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1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 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 教学难点 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 1、 布置预习: 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 深层含义。 2、导入: 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 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
3、) 3、 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 4、 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 学的目标(投影) a) 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 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 感受作者的情感。 5、 检查预习,思考: 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 些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 ?哪些是憎恶的?(归纳板书) 枣树 天空 热爱(光明) 青虫 憎恶(黑暗)
4、月亮 红花 恶鸟 6、 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板书),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仔细研读课文) 课文第一节: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 (讨论明确):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7、 为什么说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微笑大有深意?从“繁霜洒在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一句,我们能否看出其深层含义? 明确: (1)“微笑”是指反动军阀表现出的虚伪做作的微笑,显示其欺骗手段的高明而洋洋得意。 (2)“繁霜”实指军阀政府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极力摧残“园里的野花草”。 8、 指
5、名朗读第4节,思考: (1) 枣树有哪些特征?找出描绘枣树的句子。(略) (2) 为什么“只有创伤,其他一无所有”的枣树却欠伸得很“舒服”? 讨论明确:“一无所有”的枣树更便于战斗,因为折磨增强了他的毅力,摧残砥砺了他的斗志。 (3) 文中写枣树时用了三个“直刺”,其含义是否相同? 讨论明确:一二两个“直刺”表明了枣树的斗争对象,第三个“直刺”写出了枣树那种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战斗风格。 (4)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枣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板书:) 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赞颂的对象。 9、 小红花又是一种什么形象呢?(投影下列判断题) (1)“小粉红花”象征了那些被压迫、被摧残的弱
6、小者,作者对其的感情是:同情( ) (2)第三段化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告诉人们黑暗不会永远地统治大地,光明终将到来。( ) (3)红花的梦秋后有春,坚信春天必然到来,充满胜利的信心。落叶的梦春后是秋,明白斗争有反复,是艰难曲折,错综复杂的,因而必须进行韧性 的抗争。( ) 10 、 分析:小青虫形象: 快速阅读(7-9)节,思考: (1) 7节和9节中作者两次提到“夜半的笑声”这两种笑声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次:蔑视的笑、胜利的笑,是示威与挑战。 第二次:快意的笑、欢欣的笑,是对未来的神往。 (2) 文末有“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具体指小
7、青虫 (3) 这些小青虫又象征了什么呢?作者对其态度是什么? 明确:象征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 态度:a 批评其乱撞,不讲策略的弱点。 b 更敬佩(板书:)其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11、 作为作者深深憎恶的“天空、月亮、恶鸟”等景物又有哪些特点?他们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作者对其是什么态度? 讨论明确: (1)天空:奇怪而高 月亮:圆满 恶鸟:夜游 (2)象征: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 (3)态度:鞭挞 12、 在铁枝似剑的枣树的直刺之下,他们的狼狈形象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其狼狈象来。(投影下列判断题) (1)“月亮躲到东边去了”并不是月亮真的向东边离去,而是指其慌不择
8、路,脱离了原有的轨道。( ) (2)“哇”的一声,是恶鸟绝望的哀鸣,从另一角度显示反动势力惶惶不可终日的惊恐心理,反衬枣树的战斗威力。( ) (3)两三个青虫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是因为看到同伴葬身火海后产生的恐惧心理及畏难举动。( ) 13、 有人说:有意境的作品能够用各种艺术方法使读者产生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审美感受,那么本文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呢? 自由讨论后明确:本文的意境含蓄而隽永,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来刻画形象,用“枣树”与“天空”这两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大有深意的画面,因而意境深远而又奇特,这种效果又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作用,那么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到
9、底是什么呢? (投影下列内容) 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确切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表现作者自身的战斗精神,运用象征手法的课文还有:海燕 、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白杨礼赞等。 14、 总结课文,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刻画的枣树形象由于它的隐喻和象征作用,能够使读者在想象中幻化出一个寓于人生经验的坚强斗士形象,更能幻化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可以说,散文秋夜形象地体现了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执着于现在的战斗的伟大精神,作为我们中学生也应向鲁迅学习,既要学会作文,更要学会作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10、 15、 练习巩固(略) 附板书 枣树: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赞颂) 热爱(光明)青虫: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敬佩) 红花: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同情) 秋夜(象征) 天空(奇怪而高) 憎恶(黑暗)月亮(圆满) 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鞭挞) 恶鸟(夜游) 三、 教后感 教授这篇课文,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 教学目标要明确,要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可以时时检查教师的教学环节是否正确。 2、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除了调动积极性启发回答问题外,还要辅以一定的练习加以检测反馈,这样比单纯的讲课要实在得多,要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 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3、 当
11、学生遇到较深、较难的问题时,要善于启发诱导。例如本课中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写两株枣树,而用“一株 还有一株”,学生回答认为这两株一是代表共产党,一是代表国民党,这明显是错误的,如何引导呢?我举例:假如你考试成绩差了,老师对你说,学习第一要努力,第二还是要努力这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很快便想到这是强调,所以很自然地解决了“反复修辞强调作用”这个问题,所以教师的临场发挥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强。 4、 要利用电教设备,扩大课堂的容量。 初中语文教案2 一、说教材: 绿色蝈蝈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篇目。第四单元课文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本文出自法国
12、的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巨著昆虫记,可谓名家名篇。它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生动的文艺笔调,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及拟人手法的运用,把蝈蝈的外形叫声及习性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本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法布尔的笔触去感受奇妙的昆虫世界;在阅读中学会概括要点、品味语言、学会生动地表达;同时,通过阅读来走进“昆虫之父”法布尔,既可以感受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过品味他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那浓浓的生命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是必要的,而更重要
13、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渗透一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说教法 对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几个方面: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注意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灵活处理课文内容;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
14、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又是一篇优美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作品。作为六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科技小品文,对学生增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有着很强的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说教学程序: 本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对于昆虫,还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引导他们进入昆虫世界,要让学生学会不仅能读懂这一篇文章,还应该教会学生会读这一类现代科
15、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识和拓展知识。 由于本课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可以让学生先通过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激发同学们对昆虫的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品味语言”、“质疑探究”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一、导入新课: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交流: 交流搜集的有关法布尔及昆虫记相关资料。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 文章介绍来的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
16、色蝈蝈的特征,详略的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四、品味语言: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五、质疑探究: 再读课
17、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此环节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 六、拓展延伸: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看谁写得好。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师小结: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 初中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
18、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1.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介绍荀子。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
19、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5.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6.谈感悟: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感悟? 7.布置作业:期中考试在即,同学们都在紧张备考,咱班某位同学贪玩,无
20、心学习。请你作为朋友给他写一段话,劝说他专心复习,争取考出理想成绩。 初中语文教案4 教学目的: 1、检查指导学生归纳整理词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感悟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并教给学生感悟的一般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文学、热爱文学、走进文学之门的兴趣。 教学设想: 怎样进行语文教学(特别是日常的语文教学)才能体现新课程大纲的精神,才能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这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经过教研室的假期培训,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对这篇课文如何上,我有了几点粗浅的想法,不当之处,请斧正。 1、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1、进行了界定,这也给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方向,当然并不是每篇课文都要完全体现这三方面的目标,理应有所侧重。这篇课文侧重的是后两点。所以课堂学习的大部分时用在完成目标2上。 2、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如何落实到教学中去? 我是这样做的:预习以“自主”为主,教师通过布置检查预习作业的方式来落实,比如,识字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自己解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构建他们的“词库”;又如“文学常识”,“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可以让学生借助图书资料、网络资源来搜集信息,筛选整理。教师做好检查督促工作,保证学生坚持自学下去,这对学生能力的养成将大有裨益。课堂教
22、学以“合作、探究”为主,避免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几人一小组,轮流发言 初中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 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荷风送
23、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
24、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
25、么? 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6、、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四)迁移拓展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
27、为物核。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 (五)作业小结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板书设计 菊 莲 牡丹 隐逸者 君子 富贵者 清高避世 不慕名利 追求富贵 修辞手法:托物言志 初中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亢奋、晦暗、羁绊、冗杂”等词语。 2、体会排比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恢宏的气势,理解其中包孕的情感和深意。 2、品析关键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德育目标: 理解散文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颂,是对民族魂魄的礼赞,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和力量,丰富
28、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韵律和气势。 2、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和诗意美。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想像法、研讨法 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 二、充足朗读,感知文章 1、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标示段序并勾画疑难字词。 2、教师配乐范读后学生和乐自读,体会情绪与语气节奏。 3、学生集体朗读,揣摩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4、请学生分组品读,根据文中描述,用“-的安塞腰鼓”的形式,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与评价。(空缺处可填词,短语,
29、句子)如:豪放的安塞腰鼓。 三、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读,提出疑问,师生合作探究。 如学生提问:如何理解文中排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2、教师提问,学生合作探究后回答。 如教师提问:有关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联系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文中对腰鼓场面的渲染,铺排。 四、课堂练习:根据文中的词语填空。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赏析课文美点,体会神韵 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请学生勾画出使用排比和反复的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排比:增强语势,加深感情。反复: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 2、学生诵读所勾画的语句。 3
30、、请学生就课文的词,修辞,句式,写法,结构等方面,用“-好,好在-”的句式简要评述文章美点。 如:“忘情了,没命了”好,好在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三、话说延伸 请学生畅谈流传在家乡有特色,有影响的民间艺术,条件许可的,还可进行表演。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腰鼓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对其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文章用语激昂,酣畅淋漓,大气磅礴,让人激情澎湃。 五、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 初中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这几首诗的作者,知人论世,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作者在
31、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处境下的愁苦的心情,剖析愁苦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处境下的愁苦的心情,剖析愁苦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两个关键词,秋天、游子,你们会想到什么?好,同学们大都想到了悲凉的心境,那么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异国他乡看到秋景时的大多心情如何,在这种心情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吗?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诗人,走进他们的诗歌,探究其中的原因。我们首先探讨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二、了解作者 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与关汉卿、郑光祖、
32、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被尊称为“曲状元”,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这首元曲,把握节奏。 2、听录音,学生跟读,感受意境。 3、学生齐读,进一步走近这首元曲。 四、曲径通幽,深入探讨 1、找一名同学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首元曲所描绘的画面,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理解。 2、再读这首诗,思考:在这首元曲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认为这首元曲中哪些句子或词语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情感? 明确:枯
33、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3、明确意象的概念: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4、作者悲秋思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的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
34、时间大概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初中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
35、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
36、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初中语文教案9 一、优秀教案 袁之鉴 赵慧艳 张翼高 于振华 二、优点: (1)有全册及单元要点分析、有全册教材分析、单元要点分析等。 (2)环节齐全,课时量充足; (3)备课认真。手写教案,书写认真、规范(尤其表扬
37、一年组和四年组) (4)都能做到先周备课。 三、存在的问题 1、板书设计不规范(在前面圈起来了,没有单独列出来)太简单或个别课时缺少; 2、个别教学重难点不太齐全,二次备课不够深入。 3、个别课时缺少全册教材分析和单元教学目标; 4、有个别的教学环节中没有写教具准备,有些共享的教案老师没有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进行修改。 5、课标思想不够深刻,没有很好的把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缺乏创新。 6、个别老师的教案内容没有趣味性,不能引发学生思考,应该引起全体老师的重视,再有部分教师的教案教学过程过于简单,没有体现情景的创设,不利于实际教学的操作。 四、建议: 1、深化二次备课; 2、完善
38、板书设计; 3、补充全册教材分析、单元教学目标。 4、教案设计时一定要做到环节完整齐全。全册教材分析是对整册课本的分析与理解,对整个学期的教学时非常重要的。另外,写教案时要将一份完整教案的必备环节都考虑在内,呈现在教案上,才能更有效的指导教学。 5、加强学习,认真研读课标,努力把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6、年轻教师要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通过听课观摩他们的教学过程和思路,然后再看他们的教案是怎样设计的。 教案是备课的文本载体或式样,编写教案的过程是钻研教材、构思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体现了教师的创造力,教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呈现出教师
39、对教学理想的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要常写常新,写出创意,写出风采。 教师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应该先从教案起步。以上是我校本次教案检查的具体情况。教案能够反映一位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业务能力,希望老师们认真撰写教案,使我们的教案具有更强的操作性、规范性、实用性,从而使业务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培育小学教导处20xx年8月24日 初中语文教案10 初中语文教案通用模版 我儿子一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能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 2.理解并说出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3.理解本文一些句子的情味,进而领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情趣。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学习
40、本文富有情味的语言。 2.难点: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及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下列词语,并注意加点字的音、形。 窥见(kui1):暗中看出来或觉察到。 谐音(xie2):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 鼾声(han1):打呼噜的声音。 唏嘘(xi1xu1):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干涩(se4):又干又涩。指水分很少,不滑润。 揉碎(rou2):用手来回擦或援而使物体破碎。 喜滋滋(zi1):形容内心很欢喜。 面面相觑(qu4):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磨磨
41、赠蹲(ceng4ceng4):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守株待兔:传说 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在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你觉得自己的家庭幸福吗?请二位同学描述一下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情况.(自由举手,教师选择)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一个幸福的家庭去坐一坐,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厦门市人。1969年到闽西山区插队,后当工人。1981年调福建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双桅
42、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其中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诗集优秀奖,奠定了她以“朦胧诗”的身份入主诗坛的地位。她的诗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有美丽隽永的意象。近年来,她的散文也颇受人们关注,今天我们要学的我儿子一家就是其佳作之一。 三、理解课文 1.朗读:全文共有18个自然段,我们请9位同学,每人各朗读两段,注意按平时要求的方法去读。让我们再次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同时请全班同学为他们正音正字,并说说他们朗读的优缺点。 评及正音:先请几位评价,再抽查几个注音. 2.思考: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考后提问,(对能说出一二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归纳: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多,材料比较零碎。它不像散
43、步那样集中写一件事,而是随着“我”的思绪,从过去写到现在,从未出生写到五岁,把其间有趣的、有情的、有意义的事或详或略地写出来。从而展示了自己一家人的真实、美好、有趣的形象。我们大体上可以对本文的内容作以下的归纳:第一部分(l-4):“我”的孕育、出生、命名。 第二部分(5-10):“我”从小成长的家庭“德育”背景。 第三部分(1113):“我”一家四口之间的和膝关系。 第四部分(14-18):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3.思考: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写出中心思想。 思考讨论提问并归纳:本文从儿子的视角写了自己一家人的一些生活琐事,表现了这个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生动、健康
44、的情趣。 4.讨论:作者以儿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此文,这样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后讨论,教师给予点拨和提示: 参考:起码有三点好处。第一,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可以把生活表现得特别单纯、美好,使作品充满纯洁的重真。第二,以孩子的口吻来描述生活,使作品的语言洋溢着童稚、童趣,让人耳目一新。第三,以孩子为叙述者组织材料,结构的自由度更大。因为读者不会苛求一个孩子的思维要如何地严谨、完美,只要大体合顺叙就可以了 由此可见,以孩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是有许多好处的,许多成熟的作家都尝试过用儿童为第一人称未构思和写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我们都是健康纯洁的少年儿童,我们写作文更应该忠实于自己的
45、心灵,写自己认识的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坚决摒弃假话、套话。只要我们用自己一颗健康、活泼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我们就一定能写出一篇篇活泼、生动,充满童真童趣的好作文来的。 5.提问:感受理解体会这篇课文优美些语学生先找,并说明理由,教师适时给予肯定: 参考:语文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学习语言。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中的一些精彩语句。 (1)“姨姨气急:我姐姐千辛万苦,哪怕养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极了!"句中“哪怕养出个蟑螂来”实属有趣而可爱的夸张,表现 姨姨“气急”的情状,透露她对“我”妈妈的极端同情和对“我”爸爸的不满和揶揄。句子充满生
46、活情趣。 (2)“奶奶认不得,以一票否决。” 句中“一票否决”是个极富时代特色的政治术语,用在家庭生活中,显得十分幽默,也表现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 (3)“奶奶回家喜滋滋发布新闻” 明明只说一件小事,却用“发布新闻”这样郑重其事的词语,名、实之间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时也表现奶奶为儿孙的聪明、成就而有点沾沾自喜(当然,奶奶表现出的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苛责于她)。 四、小结 舒婷是个诗人,她的诗美丽隽永,热情浪漫。而她的散文,也如同她的诗一样地热情浪漫和美丽隽永,让人读了心生美丽,心生热爱。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如诗人舒婷那样热爱生活,领悟平凡的家庭生活中的种种情趣,对哪怕是很辛苦的生活都心存感
47、激,那么,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初中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 A: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B: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C:体会山市的形成(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及神奇壮丽的幻境(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D: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 重点: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 提问:你见国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
48、楼 。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投影补充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指导朗读: 、小声自读,划出读不准的字,同桌交流解决。、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奂 huan 邑 yi 冥ming 甍 meng 垣 yuan 睥bi 睨 ni 亘gen 莽 mang 霄 xiao 扉fei 缥piao 缈miao 逾yu 倏shu 3、齐读课文一遍。 四、理解课文: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能解决的句子。 、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是以什么为顺序的?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 、请学生以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餐饮服务智能化升级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班组施工质量验收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向公司提供法律咨询与代理服务合同样本
- 2025版北京创业贷款合同范本
- 2025版水管安装与维修一体化服务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KTV室内装饰工程承包协议书
- 产品升级销售协议
- 网络设备购买与维护协议
- 量化交易资金管理办法
- 酒店岗位职级管理办法
- DZ∕T 0258-2014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正式版)
- 护理8s管理病房
- GB/T 43700-2024滑雪场所的运行和管理规范
- 编辑打印新课标高考英语词汇表3500词
- 医院遇到投诉的患者怎么沟通课件
- 《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单体拆解技术规范》
- 运输大巷揭煤地质说明书(F99)揭煤地质说明书
- 工作中怎么拍照(摄影技巧)
- 空调电缆施工方案
- 小升初个人简历模板下载
- 答辩过程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