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精品资料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141班 陈芳军20140102050101摘要: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义化也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 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积累,它体现着民族审美的习惯,是一切艺术文化之源。关键词:中国画传统文化意象艺术人文精神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 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而中国画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和文化演进而逐 渐形成的,有其几千年的文明脉络和人文认知,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中 国人文化基因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
2、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 文化的沉淀和积累,它体现着民族审美的习惯,是一切艺术文化之源。但 20世 纪以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画经受着空前的挑战。基于此种形势,必 须重新认识中国画的内在潜力,把握其文化内涵,重构中国画审美理想,促使 其真正成为当代民族文化精神的承载者和昭示者。如果中国画失去这种深层的 民族文化传承和超越,也就失去与世界对话的独特资本,失去中国画的内在元 气,因此,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才能使中国画雄立于大文化之中。当代中 国画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它会充分体现出民族感情 和民族内涵,以多样化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并形成不同的风格。当代中国画 在发展的过
3、程中,很明显受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吸收写意水墨画的特 色,并受到中国传统民族思想的影响,体现出较强的民族风格。中国画(宣画)是用颜料在宣纸、宣绢上的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 它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 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国 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 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两者在达意抒情上 都强调骨法用笔、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中国画有着完整审美体系并具独特的审美内涵,它的艺术特征除了有“视觉 艺术”的共性外,
4、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品格。只有坚持这种认识并指导艺术实 践,我们的中国画创作才有可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文化精神是中国 画的支柱,中国文化中有一条未形成理论文字的精神文脉 ,蕴含于大量存在的远 古艺术,民间艺术等作品中,中国画的墨,包涵着中国文化的特殊精神,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哲学 理念,以墨色为易象达到静境,这是儒、释、道皆倡导的境界。道家提倡恬淡 的修养,由彩色的绚烂之极归于墨色的平淡,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儒家的 阴阳交替为宇宙的根本规律,黑为阴,白为阳,墨色的两极正合自然之性。中 国画由汉唐发展至宋元,文人画的形成使得笔墨达到极高之境界。文人画之高 妙正在于此,笔墨的高妙全在善用
5、画中之虚白处,画面空灵境界的营造,又全 在于精湛的笔墨运用。中国画是意象艺术,是用不是写实也不是抽象的“似与不似”、“不似之似”高 度的内涵和丰富的笔墨结构塑造出来的。过去,对中国画笔墨传统的认识主要 是从笔墨形态要服从表现对象的刻画,笔法用于体现对象的形廓、质感、定向 感或笔墨的形态具有审美价值,而对强烈反映主体审美意识的笔墨结构缺乏深 入的认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和“气韵”是主体审美意识的高级形态,它们 的形成和创造有赖于笔墨结构和形态的运用和创造。唐代王昌龄首先提出“意境”的概念。其后“意境”成了中国艺术审美特征的高度概括,成了中国美学最重 要的概念之一。就人文精神而言,历史积淀形
6、成的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其根源在于“天人合 一”的宇宙观。无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都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情于理, 心与物,超越与内在的和谐统一,因而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敬大爱人”教育人们 具有“悲悯之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天”又是 网”“道德:是“心性”。 所以崇尚“和谐;”中庸”之道。中国画在视觉艺术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又是中国得以长存 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山水水墨画在创作过程中,最看重的就是要讲求气韵,以达到灵 动、形象的艺术效果。中国绘画的哲学思想中,要义之一就是“气韵生动”,它 是中国绘画美学中的一大判断标准,而这也正是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最重要的区 分标准
7、,是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绘画美学。在中国,“气”是一种无形的东西, 它只可意会,难以言表,更不能用教条礼法加以约束。但是,它又有着强大的 维系力,支撑着一定的艺术体系和文化体系,并体现这些体系的生命力。中国 哲学体系中包括“气”这一思想形态,强调要加强“中国气息”的元素,以传承中国 哲学的精髓,并加以演化,从而改变中国绘画创作过程中的唯西方理论体系至 上的传统的思维模式。中国传统山水画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富有诗意,而“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诗情画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说到诗情画意,就会使人联想绘画与文学 之间的某种联系。对于这种联系,有一部分学者是持怀疑和批判态度的,认为 中国画中的文学现象
8、是中国画的一大弊端,是中国绘画艺术落后的标志。其实,但凡对于西方绘画艺术有深入了解的人,会发现世界各国的绘画艺术都与 文艺创作有着诸多的联系,只不过,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与文学联系之间的侧重 点不同,西方的绘画艺术与文学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人物故事方面,而中国的 绘画艺术与文学的联系,则主要体现在诗词歌赋方面,如中国山水画中所蕴含 的“诗意”是世界其他绘画艺术所没有的一个重要特色。“中和”是儒家所提倡的美学中心理念,并在中国千年的文明史进程中占据 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时刻体现在艺术创作领域中。如中国历代的宫殿设计中, 都会以中轴线为中心,向两边呈对称形式铺展开来,彰显出儒家文化的“中和” 思想。在人际
9、关系处理方面,更是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维护,以“吟咏性情” 作为中国人审美心理的一大倾向,使中国诗画朝着抒情达意方面发展。这种抒 情达意式的绘画艺术创作方式,对于当代的绘画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老 子所创立的道家学说,对于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也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老子 提倡施法自然,这一点与儒家人为的“中和”之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儒家所 提倡的是父权体制下的施政理念,而道家所提倡则是天地万物于一体的自然而 然的生存之道,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幸”的母性原则作为万事万物 发展的一个基本性的礼法,以顺应事物的自然成长为基本的处事原则。在文艺 创作中,书画的拙笔、诗词中的拗体、戏剧中的各种
10、奇特结构、园林中的怪 石,都体现出一种刻意打破和谐的人际关系、坚持平淡中的奇怪标准,以无端 崖之辞等放荡不羁的形式,获得了奇妙的怪异之美,中国艺术因而也就形成了 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异样的美。禅宗美学最大的美学哲理是“悟”和“圆满”。李叔同 对于禅宗美学的发展贡献极大,他提出了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顿悟境界, 综其一生得出“悲欣交集”的人生感慨,表达了自己既悲悯众生,又欣喜觉悟的复杂情感。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画艺术家而言,所产生的影响 是不言而喻的,生活在有着千年文明史国度的中国绘画艺术家,是很难摆脱这 些悠远的民族文化的影响的,而当代中国画要想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也必须 植根于中国悠远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中。总之,当代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宾馆素色面巾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多媒体教学产品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商标条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凉鞋冷压面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便携式场强仪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NTC热敏电阻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生物质干馏热解系统项目建议书
- 2025年买卖合同违约情况分析
- 2025有关个人借款的合同范本标准版
- 2025网络喜剧节目合作合同
- 2024年新正电工技术服务限公司招聘273人(内蒙古)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一平台在线形考(形成任务7)试题及答案
- 电子政务概论-形考任务5(在线测试权重20%)-国开-参考资料
-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2-国开-参考资料
- 走进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吉林师范大学
- DG∕TJ 08-2220-2016 桥梁水平转体法施工技术规程
- 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低段单元作业设计方法
- 手术室不良事件警示教育
- (高清版)DZT 0079-2015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技术要求
- 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理综化学部分(全国甲卷)(含答案与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