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课程育德策略浅谈_第1页
生物学科课程育德策略浅谈_第2页
生物学科课程育德策略浅谈_第3页
生物学科课程育德策略浅谈_第4页
生物学科课程育德策略浅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物学科课程育德策略浅谈 【摘 要】 学科课程育德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目前都被许多中学教师忽视。学科教师的育德态度存在偏颇、育德策略显得匮乏,生物学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明确德育目标,吃透生物教材,发掘德育因素,精设教学环节,诠释育德内涵,不断提高个人道德品质,提高德育理论水平,才能充分发挥生物学科课程育德的效能。 【关 键 词】 课程育德;生物学科;策略 当前,部分中学教师认为,德育教育的实施主要依靠学校领导、学生处、班主任等在课余时间开展或者由思想政治老师在思想政治课上进行;部分理科教师认为,德育教育是文科教师的事,与理科课程无关。而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

2、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最主要、最大量的活动是各学科的教学活动。因此,思想品德教育是各个学科教学应尽的义务,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于学科课程之中才是德育的主渠道。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兼班主任,就如何在生物学科课程中渗透德育浅谈几点看法。 一、结合学科特点,明确德育目标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新课标)中,提出了生物学科总的德育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

3、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并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等方面得到发展。新课标提出的具体课程德育目标,则主要从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目标几方面逐项表达,知识与技能方面也有一定德育渗透。笔者以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教学目标的确定为例: (一)知识目标 1.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 阐明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多条食物链交错形成食物网。 (二)能力目标 1. 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分析图片资料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 尝试画出简单的食物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体验科学观察、辩证分析、严谨论证、

4、交流总结等学习方法。 2. 认同事物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等哲学观点。 3. 认同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规律和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4. 放眼生物圈,关注全球问题,确立社会责任感。 二、吃透生物教材,发掘德育因素 发掘生物学科中的德育因素,关键是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这种结合点有两种: 1. 显性结合点。如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概念的教学,老师播放视频美丽的大森林,学生通过科学观察、辩证分析、严谨论证,体会生态系统概念中“统一”“整体”的含义,自然渗透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唯物辩证的情感态度;又如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的关系教学,食物链、食物网中

5、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教学,自然渗透着事物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这些都属于教材内容中一个又一个的显性结合点。 2. 隐性结合点。如生态系统中,教材上青蛙被大量捕杀的讨论题,通过老师精心准备的“青蛙被不法分子捕杀,蝗虫泛滥成灾”的震撼视频,以及最后青蛙消灭害虫能力的数学计算,不仅使学生体会到联系的观点,更让学生意会到老师传达的情感,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规律、爱护生物、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并结合时政钓鱼岛问题,许多国人开始出现非理性爱国的情况,一句看似玩笑的设问“消费日本的野生青蛙可取吗”,引导学生理性爱国的政治态度。这样的结合点属于隐性,需要老师去发掘和升华。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

6、显性的结合,还是隐性的结合,都应该立足学科教材,切忌生硬或偏离主题,更不能哗众取宠。 三、精设教学环节,诠释育德内涵 学科课程育德与学科知识技能的教学,应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将育德融入其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最终实现德育的知情意行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以生态系统为例: (一)创设情境,营造德育氛围 整堂课以“一访森林”“二探森林”“三爱森林”为基本线索,并作为课堂的三个基本环节。课堂以3D森林画面和视频美丽的大森林引入,引人入胜,旨在激发学生对本堂课和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发挥引入的基本作用;更重要的目的在于,整堂课由森林贯穿始末,第三环

7、节揭示“森林”的真正含义大自然的和谐,营造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义的德育氛围,学生行走探索在森林之中,学科知识与技能、德育点滴渗透和最终升华,都在行走探索之中逐一达成。同时,这样的设计在教材编排基础上做了较大的整合和创新,对教材内容做了深层挖掘,摒弃了常规的照本宣科或活动堆砌,营造出了一种勇于创新的德育氛围。 (二)设计活动,丰富德育载体 如第一环节“一访森林”,学生看完视频美丽的大森林,开展比赛,看谁说出的森林成员多,不仅调动了课堂气氛,更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让学生列举生态系统时,老师有意链接学生就读的学校、生活的城市、祖国的山川河流,这样一来,原本没有感情色彩的素材被赋予情感,隐含了爱

8、校、爱家乡、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同时又贴近学生生活,使教学更具生活化,更有吸引力。 第二环节“二探森林”,在开展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作用教学时,采用“今天生态系统举行年度总结及表彰大会,邀请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代表出席,现在我们分别请一位同学作为他们各自的代言人,陈述代言角色的重要性。其他同学作为本次大会的评审主席,等几位代言人发言完毕后,你们将进行评价、投票。”各位代表分别陈述了自己的观点,老师作为大会的主持人采访几位“主席”,最后的结果是,几位代表都有各自的支持者,都受到了表彰。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体会到各个角色的作用,更体会到他们的重要性、相互关系、进一步体会辩证统一的观点。接着食物

9、链的教学,请学生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食物链,让学生感受生物世界中一个普通无奇的现象,原来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食物网的教学,则将全班分成A、B两大组进行PK,各自派出5名代表拿着形形色色的生物图片到黑板上玩“拼图”,看谁摆出的食物链最多。这不仅让学生主动建构起食物网的概念,更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 第三环节“三爱森林”,学生通过观看人类捕杀野生青蛙。蝗虫泛滥成灾的视频,计算青蛙消灭蝗虫的数据,触动学生情感深处,倡议学生宣环保誓词,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视为己任,落实到课外日常行动之中。 通过这样一些活动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内容和条件,促使学生的兴趣、

10、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等都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努力诠释了生物学科课程育德的内涵德育的知情意行与生物学的知识技能在学科教学中融合统一。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称职的中学生物教师,应该更新观念,将生物课程育德作为生物教学的基本义务去履行,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德育目标,努力发掘德育素材,诠释育德内涵。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要做到充分发挥生物学科课程育德的效能,还需要我们教师自身不断提高个人道德品质,提高德育理论水平,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