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马高级中学12-13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地理._第1页
江苏新马高级中学12-13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地理._第2页
江苏新马高级中学12-13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地理._第3页
江苏新马高级中学12-13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地理._第4页
江苏新马高级中学12-13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地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苏新马高级中学12-13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 一地理、选择题图7为我国二条东北一西南走向山脉,读图回答问题。H7I:i图71.山脉东西两侧的地形区分别是()A.华北平原黄土高原B.东北平原内家古咼原C.内家古咼原东北平原D.黄土高原华北平原2. 山脉东西两侧地形区的主要地理事物分布的说正确的是()A. 闽江水系,长江水系B .种植业,畜牧业 C .落叶林,针叶林 D .冬小麦,谷子读图,回答下列各题。3. 当地时间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海啸,造成了沿岸国家和地区极其 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次海啸发生的原因是A. 风暴吹动B .地震引起C .火山引发D .滑坡诱发4.

2、 海啸灾害按孕灾环境划分属于A. 地质灾害B .气象灾害C .水文灾害D .生物灾害图3为“我国规划中的粤赣运河漫画”,回答问题。粤赣运河漫画浙豔运河5. 规划中的粤赣运河A. 连接长江流域的赣江和珠江流域的北江B. 可发展航运、养殖等,有百利无一害C. 穿越武夷山脉,有利于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D. 占用沿线大量的土地,延缓当地经济的发展6. 近年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的主要原因是A. 产业转移导致政策优势明显下降B. 南岭阻隔,经济腹地较小C. 土地、劳动力价格上涨D. 环境问题严重读图,完成问题。XTT2220187在图中的两幅海水等温线图中,虚线表示洋流,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3、是暖流,位于南半球B. 是暖流,位于北半球C. 均向北D. 位于大陆东岸,位于大陆西岸8.如果洋流在大西洋中,有可能是A. 本格拉寒流 B.西澳大利亚寒流 C.巴西暖流 D.北大西洋暖流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经纬网图”。读图完成题。9 .该地区西部有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关该地理分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 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旱地耕作区、水田耕作区的分界线B. 亚热带、暖温带和常绿林、落叶林分界线C. 季风区、非季风区和半湿润区、半干旱区的分界线D. 第一、二阶梯和农耕区、牧区的分界线10. 有关该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 该地区河流一年有两个汛期B .该地区河流冬季没有结冰期C. 该地区河

4、流都有凌汛D.应继续大面积开垦、发展粮食种植业下图中四地是沿30°纬线的4条河流的入海口附近,读图后回答问题男T丄20°90° 11. 四条河流中,流程最长的是A. B . C . D .12. 河口附近地区气候相似的配对,正确的是A. 与 B.与C .与 D .与13. 关于四条河流河口处的叙述正确的是A. 河河口处因寒暧流交汇形成大渔场B.河河口盛产棉花C.河河口潮汐现象世界闻名,潮差巨大D .河河口附近石油资源丰富图中甲、乙、丙、丁代表不同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读图完成问题。W J W 20100死亡率呀J14. 下列符合非洲人口增长模式的是A.甲 B .乙

5、C .丙D .丁15. 符合甲模式类型的国家一般具有的特点是A.经济发展水平低B .老龄化人口比重小C.科技水平高D.城市化速度快读“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Q两区域的等高线图”,回答:16引起图示区域植被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的变化 B.经度位置的变化C.海拔高度的变化 D.海陆位置的变化17. 图中P处的地貌名称是A.河漫滩B.冲积扇C.三角洲D.侵蚀平原18. P处堆积作用最显著的月份是A.1 月 B.3 月 C.7 月 D.10 月19. 按照“地势平坦、取水方便、无水患洪灾之地建立聚落”的原则,在Q地聚落选址的最 佳位置是A.甲B.乙C.丙D. 丁20. 读图,下列

6、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甲1rA4卜>、 1iA丙;11TA. 图中丙为岩浆B. 图中A的含义是重熔再生作用C. 图中乙可能为沉积岩D. 图中D的含义是上升冷却凝结 读图,回答问题。21. 图中处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因素主要是()A.水源B.地形C.光照D. 土壤22 图中所在地区纬度大致相同,但地理环境差异显著,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水源B.海陆位置 C.地形 D. 土壤23由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推断所在的省区,开发潜力巨大的能源有()A.太阳能、水能 B.风能、石油 C.太阳能、石油 D.水能、天然气24 图中所在林区比东北林区树种更为丰富,其根本原因是该地()A. 年降水量大、

7、气温高B. 光照和热量条件好C. 纬度低、相对高差大D. 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读“海陆分布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某大洋,据图判断题。25 若处附近有世界性大渔场,在此交汇的洋流是A. 北太平洋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B. 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C. 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D. 北赤道暖流与加利福尼亚寒流26 若阴影部分是太平洋,其沿岸地区 的气候类型正确的是A地沿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B. 地沿岸气候为地中海气候C. 地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D. 地沿岸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该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9J1大巴二異27. 图中A C D分别代表的是A. 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B. 地面长

8、波辐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C. 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长波辐射D. 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28. 一般阴天比晴天的气温日较差小,原因是A.阴天云量多,可以大量的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B. 阴天云量多,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多,晚上大气逆辐射强C. 晴天空气比较稀薄,白天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少温度低D. 晴天空气比较稀薄,大气逆辐射比较强白天温度就比较高,晚上散失的多该图为我国江淮地区某城市某月5日10时至6日10时的气温变化曲线,据此回答问题。29该市风力变化最大的时段可能是A.5 日 16:00 19:00 B. 5 日 20:00 23:00C. 6 日 2: 00 5: 00

9、D. 6 日 6:00 9:0030 图示时间内,该市的天气可能为A.晴天B.雨雪C.寒潮D.雨天二、判断题31 陆路交通的发展导致了“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衰落32.城市中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33 地球上只有在春秋分日的时候昼半球和夜半球的范围大致相等。()34. 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不同,城市空间结构不同35. 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形式是绿化用地。36.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37城市的等级越高,其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38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全球气候变暖39 .地壳和地幔构成地球岩石圈。40 当地球运行到近日点附近时,公转的角速度和线

10、速度都较慢。()三、综合题41 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1) 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基础是,条件是,目的是(2 )在该复合系统中,最核心的因素是 ,原因是。所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变革 。(3 )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可持续发展,势必出现的后果是 。(4)下列人类活动不符合环境道德的是()A. 垃圾归类,回收利用B. 过量开采地下水C. 建立“树木银行”D. 保护自然,万物共存(5 )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它不仅包括公众积极参加有关的 行动或项目,更重要的是人们要改变自己的态度与习惯。你认为中学生能为可持续发展做哪些事情

11、?42.下面为A、B两国“人口金字塔”图,回答下列问题。(1) 儿童占有较高比重的是 国,老人占有较高比重的是 国。(2) 若按现有趋势发展,20年后,A国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B国面临的问题有:,(3) 请你为两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A 国:, 。B 国:43.读图(图中ABC为昏线,且与极圈相切),回答下列问题。(10分)乙(1)此时为月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3分)(2)此时,北京时间为时。(2分)(3)此时,经线和 经线将全球划分为两个日期。新旧日期范围之比为。( 3 分)在乙图上完成日照图。(画出晨昏线,用斜线表示夜半球 )(2分)44.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2、。(14分)(1)自然景观从TTT的变化是以 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2 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同纬度的为草原带,为荒漠带,这种更替反映了自然带的 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差异是以 为基础产生的,产生的原因是(3)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近似于 (A :tt;B:tt,填A或B)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1B£ A3. B4. C5. A.C7. A& AC10, AIL A12, A13. D14C15. C16. C17. B18. C19B20. D21. A22. C23. A24. C25. C26. C27. A28. B29. B30. D31正确32错33错误34.对35错36.正确37错38. 错39. 错40. 错误41.(1) 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多屢(2) 人 人管理、调控各个系絆 人类行河方式(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3) 坏境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失调,经济发展不能拎久B(5)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纟乱门圾刃类回收利巴;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将旧衣 服、玩具、书藉捐赠给需要的人,以节俭为荣;爱护花木,关爱绿地;拒負野生动物,关注 社会,关注生活向家人、亲戚富借环保知识锌.42.(1) A、B(2) 人口增长太快,人口总量过多;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