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及第二学期期末试题(全)_第1页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及第二学期期末试题(全)_第2页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及第二学期期末试题(全)_第3页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及第二学期期末试题(全)_第4页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及第二学期期末试题(全)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一语文文言文复习1、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或师焉,或不焉。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8、山川相缪。9、举匏尊以相属。、通假字。木直中绳,糅以为轮。(糅:同“燥”,以火烘木,使其弯曲。)(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知:同“智”,智慧)(生:同“性”,天赋,资质。)(受:同“授”,教授。 )(不:同“否”。 )( 冯:同“凭”( 缪:同“缭”,连结,盘绕。)( 尊:同“樽”,酒杯。10、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二、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刑辱。( 趣:同“趋”),往,赴。)

2、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4、顺流而东。5、卧而梦。6、故为之文以志。7、外与天际。(游泳)(低于)(攻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东进)(做梦)(写文章)(交会)(二)名词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每天)(向上,向下)(向西,向东)(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6、四望如一( 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3、4、自远而至。(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1、不知东方之既白。(顶点)(显出白色)2、穷回溪。(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 (五)使动用法。1、舞幽壑之潜蛟。2、泣孤舟之嫠妇。 (六)意动用法。(走到尽头)(使起舞)(使哭泣)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3、孔子师郑子。(以为师。)4、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5、始指异之。(以为异。)三、古今异义。1、糅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

4、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7、吾从而师之。8、今之众人。9、小学而大遗。10、徘徊于斗牛之间。11、白露横江。12、凌万顷之茫然。13、于是饮酒乐甚。古义:无论 古义:跟随、而且 古义:一般人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古义:白茫茫的水汽古义:旷远的样子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今义:许多人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今义:一种游戏方式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

5、之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15、颓然就醉。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1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四、虚词归纳 (一)而1、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惑而不从师。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10)悠悠乎与颍气俱,而莫得其涯。(11)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则群聚而笑之。倚歌

6、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3、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连词,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侣鱼虾而友麋鹿。5、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人非生而知之者。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正襟危坐,而问客曰。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自远而至。6、连词,表因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8、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二) 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

7、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1、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郯子之徒。(代词,这)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10)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11)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2、助词。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彼童子之师。(的)非蛇蟾之穴,无可寄托者。(的)古之学者必有

8、师。(的)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月出于东山之上。(的)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4)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9)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9、独立性)(20)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四)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2、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不译)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4、而耻学于师。(向)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6、其皆出于此乎?(从)7、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8、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9、月出于东山之上。(从)10、徘徊于斗牛之间。(在)11、于是饮酒乐甚。(在)1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13、渔樵于江渚之上。(在)14、寄蜉蝣于天地。(在)15、托遗响于悲风。(给)(五)乎1、介词,相当于“于”。君子博学

10、而日参省乎己。(对)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比)相与枕藉乎舟中。(在)2、语气助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译为“吗”、“呢”)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译为“吧”、“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表感叹,与“呜”连用,译为“唉”)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表反问,译为“吗”、“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反问,译为“吗”、“呢”)而又何羡乎?(表疑问,译为“吗”、“呢”)3、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郁乎苍苍。悠悠乎与颍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

11、穷。(六)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七)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五、一词多义(一)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3、吾从而师之。(

12、以为师)4、吾师道也。(学习)(二)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三)穷1、穷回溪。(走到尽头)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四)绝1、而绝江河。(横渡)2、不绝如缕。(断)(五)梦1、卧而梦。(做梦)2、梦亦同趣。(名词)(六)始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2、始指异之。(才)3、游于是乎始。(开始)(七)则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八)惑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13、(九)行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十)复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十一)如1、纵一苇之所如。(往)2(十二)东1、东望武昌。(向东)2(十三)然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2(十四)所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十五)异1、始指异之。(以为异)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十六)特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十七)为1、余自为僇人。(成为)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表目的)3、糅以为轮。(做)(十八)夫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十九)道1、师

14、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何为其然也?(这样)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7、是岁,元和四年也。(二)省略句1、鞣以(之)为轮。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4、吾从(之)而师之。5、始指(之)异之。(三)状语后置1、青,取之

15、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善假于物也。4、而耻学于师。5、师不必贤于弟子。6、学于余。7、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8、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10、相与枕藉乎舟中。(四)定语后置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凌万顷之茫然。(五)宾语前置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何为其然也?3、而今安在哉4、而又何羡乎?(六)谓语前置。1、渺渺兮予怀。(七)被动句1、不拘于时。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八)疑问句1、何为其然也?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而今安在哉?5、客亦知夫水与月乎?6、而又何

16、羡乎?苏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一、基础知识:(共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佣金(yong)雕阑玉砌(q i )槛菊愁烟(ji a n)镣铐(li Go)B.跛脚(p 0 ) 憎恨(z 6 ng)鞭笞(ch i ) 汗涔涔(ce n)C.垂涎(xi an) 悄声细语(qi a o)脸颊(ji a) 玲珑剔透(t i )D.刽子手(g近i ) 一沓(da)推揉(s a ng)恫吓(d 6 n g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对爱斯梅拉达喂水的感人场面的描写,浓墨重彩, 丰富多样,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17、,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我们提供了可 贵的鉴戒。B.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曲,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 以不必哭哭啼啼的。C.伽西莫多又显出筋疲力尽的样子,他脸上的呆笨表情变成了痛苦和懊丧,他 闭上独眼,把头垂到胸前,仿佛死去了似的。D.她们赤身裸体,抬头望着那些可怕而且神秘的水笼头,望着四周阴森可怖的 棚壁,无法预料即将会发生什么。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A.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 扶,则将焉用彼相矣?”B.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在起草“宪法”和“独立宣言”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 答应每一个美国人给予他们以生存、自由

18、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C.凭借这信心,我们能够将我们国家吵耳的纷争,转化为歌颂手足深情的优美 交响乐章;凭借这信心,我们可以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挣扎、一起为自由 奋斗,因为我们深深知道有一天会一同获得自由。D.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一一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 保障。4、填入下列空缺处的关联词最正确的一项是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已经是幸福的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在数 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_ 不是肤浅地研究的。A甚至也可是甚至无论都 B如果也可是乃至而且也C甚至也但

19、是甚至而且都 D如果就但是甚至而且都5、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李光和姚明,一个灵活,一个稳健,球路风格不同,但实力相当,可谓半斤 八两,这场对抗赛一定有看头。B、这座古代宫殿建造的真是腾蛟起凤呀!G多年的努力使他终于获得了提拔的机会,现在他已在政府要害部门任职,父 亲欣慰地说:“你也算是开堂入室了。”D我们第一代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 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B、基因引发严重精神病解释了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恐惧症及各种癖好为什么 会成为

20、家族性疾病,以及双胞胎患同类精神病比例偏高。G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没有做,也可以拿这一成果引以为 豪。D这个炼钢车间,由十天开一炉,变成五天开一炉,时间缩短一倍。7、下列五个问句摘自话剧雷雨,请根据剧情的发展,选择一个最合理的排 列顺序(忽然起立)你是谁?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你你贵姓?谁指使你来的?(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ABCD 8、对下列句中字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A.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既指自然之悲象(秋),又指人生之艰难(霜鬓);“独”指诗人独知此宇宙与人生之悲怆,独自承担此苦难的情怀。B.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一一句中

21、“青衫”指黑色单衣,唐 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C.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句中的“纵”和“凌”一气相承;“浩浩乎”、“飘飘乎”相映相生,表达了作者的超然之乐。D.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一一句中“迷”有迷恋、痴迷的意思;“春心”指爱慕异性的心情。9、下列诗歌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B、自由/会在门口/欢欣地/迎接你C、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D蓝田/日暖/玉/生烟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欧阳修,字永叔

22、,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B 雨果,英国浪漫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 三年。C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词人,是婉约派的杰出代表。D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誉。第 II 卷(120 分)二、文言文阅读(17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9 分)甲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修腓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

23、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乙 余曰: “噫嘻悲哉! 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品;其气,瞟冽,硬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

24、恨乎秋声!”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俨修腓于上路 俨:整治.B其气慷冽,硬人肌骨硬: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引申为刺C 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区: 区别 D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戕贼:残害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所以摧败零落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B.潦水尽而寒潭清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C.山原旷其盈视其气,瞟冽,硬人肌骨D.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段写景不仅注重色彩的变化,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而且注重远近视觉的变

25、化,有近景、中景和远景,使景物有层次感,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B.甲段写景善于表现虚实相映之美,既实写目击之景,又发挥想像,写出目力难及之景,如“虹销雨霁”四句是用虚写,“渔舟唱晚”四句则是用实写手法。C.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对象,采用赋的形式写秋感,极尽 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的深沉感慨。D.滕王阁序和秋声赋都是在写景的基础上抒情议论,前者表现了王勃渴望用世的抱负和自强振作的精神,后者则在一唱三叹的行文中抒发了天道无情、人生忧劳的感慨。(二)翻译下列句子,完成1112题。(8分)13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

26、还也。(4分)(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14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 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选自孙文 黄花岗烈士事略 序)三、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16分)谈谈雷雨的戏剧冲突戏剧不懂得平静地过日子,它需要不断地掀起冲突的浪潮,使人物在相互冲突中 撞击出性格火花。雷雨中,曹禺把 20年代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无法调和 的阶级矛盾,集中于周、鲁两家的冲突氛围内,把两家 30年来错综复杂的 和 集中在一天的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性格就得到了自然的艺术显现。同是炎黄子孙,鲁侍萍这位柔弱、善良、温情的女子,在那个特定的社会里却一

27、直不能将驾驭生命的缰绳紧握在自己手中,她被封建买办资产阶级家庭所蹂蹒, 被伪善的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混血儿”周朴园所欺骗。在第二幕中,侍萍与 周朴园的对话看似乎淡,冲突却异常激烈。当周朴园吩咐她“先下去”时,侍萍“望着朴园,泪要涌出”,只问了一句:“老爷,没有事了?”这简短的话语和 细微的表情变化,就很好地展示了侍萍 A 和B的心情,当侍萍说“老爷, 想见一见她么?”时,冷酷无情的周朴园连忙回答:“不,不,不用。”三个“不” 字,便将他人性的C 和灵魂的D暴露得淋漓尽致。当周朴园得知面前这 个两鬓染霜的老婆子就是他玩弄过的漂亮的使女时,他色厉内荏,拿出一张五千 元的支票,并声称“算是弥补我一

28、点罪过”,侍萍将肮脏的支票撕得粉碎,然后 迸发出血泪控诉:“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这一撕,撕碎了周朴园g 的假面具,撕碎了资本家乙 的信条,撕出了侍萍百 的性格,撕出了她30年风雨中磨炼出来工 的精神。【】15. “戏剧不懂得平静地过日子” 一句使用的修辞方法是(2分)A.比喻 B.拟人 C .夸张 D .移就【1 16.选文第一段两个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A.血缘关系,恨爱纠葛B.暖昧关系,阶级矛盾C家庭不和,父子冲突D.劳资冲突,恨爱凌辱17 .为什么说周朴园是“混血儿”? ( 40字内)(2分)18 .剧中人物都有自己个性的语言。侍萍这简短的话语中,展示了什么样

29、的心情;周朴园的三个“不”勾画了他什么样的人性和灵魂?请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4分)鲁侍萍:A B 周朴因:C D19 .侍萍撕了周朴园的支票后又冷冷地说“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这充分表达了她对周朴园的什么样的感情? (20字内)(2分)20 .本段文字末尾,剧评作者用了一组排比句,有力地评论了侍萍这一很有个性和表现力的动作和语言,试根据上下文,填写这些方框里的词语。(4分)甲 乙 丙 丁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问题(6分)日暮倚杖水边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

30、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2分)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22、名句名篇默写(10分)古人作词善于叠用名词形成多重意象构成意境,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中的“枯 藤老树昏鸦,",柳永的雨霖铃中的默写出孔子认为不应攻打颛臾的原因的句子。,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问君西游何时还? 。但见悲鸟号古木, 。春花秋月何时了? 。小楼昨夜又东风,。23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 (2分)奥林匹亚的废墟之美,究竟属于哪种美呢?

31、因而残垣断壁失去部分的构图,也就容易让人通过想象获得。也许废墟和残垣断壁本身就是美,这种美与其整体建筑结构左右对称有关。不论是帕台农神庙还是厄瑞克特翁庙, 我们推想它失去的部分时,不是依据实 感,而是依据这种想象。我们的感动,就是看到残缺美的感动。这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24 .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4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进行修改(4分)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 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我在上中学 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 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表

32、示感谢。(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25.从下面这则关于四川大地震的新闻材料中提炼一个论点,并概括出一个能证 明论点的事实论据。(5分)听到乐刘会的呼救声,救援人员闻讯赶到。此时乐刘会压在废墟中已近70个小时,援救过程中她断断续续告诉记者:“被困时,我没有掉过一滴眼泪。”“我等着你们来救我,我相信你们会来救我。”“我听到外面有人在说话,我就不停地喊救命”“没有(你们的)声音,我就不喊了。我要节省力气。”“我坚持着。我现在还活着,我很高兴。”“我希望大家不要为我担心,我在里面会自己保护自己的。”在废墟中,她告诉其他被埋的同事:“一定要坚持,肯定会有人来

33、救我们。”正 是靠着坚定的信心,她熬过了漫长的时间。5月15日 下午4点,被埋72个小时后,乐刘会终于获救。当奥运会担架上的 乐刘会看到妈妈时,她再也忍不住了,放声痛哭。论点:(不超过 10个字)(2分)论据: (不超过 50 个字)(3 分)26、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注意】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34、。不得抄袭。模拟 1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基础知识:(共30 分,每小题3 分)1、A (B、裔 y i 易ij t i ; C、煞 sh 6 纤 qi a n; D、踣 b6 塞 s6 )2、C (A、爱戴 迫不及待 B、无济于事D 、耗费)3、A ( B、«»改为C、你好吗,格斯拉先生? D第一个?改为,)4、 C5、 D ( A、 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用于贬义。B、 腾蛟起凤:形容文章华美C、开堂入室:比喻人的学问和技艺深得世传,造诣精深。)6、C (A、前后不对应B、成分残缺D、缩短不能用“一倍”)7、C (前文说“对科学研究人员最尊重”,“最”字就

35、要在数字上显出来,“25. 4%'可能不足,可排除A Q从下文看,下一句是个转折复句,与之照应。 希望自己孩子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比例,只能下降,不可能上升,故选C。 )8、C (不应延长 )9、C (其险也/若此)10、A (屈原的作品不包括楚辞。)二、文言文阅读(20分)(一)略(二)13、D善:修治。14、D介词对于。15、分析: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其一,对" 道 "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 “进乎技矣”)。 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 “技” 上,而是探求“道”- 解牛的规律- 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 “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16、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