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学知识点整理_第1页
鱼类学知识点整理_第2页
鱼类学知识点整理_第3页
鱼类学知识点整理_第4页
鱼类学知识点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鱼:用鲤呼吸,用鳍游泳(帮助运动与维持身体的平衡),大多数体披鳞片的一群终生在水中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2、鱼类学:是生物科学的一门科学,它是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种类分区和分布特点等方面的问题。3、软鳍鱼类:鳍上通常无棘比较低等的真骨鱼类。4、棘鳍鱼类:鳍上通常有棘比较高等的真骨鱼类。5、鱼体的外部分区头部无鲤盖:最后一对鲤裂;有鲤盖:鲤盖后缘躯干(胴)部一般:肛门或尿殖孔后缘特殊:体腔末端或最前一枚具脉弓的尾椎骨尾部6、鱼类体型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1 )纺锤形头尾轴最长,背腹轴较短,左右轴最短。最常见的一种体型,大部分行动迅速的鱼类多属于这种体型,有利

2、于觅取食物和躲避敌害。如金枪鱼2 )侧扁形头尾轴缩短,背腹轴相对延长,而左右轴仍为最短。这种体型的鱼多栖息于水流较缓的水域,运动不甚敏捷,较少作长距离泡游。有些种类还具有坚硬的鳍棘,利于避敌侵袭。如乌鲍、团头鲂等3 )平扁形头尾轴最长,左右轴背腹轴。大多栖息于水底,运动较迟缓。如黄簸糠4 )棒形头尾轴最长,左右轴等于背腹轴。适于穴居或穿绕水底礁石岩缝间。如鳗酬7、硬骨鱼类口的类型及其鱼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的关系上位口:下颌长于上颌,多属于以食浮游生物为主的中上层鱼类。端位口:下颌和上颌几乎一样长,多为善游泳营捕食性生活的中上层鱼类。下位口:上颌长于或稍长于下颌,多为食底栖生物为主的中下层鱼类。

3、8、鳍式的书写及表示方法鳍式:记录鱼类鳍的组成和各鳍的鳍条数目的式子鳍式的书写:A、鳍条有硬棘和鳍条(软条)之分,记录它们的数目时,以罗马数字代表鳍棘,以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日以鳍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大写来表示各鳍,即,以D代表背鳍,A代表臀鳍,C代表尾鳍,P代表胸鳍,V代表腹鳍。各鳍之间用“;”分开C某个鳍如果有2个或以上的鳍组成,则各个鳍的数目分别统计,数字间用逗号分开。D用“-”表示相互连接;用“.”表示鳍间分离;用“”表示波动范围,背鳍与臀鳍后小鳍常用阿拉伯数字记录E、尾鳍一般不写在组合鳍式中,如要写,一般排在最后F、若某鳍有游离鳍条,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并与其他鳍间用“+”号隔开9、五种鳍

4、的名称及其功能背鳍维持直立和平衡,攻击或自卫臀鳍位于肛门与尾鳍之间,其形态与功能基本上与背鳍相似尾鳍推进鱼体运动和转变方向胸鳍运动、转向和维持身体平衡腹鳍协助平衡。腹鳍胸位或喉位在进化上比较高等10、鳞片的分类鱼类的皮肤中由钙质所组成的外骨骼鳞片分区:基区、顶区、上下侧区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由表皮和真皮联合形成,成对角线排列。由于和牙齿是同源结构,又称皮齿。硬鳞硬鳞鱼类所特有,完全由真皮形成,系深埋于真皮层中的菱形古板。一般都具有硬鳞质,鳞较坚硬。一般不作覆瓦状排列,鳞片间以关节突相关连骨鳞为真骨鱼类所有,呈覆瓦状排列,由真皮产生。从外观上看每一鳞片分为前后两部,前部埋入真皮称为埋入部(前部

5、),后部覆盖于后一鳞片之上,称为露出部(后部)。根据露出部的表面边缘的构造不同可将骨鳞分为二类:圆鳞,露出部边缘光滑整齐,无细齿状构造,如鳞形目、鲤形目、颌针鱼目等;栉鳞,露出部分的边缘密生细齿,触感粗糙,如妒形目等。栉鳞细齿的排列方式因种而异,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即辐射型,锤刀型,单列型。11、骨鳞的结构及其生长方式下层:纤维层,柔软,由交叉错综的纤维结缔组织组成;是一片一片地从中心向外缘生长上层:骨质层,脆而薄,由骨质组成,围绕鳞片中心一环一环地生长鳞崎:鳞片表面形成的一圈一圈的隆起,又称环片,它在大多数鱼类中作同心圆排列鳞焦:鳞崎的中心区域。鳞焦所在位置因种而异,有鳞焦基位、鳞焦顶位或位于

6、鳞片中心鳞沟:鳞片上从鳞焦向四方辐射排列的凹沟。鳞沟在形状上的变异亦因种而异12、鳞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侧线鳞:在鱼体两侧的有侧线管穿过的鳞片鳞式:记录鳞片数目的表达式。一般包括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一)有侧线侧线上鳞数侧线鳞数侧线鳞数侧线鳞数指沿侧线直行的鳞片数目,从鲤孔上角有侧线管穿过的鳞片开始,一直到尾鳍基部最后一鳞片为止侧线上鳞数从背鳍起点处的一片鳞斜数到接触侧线鳞的一片鳞为止数目侧线下鳞数从接触到侧线鳞的一片鳞斜数到腹鳍起点(鲤形目等腹鳍腹位的鱼类,数字后用V表示)或臀鳍起点(妒形目等腹鳍胸位的鱼类,数字后用A表示)的鳞片数(二)无侧线纵列鳞数,横列鳞数纵列鳞数体侧中部从鲤

7、盖后方直到尾鳍基中部的纵行鳞片数目横列鳞数体高最高处或背鳍起点斜数到腹面正中的鳞片数目13、鳍:由属于内骨胳的支鳍骨和鳍条组成,外覆肌肉,每一鳍条由左右2条合成。鳍条分为两类:角质鳍条:软骨鱼类特有,不分支不分节的鳍条。鳞质鳍条(骨质鳍条):硬骨鱼类特有,由鳞片衍生而来的鳍条。分为两类:i.软条。又分为:分枝鳍条,末端分支,本身柔软且分成多节。不分枝鳍条,末端不分枝,本身亦柔软,且成多节。ii.鳍棘。不分枝不分节。强大而坚硬。又分为:假棘,由左右两鳍条骨化而成,分节坚硬,经水煮立即分开的棘。真棘:不能分开的已骨化成一体的棘。14、小鳍:鱼类某些种类背鳍后方生有的一个或若干个小形鳍。脂鳍:鱼类某

8、些种类背鳍后方生有的富含脂肪的小形鳍。软鳍鱼类:背鳍完全由分节而可屈曲的鳍条组成的一类低等真骨鱼类。棘鳍鱼类:背鳍由软条组成,并生有坚硬的棘的高等真骨鱼类。15、鱼类的色素细胞有三种: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鱼体的颜色主要来自色素细胞,但还需要另一种特殊重要的反光体的衬托。反光体又称为虹彩细胞,细胞无突起,呈多边形或卵圆形或杆状,具细胞核1个。细胞内存在着一种具强烈折光作用的白色晶体,即鸟粪素颗粒,鸟粪素喋吟的衍生物,不溶于水、酒精、乙醛及醋酸中,遇光照能折射出银白色光彩。因而鱼体上常有银白色的虹彩出现。16、典型的发光器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腺体、水晶体、反射器、色素体。色素体不透光

9、与反射器共同组成类似于幻灯机的反射器,水晶体则有聚光作用,腺体部分能分泌发光物质。17、鱼类的骨骼可分为外骨骼和内骨骼、外骨骼是指鳞片和鳍,内骨骼指骨头、脊椎骨和附肢骨骼。鱼类的骨骼可分为主轴骨骼和附肢骨骼。主轴骨骼包括头骨、脊柱和肋骨,附肢骨骼包括偶鳍骨骼和奇鳍骨骼。18、骨骼起源于中胚层的间叶细胞。19、内骨骼的形成,典型的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膜质期、软骨期及硬骨期。硬骨根据发生过程的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软骨化骨,发育完整经过三个阶段。膜骨,由膜质期直接经硬骨细胞骨化而形成。20、下咽骨:鲤科鱼类最后一对鲤弓(第五鲤弓)的角鲤骨特化成的结构。21、咽齿:鲤科鱼类最后一对鲤弓(第五鲤弓)的

10、角鲤骨特化成的下咽骨上的齿状结构。咽上器官:鲤鱼和鳏鱼的咽鲤骨和上鲤骨卷成的蜗卷状结构。22、韦伯氏器(自理):硬骨鱼类鲤形目第一至第三椎体两侧的4对以韧带相连接,连接内耳与螺的骨胳。(这四对小骨由前到后依次称为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三脚骨)韦伯氏器:为鲤形总目的鱼类所具有,位于椎骨两侧,由第13椎骨所分化而成的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角骨所组成的连接螺和内耳的一组小骨片23、根据椎骨末端位置及尾鳍分叶的对称与否,可将尾鳍分为三种类型。原尾型歪尾型正尾型(有尾部棒状骨,扇状骨)。Ps:特殊变异出现等尾鳍(假尾鳍,背臀鳍相会于身体后方,外观对称)24、肩带:支持胸鳍的骨骼腰带:支持腹鳍的骨骼

11、25、发电器官一般都是由许多称为电细胞或电板的盘形细胞所构成。鱼类的发电器官除电鱼占(由真皮腺体组织特化而成)外,都是由肌肉衍生的。几种会发电的鱼:电鳗、鲸属、裸背鳗、电解、电瞻星鱼、电鱼占25、齿式记录鲤科鱼类咽齿的形态、数目、排列状态的格式记录数字从左侧到右侧,左侧和右侧之间用“/”隔开,各行数字间用“、”分开26、分泌粘液的作用a.可以减少水和鱼体表面的摩擦阻力,增加鱼的游泳速率。b.可以减少细菌或寄生虫类对鱼体的侵袭。c.使鱼体润滑,不易被捕捉,或被捕后易于挣脱滑逃。d.能协助调节皮肤表面的渗透作用。e.有些鱼的粘液还具有类似明矶的净水作用,可使悬浮于水中的泥沙污物迅速沉淀。27、鱼类

12、取食器官与其摄食方式的关系(1)捕捉型口大,牙齿锐利,鲤耙短而稀,主要是防止鲤片被食物碰伤。如妒、真鲨等(2)吸盘型无颌骨,齿为角质突起,舌上有齿。如盲鳗和七鲤鳗(3)吸吮型吻呈长管状,一般无齿无鲤耙,常摄食底栖或水层中的无脊椎动物。如海龙(4)研磨型一般有强大的牙齿,口中大,鲤耙中长,排列较稀。如鹤鳗、蜩类(5)食浮游生物型口一般较大或中大,也有较小,齿细小或无齿,鲤耙长而密。如鲤27、口裂大小与习性的关系营捕食性生活的肉食性鱼类口裂较大,齿间锐锋利。带鱼。温和性食食小型浮游动物为主的鱼,口裂小。海马。但有些食浮游生物的鱼类的口裂也很大,如鲸鲨,它们能利用较大的口,尽量吞取较多的水,滤取水中

13、的食物。27、硬骨鱼类齿的形态可分为犬牙状齿,锥状齿,臼齿,以及牙状齿。肉食性鱼类齿多尖利、坚硬,有的齿面还有缺刻,呈锯齿状。食软体动物和甲壳类的鱼类的齿多较坚硬。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的齿多不发达,呈绒毛状、刷状28、鲤耙:鱼类鲤弓内缘处生有的骨质突起鲤耙数:常以第一鲤弓的外鲤耙数代表某鱼的鲤耙数。29、大多数鱼类的鲤耙为瘤状和杆状。30、鱼类鲤耙的数目、形状与鱼的食性有一定关系,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的鲤耙一般数目多而致密,如斑螺135-150(但以浮游生物为食的烟管鱼科科鱼类无鲤耙),肉食性鱼类鲤耙粗而稀少,带鱼26-30,蓝点马鲸12-13条,妒18-25,石斑鱼22-25。31、螺旋瓣:软

14、骨鱼类及少数硬骨鱼类的肠壁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突出于管腔一般排成螺旋状的褶膜。(增加吸收面积)幽门盲囊:大部分硬骨鱼类在胃后方、肠开始处的许多指状盲囊突出物。(扩大肠的吸收面积,分泌与肠壁相同的分泌物)32、鲤的构造鲤由咽部后端两侧发生。主要由鲤弓、鲤耙、鲤片和鲤间隔组成鲤片:鲤间隔前后两侧成丝状或板状的突起。由无数鲤丝紧密排列而成鲤小片:鲤丝两侧的突起,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半鲤:鱼类鲤弓上的每一鲤片全鲤:每一鲤弓前后的两个半鲤一般鱼类都有四对全鲤。软骨鱼类的鲤间隔明显,硬骨鱼类的鲤间隔退化33、螺鱼类胚胎时期,在食道背方长出一个芽体,此芽体向后伸展及扩大,形成一小囊;小囊继续扩张,渐与食道分离,仅以

15、一小管与食道相连,形成螺的雏型。一般幼鱼孵出后数天内,镖即充气。33、喉镖类:螺有镖管与食道想通的鱼类。如鳞形目、鲤形目。闭螺类:螺管退化的鱼类。如妒形目。33、鱼螺的机能1 )比重调节作用:鱼类在不同深度借放气或吸气来调节鱼体比重,使它可以不费力地停留在水的各层2 )呼吸作用:肺鱼、多鳍鱼、雀鳍及弓鳍鱼的螺有肺的作用3 )感觉机能:镖能起测压计或水中传声器的作用。有些鱼的螺与内耳发生程度不同的联系,因而具有较灵敏的听觉和感觉压力的能力4 )发音作用:螺对附近器官所产生的声音起着共鸣器的作用,使声音扩大34、鱼类辅助呼吸器官1)皮肤即鱼离开水时,利用其潮湿的皮肤来呼吸,血液透过极薄的皮肤直接从

16、空气中进行气体交换。如弹ir鱼、鱼占和黄鳍等2)肠夏季水温升高,水体含氧量很低时,血液与透过很薄的肠黏膜层扁平上皮细胞的空气进行交换。如泥纵3)口咽腔黏膜利用下面布满血管的口咽腔内壁的扁平表皮细胞来呼吸空气。如黄鳍4)鲤上器官鱼的鲤弓或舌弓的一部分骨骼特化成一种鲤上器官,直接利用空气中氧气进行气体交换。如胡子鱼占、乌鳗、攀妒和斗鱼等35、喉镖类:有螺管与食道相通的这一类鱼。闭螺类:镖管退化的这一类鱼。36、淡水鱼与海水鱼的渗透压调节机理1)淡水鱼类鲤和皮肤吸水,粪便和尿液损失盐分。肾脏排水,鲤上的氯细胞(吸盐细胞)从水中吸收盐分,从食物补充盐分2)海产硬骨鱼类鲤和皮肤失水,尿液会排除一些水。吞

17、食海水和从食物中获取水分、鲤上的泌盐细胞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粪便和尿液也排除多余的盐分3)海产软骨鱼类通过血液中多量的尿素保持较高的渗透压,从食物获得盐分。鲤和皮肤吸水。肾脏排尿和直肠腺分泌可排除过多的盐分37、卵巢与精巢各自的类型卵巢:1)游离卵巢(裸卵巢):不为腹膜形成的卵巢膜所包围。如圆口类、软骨鱼类、肺鱼类2)封闭型卵巢(被卵巢):不裸露在外,为卵巢膜所包围。如大部分真骨鱼类。精巢(真骨鱼类):1)壶腹型腺体由圆形或长形的壶腹所组成。精细胞的成熟过程在壶腹中进行。精巢背侧有输精管。2)辐射型腺体成辐射排列的叶片状,叶片状腺体是精细胞成熟的地方。精巢有纵裂状凹穴,底部有输出管38、性逆

18、转:雌、雄生殖腺转变的现象(例如黄鳍性成熟产卵前为雌性,之后变成只产精子的雄性。珠星:鱼类生殖季节,出现在身体个别部位的,因为表皮细胞特别肥厚和角质化,而出现的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一般认为有兴奋和刺激排卵排精的作用。39、鱼类的生殖方式1)卵生:体外受精、体外发育2)卵胎生:体内受精,体内发育,胚体的营养靠自身的卵黄或主要依靠卵黄。如软骨鱼类许多种类、硬骨鱼类鳍形目的一些鱼和海鲫、黑鳍、褐菖鲍等3)胎生(假胎生):体内受精,体内发育,胚体与母体发生血液循环上的联系。其营养不仅靠卵黄,而且也依靠母体40、脑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选择)1)端脑位于脑最前面,由嗅脑和大脑组成,与嗅觉器官连接,是鱼类

19、的嗅觉中枢。还可能与鱼的高级机能及鱼类行动有关2)间脑位于大脑后方的凹陷部分,常被中脑所遮盖。可分为上丘脑、丘脑及下丘脑三个部分。有调节色素细胞作用的神经中枢3)中脑由腹面的基部(被盖)及背面的顶盖两部分组成。中脑是鱼类最高视觉中枢,有通向延脑的神经纤维,它对鱼体的运动和平衡有调节作用4)小脑位于中脑后方,它是鱼类运动的主要调节中枢,兼为听觉和侧线的会同中枢5)延脑脑的最后部分。第V第X对脑神经均由延脑发出。包括听觉侧线感觉中枢、呼吸中枢、味觉中枢、皮肤感觉中枢、色素细胞调节中枢41、鱼脑构造的生态适应1 )借视觉器官觅取饵料的外海性上层鱼类:中脑、小脑发达【始、飞鱼】2 )以小型浮游生物为食

20、的外海上层鱼类:端脑发达,有发达而分化的延脑【白鞋】3 )底栖生活的鱼类:大脑纹状体、端脑发达,小脑通常较小。延脑特别分化【泥鲫!4 )浅海活泼游泳的鱼类:小脑比上层鱼类小而比底层鱼类发达,中脑比底层鱼类发达,端脑比上层鱼类发达【妒、蜩】42/十对脑神经感觉神经:嗅神经(I)、视神经(11)及听神经(皿)运动神经:动眼神经(出)滑车神经(IV)及外展神经(V1)混合神经:三叉神经(V)、面神经(口)、舌咽神经(IX)及迷走神经(X)某些鱼类还具有一对端神经。43、脂眼睑:某些鳞形目和辎形目眼上覆盖的透明的脂肪体。44、胃在外形上可分为5大类:I型、U型、V型、丫型、卜型45、胃与食性:贪食鱼类

21、具有特别大的胃,如簸糠。以泥中有机碎屑及硅藻等为食的鱼,如斑螺,幽门部特别膨大,肌肉发达,类似鸟的砂囊。此胃适于研磨和压碎食物。Ps:硬骨鱼类的胃以I型容量最小,卜形胃容量最大,凶猛鱼类的胃壁最厚。46、肠的长度及盘曲程度因种类及食性而异。肉食性鱼类肠管较短,多呈直管状或有1个弯曲。如妒。植物食性鱼类的肠较长,在腹盘中盘曲较多。杂食性鱼类的肠短于草食者而长于肉食者。47、硬骨鱼类的脑颅按各部分所在部位可以分为四个区域,即鼻区、眼区、耳区及枕区,它们分别包围嗅囊、眼球、内耳及枕孔。48、肝胰脏:某些硬骨鱼类的胰脏组织分布在肝脏内肝门静脉的周围,胰脏和肝脏混杂在一起形成肝胰脏49、伪鲤:真骨鱼类鲤

22、盖内面的一种结构,是以退化的鲤,不生长在鲤弓上,多无呼吸功能,其功能认为与二氧化碳的排泄有关。幼鱼鲤:正式的鲤没有发达之前,出现在幼鱼体内的,内胚层发生的,起源于真鲤的突起的鲤片状构造。50、物种的定义指在自然状态下,能够(或可能的)相互配育的,与其他的类群在生殖上是相互隔离的,同种能自行交配繁殖,而且其产生的后代具有繁殖能力的自然种群的类群。51、种的命名法(双命名法)1 )每一种生物的学名都有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即双名法。2 )学名必须用拉丁文并斜体书写。属名的第一个字母一定要大写,而种名一律小写。3 )在学名的后面要写上定种名者的姓。若种名由人名而来,可大写或小写。4 )亚属名:用括

23、号写在属名后面。5 )亚种名:写在种名后面,优先律:同物异名、异物同名。同物异名:先定同物异名、次定同物异名。绝对的同物异名、条件同物异名或主观同物异名。异物同名:两个相同的种名可以允许存在于不同属之间。52、造血器官早期胚胎阶段,血管能形成血球。成体阶段,除了血管仍能制造血球外,已经形成更重要的造血中心。鱼类没有高等脊椎动物的淋巴结,但具有一种能制造各种血细胞的造血组织,称之为淋巴脊髓质组织(或拟淋巴组织),脾脏是最大最重要的淋巴脊髓质组织。中肾也可生成血栓细胞。软骨鱼类食道粘膜层下方有扁平的赖迪氏器官,它能形成白血球。当脾脏移去后,它也能产生红血球。软骨鱼类和肺鱼肠道的螺旋瓣能制造各种白血

24、球。一些硬骨鱼类的肾脏前部有前肾的残余组织,称为头肾,它已不起排泄作用,突变成一种淋巴髓质组织,具有制造白血球、血栓细胞与毁灭陈旧血红球的功用。53、肾脏是鱼类主要的泌尿器官,它在发生上经过前肾和中肾两个阶段。肾脏起源于中胚层的生肾节。54、中肾:鱼类成体位于体腔背壁、镖的背方,腹覆体腔上皮,由单层腺上皮细胞组成的呈块状的泌尿结构。中肾的基本构造:中肾小管前端扩大呈球状,前壁向内凹入形成具有两层细胞的杯状深凹,称为肾小球囊或鲍氏囊,背主动脉有分支伸到每一肾小球囊内,形成球状的血管小球(或称肾小球),并与肾小球囊内壁相密接。肾小球囊和血管小球形成的完整结构,合称为肾小体。55、肾小球:背主动脉的

25、分支伸到中肾小管前端杯状深凹(肾小球囊)内,形成球状血管小球。肾小体:肾小球囊和血管小球形成的完整结构。56、肾脏的泌尿机能主要通过肾小体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吸收作用而完成的。57、吴夫氏管(中肾管):鱼类成体,前肾管纵裂形成的与中肾的肾小管相通,担负输尿管功能的管状结构。米勒氏管:鱼类成体,前肾管纵裂形成的,在若干时间内仍保持与前肾相通,但此后失掉此种联系,或退化,或在某些种类中负担起输送卵细胞到体外任务的管状结构。58、鱼类的生殖导管是输卵管与输精管。圆口类及某些真骨鱼,完全没有生殖导管。软骨鱼类一般是利用肾管作为输送成熟的生殖细胞的输导管,这在雄鱼中就是中肾管(吴夫氏管),而在此语就是米

26、勒氏管。59、侧线的作用1)测定方位和感觉水流。一些鱼的侧线能感受低频率声波和对温度起感应作用。2)侧线对鱼类的摄食、避敌、生殖、集群和泡游等活动都有一定的关系。侧线的发达程度是与鱼的生活方式和栖息场所有密切关系60、侧线:分布在头部及身体两侧沿一定的线条形式向身体后部眼神,直达尾柄的沟状或管状的皮肤感觉器官。61、侧线的构造与机能侧线在仔鱼阶段是裸露在外的一系列感觉芽,以后感觉芽下陷沉入皮下成为前后相通的封闭的长管,且完全与皮肤分开,仅以一个个小孔与外界相通。头部的侧线由于膜骨的形成,其管道通常埋在膜骨内。侧线管内充满粘液,它的感觉器神经丘浸润在粘液中。当水流冲击身体,水的压力通过侧线管上的

27、小孔进入管内,传递于粘液,引起粘液流动,并使感觉顶产生摇动,从而把感觉细胞获得的外来刺激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递到神经递中枢。Ps:感觉顶愈薄愈细长,感觉愈敏锐。62、罗伦氏壶腹:软骨鱼类,分布在头部的背覆面,呈管状或囊状,内有黏液,一端扩大为壶腹,另一端开口于皮外的皮肤感觉器。是侧线管的变形结构。63、脑垂体的来源和结构脑垂体在发生上是由两方面起源的:间脑腹面由第三脑室壁向下伸出指状突起原口顶壁向上的突起。这两部分突出的组织继续生增长,最后连在一起形成脑垂体。起源于脑的部分为神经垂体,起源于口腔的部分称为腺垂体。腺垂体最后与口腔失去联系后,进一步分化为三个部分:前腺垂体(相当于高等动物垂体的结节部),中腺垂体(或称中叶,相当于高等动物的前叶),后腺垂体(过渡带,相当于高等动物的间叶)。64、脑垂体的功能中腺垂体产生的激素种类最多。前腺垂体黑色素集中激素。后腺垂体中叶激素,能调节色素,并刺激新黑色素细胞的形成。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催产激素。神经垂体常有多种神经纤维束伸入腺垂体部分,因此它在机能上可能是控制腺垂体的器官。65、斯坦尼斯小体:中肾后端背侧不远的中肾管旁边,或埋藏在肾脏组织里的实心无导管的卵圆形或球形构造。66、内耳的结构及功能内耳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一个椭圆囊和三个半规管(前半规管、后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