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_第1页
【配套K12】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_第2页
【配套K12】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_第3页
【配套K12】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_第4页
【配套K12】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配套K12教育资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缅怀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教育学生懂得 革命胜利果实来之不易,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光荣的革 命传统。2、学习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来说明事物的方 法。教学重点1、学习说明文中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如何完美结合在 一起说明事物的方法。2、体会本文在语言中渗透的对革命先烈的赞颂之情, 认识本文说明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课前准备1、速读课文一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2、查字、词典,解决生字、生词。3、让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络等收集有关人民英雄纪念 碑的十幅浮雕所展示的历史事件的内容 (任选一件),并把它 整理成一个小故事。课

2、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配套K12教育资料教学内容: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3、品味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我们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时,首先看到了什 么?这彩照给了你什么感觉?学生发言后归纳: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 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 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 1958年4月22日建成。作者周 定舫在纪念碑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下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该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 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今天,我们 就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会

3、计从业资格证书是具有一定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 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证书,是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备 的基本最低要求和前提条件,是证明能够从事会计工作的唯 一合法凭证,是进入会计岗位的 “准入证",是从事会计工作 的必经之路。它是一种资格证书,是会计工作的“上岗证",不分级。检查预习1、正音正字。(桂由小黑板,要求学生注音) 配套K12教育资料根据通知,9月1日至7日,上城、下城、江干、拱墅、 西湖、滨江、萧山、余杭、富阳9个城区,包含西湖风景名胜区、杭州经济开发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等实行调休放假。 调休放假对象为在杭的中央部属、省级机关、事业单位和社 会团体,杭州市及区(含下

4、属乡镇、街道及基层组织 )机关、 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驻杭机构等。桐庐县、淳安县、建德 市、临安市不实行调休放假。瞻(zh3)仰(yg) #(ch 立奠(di时基砌(q i)墙 伟绩(j i)锚(li 金 上溯(s u)五卅(s 0 不朽(xi 幅(f ©天堑(qi时镶(xi mg)嵌(qi cn) 发髻(j i)2、解释下列词语。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的事业和 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巡捕:旧时代帝国主义在租界中的警察。遥遥相对

5、: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着。风起云涌:涌,升起,冒生。比喻新生事物不断由现, 势不可当。配套K12教育资料配套K12教育资料整体感知1、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 有什么作用?897年王潮病重,他没有选择自己的儿子,而是委任王审知 掌管军政事务。王审知外表雄伟健壮, 隆额方口,常骑白马, 因此军中称他为“白马三郎”。王审知虽然生身盗贼,但他 为人俭约,好礼下士,在福建开港通商,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被誉为“八闽人祖”。提示:文章的正标题点明文章主题,副标题说明文章所 要介绍的建筑物(全文的主要内容)。2、划分课文段落。第一段(1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第二段(2-

6、10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 10幅浮雕。第三段(11节):瞻仰后的感受。3、创设问题情境: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组织学生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讨论、思考。提示:瞻仰前的心T#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 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 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 辉业绩”,中国人民付由的“巨大代价”。历史,绝不能忘记国家落后分裂和对侵略者妥协退让的沉痛 教训I。国难当头,全民奋起。在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中,中华 民族觉醒了。从那时起开始的抗日战争,鲜明地展示了中国 人民的民族自尊品格、民族团

7、结意识、民族英雄气概、民族 自强信念、民族创造精神和民族奉献精神。正是这种以爱国 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豉舞着中国人民誓死抗 争,直至夺取抗战的辉煌胜利,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由 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让学生充分朗读感受,然后教师再点拨)精读品析教师指导语:文章主要部分为第二部分,下面我们来重点学习这部分,请大家划分课文第二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第一层(2 3节):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说明兴建经过和重大意义。第二层(4 6节):介绍纪念碑的题词和碑文、结构和造型,以及概述碑座四周的浮雕。第三层(710节):具体介绍10幅浮雕。1、自读第一层(2-3节)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

8、 线)。讨论后明确:作者的活动顺序: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 道走到碑前。按行走路线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 配套K12教育资料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第2节,按人的活动写。第一次交代:“人民英雄永 垂不朽"八个金字,暗示碑的主题和本文的主题。第3节,交代了建碑的时间(决议兴建的时间和动工 兴建的时间),碑身的规模(用具体数字与天安门比较 ),建 碑的特殊材料(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和建碑的重大意义(象征着 标志着 )。提问: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 ?归纳:花岗石的特征是坚强,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用这两种材料象征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 的怀念。2、指名读

9、第二层(46节),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 间顺序)。讨论明确: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石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 碑顶大碑座。(按由下而上再下的顺序介绍)提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归纳: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作者再次写“人民英雄永垂 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突生了主题,毛主席起草、周 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 ? 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配套K12教育资料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集体朗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提问:第6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

10、雕的 ?有何作 用?归纳: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 为下文详细描绘作了准备。课堂小结:这堂课中,我们阅读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 容,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找由作者的观察行踪,从总体上了 解了课文的说明顺序,初步感受了本文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 go文碑座四周的十块大浮雕是课文的重点,我们下节课再 学习。课后学习1、背诵碑文。2、课文说明中有记叙成分,请战由几个例子来。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研习课文 711节,了解大碑座四 周的十块大浮雕内容,总结全文。回顾旧知,引由新知1、检查作业:抽背碑文。2、复习本文的叙述顺序,指由本文说明中的记叙成分。继续研习新课由“二征夫人庙”往北,越南国

11、家历史博物馆设在一幢 法国殖民时期语言学校的双层建筑内。一层展厅陈列着一排 配套K12教育资料高大的尖头木桩,牌子上写着:公元938年在下龙湾附近的白腾江一战,大将吴权利用这些插入江底的木桩,借潮起潮 落搁浅南汉战船,后聚而歼之。吴权一战击败南汉,开启了 越南国家独立的进程。1、讲读第二段的第三层(710节)。教师指导语:大碑座四周的 10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 点,文章把它单独列由来,是为了突生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 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由的巨 大代价。下面让我们精读 710节,深入理解本文的重点。 大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浏览这一层,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

12、序介绍 10幅浮雕的 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 (北面)写起,却从东面 写起呢?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写得十分细腻,而写计谋却比它 还略胜一筹。在官渡大战中,一开始形势对曹操十分不利, 人少粮缺,而袁绍兵精粮足,虽然打了几次小败仗,但实力 尚在,便和曹操打起了消耗战,正当曹操只有几天粮草时, 袁绍降士许攸献策率三千轻骑直袭袁绍的粮仓一一乌巢,曹 操用此计果然打败袁绍,威名远扬,灭袁绍二子后,终于统 一了北方。讨论后明确: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 配套K12教育资料配套K12教育资料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 “胜利渡长江, 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

13、“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 边一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 画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 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 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生 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 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 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作用。教师指名口头分析第四幅浮雕 “五四爱国运动”的画面。 教师适当点拨、启发。教师小结:作者介绍 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 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

14、抗日敌 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变化 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 “碑身 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 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 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2、讲读课文第三段(11节)。集体朗读最后一段。提问: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 ? 归纳,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由现了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前文 2、4小节,篇末点题,“又 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

15、感情的深化, 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三节所说的建碑意义:“它象征着先 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是分别 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内容和感情 上的照应,这里还有行踪的照应: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 阶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 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文章线索分明, 重点突生,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 一主题。体味文中记叙作用本文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例如文中对 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 场就望见纪念碑。” “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 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

16、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等等, 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 介绍10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 地、事等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 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课堂小结1、分析归纳本文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特点。2、大碑座四周的十块大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作者 另列由来进行说明,为的是突生中国革命绕过的艰苦道路, 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和为了自由解放的巨大代价。课后学习1、到网上去收索更多有关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资料, 小组交流,用收集到的资料由一期板报。2、课后请收集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的事迹,并讲给家 人或同学听。3、课外阅读从林则徐到孙中山、可爱的中

17、国、南昌起义等中国现代史丛书,了解有关知识。板书设计1、活动顺序:越过(广场)也!着(石道)也!上(台 阶) 到了(平台) 走下(台阶) 离开(纪念碑)(由 远到近)2、空间顺序: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由远到近)东西两侧上部碑顶3、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巧妙结合介绍10幅浮雕)东南西北(顺时针)后来,老人讲述到那段时期,自己基本上就是一条裤子在闹 革命。当时物资短缺,自己的一件衣服穿了好几年,裤子的 黄布也早已泛白,满是补丁的裤子上还留下了一圈圈的白色 汗渍。如今,老人的生活好了,但是这种俭朴的作风却一点 也没有变。(二)教学设想1 .本文是说明文,写法上很有特色。它在按空间方位的 顺序介

18、绍事物的同时,又运用了时间顺序,使两者完美地结 合在一起,这是本文的教 学重点。2 .大碑座上10幅浮雕的介绍,涉及的历史知识广,初 一学生尚未系统学过,如何把握讲解分寸,这是本文的教学 难点。3 .运用课本第一页插图“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直观教具(有条件的可绘制一组幻灯片)。教学目标1 .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2 .学习在说明中运用记叙的方法。3 .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 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自己继承先烈未竟的事 业,奋勇向前。教学重、难点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方法配套K12教育资料配套K12教育资料讲练结合

19、,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比较分析。根据通知,9月1日至7日,上城、下城、江干、拱墅、 西湖、滨江、萧山、余杭、富阳 9个城区,包含西湖风景名 胜区、杭州经济开发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等实行调休放假。 调休放假对象为在杭的中央部属、省级机关、事业单位和社 会团体,杭州市及区(含下属乡镇、街道及基层组织 )机关、 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驻杭机构等。桐庐县、淳安县、建德 市、临安市不实行调休放假。课前预习1 .速读课文一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2 .查字、词典,解决生字、生词。3 .按文后理解?分析一、二的要求和提示,给课文划分 段落层次。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作品,正音正字,划分段

20、落,学习 1-6节。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我们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时,首先看到了什 么?这彩照给了你什么感觉? 配套K12教育资料配套K12教育资料学生发言后归纳: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首先看到了彩 照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 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 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 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 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 前进一书。该文向全国

21、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 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 篇课文(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1.正音正字。(桂由小黑板,要求学生注音)瞻仰(zh an yg) H(ch 立 奠(di 基 砌(q i)墙 伟绩(j i)锚(li 金 上溯(s ©五卅(s ) 镶嵌(xi mg qi 天堑(qi cn)朽(xi )发髻(j i) 2.补充解释下列词语。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的事业和 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

22、。巡捕:旧时代帝国主义在租界中的警察。遥遥相对: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着。风起云涌:涌,升起,冒生。比喻新生事物不断由现, 势不可当。3.划分课文段落。第一段(1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第二段(2-10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 10幅浮雕。第三段(11节):瞻仰后的感受。三、学习新课1 .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 什么作用?提示:文章的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标题标明 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2 .齐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 瞻仰后的感受。提示:瞻仰前的心T#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

23、的总体特 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 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 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 辉业绩”,中国 人民付由的“巨大代价”。配套K12教育资料配套K12教育资料3 .结合文后“理解?分析”二,划分课文第二段的层次, 并概括层意。第一层(2-3节):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说明兴 建经过和重大意义。第二层(4-6节):介绍纪念碑的题词和碑文、结构和造 型,以及概述碑座四周的浮雕。第三层(7-10节):具体介绍10幅浮雕。4 .自读第一层(2-3节)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讨论后明确:作者的活动顺序: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按行走路线由远而近

24、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 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第2节,按人的活动写。第一次交代:“人民英雄永垂 不朽”八个金字,暗示碑的主题和本文的主题。第3节,交代了建碑的时间(决议兴建的时间和动工兴 建的时间),碑身的规模(用具体数字与天安门比较 ),建碑 的特殊材料(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和建碑的重大意义(象征着标志着 )。提问: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归纳:花岗石的特征是坚强,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用 这两种材料象征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 配套K12教育资料配套K12教育资料的怀念。5 .指名读第二层(4-6节),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 顺序)。讨论明确:介绍纪念碑的空间

25、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石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 碑顶大碑座 。(按由下而上再下的顺序介绍)提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归纳: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 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作者再次写“人民英雄永垂 不朽”八个金光 闪闪的大字,突生了主题,毛主席起草、 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 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 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集体朗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提问:第6节是 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 ?有何作用? 归纳: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 为下文详细描绘作了准备。

26、四、布置作业1 .背诵碑文。2 .完成“揣摩?运用”三。3 .预习第7-1 0节,试填写“揣摩?运用”四的表格。4 .本文说明中有记叙成分,请战由几个例子来。配套K12教育资料配套K12教育资料第2课时教学要点研习课文7-11节,理解并掌握说明中的记叙,总结全 文。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检查作业抽背碑文二、研习新课1 .讲读第二段的第三层(7-11节)。大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文章把它 单独列由来,是为了突生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 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由的巨大代价。浏览这一层、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讨论后明确:提问: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

27、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归纳: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 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 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 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 浮雕,刻划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 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配套K12教育资料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生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 顺次介绍浮雕。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

28、烟”。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 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 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 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 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 ;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 身而生,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 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 不动摇的销烟决 心。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 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指导学生分析第

29、三幅浮雕。归纳: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先交代事件 1851年的金田起义 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 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 配套K12教育资料配套K12教育资料刀、梭镖、锄头、火把”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 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 数众多势不可当。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揣摩?运用”四(并完成 四、五、六幅浮雕的分析)。提示: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 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填好表格后学生交流。(答案略)教师抽查完成情况,然后指名口头分析第四幅 浮雕“五四爱国运动”的画面。教师适当点拨、启发。教师小结:作者介绍 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 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 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变化 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 “碑身 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 位词,交代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