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包钢四中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四中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四中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四中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四中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内蒙古包头市包钢四中 2015-2016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第I卷阅读题(767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13 3 题。(9 9 分,每小题 3 3 分)古代食品安全是如何监管的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做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 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 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

2、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 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 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 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 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

3、。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圭寸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 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市肆谓之行者, 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 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 虽医卜亦有职。 ”(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

4、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 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 者予以严惩。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 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 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炜达古代 食品安全监管述略)1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A.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

5、品安全方面的问题。B.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 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C.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 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D.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 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 督和管理工作。B.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 会这一政府机构。C.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

6、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 行会的重要职责。D.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 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3.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唐律 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 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B.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 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C.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 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D.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

7、违 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二、古代诗文阅读(4 41212 题,共 4242 分)(一)文言文阅读(4 47 7 题,共 1414 分)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 之。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 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 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椽, 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

8、望参 者,曰:“彳_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 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 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3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 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 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 十贯、伍贯为券,

9、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 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 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注】楮(chch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 “蛇妖”等的祠堂。4.4. 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3 分)A.A. 辟为礼部令史辟:指召见并授予官职。B.B. 迁,比辟广泛,指调动

10、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 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C C 社坛:社一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坛一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土和石筑的高台。社坛一古代祭祀土神之坛。D.D.掾 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5.5. 下列全部表现张养浩“为官能为民着想”的一组是()(3 3 分)1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2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3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5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

11、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6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A.A. B.B. C.C. D.D. 6.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3 3 分)A.A. 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 不忽木来看望他,他和家人恭敬地迎接;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样的暴戾之人都能用宽容去感化他们。B.B. 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 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乡里贫困的人;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C.C. 张养浩往陕西赴任的途中,到华山祷雨,结果“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结果大 雨如注。这些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D.D

12、. 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调离堂邑十年之后,当地群众仍为他竖碑颂德;他去世以后,百姓悲哀得如失去父母。7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5 分)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二)文言文基础知识。(8 89 9 题,共 1010 分)8.8.解释加点的字。(6 6 分)1足以荣汝身 _2火尚足以明.也_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_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_55回朕车以复路兮 _6既东封郑_9.9.判断特殊句式。(4 4 分)1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_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_3_ 不能喻之于怀4

13、_古之人不余欺也(三)古代诗歌阅读(8 8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0-1110-11 题。诉衷 (金)吴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黄花细雨时候, 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注】吴激,宋人,出使金国被扣,留仕于金多年。此词写于其颠,头发花白。10.10.上阕中词人“不成眠” 的原因是什么?与“残月照吟鞭”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4 4 分)1111 “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一句,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运用了怎样的手 法?请简要分析。(4 4 分)(四)名篇名句默写(1010 分)12.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1)离骚中写作者向古圣先贤学习,保持清白,为

14、正道而死的句子(2 2)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_(3 3)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 ,_ 。(4 4)庄子中说死生是人的一件大事,每个人的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亡。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 _ ,(5 5)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 ,_。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2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31616 题。(2525 分)隐藏在集体中的诺奖得主几乎全世界的记者都在找她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正躺在沙发上打电 话。这个世界瞩目的老太太卷着

15、裤腿、 穿着一件松松垮垮的绿色对襟汗衫。 从电视上得知获 奖消息时,屠呦呦正在洗澡,以为还是哈佛大学医学院颁发的华伦阿尔波特奖。老人皱着眉头: “这个刚闹完,又出来个诺贝尔奖。”尽管站在小区里一抬头就能看到人民日报社亮 着金色灯光的大楼, 这个情激催上渡头船。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归家途中。华6躲藏在胡同里的小区却似乎从未离媒体如此近过,从早上开始, 停满了车,保安知道小区里有个科学家得了个奖,是“什么第一”,但对这个叫屠呦呦的老人 没有什么印象。饶有意味的是,屠呦呦参加的研发抗疟疾药物的“ 523523 项目”,正是在战争背景下开展 的。 19641964 年,美国出兵越南后,越美双方都因

16、疟疾造成严重减员。“这个率比打仗死伤还 要高”,屠呦呦回忆,双方都开始寻求治疗疟疾的全新药物。越方向中国求助,屠呦呦加入 了科研项目。“交给你任务,对我们来说,就努力工作,把国家任务完成。只要有任务,孩子一扔, 就走了。” 8585 岁的老人倚在沙发上,平静地说起上世纪 6060 年代的事情。屠呦呦被派去海南 岛,在苏联学过冶金的老伴儿李廷钊被派去云南的五七干校。没有人比李廷钊更了解这个粗线条的科学家。 她不太会做家务, 买菜做饭都要丈夫帮忙。 有一次坐火车外出开会, 她想在中途停靠的时候下车走走, 竟然忘了按时上车, 被落在了站 台上。 “别人还以为我有生活秘书,他就是我的秘书。”屠呦呦眯眼

17、笑着看着老伴儿。自从 获诺奖消息传来, 李廷钊还要小跑着帮耳朵不好的屠呦呦接电话, 从早到晚, 老两口轮流对 着一通又一通电话道谢。电视画面上出现读着获奖感言的自己时,屠呦呦从沙发上站起来,看都没看一眼电视, 去里屋找两本关于青蒿素研究的书。 “我给你找书,你先看这个!”李廷钊急了。 “书在哪 儿?”屠呦呦在里屋问,“你先看嘛,我给你找!”老伴儿离开电视,小跑着去找书。“你 看,这是个分子结构,一加热就破坏掉了。”接过老伴儿递过来的书,屠老太太自顾自地指 着封面上的分子结构对记者说。近半个世纪前, 屠呦呦从我国古人将青蒿泡水绞汁的记载中获取灵感,意识到高温煮沸可能会破坏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 将

18、原来用作溶液的水替换为沸点较低的乙醚后, 获得了更 有效果的提取物。李廷钊说,研究青蒿素的时候, 屠呦呦每天回到家都满身酒精味,后来甚 至患了中毒性肝炎。没有回答记者关于获奖感受的提问,耳朵不好的屠呦呦却听清了新闻联播中的句子。“200200 多种中药,提取方法加起来 380380 多种。”老人认真地对记者重复道。老两口的普通话 依然保持着浓浓的江南口音。“一会儿冷一会儿热” ,老两口说自己小时候都染上过这种俗 称为“冷热病”的传染病。青蒿素的发现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消灭疟疾的“首要疗法”。几 十年里,已经在 100100 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为了确定药物对人类的有效性, 屠呦呦和研究组

19、的成员甚至充当了第一批志愿者, 以身 试药。 提及此事, 老伴儿李廷钊插嘴道: “人家抗美援朝还志愿牺牲呢, 吃药算什么?” “当 时动物试验过了,药走不出去,发病季节就过了,那就耽误一年。”8585 岁的屠呦呦平静地说,“所以那时候也不考虑荣誉不荣誉, 我觉得荣誉本身就是一个责任。荣誉越多,你的责 任就更多一点。”在 19791979 年发表的关于青蒿素的第一篇英文报道中,包括屠呦呦在内的所有作者和研究 人员都隐去了自己的名字。即便在屠呦呦这个名字进入公众视野后, 也时常被称为 “三无教 授”没有博士学位、 没有海外留学背景、 不是两院院士。 新闻联播中的屠呦呦对着镜头7步。虽然因为身体原因

20、缺席华伦阿尔波特奖,屠呦呦还是决定这次能去尽量去,“因为到底还是代表咱们中国”。但眼下,她只知道领奖时间“好像1212 月什么的”。直到现在,屠呦呦有时还会去工作单位,“药来之不易”,屠呦呦希望青蒿素的应用可以扩充到更多的领域。她也担心,用药不规范会导致对青蒿素的耐药性,“这是个问题,现在也很难控制。我只好呼吁大家重视”。 这个战胜了疟疾的老人说自己已经老化了,是否得 奖已经无所谓,“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了,是一件挺欣 慰的事”。中国青年报(20152015 年 1010 月 0808 日 0202版,有删改)相关链接屠呦呦,20112011 年 9 9 月获得被

21、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获奖理由是“因 为发现青蒿素一一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 生命。” 20152015 年 1010 月 5 5 日获诺贝尔 生理学或医学奖。19711971 年下半年,屠呦呦是从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 法?131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5 分) A A 屠呦呦从 19941994 年即开始对青蒿进行研究,到现在已经几十年了,如今获奖是 实至名归,她的执着坚守的精神与脚踏实地的作风很令人

22、钦佩。B B 屠呦呦是一个粗心的人,一切都需要丈夫帮忙,丈夫简直就是她的生活秘书,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丈夫李廷钊的帮助,或许就没有屠呦呦的获奖。C C 当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青蒿中的活性成分时,屠呦呦重新设计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对研究青蒿起至关重要的作用。D D 屠呦呦像无数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一样,在她成功的道路上克服了常人难 以想象的困难,她捧得大奖,是国人的荣耀,更是学人的鞭策。E E 本文通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屠呦呦获 奖前的埋头苦干及获奖后的淡定平静,彰显优秀科学工作者本色。1414、 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3、。(6 6 分)1515、文本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结合文本概括分析。(6 6 分)1616、从屠呦呦的经历中你获得哪些启示?请就其中一点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 8 分)读着诺奖的获奖感言,电视机前的屠呦呦坐回沙发里:“领奖的事还没考虑呢,走- 步看8第n卷表达题(7474 分)171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3 3分 )A.A. 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 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可, 那 么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B.B. 心理健康思想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的内经一书中,就有心情因素在人 体疾病的发生、诊断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24、。C.C. 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中国政府紧紧围绕刺激经济发展为中心, 并将重点放在 产品结构调整和民生工程上,使中国经济逐步复苏。D.D. 南极科学考察意义重大,是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中方愿意继续同澳方及国际社会 一道,更好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181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 3 分)A.A.入冬以来,京津地区不断出现雾霾天气,尤其是春节前后,这种极端天气络绎不绝, 给过年的人们笼上一层阴霾。B.B. 经过心理专家的精心疏导,一年来心情沉郁的他豁然开朗,终于走出心理的误区, 过上了健康的生活。C.C. 校友们走进母校,3030 年前的生活印记有的依稀可

25、见,有的全无踪迹,老同学相见大 有白驹过隙、世事沧桑之感。D.D. 9090 后是特殊的群体,虽然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但丰厚的知识储备,健康的人格, 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们举止优雅得体,风度挥洒自如。1919、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4 4 分)_ 各地的“豆腐渣”工程情况各异,但其共性都是有关责任人的腐败使然,_人 们又叫“豆腐渣”工程为“腐败”工程。根治“豆腐渣”工程,_要严格质量管理,要在反腐败上下工夫。92020、阅读下面有关 H7N9H7N9 的表格,回答问题。(4 4 分)时间4 4 月 1010 日4 4 月 1515 日疫情分布情况上海 1515 例,江苏 1212 例

26、,浙江 1111 例上海 2424 例,江苏 1616 例,浙江 1 15 5例,安徽 2 2 例,河南 2 2 例,北京 1 1 例疫情确诊及死亡人数感染 3838 人,死亡 1010 人确诊 6060 例患者,死亡 1313 人。接触史3232 人接触禽类鸟类4848 人接触禽类鸟类(1 1)跟据上表,针对 H7N9H7N9 疫情写出两点变化:_ _ 五一将至,对于即将出行的人们请写出两点建议:1_2121、写作:(606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是庄子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漫不经心拒绝所谓的“无用”时,其实放弃了很 多隐藏

27、在“无用”后的“大用 ”。比方说,参加公益活动,有人说无用,实际上,对我们 融入社会有着大用;再比如说阅读名著,有人说无用,实际上对丰富我们的阅历有着大用。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800 字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得套作;10答案: :1.1.C C 解析:A A 项,相关内容在第一段中,关键是理解礼记里的话。B B 项,相关内容在第二自然段中,除正确理解引用文言文句,引句后的解释更为重要。C C 项,不符合文意,二年律令有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但不是“注重”。唐律“更加强调”也不符合文意。D D 项,由“令人病者,徒一年”推知正

28、确。2.2.B B 解析:A A 项,相关内容在第三段中。原文有“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的内容,由此可知 A A 项符合文意。 B B 项, 相关内容在第三段中, 由“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 “宋代 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可知B B 项不符合文意。不是政府设立。C C 项,“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的内容虽于原文看似无据,但也确是事实。D D 项,相关内容在第三段段尾,正确。3.3.B B 解析:A A 项,相关内容在第二段段尾,符合题意。B B 项,相关内容在第三段中

29、,“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不是政府引入行会。C C 项,“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原文在第一段中有“食品交易的规定”是“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D D 项,相关内容在第三段段末和第四段,符合文意。4.4. B B 解析:降级叫左迁,升级叫右迁。5.5. C C解析:表现他少年时的高尚品德表现他对生活条件不计较表现百姓对他的铭记感恩。6.6. A A 解析:文中无“家人恭敬地迎接”意;对李虎这样的为害百姓的土匪头子依法惩办, 并不宽容。7.7.翻译: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 为饥寒所迫, 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已经处罚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

30、啊。(民一一百姓, 1 1 分;既一一已经,1 1 分;目一一动词,看待,1 1 分;是一一这,1 1 分;整体顺畅度 1 1 分)【译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 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

31、生病 了,不忽木亲11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12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 察御史的好材料啊 ! ! ”后来他做了宰相的属官, 又被选授为堂邑县尹。 人们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 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免除灾难的, 但是张 养浩还是住 了进去。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 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 生 活困难,为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已经处罚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 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 ! ! ”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 互劝戒说:“不

32、要对不起 张公。 ”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 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天历二年, 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 子向陕西进发,碰 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 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 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 一连 下了两天雨。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 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

33、三尺深才停下来, 庄稼由此长起来了, 陕西的民 众十分高兴。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 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 能用, 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 而且等了好几天 还是换不到,老百 姓处境非常困难。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 清的钞票, 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 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 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 票 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 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 朝廷上奏章 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 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 为此大 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 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 一直住在官府, 晚上便向上天 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 感到痛苦, 于是卧病不起, 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 陕西的老百姓, 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8.8.:使荣耀 照明流传 因为使回转(掉头)向东1310.:10.:(1)不成眠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