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 及答案 )50【优选】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传统悲剧与西方传统悲剧的差异性是本质的,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而不是片断的艺术现象。把人作为认识主体,把万物作为认识对象。西方哲学十分强调这种主客分离,进而形成主客对立,这便是西方哲学的基本观念。正因如此,亚里士多德整合了人类的理性思维,创造了对西方人思维有重大影响的逻辑学。从此,西方人所关注的是自然、社会、人的本质构成等问题,强调对事物的理性探寻和辨识,这种思维使西方的悲剧具有突出的理性色彩和思辨特色。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天人合一”。中国人认为,人与万物同属一个系统,宇宙是一个放
2、大了的人,而人则是一个缩小了的宇宙。中国人关注的如何做到“知天 ”、 “顺命 ”,达到 “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所以,不同的认识基础导致不同的审美追求。西方悲剧结尾往往异常惨烈,给人以情感上的强烈振荡,而中国传统悲剧则往往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让愤懑的情绪得到安抚。如窦娥被迫害致死,但她的冤情却能感天动地。最后,窦父顺天意,禀皇命,为窦娥申冤,悲情被逆转了。西方悲剧力图借助人的智慧和理性去接触真实社会,但人的意志、情感,真正的人、真实的自我都遭受强烈的挑战,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永久的生命焦虑,即使到了倡导人文主义的莎士比亚,他大多数作品也体现人类生存状态中的无可奈何的无尽焦虑。而中国人看来,悲剧
3、形成的来源是现实的社会秩序远离了圣人倡导的理想社会秩序,也因小人存在,不但违背理想社会秩序,也在破坏着相对合理的现实社会秩序,使现实社会变得更加黑暗和昏浊,离先贤向往的理想社会模式越来越远。但中国人总相信,通过不懈努力,惩奸除恶,仍有希望、机会回归那个理想社会,所以中国的悲剧从来没有象西方悲剧那样“悲 ”得那么绝对,一“悲 ”到底。西方人希望超越现实世界,通达绝对生命,最终理想要实现生命的超越。在黑格尔的思想体系中,“绝对精神”是一个中心概念,是人类应该追寻的终极;可置身的现实世界充满缺陷,要超越生命,就首先要超越现实实际,达到精神的绝对和永恒。西方悲剧思想正是他的这种哲学思想的体现。与西方传
4、统悲剧思想相比,中国思想家的理想在道家看来便是“物我两忘”通达自然天地,在儒家看来是“人皆可为尧舜”,在佛家看来则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中国人更关注的是人的德性要求、人格磨练和品质修养。忠、孝、侠、义几乎成为大多中国传统悲剧弘扬的主题。西厢记以反道德始,以归依道德终。张生以偷情始,最终考上状元,正大光明将莺莺迎娶,回归至传统道德体系。西方的歌舞很早就从戏剧中分裂出来,分别形成了“歌剧 ”和 “舞剧 ”, “话剧 ”则以对话为主,语言主导着整个戏剧。西方哲学从来就有语言崇拜的传统,认为“哲学的问题其本质是语言的问题”,具有抽象、概括的语言有其绝对的权威地位。而在中国,歌、杂技、武术等各种表
5、现手段从来没有从戏剧中分裂出去,甚至,歌与舞比单纯的对白在传统戏剧中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人来说,“言之不足,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歌咏之;歌咏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毛诗序)歌、舞、白不曾分离,歌舞成为中国传统戏剧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段。(摘编自蹇河沿中西悲剧差异背后的文化哲学解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A. 西方悲剧具有理性色彩和思辨特色,是因为西方人侧重关注自然、社会、人的本质构成等问题 ,强调对事物的理性探寻和辨识。B. 中国哲学虽有主客体之分,但强调主客交融,物我感应,物我相知, 天“ ”“ 人 ”一体,这构成了中国传统悲剧艺术的认识基础。
6、C. 西方悲剧结尾往往异常惨烈,使人情感振荡;中国传统悲剧往往以大团圆结尾,给人情绪安抚 , 这表现出中西不同的审美追求。D. 以反道德始,以归依道德终,是中国传统悲剧的剧情构思框架,它倡议一种追求人性化的道德观念和理想化的社会道德模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二段阐述了中国和西方传统悲剧最基本的区别,西方哲学强调的是主客对立,中国思想强调的则是“天人合一”B. 第三段论述了西方悲剧根植于西方人在追求中的生存焦虑,而中国传统悲剧产生于理想社会和真实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C. 文章开头提出中、西传统悲剧有本质性差异观点后,分别从审美追求、悲剧根源、悲剧理想和戏剧表
7、现形式的角度加以论证。D. 文章论证手法多样,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事例论证综合运用;引用毛诗序是为了论证歌舞在中国传统戏剧中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传统悲剧艺术不具备西方悲剧理性认识的深刻性,从来没有像西方悲剧那样“悲得那么绝对,因而中国缺少真正意义的悲剧。B. 中国传统悲剧一方面揭露社会邪恶势力,鞭挞奸臣贪官、污吏屑小:一方面呼唤良好社会秩序的出现,张扬忠臣良将、侠道义士。C. 黑格尔哲学思想认为先要超越充满缺陷的现实,达到精神的绝对和永恒,才能超越生命,这种哲学思想正是西方悲剧思想的体现。D. 在中国 ,歌、杂技、武术等多种表现手段从来没有从戏剧中
8、分裂出去,因为歌与舞比单纯的对白在传统戏剧中更具有重要的地位。【答案】( 1 ) D( 2) C( 3) B【解析】【分析】(1) D 项, “以反道德始,以归依道德终,是中国传统悲剧的剧情构思框架 ”以偏概全,原文是“西厢记以反道德始,以归依道德终”。故选D。(2) C项,分别从审美追求 ”不当,原文是 所以,不同的认识基础导致不同的审美追 求”,所以应是 分别从认识基础 o故选Co(3) A项,中国传统悲剧艺术不具备西方悲剧理性认识的深刻性,因而中国缺少真正意义的悲剧”错误,原文是“不同的认识基础导致不同的审美追求”,不能说“中国传统悲剧艺术不具备;C项,原文是 西方悲剧力图借助人的智慧和
9、理性去接触真实社会,他大多数作品也体现人类生存状态中的无可奈何的无尽焦虑”,所以说“黑格尔哲学思想认为先要超越充满缺陷的现实,达到精神的绝对和永恒,才能超越生命,这种哲学思想正是西方悲剧思想的体现”是错误的,西方悲剧是体现社会现实的;D 项,强加因果。原文是“而在中国,歌、杂技、武术等各种表现手段从来没有从戏剧中分裂出去,甚至,歌与舞比单纯的对白在传统戏剧中更具有重要的地位”,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故选B。故答案为: D; C; B【点评】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步骤是:第一步,整体把握全文,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
10、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第二步,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要细心核对选项与原文表述的差别,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首先整体把握全文,逐段概括段意,对文章形成整体印象;第二步,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根据题干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提炼出关键句进行信息整合。本试题是分段分析各段论证的思路,因而要整体把握全文,整体感知论证中心,然后理清论证思路,概括各段中心,和选项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准确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11、,将文章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清哪些内容是观点,哪些内容是材料,观点和材料是怎样的关系。概括时,要始终关注上下文,弄清上下文内容之间的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差序格局费孝通西洋社会有些像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
12、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适,因为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我用这譬喻是想使我们具体一些地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 ”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 ”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 “家门 ”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 ”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
13、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活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家庭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俗语“一表三千里”,就是这意思。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 ”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
14、系也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 ”。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这是生活上的互助。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以 “己 ”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
15、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节选自乡土中国,首次出版于1948 年,有删改)(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西洋社会中,一个个的团体往往由若干人组成,团体内外的人有清晰的界限。B. “家 ”在西洋社会是界限分明的团体,而在我们传统社会则是范围不定的概念。C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活动的关系圈是并不相同的。D.乡土中国中的社会关系以巴”为中心,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则没有这一特点。(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
16、确的一项是()A.西洋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是团体格局。在团体里的人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没有分别的,同时,一个人可以参加几个团体。B.在我们乡土社会,人和人的关系是差序格局。每个人以己为圈子的中心,与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人群发生或厚或薄的联系。C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具有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但就以亲属关系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网络来说,每个中心的“己 ”则是不同的。D.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的差序格局,让基于地缘关系的邻里范围大小随着圈子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发生伸缩变化,界限模糊不清。( 3)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答案】( 1 ) C( 2) A( 3) 是否有中心(团体格局没有中
17、心,差序格局以“己 ”为中心); 是否有界限(团体格局界限分明,差序格局范围大小伸缩变化); 个体关系是否相同(团体格局中同一 团体中人与人处在同一平面,差序格局中人与人的关系有亲疏厚薄)。【分析】(1) C 项,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活动的关系圈是并不相同的错误,选项曲解文意,原文是“有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活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选项变为了肯定表述。故选C。2) 2) A 项, “在团体里的人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没有分别的”错误,原文是“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因此不是完全没有分别。故选A。(3)本题中,由第1 段可知,团体格局中“西洋社会有
18、些像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团体,没有中心,而差序格局则“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有中心。由“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可知,团体格局界限分明,由“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
19、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可知,差序格局范围有变化。由“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可知,团体格局同一团体中人与人处在同一平面,由“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可知,差序格局中人与人的关系有亲疏厚薄。故答案为: C; A; 是否有中心(团体格局没有中心,差序格局以“己 ”为中心); 是否有界限(团体格局界限分明,差序格局范围大小伸缩变化); 个体关系是否相同(团体格局中同一团体中人与人处在同一平面,差序格局中人与人的关系有亲疏厚薄)。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
20、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文中找到题干 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第三步,逐项和原文对照,确定答案。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 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 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 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
21、并加以概括。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心 ”,包括志、意、情等在内,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但基本上一个意思,是中国传统哲学、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无论书法、音乐、绘画还是诗歌,中国艺术基本都是从 “心 ”字出发。由此,这些艺术形式虽然不能相互替代,却可以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沟通。 西汉文学家扬雄在扬子法言中提出“书,心画也”。他当初所说的“书 ”,原本指书籍。但后人以书法解释“心画 ”,已被普遍认可,可表达为人的“心灵活动的轨迹”。那么,书法心灵活动的轨迹是什么?是点画,是线条,是笔法。侧、勒、努、趯、策、掠、啄、磔,无论哪一笔都是从最基本的点开始,正所谓“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
22、”。一点一画。都包含创作者的心灵活动,成为规范化后的“心 ”的一种美化。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中国人的人文心胸,主要用来表达情感。有些诗虽格律正确,却缺少真情实感;有些诗看似华丽规整,却是套用前人陈词,或是胡乱堆砌词语,令人读之无味。反之,有些诗虽不工整,但自有情怀真意,令人回味无穷。据传宋代诗人潘大临一日见窗外雨打秋林,风涛阵阵,遂诗兴大发,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这句诗刚落笔,突然被收租人打断兴味,无以为继。所以只要不做作,抒真情,明其志,即便没有名篇传世,也不失为一名合格的诗人。 中国画讲求形神兼备,早期重形。如尔雅所云:“画,形也。”战国韩非子的画鬼魅易犬马难,重形似;到南齐谢赫将
23、“气韵生动”列为 “六法 ”之首。宋代文人介入绘画者多。我以为,从文人画开始,更讲“心 ”, “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也就是说,作画最重要的是形与心要相合。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说,“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可见,中外艺术传统虽有差别,但亦有共通之处。即以“有意味的形式”来说,形是直觉可视的,但必须有意味。有意味就要联系到心灵活动、心灵感受。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形式不就单纯成为视觉活动了吗?所以从 “意味 ”这一角度来做研究,与我们所说的“心 ”虽不尽相同,但还是有相通的。 情,乐本情性。古人曾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
24、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也就是说“声 ”要加以规范化和美化才算“音 ”,由此才能形成“乐 ”。就艺术的纯粹性来说,一般认为书法与音乐最为相近。有一天,我吃早饭时,看到报纸上有句话,“嗓门大的人不见得会唱歌”。我认为这话说得很对。有的人嗓门很大,唱歌却跑调,徒有“声 ”而没有“乐 ”。或说那“声 ”本来就缺少美的素质。从声到音再到乐的过程,需要无数次的规范化和美化,最终抒发情性才足以动人。“ 写心 ”是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传统。书法与其他艺术都讲求写心,都讲求志、意、情的表达。书法最强调“心 ”的重要性,所以中国其他艺术都可以从书法的美学原则中寻根,从而得到启发。当下我们要“写心 ”,就要发挥创作中
25、的主观能动作用。“心 ”应该是天赋、精力和体验的积累,只有不断学习、行动、体会,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人格力量和独立个性,最终才能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扬子法言提出“书,心画也”观点,就是指书法是人的心灵活动的轨迹,是规范化后的 “心 ”的美化。B. 中国画讲求形神兼备,宋代文人画讲求“形与心相合”,这与西方美学追求的“有意味的形式 ”内涵相同。C. 由 “声 ”到 “音 ”继而到 “乐 ”的过程,既是规范化和美化的过程,也是学会表达心灵、抒发情 感的过程。D. “写心 ”是中华民族的艺术传统
26、,书法最具代表性,其他艺术只能从书法的美学原则中寻根,而得到启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 段运用对比手法,阐释“表达情感”是诗歌的重要特征。用潘大临的事例说明诗歌创作需要灵感,灵感是心灵的即兴发挥,要一气呵成。B. 第段运用了引证法,引用毕加索的话来阐明:写实的绘画技巧易于学习,很容易达到一定高度,但纯熟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却非常困难。C. 第段使用例证法,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说明必须是饱含“情性 ”的声音才是悦耳的音乐,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才能真正打动人心。D. 文章采用总 分 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写心 ”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共同特征,并通过书法、诗歌
27、、绘画、音乐四个门类进行具体论证说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与 “书,心画也”两种说法,都明确地指出了文艺创作与主观思想感情的关系,都把文艺创作看成是作者内在思想感情的表现。B. “心 ”可理解成是志趣、意念、情感,是艺术家内在主观因素的总和,“心 ”在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文艺作品是艺术家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C. 艺术创作的境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方面强调要取法于自然,在自然现实中汲取灵感和力量;另一方面是学会“写心 ”,抒发艺术家的内在情思。D. 中国古代出现过许多诗书画共通的艺术大师,如王维、苏轼等,一方面得益于中国文化
28、重“心”的共同的艺术传统,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艺术形式相通。【答案】( 1 ) C(2) A(3) D【解析】【分析】(1) A 项, “就是指书法是人的心灵活动的轨迹,是规范化后的心 的美化。 ”错误。扬子法言提出的“书,心画也”中的 “书 ”本指书籍。B 项, “内涵相同”错误,根据原文“所以从 意味 这一角度来做研究,与我们所说的心 虽不尽相同,但还是有相通的。 ”可知,西方美学的“意味 ”与中国的“心 ”不尽相同。D 项, “只能 ”错误,原文是“中国其他艺术都可以从书法的美学原则中寻根,从而得到启发”,而不是“只能从书法的美学原则中寻根,而得到启发”。故选C。(2) A 项, “用潘大
29、临的事例说明诗歌创作需要灵感,灵感是心灵的即兴发挥,要一气呵成。 ”错误,作者写潘大临的事例是为了论证:诗歌是心灵的艺术,贵在表情达意。故选A。(3) D 项, “形式相通”错误,艺术门类不同,艺术形式和特征截然不同。故选D。故答案为:C;A;D;【点评】(1)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30、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此题考查学生运用文本知识进行推断的能力。此类题这实际上是运用原文所提供的知识、结论,在原文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实践进行运用,推出原文没有直接表述的观点,或者得出原文所没有必要直接得出的结论,或者提出新的看法。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据论语记载,孔子很少言及“利 ”的问题,偶或有之,也常常与“义 ”对举。例如为人们所熟知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在他的影响下,后世儒家将义利之辨看作一个重要问题,重义轻利成为儒家思想的基本倾向。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末期,“义 ”由对君主品行的要求,演变为君子的道
31、德规范和行为法则。与前人相比,孔子及其门人在使用“义 ”这一概念时,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强调“义 ”对于个人道德行为的重要性。这里的个人,主要是君子,一般指士及士以上阶层中的个体。第二,在君臣关系层面,突出臣下这一方面的“义 ”。这并不是说,孔子把君臣关系看作一方对另一方单向的、绝对的服从。因为孔子明确讲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如果将君主看作贵族阶层的一个成员,则君主也要讲“义 ”,所谓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 “使臣以礼”为君主之“义 ”; “事君以忠”为臣下之“义 ”。只不过,孔子从个体的内省精神出发,更多地强调作为臣下的君子,应该尽自己能力“事君尽礼”“ 务民之义”。在
32、这个意义上,“忠 ”和 “义 ”就统一起来。到了后世,臣下之“义 ”完全被单向的、绝对的“忠 ”所取代。第三,从现代哲学的角度看,作为抽象的价值标准,论语中的“义 ”虽然也具有“公正 ”等含义,但在多数情况下,却只有形式意义而无内在规定性。例如,“君子义以为上”,就是君子应该让自己的行为具有正当性,否则其他的好品质都将失去依据。但什么是“正当性 ”,在不同语境、不同条件下,具体答案和标准又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遭遇到任何事,凡是处理得当的,都可以叫做“义 ”。尽管在孔子之前,义利关系问题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到了孔子那里,义利才真正对举而言,并且具有了对立的意味。最著名的莫过于论语
33、 里仁篇中的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义而轻利是孔子价值观的基本取向。但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义 ”与 “利 ”对立的背后是“君子 ”与 “小人 ”的区别。如前所论,在涉及“义 ”的问题时,君子和小人多指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君子“知书达理”,因而可以“喻于义 ”;小人见识短浅,自然只能“喻于利 ”。第二,孔子的义利之辨,主要从个人的道德行为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这里的“利 ”,主要是私利。而在政治层面,孔子并不反对“利 ”。所以,孔子在面对具体施政问题时,首先重视的是社会的物质基础,然后才是礼乐教化。论语 季氏中所说: 宥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
34、贫,和无寡,安无倾。”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孔子这段话讨论的正是“义 ”的问题,但也表明,在政治层面讨论“义 ”,无论如何是不能离开“利 ”的。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周礼,而实现的途径则在于“克己 ”,也就是希望君子通过修身律己而获得政治感召力,进而引导社会建立良好的秩序。因此,孔子的义利之辨首先着眼于君子对私利的克服。这种主张具有高度的理想性。孔子一生之所以颠沛坎坷,与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追求和处事原则密切相关。然而,后世理学家由此发展出一种普遍性的认识,即把大多数政治和社会问题归结为人心问题,似乎人心端正了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显然是严重脱离实际的。由此可见,我们在弘扬儒家重义轻利优
35、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并克服其与现实脱节的负面因素,进而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摘编自王超孔子的义利观探本)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将义利之辨看作一个重要问题,他认为在政治层面讨论“义 ”,不能离开“利 ”。B. 孔子从个体的内省精神出发,把君臣关系看作一方对另一方单向的、绝对的服从。C. 在认识义利关系的问题上,孔子才真正把义利对举而言,并且具有了对立的意味。D.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周礼,而实现的途径则在于“克己”,导致他一生颠沛坎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是()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具有
36、很强的逻辑力量。B. 文章运用例证、引证,既有历史考察,又有学理分析,论证了孔子义利之辨的问题。C.文章引用论语 季氏篇中的一段话,恰当地衔接了上文,也有力地支撑了论点。D. 文章末段深入论证后,得出我们要弘扬儒家重义轻利优秀文化传统这一核心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强调“义 ”对于个人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在任何情况下遭遇到任何事,凡是处理得当的,都可以叫做“义 ”。B. 孔子在面对具体施政问题时,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考虑,首先重视的是社会的物质基础,然后才是礼乐教化。C. 孔子的义利之辨,主要从个人的道德行为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时,应舍利取义。这种主张有高
37、度的理想性。D. 重义而轻利是孔子价值观的基本取向,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基本倾向,成为我们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答案】( 1 ) C( 2) D( 3) A【解析】【分析】(1 ) A 项, “孔子将义利之辨看作一个重要问题”,偷换概念,原文是“后世儒家将义利之辨看作一个重要问题”; B 项, “孔子从个体的内省精神出发,把君臣关系看作一方对另一方单向的、绝对的服从”曲解文意,原文是“这并不是说,孔子把君臣关系看作一方对另一方单向的、绝对的服从”,可见观点完全反了;D 项,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周礼,而实现的途径则在于克己 ,导致他一生颠沛坎坷”,强加因果,“导致 ”前后分句不是因果关系,
38、根据文意,“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周礼,而实现的途径则在于“克己”,也就是希6因此,孔子的义利之辨首先着眼于君子对私利的克服。这种主张具有高度的理想性。孔子一生之所以颠沛坎坷,与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追求和处事原则密切相关”,一生颠沛流离的原因是“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追求和处事原则”,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周礼,而实现的途径则在于克己和他一生之间的标点用的句号,可见没有因果关系,是两个独立的层次。故选C。( 2) D 项, “文章末段深入论证后,得出我们要弘扬儒家重义轻利优秀文化传统这一核心观点 ”,以偏概全,对最后一段的论证中心理解偏颇,缺少“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一要素。故选D。(
39、3) A 项, “孔子强调义 对于个人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在任何情况下遭遇到任何事,凡是处理得当的,都可以叫做 义 ” ,牵强附会,文中说,与前人相比,孔子及其门人在使用“义 ”这一概念时,有三个特点,选项“孔子强调义 对于个人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出自第一点,而 “在任何情况下遭遇到任何事,凡是处理得当的,都可以叫做义 ”属于第三个特点的阐释语”,可见,选项 A杂糅了信息。故选 A。故答案为: C; D; A【点评】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整合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类注意“答非所问 ”“ 内涵、外延不准”“ 误划类别
40、”“ 指代有误”“ 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 偷换概念 ”“ 无中生有”;推理类注意“强加因果”“ 推测有误”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首先整体把握全文,逐段概括段意,对文章形成整体印象;第二步,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根据题干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提炼出关键句进行信息整合。本试题是分段分析各段论证的思路,因而要整体把握全文,整体感知论证中心,然后理清论证思路,概括各段中心,和选项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准确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在理解文意
41、的基础上,将文章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清哪些内容是观点,哪些内容是材料,观点和材料是怎样的关系。概括时,要始终关注上下文,弄清上下文内容之间的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荣在故宫经典里说:“文房清供是中国传统文房辅助用具的一种雅称,也称文房杂器,又因多由精美的工艺造型和极具观赏性的器物组成而被称为文玩。”他直接将“文玩 ”界定为 “美 ”的 “文房 ”“ 器物 ”。传统意义上的“文玩 ”当是狭义的“文玩 ”,今天的“文玩 ”则是就广义来说的,今之“文玩 ”已成为 “为生活增添赏玩之趣的物件”。 刘岳曾言,“从字面来看,文玩 二字中 文 者大约可拆分出三层意思:第一层
42、指活动主体为文人士大夫;第二层指活动场所为文房;第三层指对象需文雅,涉及审美价值的判断;而 玩 字既可作名词指玩物,也有动词玩赏、玩味之意。故而文玩 不同于声色犬马的物质享受和低层次娱乐,而是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性情的艺术欣赏对象。”他比较精准地揭示并阐发了”文玩 ”的审美本质。 步入新时代,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玩 ”发展环境发生巨变,公众对 “文玩 ”的兴趣日渐浓厚、需求日益增长,“文玩 ”已逐步深入大众生活,“文玩 ”把玩主体发生更迭,由传统文人拓展为广大民众;“文玩 ”的品类、形态及其收藏、交易也均在发生深刻变迁,实用价值也逐渐被文化和把玩价值取代,“文玩 ”也随之实
43、现了对自身“物 ”的属性的超越而演化为注入了新时代意蕴的文化符号,但是,它的审美本质却从未改变。“ 文玩 ”之要即对雅致器物的赏玩。任何一件“文玩 ”都应是一件完整的传统工艺作品,必须同时兼具内容、形式、技艺、材料“四美 ”,并在此基础上完美承载和体现中华优秀传统哲学美学思想。“文玩 ”代表着玩家、藏家乃至社会、时代的审美意识,是尊崇传统、崇尚自然、礼敬人文的态度,是内省自觉、归属认同、渴求创新的符号,是悦心娱人、感染世人、引领时尚的欣赏。“ 文玩 ”之 “文 ”,蕴涵着崇文尚雅的核心意识。无论是古时狭义的文房清供,还是今日 为生活增添赏玩之趣的物件,都被赋予了诸如健康、平安、吉祥等丰富的精神
44、追求,均饱含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巧雅致的内在意蕴,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文玩 ”之 “文 ”,是器玩至关重要、至为根本的质的规定性,意味着与文化修养相关,内蕴着人文之理、文化之道,勾连着情之所钟、性之所至,投射着心之所向、灵之所属,规约着“玩 ”之法理,影响着“玩 ”之意志,统帅着“玩 ”之雅趣,升华着“玩 ”之妙境。“ 文玩 ”之 “玩 ”,是 “文 ”的载体和表现。这里的“玩 ”兼具名词“玩 ”和动词 “玩儿 ”两种词性。前者为对象,即浅层的实体的物。“文玩 ”多材料考究、样式独特、精雕细琢、做工精湛、穷工极巧,是“文 ”的物质载体。后者为活动,即对象的赏玩过程。精湛的传统技
45、艺、独特的文化内涵往往赋予“文玩 ”器物一种独特的美,是“文 ”的审美表现。“文玩 ”的玩家、藏家通过 “玩儿 ”的活动,即文玩审美赏玩过程,获得深层次的心灵与精神触动,这便是“文玩 ”由古至今绵延不绝、深入人心的根源所在。“ 文玩 ”之于玩家、藏家,物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玩儿 ”的过程及该过程中对物道、人道、天道的体察。进一步讲,“文玩 ”之于玩家、藏家的重要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发超越当下的幽思情韵,能够表现藏家玩者的学问见识,能够凝结赏玩者的高洁雅致;在于它呈现的其实是一种情怀,是一样情性,是一片趣味,是一颗心灵。质言之,所谓“文玩 ”,其 “文 ”在心,其“玩 ”在趣。一言以蔽之,“
46、文玩 ”即 “文 ”心 “玩 ”趣。(摘编自杨明刚文心玩趣话“文玩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今天的“文玩 ”是广义的,指为生活增添赏玩之趣的物件。B.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文玩 ”的把玩主体发生了改变,“文玩 ”的审美本质却从未改变。C. “文玩”的审美本质是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不同于声色犬马的物质享受与低层次娱乐。D. “文玩 ”之 “玩 ”兼指对象和活动,在“玩儿 ”的审美活动中规定了“文玩 ”的本质属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引用张荣和刘岳的话,分别阐释了“文玩 ”的传统意义和审
47、美本质,简明精当。B. 文章以广义“文玩 ”为论述基础,在前人的基础上作者得出“文 ”心 “玩 ”趣的观点。C. 文章 段论述了“文玩 ”之 “文 ”与 “玩 ”的内涵,并指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D. 文章在论证时运用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思路清晰、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当今 文玩”已演变为注入新时代意蕴的文化符号,其作为 物”的属性已经消失了。B. “文玩 ”绵延至今的根源在于把玩主体在审美赏玩中能获得深层次的心灵与精神触动。C材料考究、样式独特、精雕细琢、做工精湛、穷工极巧最能体现出文玩”的审美价值。D. “文 ”与 “玩 ”关系紧密,“
48、文 ”是 “玩 ”的载体和表现,“玩 ”是 “文 ”的核心和统帅。【答案】( 1 ) D(2) D(3) B【解析】【分析】(1) D 项,依据第 段 “ 文玩 之 文 ,是器玩至关重要、至为根本的质的规定性”,可知规定“文玩 ”本质属性的是“文 ”而不是 “玩 ”;文章最后也说,“一言以蔽之,文玩 即 文 心 玩 趣 ”,可见,“文 ”才是心,“玩 ”只是趣。故选D。( 2) D 项,文章并没有运用对比论证。文中在论证“文 ”与 “玩 ”的内涵并指明两者之间内在联系时,没有运用对比论证。故选D。( 3) A 项, “其作为 物 的属性已经消失了”,说法错误;原文第 段只是说文玩“实现了对自身
49、 物 的属性的超越”; C 项, “最能体现出文玩 的审美价值”,说法错误;原文只说,“ 文玩 多材料考究、样式独特、精雕细琢、做工精湛、穷工极巧,是文 的物质载体”,以及 “精湛的传统技艺、独特的文化内涵往往赋予文玩 器物一种独特的美,是文 的审美表现 ”。 D 项,应该是“玩 ”是 “文 ”的载体和表现,“文 ”是 “玩 ”的核心和统帅。“文 ”与 “玩 ”的关系说反了。故选B。故答案为: D; D; B;【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
50、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代中国的科幻小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出于科学知识普及、为现实服务的创作。一些小说虽将时空延展至千年之后、宇宙之间,却仍然因为缺少对历史本质的深入观照而缺乏宏大感。直到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
51、在王晋康、刘慈欣、江波、阿越等人的笔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时空维度才真正较为充分地得到了延展。从早期的亚当回归开始,到后来的水星播种逃出母宇宙等,王晋康科幻小说中的世界倏忽千年,动辄万里,故事中的人物或穿越到原始社会,或用星际冬眠的方式抵达遥远未来。其小说通过这样的时空穿梭,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思考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太空开发等前沿科技对于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除却广阔的时空维度,科幻小说独具的科学精神与科学美学,也让这一文学类型本身具有宏大的特质。王晋康说过,宏大、深邃的科学体系本身就是科幻的美学因素。要把科学之美在文学中表达出来,需要小说家兼具文学与科学两种素养。英国的阿瑟克拉克的 200
52、1 太空漫游与拉玛相会等作品,用流畅、极具画面感的文字为读者描绘出外太空极致的理性之美;刘慈欣的地球大炮里穿越地心向太空发射的地球大炮、流浪地球里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地球发动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科技铸就的机器美学。同样是充满力量感和惊奇感,但与自然山川河泽的雄浑壮美完全不同,科学之美是一种融合理性美、秩序美和逻辑美的“人类世 ”之美,冰冷、肃穆而崇高。科幻小说宏大叙事的另一个层面,即作为文学长篇叙事的宏大。首先是“叙事的宏大”。在科幻小说家中,王晋康、刘慈欣努力以科技文明为内核书写价值信仰,但是对科学的坚定信仰并不能够支撑起人的全部价值理念,只有有效地将科学精神与现代人本精神、人性探索融合在一
53、起,才能真正实现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在这方面,有些作品表现出科学精神有余而人本精神不足的缺陷。其次是 “宏大的叙事”。精神提得再高远,如果叙事能力跟不上,那么这个宏大叙事依然是有问题的。很多科幻小说可以轻易地把时空范围延展到星际之间、千年之外,但在基本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方面,仍然比较单薄、生硬,观念化的痕迹相对明显。而另外一些科幻小说,则是叙事技巧到位,对人性、人情的书写在某种程度上为主流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比如陈楸帆的荒潮,韩松的地铁和医院系列等,但这些作品由于价值观念的问题,又比较难以展开宏大叙事。或许正由于此,刘慈欣的三体 才始终会让人觉得难以超越。(摘编自詹玲当代中国科幻
54、小说的宏大叙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陈楸帆的荒潮,韩松的地铁等叙事技巧到位,对人性、人情的书写上为主流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它们是较好的“宏大的叙事”。B. 科幻小说要具备文学长篇叙事的宏大,就是要让所叙之“事 ”宏大,要使文本实现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合一。C. 小说家需要具备文学与科学这两种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科幻小说具有科学精神与科学美学这两个宏大的特质。D. 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设置是一些科幻小说的基础,只要叙事到位,就能抹去作品中那些单薄、生硬、观念化的痕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思路清晰,第一段论述了科幻小说具备的时空维度,第二段论述了科幻小说具备的 科学精神与科学美学。B.文章层次分明,从科幻小说的科幻”和 小说”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观状。C.文章有理有据,第一、二自然段每分析一个角度都有具体的例子来论证观点,方便读者 理解。D.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用例证和喻证的方法来说明要把科学之美在文学中表达出来,需要 小说家兼具文学与科学两种素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王晋康的亚当回归等小说出现之前,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件流程图萃取
- 詹天佑教学课件
- 课件模板网教学课件
- 绘本《见面》课件大纲
- 自然教育农耕课件
- 教师篮球操培训
- 冬日雪人绘画课件
- 美术培训心得总结
- 儿科肺部听诊课件
- 课件显示黑边问题
- 2025年时事政治考试100题及答案
- 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资金申请项目可行性研究及风险评估报告
- 秋形势与政策正确认识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教案2025版本
- 药品注册审评员考核试题及答案
- GB/T 7251.10-2025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0部分:规定成套设备的指南
- 森林防灭火知识培训材料课件
- 成本管控的课件
- 2025年全国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网络培训示范班在线考试题库及答案
- CT检查的课件教学课件
- 年产50万吨钙系列产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提高中小学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和育人能力的策略及实施路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