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跟踪训练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新人教版_第1页
2018版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跟踪训练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新人教版_第2页
2018版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跟踪训练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新人教版_第3页
2018版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跟踪训练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新人教版_第4页
2018版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跟踪训练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时跟踪训练(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这些主 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 )A. 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 “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 封建制度逐步发展 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的是“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社会发 生重大变革,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 与史实不符;C、D 不是孔子生活的社会背景。 答案 A2.有人说: 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这句话 体现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包括 ()A 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B. 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

2、的出现C.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D. 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解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归纳概括能 力。“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是社会大变革,而不是“百家争鸣”引起了社会大变革, 即 B 项是原因而不是意义。 答案 B3.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A.人性本善 答案 C4.小成语大文化。 成语“游刃有余”“舍生取义”“守株待兔”与我国古代的思想流 派有关,即 ( ) 解析 三民主义体现了孙中山先生重视民权和对民生的关注, 思想发展而来的。

3、其他选项都不能准确反映民权和民生的思想。故选这是从孟子的民贵君轻C。C.民贵君轻D.得道者多助B.舍生取义A.道家、墨家、儒家B.墨家、儒家、法家解析“游刃有余”语出庄子养生主 ,与道家思想流派相关,“取义”与儒家C.道家、墨家、法家D.道家、儒家、法家3思想流派相关,“守株待兔”与法家主张变革的思想相符,故选Db答案D5.下图漫画体现的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A.老子 B 荀子 C 墨子 D 韩非子解析老子主张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故漫画体现了 老子的观点。答案A6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下列言论中属于他的是()A.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B.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D.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解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属于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 故 A 项错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属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 故 B 项错误;“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属于老子辩证法的思想,故C 项正确;“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属于韩非子“以法治国”的思想,故D 项错误。答案C7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

5、始人是()A.老子B.墨子C.荀子D.韩非子解析战国时期的墨子宣扬“兼爱”“非攻”,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故本题正确选项为 B。 答案 B灾祸的里面隐藏着幸福48战国时期有人提出: “明主之国, 无书简之文, 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 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解析 题干提供的材料体现的是重视法律、 严酷管理的思想, 这是对法家思想的典型 概括。 答案 D9.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他 们的描述符合儒家思想的是 ()A 学生甲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

6、穿一点B. 学生乙说:穿衣服体现了人们的身份地位,什么样的身份就穿什么样的衣服C. 学生丙说:讲究衣服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简单甚至破旧的衣服也未尝不好D. 学生丁说:穿衣服何必麻烦,按照统一的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就可以了解析儒家强调“礼”,重视长幼尊卑。B 项“穿衣服体现了人们的身份地位,什么样的身份就穿什么样的衣服”符合儒家的思想。A 项符合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C 项符合墨家节俭的思想,D 项符合法家思想。 答案 B10 “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 (礼法 ), 上(尚)功用, 大 (重视)俭约, 而僈差等 (忽视 等级差别 )。 ”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 ()A.儒家、道家

7、B.儒家、墨家C.法家、墨家D.墨家、道家 解析 材料出现两种观点,重礼、 等级差别和兼爱、节俭, 应该分别是儒家与墨家的 主张,故 B 项正确。 答案 B1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 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下列与这一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A. 君子、侠客、隐士、英雄B. 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 君子、侠客、英雄、隐士D. 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解析 儒家提倡“仁”, 看重的是君子; 墨家代表下层人民的利益, 希望侠客为百姓 打抱不平;道家主张修身养性,归隐山林;法家要求建立统一国家,盼望着出现英雄人物。 答案 A12

8、“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 法与时移而禁与能 变。 ”此语蕴含 ( )A.变革进取的精神B.公平公正的理念5C.自由平等的思想D.推行刑罚的原则 解析 题干意为: 时代有了发展而统治方式一成不变的, 社会必然危乱, 智能提高而 禁令规定一成不变的,国家必被削弱,所以圣人治理民众,法制和历史时期同步发展,禁令和智能水平同步变更。故体现的是变革与进取的精神,A 项符合题意。 答案 A二、非选择题13. 阅读下面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回答问题。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

9、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 夫严刑者, 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 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 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1) 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则材料所提主张的核心是什么?(2) 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3) 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后世影响 最大? 解析

10、 本题通过“如何治理国家”这一论题, 考查了不同的学派对此的观点, 解题的 关键在于熟记各个学派的基本思想主张。 同时还要注意: 一要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和分析各 派所持思想观点的原因, 二要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这一辩证关系原理。 答案 (1) 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2) 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的主张。(3) 对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是: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原因:因为适应了新兴地主阶 级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对后世影响最大的

11、是:材料一的主张。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克己复(合)礼(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一论语颜渊材料二 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 期修古, 不法常可。 论世之事, 因为之备, 故明主之道, 一法而不求智, 固术而不慕信。韩非子五蠹材料三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道德6经(1) 材料一体现了孔子的哪些主张?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 材料二体现了韩非子的哪些主张?(3) 指出材料三表达了哪些观点?试列出该学派的一些其他思想主张。(4) 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指出这一现象的历史称 谓并说明其意义。 解析 第 (1) 题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即可;第二问,注意结合孔子“仁” 的思想分析归纳。第 (2) 题,注意紧扣材料二,从社会变革、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三个 角度分析归纳。第 (3)题,注意首先判断材料三体现的是哪一学派的主张,在此基础上分析 归纳即可。第 (4) 题,结合“百家争鸣”的状况,分析这一现象及其意义即可。 答案 (1) 主张:“仁”“礼”。理解: 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 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 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