定D然而不管而不但还/答案B解析 处用“其实”表示承接上文,含转折意义。“确
5、实”没转折意味,“但是” “然而”只表转折,没有承接上文的意味。处用“无论”与后面的“多”相搭配,而“哪怕”一般与“再”相搭配,“尽管”不与“多”搭配。处后面已有“却”表转折,为简练此处可不用转折词。两处分别用“不仅”“而且”表递进;而“不是就是”表选择,不合语境。处用“不”表否定,再加上句子是反问句,双重否定表示肯定语气,合乎语境,而用“一定”和“/”表达否定语气,不合语境。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字”是我们工作及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那么,_ ?汉字的起源,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对象。_。直到最近几十年,我国的考
6、古学家才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安阳殷墟甲骨文”及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资料显示,我国最早的汉字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及人类社会早期在陶器上面刻画或彩绘出的符 号,同时,还有少量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这些符号,距今已经有8 000多年历史。由此可见, _。答案 汉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但一直没能确定汉字的起源时间我国的汉字文化历史悠久3二、古代文化知识5.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B.“日常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
7、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答案A解析 “布衣”指平民,非读书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三、名篇名句默写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并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 舍生取义的生死观的两句诗是“ _? _”。韩愈师说中用“ _, _”两句,指明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原因,也正是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3)白居易琵琶行中用兵器的撞击声来表现琵琶声高昂激越的一句是“_ ”。答案(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位卑则
8、足羞 官盛则近谀(3)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又呈吴郎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注1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 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 之举。邻居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征求:指征敛赋税。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现身说法,写诗人以前任由邻妇扑枣,是因为她既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为下文劝告吴郎做铺垫。B.颔联紧承首联,分析邻妇扑枣的原因,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不但不要阻拦,反而应该
9、友好亲善。C.颈联大意是说,吴郎防备邻居打枣是出于自己生活窘迫,而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是4敏感多心,自己多事。D.尾联借景抒情,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当时广大百姓的贫困根源,表达了诗人对苛政与 战争的痛恨与不满。E.本诗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当中,逐步展现了诗人沉痛的心理和复杂的感情,语言沉郁 顿挫而平实。2请从“扑枣”入手,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态度。答:_【参考答案】1.CD C项“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理解有误。这两句诗的意 思是: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还插上篱笆防范她。D项“借景抒情”错,应是“缘事议论”或“即事抒情”。2同情弱小,悲天悯人。诗人即便自己穷
10、困潦倒,依然任凭孤苦无依的西邻妇人到院内 来打枣,体现出诗人对广大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劝告亲戚,与人为善。 得知亲戚吴郎插上篱笆不让邻居打枣,诗人特意写诗劝告吴郎要将心比心、善待邻居。关注社会,忧国忧民。诗人由一件扑枣的生活小事联想到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由一个妇人的生活困苦想到天下百姓的贫苦艰难,以至于伤心地流泪。评议时政,反对战乱。诗人借邻妇生活困窘的现 状,揭示了当时百姓贫苦的根源,表达了诗人对于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礼是植根于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社会土壤上的道德伦理规范体系,而礼治则是依赖这种体系构建起来的社会秩序。 孟德斯鸠曾谓中国古代“礼教构
11、成了国家的一般精神”,此乃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引礼入法,意味着礼治的精神和原则贯彻于法律,完成了传统社会礼治秩序构建的重要一环,达至“礼法社会”模式的形成。由于礼本身所具有的义理内涵,更使得这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匹配的“礼法社会”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和合理 性。礼本身所具备的道德规范意义不仅使引礼入法成为可能,更使得这个过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道德与法律共同肩负维系社会秩序的使命,两者相互支持和补充。 任何一种法制文明都必须面对并解决两者关系问题,引礼入法则是传统中国的解决方案:以道德精神挈领和改造法律,并直接将部分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我国古代民事立法极不发达,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
12、主要依靠礼,“礼达而分定”。蔡元培说:“我国古代有礼、法之别。法者,今之所 谓刑法也;而今之所谓民法,则颇具于礼。”国家法制层面,德主刑辅、出礼入刑成为精神 原则;社会生活层面,由于礼兼具了感召和约束双重功能,礼的权威性的提升,为民间社会 构建良风美俗、自然和谐的道德秩序提供了可能。法家只迷信暴力,完全无视道德教化的功能,故其律以严刑峻法著称。唐律因“一准乎 礼”,而“得古今之平”。这个“平”,一方面表现为德主刑辅,礼刑互济,使得法律的重 刑主义色彩全面消退,立法上宽严适中,公允平缓。另一方面,与“骨肉可刑,亲戚可灭” 的法家立场不同, 儒家以家族为本位, 重人伦孝道亲情。 唐律中老幼废疾减免
13、刑罚以及亲亲 相隐、 存留养亲等制度体现出礼的精神, 弘孝敦伦,原情循理,无疑具有积极的义理价值成 分。5西周礼治在司法领域提倡慎刑恤狱; 主张罪疑从轻、 从赦; 提出了“中道”“中罚”等 概念。孔子主张“哀矜折狱”,孟子则以“仁政”为诉求,以为“杀一无罪,非仁也”,并 重申了“罪人不孥”的古训。这些具有积极价值的思想和主张, 伴随着汉朝以后经义决狱的 不断深入和推广,不同程度贯彻或体现于司法审判活动之中。值得强调的是, 儒、法两家在追求和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方面并无本质的差 异。司马迁说:“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韩非则首倡“三纲” 之说,以为“臣事君、子事父、
14、妻事夫”乃“天下之常道”。 法家主张“一断于法”当然值 得肯定, 但其中包含的法律平等意义十分有限, 因为其“法”非良法, 其“断”则完全落脚 在君主个人的独断。 儒、法之争主要体现在手段和策略不同而已,及至“德主刑辅”、 礼法 并用思想被奉为一尊, 两家即和衷共济了。 论者以引礼入法为传统法律等级化伦理化之根源,或许是对法家有着过多理想化误读,或许是脑海里还残存着“儒法斗争”成见。沿着儒法合 流、法律儒家化、 外儒内法的历史线索去把握, 应该是评价引礼入法这一历史现象的恰当途 径。(摘编自马作武引礼入法奠定中华法系基石)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在古
15、代社会生活中,礼颇有权威性,且具有感召和约束的功能,因此有利于民间社 会建立美好风俗、自然和谐的道德秩序。B.法家主张“一断于法”实行严刑峻法, 认为“骨肉可刑, 亲戚可灭”, 过于崇信暴 力, “严而少恩”,完全无视道德教化功能。C.礼是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也是在我国古代民事立法落后的 情况下,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主要依据。D.传统中国采取引礼入法的方案来解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即以道德精神来挈领 和改造法律,并将部分道德规范作为法律。解析偷换概念。 “礼是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理解不当,原文第一段说: “孟德斯鸠曾谓中国古代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般精神,此
16、乃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文章开篇提出“引礼入法”的问题, 认为这是完成传统社会礼治秩序构建并达到“礼 法社会”模式形成的重要环节。B.第二段阐明“引礼入法”是解决传统中国道德与法律相互关系问题的方案,并从国 家法制和社会生活两个层面阐明。C.第三段援引唐律以“礼”得“平”,主张“宽严适度”,一些制度重人伦孝道亲情 的例子,认为它有积极的义理成分。D.文章最后指出,沿着儒法合流、法律儒家化、外儒内法的历史线索去把握,是实现 引礼入法这一治国问题的恰当途径。6解析“是实现引礼入法这一治国问题的恰当途径”分析不当,原文说:“沿着儒法合流、 法律儒家化、 外儒内法的历史线索去把握, 应该是评价引礼入法这一历史现象的恰当 途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礼所具备的义理内涵使引礼入法能够有效实现,而引礼入法对中国古代法文化有着 重大的影响,促使中国古代法律呈现出“礼法合一”的特征。B.从西周司法领域提倡慎刑恤狱到孔孟思想,从汉代以后“经义决狱”至傭律的“一 准乎礼”,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礼法社会”是逐步形成的。C.儒、法两家其实都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礼仪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 宋朝考试题目及答案
- 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初步设计评估报告2025
- 少儿英语全真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智能家居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增长趋势与用户需求分析报告
- 弱电面试题目及答案
- 江西省上饶2024-2025学年初三第一次诊断性英语试题含答案
-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开明中学2025年初三下学期联考期末试卷英语试题含答案
- 电商数字营销的技术提升试题及答案
- 聚焦2025年:医疗器械售后服务市场前景分析与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报告
- 地理西亚+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
- 放射科质量管理制度
- 科研助理笔试题库及答案
- 产品上市计划
- CHINET2024年全年细菌耐药监测结果
-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解读
- 膀胱癌健康宣教课件
- X线腰椎临床意义
- 零星工程框架协议书范本
- 绽放的梨花(2024年山东滨州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试题)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5 Here and now Section B 1a - 1d 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