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中的创新教育_第1页
浅谈初中化学中的创新教育_第2页
浅谈初中化学中的创新教育_第3页
浅谈初中化学中的创新教育_第4页
浅谈初中化学中的创新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初中化学中的创新教育浅谈初中化学中的创新教育孟育红 梁东 卢龙县木井乡中学 066402摘要: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培养创新型 新一代已成为当代教育教学的主旋律。在化学教育中 更应该注重对创新精神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以通过 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来培养这种精神。首先,要通过 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猜想,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其次,要重视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合作探究,张扬个 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结合,通过 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思 考、去创新。关键词:营造氛围创

2、设情境合作探究培养创新精神正文: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 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实施素质 教育,培养创新型新一代是当今时代教育教学的主旋律。 下面我就谈谈对初 中化学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尝试。首先,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猜想,寻找创新的动力。问题是学生放飞思维与想象的钥匙。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 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学习的动力,是一种创新的因素。 因此,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创新的源泉。如:化学课本第四章质量守恒定律一节,我是这样安排的:用录像显示两个情景:(1)做饭时所用的煤和木材在燃烧之后

3、,质量变少的情景;(2) 1673年英国物理学家波义尔的实验,将事先称量过的金属放在密闭容器里煨烧,煨烧后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结果发现固体质量增加的画面。然后提问:通过以上两个事 例,你们有什么发现?你认为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 物质质量总和是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讨论,几分钟后提出以下猜想:(1)反应后质量应变大 如: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比铁大, 大科学家波义尔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2)反应后的质量变小 如:镁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小。且事例(1) 中燃烧后的炉渣和灰烬的质量比燃烧前煤的质量要小。(3)不会改变从表面看煤燃烧后质量确实减少了,而通过碳在空气中 燃烧生成二

4、氧化碳的计算看,反应前反应物的质量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 质的质量和。通过这一段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的设计, 使学生对化学与生产生活 的紧密联系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并渴望深入学习化学知识。这样的教学设 计达到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另外,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 常规的想法,也有超常的想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引导和发现学生独特的 新颖的方法,激发学生创新。其次,要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中,创 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发现问题;再经过 实验操作,资料收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

5、、情感与态度的 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1、张扬个性是创新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与创新总是相伴而生,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时候, 创新潜能才能开发出来。2、重视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学生的学习是独立 自主的,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不 同的结果,有些甚至是出乎意料的。教师让学生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 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交流讨论的机会, 能满足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 理需要。同时,更多的生生互动,会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使学生对 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建构

6、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 在讲“CO2的性质” 一节中,我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课题小组,每个小组设 一名组长,并为他们准备好实验器材。让他们通过讨论,设计方案,并通过 实验来验证。学生们表现非常积极,经过他们的协调合作,都取得了很好的 效果:第一组:(1)通过将CO2倒入装有点燃的蜡烛的烧杯中,蜡烛熄灭, 这说明CO2的密度较大,且不支持燃烧;(2)将CO2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 剂的试管中,发现石蕊试液变红,从而证明CO2与水反应能生成酸,再将试管加热,红色试液又变成紫色,证明生成的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3)由C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鉴别 CO2。第二组:除与第一组相同

7、之处外,在一个烧杯中放置一高一低两只蜡烛, 并在杯底放一层小苏打。把蜡烛点燃,沿杯壁倒入一些醋,醋与小苏打发生 反应,有气体生成,位置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后熄灭,再盖上一块涂有石灰水的玻璃片,发现玻璃片变浑浊。该实验证明CO2不支持燃烧,密度大,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第三组:特色之处在于利用杠杆平衡原理来验证 CO2的密度大。第四组:特色之处自制了泡沫灭火器。通过这种合作式的学习,学生从互相交流中分享创意及成果。 思维互相 启迪,在短时间内解决了问题,最终使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并发展了学 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质疑精神是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8、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学 会质疑,养成质疑的习惯是创新的关键。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 下几方面:第一、要创设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提问。当 学生提出较好的问题后,教师要给予表扬,并给予肯定的回答,这样就会提 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如果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荒唐可笑或过于简单,或钻牛角尖,这时教师要正确对待,不应批评,更不能讽刺挖苦他们,教师应该 循循善诱,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这样就会解决问题,防止学生产生自卑和胆 怯心理。止匕外,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讲究方法,多用激励性语言,调动学 生思维的积极性。第二、教师应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有问题可提。教师在课堂中应不断进行

9、问题情境的创设, 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一一 探究发现一一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会问,会解,始终保持认 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情绪。第三、注重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的途径很多, 但最重要的一点是给学生提供 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实践活动。(1)社会实践与课堂学习相结合。如:在讲“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一节中,对水资源及其污染与防治,我把它设计成一个小课题,让学生在社会上展开调查:“看我们生活的周围的河流有无污染情况,污染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该如何去做? ”并让 他们写出社会调查报告,上课时让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学生在事实面前,充 分认识到水的重要

10、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部分学生写 的调查报告还登在校刊家庭教育导报上。(2)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也要起到积极引导和辅助的作 用,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条件。要开足化学课中的所有演示实验 和分组实验,同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索新知识。如:在讲“氢气的 性质”时,做氢气的爆炸实验,按课本中的实验方法,有一定的危险性。我 就把氢气爆炸的原理(氢气的爆炸极限)给学生讲清楚,然后让学生自己动 脑,找器材,改进这个实验。结果,学生设计出很多种实验方法,而且有些 经过实验验证,效果很明显。(3)与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相结合。结合全国初中化学知识竞赛,组织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充 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并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并发展了他们的 创新能力。总之,只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 动,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而且在活动中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