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届高考地理中国地理华北区专项复习教案_第1页
XX届高考地理中国地理华北区专项复习教案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XX届高考地理中国地理华北区专项复习教案XXXX 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1010 华北区主要内容:节地理概况第二节首都经济圈第三节水资源问题第四节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教学重点阐明华北区的地理特征和人口、资源与经济状况。阐明首都经济圈及其经济布局的特征和发展前景。提出华北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和开发对策。阐述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与治理的成就。节地理概况华北区包括北京、天津 2 2 市及河北、山东、河南 3 3 省, 共辖506506 个县,总面积 53.5653.56 X 10421042,总人口 2.822.82 亿。本区 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东北、西北、东南和中南的中央枢纽,

2、又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主体部分。本区地处中国第二大平原华 北平原,又是首都北京所在地,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是中 国北方经济重心。水资源短缺是本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 素。一、自然地理基础华北北西南三面环绕的山地屏障;东 部有山东丘陵;广阔的黄淮海平原则由山麓至滨海形成三大 平原地带:山前洪积- -冲积平原;冲积平原;滨海平 原。华北区属暖温带半湿润、 湿润气候, 四季分明, 光热资 源充足,降水集中夏季,雨热同季。 1010C积温 4000400048004800C, 由北向南、由高地向低地逐渐增加,大部分地区两年三熟和 一年两熟。广大的平原地貌与雨热同季的气候, 为本区提供了优越 的农业自然资源

3、条件;但地表排水不畅、盐土广布以及春旱 夏涝,是本区形成旱、涝灾害、土地次生盐渍化和农业生产 不稳的主要原因。历史上华北区是中国农业发达而且农业自 然灾害严重的地区。二、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主要自然植被及土壤的地带模式属暖温带落 叶阔叶林棕壤地带。此外,河南南部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 混交林黄棕壤地带,冀北山地和太行山地为暖温带森林草原 褐土带。河北坝上地区则为温带干草原栗钙土地带。在数千 年开垦过程中,广大平原的自然植被已被人工作物所取代。从卫星影像上看华北区的土地覆盖变化,最为明显的是 水域、河道堤坝和大面积连续的灌溉农田,还有密密麻麻的 乡村聚落和城市群。土地利用耕地占绝对优势,林牧

4、用地少,城乡居民点和道路用地 所占比例较大。耕地约 0.210.21 X 108h2,108h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22%22% 占本区面积的 53%53%垦殖率比全国平均值高约 3838 个百分点。 林地和草地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60%60%城乡居民点道路用地是全国平均量的 3.33.3 倍。华北区是中国东部季风区内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比 例最大,而林地用地比例最小的区域。三、人口、资源与经 济人口: XXXX 年,华北区有人口 2815628156 万,占全国人口的 21.7%21.7%,人口密度为 526526 人/2,/2,是中国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 北京和天津每平方千米人口分别为8

5、23823 人和 886886 人,城区人口密度都超过 2 2 万人,属世界最稠密的都市之列。河南与山 东居中国人口大省前列,人口密度分别达到每平方千米554554人和 579579 人。黄淮海平原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高达 每平方千米 500500 人以上。资源华北区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气候资源中光热资源充 足,降水偏少而集中; 土地资源优势在平原耕地多; 水资源 时空分配不均,而且水少土多,组合不平衡;矿产资源种类 多,组合条件好,但优势矿产不明显;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 十分丰富。三、经济华北区是中国各个计划时期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经济发展保持较高的速度。经济水平的省市间差异比较大北京、天

6、津属经济发达的高收入市,山东属较发达、上 中等收入省,河北属上中等发达、下中等收入省,河南则属 于中等发达、低收入省。华北区工农业生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已形成以能源、 钢铁、电子、机械、水泥、化工、纺织为支柱产业的完整工 业体系,是中国重要工业基地;已形成以粮棉为主,灌溉发 达的农业体系,是中国最大的冬小麦生产基地、最大的棉花 生产基地和第二大玉米生产基地。本区交通发达,北京是全 国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中心。大城市集中,城市群与经济中心或工业中心资源富集区 相伴,主要有京津唐超大城市群、山东半岛和中原城市群以 及沿京广线、京沪线城镇密集区。第二节首都经济圈首都经济圈是以北京为中心,京津唐地区为

7、核心区、冀 鲁豫晋为腹地的特定经济区域,不仅有体现首都功能的核心 区,也有广大的外围地带。一、首都北京的中心地位XXXX 年底,北京市有人口 13831383 万。半个世纪,北京城市 人口增加约 8 8 倍。北京有 30003000 多年的历史,公元前 10451045 年 的周武王时,北京初步形成城市。历史上北京有蓟、广阳、 幽州、燕京等名称。金代定都,称中都,元朝称大都,明朝 始称北京。19491949 年将北京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是中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中国经济指挥中心。二、京津冀地区北京与周边区域经济关系的层次是与天津、河北的关 系,即京津冀关系。北京经济发展的优势有:首都

8、优势; 经济优势;信息、人才、智力和科技优势;旅游优势。北京经济发展制约:人口压力过大,城市超负荷; 自然资源严重短缺;农畜产品供应不足;生态脆弱,污 染严重。天津是中国北方重要通商口岸,北京的海上门户,居于 东北亚和环渤海的中心区位,以第三产业为核心的国际贸 易、金融、信息和技术的中心。河北地理位置,一是东临渤海,二是环绕京、津,具有 良好的区位优势。河北形成了以资源型为主的经济格局。京津作为两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经济高度发达的集合 点,河北在经济生长点和生产要素布局上以面的形式存在, 京津本能地要求进行大规模的集聚和扩散,而接受这种集聚 和扩散的首先必然是河北。京津唐是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核心

9、区,也是全国工业基地和超大城市群。三、环渤海地区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北京和天津3 3 省 2 2市,具有地域上的关联性和整体性。这一地区居中国北方地 区通向海洋的门户,是东北、华北经济核心区之所在,是首 都经济圈之所在,是正在形成的东北亚经济圈的前沿阵地。京津唐地区、辽中南地区、山东半岛胶济沿线地区和太行山 前的京广沿线地区的产业与城市的集聚区域,占环渤海经济的 2/32/3 以上。胶济地区是山东省的经济核心地带。第三节水资源问题一、水资源短缺华北区水资源的突出问题是总量不足,人均、地均水量 很低,水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水是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 也是区域发展中的稀缺资源。二、缺水导

10、致诸多环境问题三、 主要缺水工业城市聚集区的水供需平衡京津唐地区经济发达, 是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 超大城市群。本区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仅123.1123.1 X 10831083,人均水量不足全国水平的1/71/7,而且入境水量不断减少,按总人口、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及相应的耗水指标 计算,该地区现状年缺水量为130130X 10831083,其中工业需水 3030X 10831083 ,生活需水 1515 X 10831083。供需相比,平水年基本上平衡, 枯水年缺水 2020 多亿立方米。胶东半岛是近十几年来全国经 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是全国县级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但全

11、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100100 X 10831083,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的 1/61/6。供需相比,平水年和枯水年份分别缺水2222X 10831083 和 2626 X 10831083。四、 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第四节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一、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研究 0 0 世纪 5050 年代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黄淮海平原开展“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科学试验研究,取得了重大 成果。二、黄淮海平原水盐运动的一般特征首先,水盐运动的分配和转化上的特点表明:每年参与 黄淮海平原水循环的水量七分来自降水,三分来自周围山 地。这些水分的3/43/4 以蒸散形式排出,1/4

12、1/4 的水自黄、淮、 海、滦等河径流入海。水分中的55%55%在 土壤一植物一大气系统中转化循环而蒸散。第二,旱季和雨季更替,使土壤潜水中的水盐循环表现 为季节性的上行和下行过程的更替。第三,地下水矿化度与化学组成、地形和母质等均对地 下水的性质发生影响,但随矿化度的增长而出现的各积盐阶 段的总趋势是基本一致的。第四,易溶盐在土壤和潜水中的积聚存在着明显的一致 性。三、地球化学分区及水盐运动动态变化在气候、地貌和古代积盐过程的综合影响下,黄淮海平 原的易溶盐的化学流空间上有规律地进行着迁移、积聚和分 异过程。按其空间分异特征和易溶盐在土壤一潜水中淋溶和 积聚的特点,可以划分为 5 5 个大区

13、和一些亚区四、农业综合 开发与专业化发展综合开发的重点是对全区耕地 4/54/5 的中低产田进行改造 和开垦宜农荒地,以增产粮、棉、油、肉为主要目标。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粮棉油肉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前6 6 年统计,通过综合整治措施,累计改造中低产田 409.6409.6 X 104h2104h2,其中增加和改善灌溉 面积386.6386.6 X 104h2104h2,增加和改善除涝面积221221 X 104h2104h2,使得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大幅度提 高。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通过实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在全区范围内 基本上形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相通、桥涵闸配 套的新格局。在开发区内林木覆盖率一般增加3 3-6 6 个百分点。减轻了风沙和干旱危害,调节了农田水热条件,改善了 农田小气候。使原来盐碱、风沙、涝洼等多灾的低产农田生 态系统转化为高产、高效、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农业结构优化 4.4.农业生产专业化与区域化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加快了农村经济改革步伐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地高于非开发地区。 农业综合开发 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