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八课案《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练习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八课案《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练习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八课案《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练习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八课案《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练习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八课案《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练习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部分 自选模块专题十八 论语评析课案 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1.(2014浙江五校联盟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 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1)孔子的论语中的“礼”是指什么 ?请简要解释。(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一谈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的关系解析:本题三段材料均选自课内,所以如果熟悉课文,解答起来就容易了。第(1)问考察对“礼”的认识,只要熟悉课文就能轻松

2、回答。至于“仁”和“礼”的关系,课内已经作了很好的解释。本题提醒考生,复习时一定要注重课内基础知识的巩固。答案:(1)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2) “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 ,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内在根据 ,仁心外 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恰成辩证统一关系。2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在孔子看来,应当怎样正确地评价一个人 ?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

3、为什么孔子对“乡原”之人嫉之如贼解析 :“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这句话其实已经包含了第一问的答案,“好”与“恶”其实就是“对人的态度”,也就是通常所谓的为人处世的“原则”。答题时不能只是翻译这句话,而是要把这句话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明白了孔子如何评价一个人,就知道他为什么对“乡原”之人如此厌恶了。答案:(1)不笼统地以众人不讲原则的好恶为依据,而应区分不同的评价者,看他们的品德和评价标准。原因:“乡原”之人,看上去忠厚老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乡原”之人,就 是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乡原” 之人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

4、74; “乡原”之人违背了仁和礼的原则 ,貌似中庸,实则 违背了中庸之道,偏离了人道精神和社会公正。3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1)前一章中的“忠”是指什么意思?(2)后两章表现了孔子学说的基本观念中的哪一个侧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解析:材料选自课文仁者爱人。关于孔子的“忠恕”思想,教材的注释中已经作了解释 ; 前一章谈的是“忠”,后两章自然说的是“恕”。第 (2)问中“结合内容

5、作简要分析”,回答时只要把孔子的表现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就可以了。答案:(1)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2)表现了“恕”这一侧面。在有丧事的人旁不吃饱饭,对齐衰者、瞽者和冕衣裳者表示同情和尊敬,正是仁爱宽厚、推己及人这一恕道的表现。4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一有子曰 :“礼之用 ,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二隆(尊崇)礼由礼 ,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 ,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 ,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曰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礼记 经解

6、)(1)第一则材料中,“和为贵”所强调的儒家重要思想是(2)结合第二则材料,简述儒家对“礼”的作用的理解。解析:第一则材料选自中庸之道这一章,所体现的重要思想自然是“中庸”了。第 (2)题要求分析的是“礼”的作用 ,而不是分析什么是“礼”,材料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谈它的作用的,关键是能读懂。答案:(1)中庸(2)儒家认为,礼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等级制度,使“贵贱有位”“长幼有序”,从而利于管理,社会稳定。礼还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父子亲、兄弟和”,人们各安其分,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5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曰:“予欲无言

7、。”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由以上两则材料看,孔子是如何学习的?(2)从孔子的学习途径中,你有何启示,请简要阐述。解析:材料选自课文诲人不倦。从“好古,敏以求之”可知孔子是如何学习的,所以答题时要能读懂一些课外的材料;“天”即是自然,四时运行,万物生长,这是自然的规律,对此,孔子显然是很清楚的。孔子的学习途径是“好古”,即学习前人的知识经验,这固然有道理,但不是唯一途径。思考时千万不要以为孔子说的就是唯一,全部都是对的。答案:(1)爱好古代文化,勤奋地学习文化知识,从自然万物中悟得规律、道理。(2)学习不仅可以从前人的经验中获

8、得知识,更应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去体会、感悟自然从中获取经验、真理。参考译文:孔子说“: 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爱古代的文化,勤奋敏捷地去寻求来的啊。”课案训练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请写出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2)后世学者认为,这段文字富有趣味。“趣”在何处?请谈谈你的理解。解析:材料选自课文高山仰止。熟悉课文内容,平时复习时注意总结归纳课内出现的成语,解答第(1)小题就很容易了 ;第(2)小题属于“文

9、学欣赏式评析题”,所谓的“趣”,体现 在孔子这一人物形象身上。答案:(1)杀鸡焉用牛刀(2)孔子一向提倡以礼乐治国,当他看到学生子游在武城这样做了 ,本来应该表扬,却开了 一个玩笑,说未免小题大做,引起子游的反驳,孔子马上承认自己刚才说得不恰当。子游的 笃信认真、孔子的幽默风趣等都跃然纸上,意趣横生。2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孔子谓季氏:“八侑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 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 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

10、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 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第则文字中除“名正言顺”外,还可以概括出一条四字成语,它(2)用自己的话说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中的“是”指代什么 ,并结合选文简述 其这样说的理由。解析:两则材料出自克己复礼。考生要熟悉课文所出现的成语。“是”指代的就是前面的一句,很好理解,而孔子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季氏的做法严重违背了 “礼”。答案:(1)手足无措(不知所措)。(2) “是"指代季氏超越等级享受歌舞 (或季氏按天子的规 模享受歌舞)。理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认为每个人都要按名分行事,就是要按

11、规定的各个 等级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否则就会导致礼乐崩坏、刑罚不当、纲常混乱 ,季氏的行为显 然已经严重违反了孔子主张的“礼” ,所以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宰予昼寝。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 :“始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宰我问 : “三年之丧 ,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

12、,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 ,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 ,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宰我这个人的认识。(2)结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孔子评价宰我的言论?解析 :第一章 ,说宰予白天卧寝在那里,孔子对他加以批评。这件事并不如此简单而已,结合后面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不同思想,所以常受到孔子斥责。宰予昼寝 ,被孔子骂作“朽木”和“粪土之墙”。孔子认为宰予言行不一 ,说自己“以言取人 ,失之宰予”,

13、并且从宰予那里改变了自己以往的不足,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为什么宰予昼寝会受到孔子如此严厉的批评呢?儒家讲究凡事要依礼而行,这个宰予,在大白天卧寝,可能还并不一定是真的困得不行要睡觉,而是一种懒散的表现,像有些人,不管有人没人,东倒西歪,二郎腿翘起来,还要摇啊摇的,这都是无礼的表现。答案:(1)略。(提示:可从宰我行为习惯、言语能力、怀疑精神、礼乐认识等角度来谈,要点有两点以上,自圆其说即可。)(2)略。(提示:可针对孔子认为对宰我要听其言观其行的言论、孔子批判宰我“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孔子“君子可逝也 ,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孔子认为宰我不仁的言

14、论等关键点来分析,要点有两点以上,自圆其说即可。)参考译文:宰予白天卧寝。孔子说: “腐朽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的墙壁不能涂抹。对于宰予这个人,还怎么责备呢?”孔子说: “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 ,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从宰予这里我改变了原来考察人的方法。”宰我问道:“一个仁人,告诉他说:井里有一位仁人,他会照着跳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去井边救人,但不能自己也陷进去。人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无理愚弄啊。”宰我问“: 服丧三年,时间已经很长了。君子三年不习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废弛。陈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登场,钻火改

15、用木料经过了一个轮回,一周年可以结束它了。” 孔子说:“父母死了不到三年就吃白米饭,穿锦衣,对于你来说能心安吗?”宰我说 :“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的时候,吃美味不觉得甘美,听音乐不觉得快乐,闲居都不觉得安适,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 宰我出去后 ,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孩子生下来长到三岁,然后才离开父母的怀抱。三年丧期,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予不也是在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怀抱的爱抚吗?”4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材料,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或曰 :“雍也仁而不佞。”

16、子曰 : “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1)孔子的学生各有所长,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2)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的看法是什么?解析:材料选自诲人不倦。学生各有所长 ,除了先天因素外,则来于后天的教育,答题时自然就应该想到作为老师的孔子的教育方法。回答第二问只要能读懂选段,然后用自己的话把孔子的意思大致翻译一下,就可以了。答案:(1)因为孔子善于因材施教。(2)孔子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俐齿。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参考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 “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俐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

17、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1)从中国古代史中找出一个符合儒家“君子”定义的人,并简述理由。人物 :理由 :(2)结合以上语段内容,对孔子的君子观作简要评析。解析:材料选自课文君子之风。三段材料指出了君子身上的一些特点,比如重义轻利、守信、谦逊等等,只要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点,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古代人物,然后针

18、对性的分析理由就可以了,本题基本属于送分题。所谓的“君子观”,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人是君子,或者说君子身上有什么特点,这在材料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只要找出来,并稍加分析就可以了。答案:(1)海瑞。为了维护正义不怕得罪权势,不惜丢弃官位甚至生命。(2)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掌握“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要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 ,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行动等。君子,作为一个品德标杆,成为封建时代有道之士追求的理想。当今社会,很多人对自己要求很低,不注重自身品德修养,而对外

19、在的物质利益孜孜以求,所以孔子的君子观对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一定的意义。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 ,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慎重,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郑子产有疾,谓子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太叔

20、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荏苻之泽。太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荏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左传)【注】 取:同“聚”。荏苻: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子产的为政观。孔子 :子产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解析:从孔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特别重视要取信于民,而子产虽然也指出以宽服民,但同时也强调要以“猛”让民畏惧 ,这从太叔后来的做法可以看出。明白二人的为政观后再来评析就简单了。而所谓的“猛”,其实指的就是法治,这一点一定要明白。二人的做法都有道理,只是出发点不同而已,回答时不能简单地否定一方,支持另一方。答案

21、:(1)(孔子)取信于民(子产)以“猛”畏民(2)两人都提到了治国和治民的关系。孔子认为,食、兵、信这三个治理国家的必备条件中 ,“信”更重要。取信于民,才是国家立足的基本前提。子产认为,只有德者能“以宽服民”,还是采取“以猛畏民”比较恰当,因为猛政如烈火,让人望而生畏,自然就 “鲜死焉”子产的观点可能容易取得短期效应,孔子的观点更立足于根本和长远,要深刻和高远得多。(在此基础上,如果答“德治法制应兼而有之,才能取得良好的治效”,也可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甲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哀公问 : “弟子孰为好学?”

22、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 ,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未闻好学者也。”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 !天丧予 !”(1)在孔子众多弟子中,颜渊以什么著称?(2)孔子认为颜渊的死简直是要了他的命,他为什么这么说?乙子曰 :“古者言之不出 ,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 :“君子欲讷于言 ,而敏于行。” (3)结合文段 ,谈谈你对“言行一致”的看法。解析:(1)(2)小题很简单,一看便知;第 (3)小题的材料都是课本上没有的,但是只要能读懂大概的意思,再结合自己的思考,也是容易回答的。需要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脱离材料来谈。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而且,君子不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