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重点详解_第1页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重点详解_第2页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重点详解_第3页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重点详解_第4页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重点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重点详解(最终版)第一章夏商法律制度夏代法典:“禹开广,夏代法律的总称,中国最早的奴隶制法.?左传昭公六年?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可能是启及其后继者根据氏族晚期习俗陆续改造、积累的习惯法,以禹为名表示对夏族杰出祖先和开国之君的崇敬. 罪名制度:昏、墨、贼,杀:昏、墨、贼是夏朝的三种罪名,杀是刑名.“己恶而掠美为 昏;“贪以败官为 墨;“杀人不忌为 贼.自己有了罪而掠取别人的美名是昏;贪婪而败坏责任是墨;杀人而没有顾忌是贼.可见,昏、墨、贼是三种罪名.犯此三罪者,依照夏朝法律要处以死刑. 监狱 (P28)据?竹书纪年?载:“夏帝芬三十六年作 圜土 ;.从此夏朝有了正式

2、的监狱.圜土:夏、商、西周监狱的名称.监牢的形象名称,在地下挖圆形的土牢或在地上围起圆形土墙,以监禁罪犯,预防其逃跑.?史记夏本纪?载,夏桀曾将商汤“囚之夏台,那么夏台可以说是夏朝中央监狱的名称.据说夏在都城阳翟“均(钧)台还设有中央直辖的监狱.商代 法典(P30):?汤开»是商代成文刑书,也是商代法律的总称.?左传昭公六年?说:“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并非汤所制定,而是后人为纪念先祖以其名命之.它是因乱政而作,主要是关于如何镇压奴隶和平民对抗的规定. 刑罚制度 (P31)从?荀子正名?“刑名从商的说法来看,商代的刑罚制度似乎已形成体系,并且直接影响到后世.根据文献记载,这一刑罚体

3、系以五刑制度为主,包括墨、鼻心刖、宫、大辟等刑名.(一)大辟:(1)戮(2)炮烙:强迫人在烧红的铜格上赤足行走.(3)酿:把犯罪者捣成肉酱.(4)脯:把犯罪者晒成肉干.(5)剿殄:把犯罪者本人及其后代都杀掉.(6)剖心、剔到(二)肉刑:(1)墨开k在犯罪者的面部或额上刺刻后,涂以墨色.(2)鼻IJ开(J:割掉鼻子的刑罚.(3)非I开IJ:也叫刖刑,就是断足的刑罚.还有说是膑刑,挖去能骨.(4)宫开IJ:割掉男子的生殖器,破坏女子的生殖机能.(三)徒刑:也叫胥靡,就是把犯人用绳子系在一起,让他们去从事筑路的劳动.(四)流刑:又叫做“放,就是把罪犯迁到遥远的地方去.第二章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重点】

4、法制指导思想 P36- P38一“以德配天:只有有德者才能得到上天的保佑,解释武王灭商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二“敬天保民,反映出神权法思想的衰落,也从侧面反映了劳动人民力量的强大.进步:它解释了周灭商的原因和周的统治权的来源.除强调天命外,对统治者提出了德的要求,从此建立了新型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天人关系,取代了夏商时代的天命观.它意味着神权法的动摇,在一定程度上熟悉到了劳动人民对抗力量的强大.“以德配天是统治模式的重大转折,是中国政治理念与政治法律思想的重大进步,并 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三“明德慎罚“明德:第一,要求统治者有德行修养;第二,施“德政;第三,行“德教.“慎罚:指在适用法律与实施

5、刑罚时,应该审慎和宽缓.明德慎罚就是强调要将教化和刑罚结合起来.崇尚德政,提倡德教,谨慎地使用刑罚.评价:西周“明德慎罚思想,奠定了中华法系治国的根本的理念.解决了为什么商汤可以伐桀、武王可以代商的理论问题,为西周社会的开展确定了根本 的方向.形成了西周时期各种具体法律制度和“礼、“开广结合的宏观法制特色. 这种宣扬德治、先教后刑、刚柔相济、德刑并用的法律思想的形成与实践,标志着西周统治者运用政治法律制度进行统治的手段已日趋成熟,是我国古代政治法律思想史上的重大进步.西周初期统治的根本政治和根本的治国方针.它标志着神权思想衰落,民众的地位上升,为后世民本思想的兴起提供了根底.这一思想确实立,为

6、后世“德主刑辅法律思想的产生和开展,为“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根底.德教的内容:礼治.核心:“亲亲、“尊尊“亲亲、“尊尊,即亲其亲者,尊其尊者.“亲亲,是处理家族亲属血缘关系的准那么,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样才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亲亲父为首.父家长是家庭和家族的核心.“尊尊,是处理君臣上下尊卑贵贱政治关系的准那么,要求下级贵族必须忠于上级贵族,奴隶和平民必须服从奴隶主的统治.尊尊君为首,君主是天下的中央.“亲亲原那么与“尊尊原那么相比,“尊尊原那么的政治关系是第一位的,即“不以亲亲害尊尊.如何理解西周法制指导思想形成的原因1 .历史原因:西周代商而取天下,要解决的首要问

7、题是做出周取代商的合理解释,即要解 决王朝权力、权威来源合法性的问题.2 .对商重神权的反思:比较商代重神权的指导思想,西周将“人的地位提升.在“天命 在王的根底上,西周要求王要敬重天,以天命来保民;王要有德行,将德落实在国家的各 种活动中.3 .周鉴于殷商残剥诸侯,导致众叛亲离的教训,推广宗法制,将“亲亲 、“尊尊上升到 国家政治、法制原那么的高度. 法律形式 P40P411、周礼:周礼实际上已作为一种积极标准调整着西周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 刑事、民事、行政以及司法等方面,因此,周礼是西周时期法律标准的重要形式之一.2-九刑一一制定成文刑书(1)?左传昭公六年?:“周有乱政,而作

8、九刑.(2)九刑有两种含意:一、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鼻IJ、刖、宫、大辟、流、赎、鞭、扑;二、?九刑?是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3、吕刑(又称为“甫刑):是一部刑事法律标准和刑事诉讼法性质的法律文献,主要是有 关刑法和赎刑的规定.从?吕刑?的内容看,其根本精神在于阐发周初法制的指导思想,特 别是对“明德慎刑思想的阐发,可以说是西周法制经验富有理论色彩的总结.4、遗训殷彝:遗训:是指由先王发布的誓命,其中也包括长期以来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某些习惯.殷彝:指商代法律规定有利于周朝统治的那些内容.5、誓,即誓词,指周王或诸侯于战前对臣下发布的军令.在以誓作为形式的王命中,被讨 伐之罪,即成为刑法

9、的罪名;被宣布的处分,便成为刑罚的种类和惩罚的手段.6、诰,即统治者关于施政的训令.7、命,是周王针对具体事务临时向行政机关发布的命令. 礼、刑的关系【论述题】(P45-P46)1、目的相同:礼、刑相辅相成,共同效劳于奴隶主阶级的专政,维护社会秩序,统治秩序.礼和刑是西周法的两个根本方面,两者相互相成,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社会完整的社会法律体系.礼和刑的表现形式不同, 但共同效劳于奴隶主阶级的专政.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调整社会关系,标准人们生活.“出礼那么入刑.西周时期对各种罪行、恶行的断定,主要是依据“礼的精神原那么和具 体礼仪标准;礼的社会约束力与道德约束力,必须依靠刑的强制力保证实施

10、.2、地位有别:礼主刑辅,礼是纲,刑是目.礼和刑在西周法中不是并列的,而是有主次之 分、本用之别的.礼是法的根底和渊源,是法的指导原那么,是中央是灵魂.礼指导刑的具体运用,是定罪量刑的原那么和依据.刑是辅助手段,表达礼的精神,受礼的制约,是保证礼实施的国家强制力3、礼与刑各有侧重(1)从标准的内容来看,周礼不仅仅局限于法,它还包括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以及评价国家施政成败得失,人们言行的是非功过等问题的思想原那么(2)从社会功能、作用来看,礼是积极的正面标准,刑那么是消极的制裁,礼“禁恶于未然, 而刑“禁恶于已然.(3)从实施上来看,礼主要是通过舆论、教化发挥作用,严重违反礼的才施以刑罚,刑是通

11、过各种刑罚的实施来惩戒犯罪.并且西周时期奉行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一法制原那么.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P46)(一)礼不下庶人:首先,制定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调整社会的宗法等级秩序,不同的社会关系使用不同的礼进行调整,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适用不同等级的礼,各级贵族享有的礼,庶民百姓不得享用.其次,各级贵族的活动主要靠礼进行标准,而庶人之类的普通民众那么用刑罚来威慑.作为统治阶级特权的“礼遇,庶人百姓不得享有或无从享有.但作为禁忌用的“礼,无论是贵族与平民、百姓,一律具有约束力,如违礼那么入于刑.(二)刑不上大夫大夫以上贵族犯罪不适用一般刑罚,而并非一律不使用刑罚.首先,刑罚的制定主要不是针

12、对大夫以上各级贵族,而是为了防范庶人以下的平民百姓 其次,强调贵族官僚在适用刑罚上的特权,不同社会等级的人实行同罪异罚,如“肉刑不上 大夫,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等等.官僚贵族犯重罪同样要加以惩罚,特别是对那些“犯上 作乱者,更是严加惩罚. 主要刑法原那么 P50- P521、老幼犯罪减免刑罚原那么:意即7岁以下,80岁、90岁以上的人犯罪,不处以刑罚.评价:这一恤刑原那么与这些人行为责任水平较差有关,但也是“明德慎罚思想和亲亲礼制原那么在刑罚定罪量刑方面的表达.减免老幼刑罚的做法,后世得以继承发扬.这一原那么确实立标志着我国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原那么已初步确立.2、区分成心非着与过失着、惯犯惟

13、终与偶犯非终原那么.评价:是西周慎刑思想的一种表现.西周在定罪量刑时注重对犯罪者的主观动机等方面的考虑,对不同情节的犯罪行为实行区别对待, 是刑罚适用原那么的重大开展, 说明西周刑法理论 到达较高水平.一方面,对后世刑罚适用原那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另一方面,对后世以心 论罪、主观定罪也有不好的影响.3、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原那么:对有疑义或争议的案件,采取从轻处分或赦免罪责的处 理.评价:表达了不杀无辜,谨慎用刑的思想,是明德慎罚思想的表现.类似于现代无罪推定的观念.不过根本只对奴隶主贵族适用,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4、宽严适中原那么:在定罪量刑问题上强调“中道、“中罚、“中正,即要求宽严适

14、中, 符合正道.强调适用刑罚不可畸轻畸重.5、刑罚世轻世重原那么:即所谓的“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刑 罚手段的运用根据时代、形势的变化和地域环境的差异,要以形势而定,要视治安状况的优劣而分别实施.其适用须有节度,不能一味的使用重刑手段.评价:注重刑罚适用中的实效;尚无罪刑法定原那么的存在.说明西周统治阶层颇有政治智慧,已经深谙统治之术.在公元前11世纪,就能够总结出这样的法律理论,说明西周的社会文明已经到达了相当高的程度.对后世各封建帝王用法用刑影响很大,特别是“重典治乱世的做法,更是常常被封建帝王作为实施严刑峻法的理论依据.6、同罪异罚原那么:是一种等级特权制度,指不

15、同身份等级的人犯同样罪行,承担的法律 责任不同,适用的处分结果有别.7、罪不相及原那么 买卖契约P55:西周时期,买卖的成立要有契约,通过官方设在市场中的治理人员一“质人,来成立“质剂.买卖奴隶、牛马使用较长的契券,称“质;买卖兵器、珍异之物使用较短的契券,称“齐J .“质剂由官方制作,说明官方已对市场交易进行干预. 借贷契约P55:借贷关系的成立也要有契约,称作“ 傅别.“傅即债券,债券一分 为二称“别,债权人执左券,债务人持右券.债务纠纷,需以债券为凭. 婚姻制度【重点】P55P571、婚姻成立的原那么:一夫一妻多妾制:西周婚姻实行形式上的一夫一妻制,嫡妻只许有一个,这主要是为了维护宗法制

16、度下嫡长子继承宗桃ti g承继先代和权位的原那么.西周的媒氏是婚姻治理机关.2、婚姻的成立婚姻成立的要件:1父母之命;2媒妁之言;3到达结婚年龄:“冠礼、 “及笄.焙姻成立的限制:1同姓不焙:实行“同姓不焙,其一,“同姓不焙,恶其不殖也.其二,“娶 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附远厚别:这是西周同姓不焙原那么的扩大.附远指通 过联姻与血缘关系远的异姓贵族建立姻亲关系;厚别指严禁同宗通蜡,以免紊 乱纲常2丧期内3-焙姻的缔结程序一一六礼:西周缔结蜡姻的六道程序,即纳采男家请媒人 向女方提亲、问名女方容许议焙后男方请媒人问女子生辰八字、纳吉卜得桔兆后即与女家订蜡、纳征男方送聘礼、请期商定焙期、亲迎迎娶 女

17、子4、焙姻的解除解除焙姻的条件:“七去是“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 恶疾,去;口多言,去;盗窃,去.解除焙姻的限制:“三不去的规定,即“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评价:是宗法制度下夫权专制的典型反映,是维护夫权和男尊女卑的制度的; 对稳定蜡姻家庭关系、维护礼制具有积极意义;西周蜡姻立法的原那么和制度多 为后世法律所继承和采用,成为中国传统法律的重要组成局部.民事和刑事案件的区分P59西周时期,以罪名相告称作“狱,类似刑事诉讼.以财货相告称作“讼,类似民事诉 讼.刑事、民事案件性质不同,审理的程序方法也就不同:(1) “以两剂禁民狱,就是刑事案件

18、,必须有原告的诉状和被告的口供,才能进行审理以 至结案.“剂即刑事诉讼中的诉状.(2) “以两造禁民讼,就是民事案件,不一定需要先呈递诉状,只需要原告被告两造当事人到庭,就可以审理结案.民事诉讼中的诉状叫“傅别.五听P60:司法机关受理案件后,一般使用“五听之类的审讯方式获取口供,即“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是“辞听,“观其出言,不直那么烦;二是“色听,“观其颜色,不直那么赧然;三是“气听,“观其气息,不直那么喘;四是“耳听,“观其听聆,不直那么惑;五是“目听,“观其眸子,不直那么脐然.评价:这种察言观色的审讯方式,是古人运用犯罪心理分析的一种经验总结.与夏商时期的“天罚、“神判相比,无疑是一

19、个历史进步.但是,完全依赖主观上的自由心证,那么难免出现冤假错案.“五听制度作为审理案件的方式,被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春秋公布成文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重点】一背景P62P63春秋时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1、生产力的开展,井田制的破坏,阶级关系的变动.2、郡县制取代分封制3、礼制的衰落,法治的萌芽二内容 P64P651、“铸刑书和“造竹刑郑国1铸刑书: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把当时所使用的刑书的内容,铸在 鼎上.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公布成文法.2 “竹开广:公元前501年,郑国大夫邓析私造刑书,写于竹简,称“竹开 o 在竹刑中,他明确反对礼治,提

20、倡“事断于法,主张实行法治.2、“铸刑鼎晋国:公元前513年,晋国大臣赵鞅、荀寅将范宣子执政时修 定的刑书铸于鼎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遭到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剧烈反对.3、常法晋国:鲁文公六年621年,晋国执政赵盾制定常法.4、仆区法楚国:楚文王作?仆区法?.仆,隐也;区,匿也.是不准隐匿逃 亡奴隶,严禁奴隶逃亡的法律.?仆区法?还规定不准隐匿盗窃来的赃物,否那么 与盗窃同罪.可见,?仆区法?犹如近世的窝藏法.5、其门法楚国:楚庄王作?其门法?.其门,也叫雉门,是楚国的宫门之一.?其门法?规定,诸侯、大夫、公子入朝时,所乘之车不得进入宫门,以保证 国王平安.三意义 P65:公布成文

21、法对于推动春秋战国社会、政治经济改革,促进封建法制的形成,产 生了重要影响.首先,是新兴地主阶级夺权斗争所取得的一项主要成果,是法制改革的一次重大胜利,也是春秋时期社会深刻变化的反映.其次,成文法的公布是对传统的法律观念、法律制度以及社会秩序的一种否认, 打破了 “刑不可知,那么威不可测的信条,标志着罪刑擅断思想的动摇和法治 思想的出现,是我国古代法制史上的重大进步.再次,打破了 “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标 志着奴隶制的瓦解,在客观上为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条件,为各种新 型的社会关系的产生和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最后,为战国及其以后封建法律的开展与完善积累了经

22、验战国?法经?P68P70:战国时期,魏文侯相李悝集其他诸侯国立法之大成,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封建法典,名为?法经?.?法经?以“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作为指导思想,首重对盗贼的惩罚、追捕、囚禁,以杂法将法网严密化,又以具法规定量刑的通例.?法经?诸法合体,在编纂体例上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一根本指导思想:“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二篇目及内容的逻辑联系:1篇目:从整体上看,是一部“诸法合一而以刑为主的法典,由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组成.三体例开创了我国封建法典编纂的新体例.?法经?改刑为法,使法与刑别离.它首先开列罪名,然后规定刑罚,开创了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法典编纂体例.

23、分那么在前,总那么在后;法义重要的在前,不重要的犯罪规定在后; 实体性在前,程序法在后.四内容:规定侵犯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各种主要罪名及刑罚,维护封建专制政权, 保护地主的私有财产,贯彻了法家“轻罪重刑的法治理论.(五)本质:?法经?以保护封建私有财产为首要任务,主张对劳动人民的对抗给予残酷的镇压,带有强烈的阶级性?法经?是维护和稳固封建政权的工具.维护封建等级制(六)历史地位:是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战国时期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稳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根本原那么和体系:?法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它的体例与内容为

24、后世借鉴开展,为中国成文法传统的形成奠定了根底.商鞅变法 (P70 P71): “商鞅变法 是战国时期最为成功的一次社会变革,是中国封 建社会初期的一次极为深刻的社会革命.秦孝公时,商鞅携?法经?入秦,在秦国先后主持了两次变法.第一次是公元前359年,第二次是公元前 350年,史称“商鞅变法.商鞅把法家学派的思想主张与秦国的“富 国强兵的目标结合起来,以法律法令作为根本手段,把各项改革举措贯彻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领域,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 第一次变法:公元前 359年 1、连坐;2、奖励告奸;3、奖励军功,取消世卿世禄制及一切特权; 4、禁止私斗;5、奖励农业生产,重农抑商;6、小家庭

25、政策:分户令.第二次变法:公元前 350年1、废除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2、废除奴隶社会的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3、统一度量衡制度.评价:1、从法律角度看(1)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法,是春秋中后期对法律标准的总称,由夏、商、周时期的法律称为“刑开展而来, 取“平之如水的“法来代替“有等差的“刑,有历史的进步性.但随着封建法律的不断开展、完善和法制建设经验进一步积累,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法的公平性,而要求把法律的普遍性、公开性、必行性、统一性提到更高的位置上来.因此,商鞅“改法为律.具有“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改法为律,说明了立法技术的进步.强调法律的普遍适

26、用和贯彻执行,是在法律观念上 的一大进步,对于秦国法制的统一和开展具有积极意义.从此以后,中国古代的根本法典大都以“律为名.(2)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国强兵的举措;奖励耕织;鼓励开展小农经济,扩大户赋的来源;奖励军功(3)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的特权;商鞅变法之初便废除了 “井田制,削弱了旧贵族在经济上的优势.在政治上,商鞅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实行按军功授爵.取消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剥夺了各级贵族垄断地方政权的特权.(4)全面贯彻法家学派“以法治国、“明法重刑等主张.2、从政治上看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活动中最彻底、成效最显著的一次.一方面清理了旧贵族的政治经济势力,另一方面稳固了新兴

27、地主阶级的经济根底和政治统治,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首的强国,为后来秦统一天下奠定了根底.3、从法制改革上看商鞅变法以?法经?为蓝本制定的秦律,对于秦法制的统一和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秦汉以 后的封建法典大都以“律为名.在法律上确立了中央集权制,为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奠定了根底.第四章 秦代的法律制度【重点】法制指导思想1、法令由一统:它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全国都要实行统一的法律令,二是指秦朝的皇帝 拥有最高立法权,君主在法律实施方面拥有绝对权威.2、缘法而治,事皆决于法:法即罚.它是指秦朝将刑罚处分作为治理国家和社会主要手段,以法律作为判断是非曲直、决定行止赏罚的惟一标准.凡

28、事“皆有法式.3、以刑杀为威:弃礼任法,峻法严刑.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法网严密;二是严刑重罚;三 是滥施刑罚. 法律形式 (P72-P74)1、律:律是国家正式制定、公布的成文法,是秦朝最主要的法律形式.2、廷行事:指法廷已行之事,即司法机关的判例.“廷行事在秦代司法实践中已成为一种判案的依据.其与法律具有同等效力.3、法律答问:指秦朝国家官吏统一用问答形式对秦律的条文、术语以及律文意图、诉讼程序所做的解释.这种解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刑罚 (P76-P77)(1)死刑,是剥夺罪犯生命的极刑.秦朝死刑又分为戮刑、磔刑、弃市、腰斩、枭首、具五刑、族刑等多种,执行方式极为残酷.定杀.就是活着投入水中使

29、其淹死的一种刑罚.定杀是对特定犯罪人适用的刑罚,即专门对患有麻风病的犯罪者使用.(2)肉刑,又称身体刑,是残人肢体的刑罚.既包括传统的奴隶制肉刑繇、鼻心斩左右趾、宫,还包括以竹木棍捶击人身体的笞刑.(3)徒刑,即剥夺罪犯人身自由,强制服劳役的刑罚.秦朝的徒刑有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妾、司寇、候、罚作、复作.城旦、舂:男犯为城旦,主要罚服筑城等苦役;女犯为舂,主要罚服舂米等杂役.鬼薪、白粲:男犯为鬼薪,主要罚为宗庙砍柴采薪供祭祀等活动使用;女犯为白粲,主要罚为宗庙择拣精米供祭祀等活动使用.隶臣、妾:将男女罪犯或家属罚作官府奴婢,为国家服各种劳役或杂役.司寇、作如司寇:强制犯人赴边地服役,并伺察寇

30、盗,防御外敌.罚作、复作:到遥远地区戍边或服劳役;到官府中服劳役.侯:强制犯人在边地充当斥候,担任警戒,侦察伺望敌情(4)耻辱刑,带有羞耻侮辱性质的刑罚,剃去罪犯的鬓毛、胡须或头发,以异于常人.秦朝的耻辱刑有髡刑、耐刑或完刑,耻辱刑常作为徒刑的附加刑适用.(5)流放刑,类似于后世流刑的迁与谪, 强迫罪犯迁徙到遥远地区或新开辟地区从事苦役. 适用迁刑时,罪犯的家属必须随同迁徙. 迁刑具有后世流刑的性质,但较流刑为轻.主要有 迁、徙、谪等刑名.(6)身份刑,包括收刑和废刑.收刑是将一般平民籍没为官奴婢,废刑是剥夺为官吏资格 的刑罚.(7)财产刑,主要是赞刑,强令犯罪人交纳财物、金钱或无偿服劳役.赎

31、刑是通过交纳一定财物或服劳役,而赎免其他刑罚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刑罚,却具有财产惩罚的性质.没,即没收罪犯财产充入官府.(8)株连刑,主要包括族刑和“收.收就是对犯人的家属没收为官奴隶. 罪名 (P74-P76):投书、逋事、乏徭、见知不举、通行饮食.投书:投递匿名信者,依法拘捕,审讯定罪.逋事、乏徭:“逋事是应服徭役并已得到通知而没有去报到;“乏徭是指已经到达服役地点而又逃跑.通行饮食:为起义农民通情报、当向导、供给饮食. 具五刑 (P76):对受刑者先施以繇面,剿鼻,斩左右趾等肉刑,再用笞杖将其决死,然后枭其首并将其尸骨剁成肉酱示众.对有诽谤谩骂行为者,还要割舌头.(即?汉

32、书,刑法志?所说:“当夷三族者,皆先繇,鼻L斩左右趾,笞杀之,袅其首,范其骨肉于市.其诽 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 最高司法机关 (P88):中央常设司法机关,秦朝中央设置廷尉,为最高常设司法机关.其长官亦称廷尉,属九卿之一.其责任:一是负责“诏狱,即负责审理皇帝交办的案件;二是负责审办各地移送上报的疑难案件,或复审各郡的重大案件.重大案件须经皇帝裁决, 才能定案.皇帝实际掌握着最高司法权. “公室告与“非公室告(P89)根据诉讼案件的性质,将自诉的案件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室告 ,指控告诉讼非本家庭成 员间的盗窃,杀人,伤害等“公室犯罪行为的案件.对此类案件,司法机关必须受理,并

33、依法定罪量刑.另一类是“非公室告 ,指控告本家庭内部成员间的“非公室犯罪或“家 罪行为的案件.如子女盗窃自家财产,家长刑杀伤害子女奴妾等等.对此类案件,司法机 关不予受理.如当事人仍坚持控告,那么告者有罪.以维护封建尊卑关系和主奴关系.第五章汉代的法律制度【重点】 汉初法制指导思想的变化(P94-P96)(1)汉初至文景时期:轻徭薄赋,约法省刑,无为而治.(2)汉武帝以后:“礼法并用、德主刑辅 董仲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经过董仲舒的理论阐释和附会,它上升为封建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首倡春秋决狱;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应用到刑罚执行上,就是“秋冬行刑制度. 汉律六十篇【名词

34、解释】(P96P97)?九章律?:西汉政权正式建立后,命丞相萧何参照秦律制定汉律.萧何在秦六律的根底 上增加户律、兴律、厩律三章,合为九章,称“九章律.?九章律?是汉朝的一部重要法典, 以刑为主的综合性法典是整个汉律的核心和主干局部.?傍章?:是关于朝觐等礼仪方面的法律规定.是汉初的叔孙通负责制定,共 18篇.?越宫律?:是关于宫廷警卫方面的法律规定.是汉武帝在位时任廷尉的张汤所制定,共27篇?朝律?:是关于诸侯百官朝会制度方面的法律规定.是汉武帝在位时任中大夫的赵禹制 定,共6篇汉律六十篇是汉初高祖与武帝两代制定的, 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两汉时代沿用 近四百年的根本法规. 在此期间

35、的其他立法活动, 大都是汉律六十篇的补充. 汉律六十篇是 汉律的主体和根底. 约法三章【名词解释】P96: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宣布废秦苛法与百姓“约法三章:“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比P98:即比照援引具有法律效力的典型判例或断案成例.汉朝称“ 决事比,即 律无正条规定者,比附已决事例进行判断 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 【重点】P101P102改革的起因:缝萦上书景帝即位元年公元前156年至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曾两次下诏减少笞数, 第一次是笞五百减为三百,笞三百减为二百.第二次

36、是笞三百减为二百,笞二百 减为一百.?笨令?:笞杖即第长5尺,宽1寸,末端宽半寸,以竹板制成,须削平竹节, 笞打部位为臀部,行刑过程中不得更换行刑人.意义:进一步废除了奴隶制法制的剩余,根本上废除了伤害犯人肢体的肉刑.适应了社会生产的要求,符合历史开展潮流,表达了刑罚的人道主义精神;为 后来封建的“五刑制奠定了根底,是我国古代刑罚史上的一大进步.刑罚体系:1、死刑主要有三种:枭首;腰斩;弃市.2、肉刑:宫刑、斩右趾3、笞刑:?第令?4、劳役刑5、徙边:将重刑犯强制迁徙到遥远地区服役,刑期不定,一般不得返回原籍6、禁锢:即终身禁止作官的一种刑罚,类似秦朝废刑.7、赎刑:“女徒顾山刑 罪名 P10

37、2P1061、危害中央集权制的犯罪针对于诸侯阿党附益,事国人过律,非正,出界 .左官,酎金违例罪,僭越,泄露省中语2、危害皇帝平安和权威的犯罪不敬,大不敬,阑入与失阑罪,犯辟罪3、危害君主专制封建统治的犯罪欺谩诋欺诬罔罪,腹诽,左道,矫诏矫制罪,废格诏令,大逆不道,群饮,首匿罪,通 行饮食,见知故纵4、惩罚官员渎职的犯罪沈命罪、见知故纵罪5、违反伦常不孝罪、禽兽行 春秋决狱【重点】P117春秋决狱,是指在审判案件时,如果法律无明文规定,那么以儒家的经义作 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其首倡者为董仲舒,是汉律儒家化的起点.“春秋决狱的要旨是:必须根据案情事实,追究行为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 不

38、免刑责;首恶者从重惩治;主观上无恶念者从轻处理.这里强调审断时应重 视行为人在案情中的主观动机,在着重考察动机的同时,还要依据事实,分清 首犯、从犯和已遂、未遂.在法律繁琐而又不完备的当时及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春秋?经义绝狱不失为司法原那么的开展和审判上的一种积极地补充.但是,如果专以主观动 机判断有罪无罪或罪行轻重,也往往会成为司法官吏主观臆断和陷害无辜的口 实.可见以?春秋?经义绝狱在运作中容易产生流弊,在某种程度上为“擅断 论提供了不实的依据.秋冬行刑 P116P117: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应用到刑罚执行上,就 是“秋冬行刑制度.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

39、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由于这时 “天地始肃,杀气已至,便可“申严百刑,以示所谓“顺天刑诛".秋冬行刑制度,对后 世有着深远影响,唐律规定“立春后不决死刑 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利与弊【论述题】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 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 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 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 量刑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那么.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从总体而言,就是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 使儒家思想成为刑事的、 民事的、婚姻家庭的、行政的、 诉讼的等各

40、个法律部门的根本原那么 和灵魂,也就是说儒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中国法律的儒家化, 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一中国法律儒家化的 历程.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运动由董仲舒等人发起,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两汉时期,这是儒家思想法律化的开始阶段.春秋决狱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开端.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深入阶段.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立法领域,掀起了引经注律的高潮.这样的律文与原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向纵深迈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三是隋唐时期,这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最后完成阶段.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过程,至隋唐已根本完成, 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

41、,被全面地反映在一部作为中国古代法典的代表作一一?唐律疏议?中,?唐律?使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从而也形成了儒法合流的法律体系. 另外,从两汉至隋唐,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是逐步深入到最后 完成的过程.二中国法律儒家化对中国法律的影响由上文可以看出,在中国法律儒家化从开端到开展再到完成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也一步步深入,这种影响是全面的,主要表现为礼法合流、德礼并用、德主刑辅等法律思想确实定,儒家根本法律原那么和具体法律观点的形成,以及儒家思想在法律儒家化过程中对司法实践领域的影响等等,不一而足. 1、儒家法律指导思想确实立.强调德治.2、确立了法律的一些根本原那么,中国法

42、律儒家化过程中,一些儒家思想的精义注入法律中 升华为封建法律的根本原那么,主要有“八议制度、“官当制度,准五服以制罪以及“重罪十条等.3、在“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过程中,儒家根本政治法律思想融入法律之中,逐渐形 成一系列符合儒家思想的具体法律观点.4、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促进了司法队伍的儒家化.春秋决狱这一审判方法的推广,使得大批 具有儒家经义素养的官吏越来越受到重视.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表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概况东汉曹魏曹 魏 律西晋晋律, 泰始律, 张杜律16国北魏 北 魏律西魏大统 式北周大律隋朝开 皇律东魏麟趾 格北齐北齐 律刘蜀南朝吴宋齐永 明律梁陈沿用晋律梁律陈律表二

43、:法典结构、内容的变化与立法技术的进步律名曹魏律229年,陈群、刘邵 等泰始律267年,贾充、杜预 等北齐律564年,封述等篇目1820602 条12949 条结构总那么置于律首刑名刑名、法例名例首次入律内容八议入律准五服以制罪重罪十条八议P128:所谓“八议制度,是法律规定八种官贵人士犯罪不经普通司法程序审判,而应报请皇帝,由皇帝召集亲贵大臣“议其罪,多数时候减免其刑罚的制度.准五服以治罪【名词解释】:“准五服以制罪为晋律首创,是指亲属间的犯罪,依据五等丧服所规定的亲等来定罪量刑,是礼法合流的表达,其目的在于峻礼教之防.1亲属间人身伤害案, 卑犯尊,服制越重亲等越近,刑罚越重,罪责重于常人间

44、伤害. 尊犯卑,服制越重亲等越近,刑罚越轻,罪责轻于常人间伤害.2亲属间财产侵害案,不分尊卑,服制越重亲等越近,刑罚越轻.罪责轻于常人间盗窃.3亲属间奸淫案,不分尊卑,服制越重亲等越近,刑罚越重.罪责重于常人间奸淫. 律、令的明确划分:?晋律?严格区分律、令的界限,提升正律的地位.“律以定罪名、令以存事制. 直诉制度的形成 P138:登闻鼓西晋 什么时候把廷尉改成大理寺:北齐【填空】 P136中央司法机构名称上的变化:由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廷些展到北周的秋官大司寇,最后到乜齐的大理寺. ?北齐律?【重点】:是北朝最具代表性的法典,全律十二篇,条文简约、体例 合理.北齐律合晋律的?刑名?、?法例?为

45、?名例?,置于篇首;又创“重罪十 条列于律中.北齐律完成了自汉代以来我国封建法典由繁至简的变革过程, 隋唐律皆由北齐律开展而来.1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北齐律根本上确立了后世法典的体例与规模.北齐律的12篇篇目,大多被隋唐律继承.全律共九百四十九条,较六十篇的汉律, 十八篇的魏?新律?,二十篇的?晋律?、?北魏律?都大为简省.2进一步改革法典体例,省并篇目.北齐律将晋律之“刑名、“法例.二篇合为“名例,仍置于全律之首,作为“经略罪法之轻重,正加减之等差、“较举上下纲领的总那么,完成了?法经?以后法典总那么的完善过程.自此 直至清朝?大清律例?都是以“名例为首篇.3在内容上锐意创新,推行礼法结合.

46、北齐律确立了 “重罪十条制度, 强化了对封建三纲的维护;形成了杖、鞭、徒、流、死的刑罚制度,为隋唐时 期“五刑的完备奠定了根底.第七章隋唐代法律制度隋代开皇律的成就1 .改革完善法典体例继承?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的立法传统,将其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条进一步精简为十二篇五百条2 .确立封建五刑制度笞刑,自笞十至笞五十亦分五等,每等也相差十下.杖刑,自杖六十至杖一百共分五等,每等相差十杖;徒刑,减轻为一年至三年,每等相差半年,除徒刑所附加的鞭笞;流刑缩短流放里程, 减轻为一千里至二千里三等 ,每等相差五百里,同时废除北齐、北周流刑均附加鞭笞的规定,分别改为居作二年、二年半、三年的劳役.将死刑法

47、定为绞、斩两等.3 .首创“十恶罪名首创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的“十恶之条. 自从?开皇律?正式确立“十恶之条以后, “十恶重罪的规定一直为唐宋明清各代的刑 事立法所继承沿用.4 .扩大官僚贵族特权继续实行曹魏?新律?首创的“八议制度首创“例减制度,对“八议人员及七品以上官员的一般性犯罪,照例依法减刑一等处置.但犯有“十恶重罪者,不在“例减之列.系统规定赎刑制度进一步健全标准官当制度.唐代【重点】唐初治国理念与立法指导思想德刑并用立法宽简、划一、稳定执法要求宽仁慎刑. 唐律的体例、内容、特点、历史地位一 体例P157:唐律共十二篇,第一篇?名例律?,第

48、二篇?卫禁律?,第三篇?职制律?,第四篇?户婚律?,第五篇?厩库律?,第六篇?擅兴 律?,第七篇?贼盗律?,第八篇?斗讼律?,第九篇?诈伪律?,第十篇?杂律?,第十一篇?捕亡律?,第十二篇?断狱律?.二特点:1、礼法结合,“一准乎礼:礼是立法依据,法是维护礼的武器.唐律是礼法完全结合的法典,不同于以往的局部结合.2、首创“疏议.3、科条简要,体例完备,结构严谨.法律标准极为完备周详,立法技术相当成熟.4、用刑持平.三历史地位P171P172一方面是对后世的法典制定的影响:中国唐后的各封建朝代的立法均以唐律为蓝本.后世制定的法典在根本精神方面继承了唐律的主要特点;另一方面是对当时一些东亚国家立法

49、的影响:涉及日本?大宝律令?、朝鲜?高丽律?、越南?刑书?等国,这些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吸取唐律的内容,并以其为根底,制定本国的 法律.在确立起中华法系方面,唐律起了核心作用,中华法系被誉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唐律的地位影响与中华法系一“礼法合一的典范唐律是礼法合一的典范,是汉代以来“引礼入法历程的升华.清人纪晓岚说“唐律一准乎礼以为出入,得古今之平,实为对唐律的精辟总结.1把大量违反道德的行为直接纳入刑律,定为犯罪.2以儒家经义注释疏议法条.3法律程序尽量以礼仁为标准来设置.二对外国的影响1、对日本:?近江令?篇目内容大多同于唐 ?贞观令?;?大宝律令?篇目、顺序与唐律全同.2、对朝鲜:高丽王朝四

50、百余年法制,根本沿袭唐制.3、对越南:李朝?刑书?、陈朝?国朝刑律?根本“遵用唐宋旧制";黎氏王朝?鸿德刑律?参用隋唐,折衷宋元明律;阮朝?皇越律例?直接模仿明律和清律.三对后世的影响1、宋朝“法制因唐律令格式而随时损益,?宋刑统?实为照抄?唐律疏议?,变动不过几条.2、元朝“参照唐宋之制,成?至元新格?,条文多半同于唐律.唐律十二篇,?新格?同者九篇.3、?大明律?“与唐律同者十六七.4、清律“与唐律大同者四百一十有奇;与唐律合者,亦什居三四.唐律集封建法律之大成,是中华法系的代表作【论述题】P171 P172参见唐律的历史地位刑事法律内容 P157P165一根本刑罚制度:五刑体系

51、及刑罚执行制度唐律的五刑体系:笞、杖、徒、流、死二重惩“十恶谋反,谋危社稷;谋大逆,图谋毁坏皇帝的宗庙、陵墓和宫殿的行为;谋叛,图谋背叛国家,投靠敌方的犯罪行为;恶逆,殴打、谋杀尊亲属的犯罪行为;不道,杀死一家非死罪三人,把人肢解、造畜蛊毒及以邪术诅咒人等的犯罪行为;大不敬,危害皇帝的人身平安和尊严的犯罪行为;不孝,子孙不能善待父母、祖父母的犯罪行为;不睦,亲族之间互相侵害的犯罪行为;不义,侵犯长官和夫权等的犯罪行为;内乱,亲族之间犯奸的犯罪行为.唐律所定“十恶条中,其第一条“谋反、第二条“谋大逆、第三条谋叛、第六条“大 不敬,都是直接侵犯皇权的犯罪.唐律所定“十恶条中,直接侵犯家庭伦常秩序的

52、犯罪有五种:第一种是“恶逆,但凡殴打及谋杀组父母、父母者,或者是杀叔伯父母、兄、姐等尊亲属者,即构成 此罪.第二种是“不孝,它与恶逆罪一样也是对尊亲属的侵犯.但在范围上,不孝罪限于对祖父母和父母的侵害;在侵害程度上,限于控告、诅咒谩骂、别籍异财、供养不周等较轻的 犯罪行为.第三种是“不睦,即谋杀、殴打某些尊亲属,不仅侵犯个人的人身权,还破坏了家族 成员之间的尊卑长幼关系.第四种是“不义 之中,有夫之妇在丧夫的时候,有违夫妇之礼,不依妇道为夫服丧.第五种是“内乱,即亲属之间发生的奸淫、通奸行为,不但破坏了一般的男女关系,而且严 重损害了家族内部的伦常秩序.三官僚贵族刑法特权制度八议制度:八种人享

53、有;上请制度:一品至五品的官员及“八议 一定范围的亲属享有;例减制度:六品、七品以上的官员及议、请者一定范围的亲属犯流罪以下可减一等处分;赎刑制度:所有官吏及其一定范围的亲属,犯流罪以下 可以铜来赎罪.官当制度:故犯私罪,以官当徒者,五品以上,一官当徒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假设犯公罪者,各加一年当.以官当流者,三流同比徒四年.其有二官,先以高者当,次以勋 官当.假设有余罪及更犯者,应以历任之官当.关于免官、免所居官、除名四技术性刑法原那么及相关制度1、累犯加重处分2、自首减轻处分3、区分成心和过失4、共犯者重惩首犯5、数罪并罚从一重6、有限罪刑法定7、刑法类推适用8、从旧兼从轻9、疑罪

54、从赦从赎10、“保辜论罪:是指行为人殴伤人后,由官府检验伤情的轻重,规定一定的观察期限,以确定行为人对被害人的死亡是否负有直接的责任.被害人在观察期限内死亡的,以杀人论;在观察期限外死亡的,一般以伤人论.11、区分“六杀:?唐律?对杀人罪作了详尽的规定,将杀人分为谋杀、故杀、斗杀、戏杀、过失杀和误杀六种,称为“六杀.12、区分“六赃:唐律将涉及钱财的犯罪,统称为“赃罪 ,归为六类,称为“六赃,包 括强盗赃、窃盗赃、枉法赃、不枉法赃、受所监临赃、坐赃.五伦理性刑法原那么及相关制度1、重惩“十恶2、“君亲无将、将而必诛3、“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4、“准五服以制罪一一亲疏有别、尊卑有别5、“亲亲相隐6、矜恤老幼妇孺7、重株连禁累人心8、贵贱有别官民有别9、良贱有别主奴有别10、区分公罪与私罪公私有别11、从严治吏、整肃官纪12、“华夷有别(关于涉外案件的处理原那么):“诸化外人有犯,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属人主义.属地主义唐律的总那么一一?名例律?(P15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