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小石潭记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编写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石潭记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游记的有关知识。 2、理解本课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特点。 3、体会用词精炼,描写生动、具体以及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难点、重点分析 1、这篇游记是被贬谪到永州时写的,通过对小石潭的景物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柳宗元生活在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唐顺宗时,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执政,他们在政治上作了一系列的改
2、革,史称“永贞革新”。当时柳宗元33岁,任礼部员外郎,也积极参与了这一革新运动。但是在保守势力的疯狂反扑下,顺宗退位。宪宗即位后,对革新派进行了残酷的迫害,革新派人物相继遭到残杀和贬谪。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这时,柳宗元政治地位下降,又身居荒僻落后的地区,因此他的心中非常抑郁。小石潭记正是通过精细、生动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自己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2、小石潭记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小石潭记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佳作。它的精妙之处,首先在于它的结构。 全文共分五段,其内容如下: 第一段:叙写寻潭的过程,概写石潭的全貌。 第二段:写潭水与游鱼。 第三段:写潭溪与岸势。 第四段:写潭上人的感受。 第五
3、段:记同游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章有一先一后的两条贯串动作线在流动,一条是游踪,一条是视线。 写寻潭,以游踪为序。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着如佩环碰撞那样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不禁引起的极大兴趣。于是,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道路,穿过一大片竹林,一个美妙的天地便展现在眼下:潭。 写观潭,以视线为序。寻到“心乐之”的小石潭,令人不由地急忙打开那犹如摄影机一般的眼睛,贪婪地摄下石潭的全景,唯恐漏下一星半点:清洌的潭水,全石的潭底,近岸“为坻、为屿、为堪、为岩”的底石,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所在呀!尤其攫人之心的,是那清洌的潭水。这又使人不由地把散漫的目光收拢回
4、来,投到那连游鱼的影子都能看得真切的一泓迷人的潭水。可是,潭水从何而来呢?视线不由地又一次转移,拉到很远,很远,去寻那源泉。于是“斗折蛇行”的小溪,“犬牙差互”的岸势,四面“环合”的竹树便一收入眼底,令人嗟叹“不可知其源”;“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本文是如何逼真、生动、传神地描写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 试以第二段描写潭中的游鱼为例。在这里,不是单纯地写游鱼,而是既写鱼,又写水,最后还落笔于“其境过清”的意境。 你看,鱼儿在水中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依凭一样:阳光照射下来,深深透进水底,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三言两语,在写鱼中,就写出了水的澄澈和天色的晴和。如果不是日丽,
5、不是风和,不是水清,游鱼能“影布石上”,能给人“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感觉吗? 我们再来看看写鱼。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又飞快地窜向远处,来来去去,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嬉戏一样。这里有静景,也有动景,不仅活灵活现地表现了鱼的姿态,而且以动衬静,惟妙惟肖地创造了“寂寥无人”的境界。鱼儿能这样往来自若,岂不正说明鱼儿从未受过人的惊扰,此地的环境之清吗?而段末一句“似与游者相乐”则用拟人的手法,把人与鱼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寄寓着的诗情。 在这里,无论是以鱼写水,还是以鱼写静,用的都是侧面烘托的写法。这种写法用得好,往往能够收到正面描写所难以达到的境界。 4、本文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本文的重点无
6、疑是写景,但字里行间流露出难以排遣的忧郁。篇末所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是身世遭际的自然流露,凄心与“清”景融为一体,情景相生,确属难能可贵。 教学过程设计 一、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简介。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原题是至小丘西。 永州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境内,当时是一个荒僻的地区。但著名的九嶷山耸峙在它的南面,衡山余脉盘绕在它的北面,五岭山脉中的越城岭和都庞岭绵亘在它的南面,澄碧的湘江和潇水横穿州境并在境内汇合,因此,全州山陵起伏,丘壑幽深,河川纵横,风景非常雄奇美丽。柳宗元到这以后,经常上高山,入深林,探寻幽深的溪谷流泉和怪奇的山石。大自然的雄奇景象,开阔了他的胸怀,陶冶了他
7、的性情,使他那因政治上的不幸际遇而带来的愁绪得到了宽解;同时,也使他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创作素材,从而写下了包括小石潭记在内的,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山水游记,为中国文学史正式奠定了游记文学的基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语言清丽,手法巧妙,善于抓住不同山水的特点刻意描摹,个性突出,栩栩如生。更值得称道的是,在精妙的景物描写中,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透露着强烈的倾向性,情景相生,意趣无穷。小石潭记是历代传诵的优秀篇什之一。 二、正音、正形。 1、正音: 篁(huáng)坻(chí)参差(cnc)屿(y)嵁(kn)缀(zhuì)佁(yí)翕(x)怆(chuà
8、;ng)邃(suì)龚(gng) 2、正形: 洌(三点水)怆(右旁非“仑”)坻(右旁非“氏”)蔓(非) 三、疏通文意,点拨难句。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西”,方位词作状语,译时要补出省略了的介词“向”,讲作向西。“步”,古时是量地单位,一步合当时六尺。史记·秦始皇本纪:“舆六尺,六尺为步。”要注意的是,古时举足两次为一步,今天举足一次为一步。也就是说,古时的一步,等于今天的两步;今天的一步,等于古时的半步,又叫做“跬”。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里的“跬”就是古时的半步,今天的一步。“百二十步”,作行的宾语。“篁”,读
9、huáng,说文:“竹田也”,丛生的竹子;“篁竹”,竹林。“如鸣佩环”有两种分析法,一种是作补语,摹拟水声;一种是作分句,主语“声”承前省略。“佩”同“佩”;“佩环”,古人系在腰带上的玉制装饰品,行则有声。“鸣”是使动用法,意思是发出响声。“乐”,古读yào,动词,喜爱。“之”指代这个地方,但不是小石潭,因为小石潭是在伐竹取道之后才见到的。 全句的意思是:从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心里很喜欢这个地方。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全石以为底”,就是“以全石为底”,意思是拿整块石头作
10、为底。“以”和它所介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一般是作状语和补语。“以”所介的词语,为了强调它,有时可以提到“以”字的前面,如成语“夜以继日”、“一言以蔽之”中还保留着这种句法。“卷石底以出”中“卷石底”就是卷起石底,也就是石底卷起。汉语中有一类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方向很难说是从主语到宾语,例如“他流泪了”,是泪自己流下来,还是被人流下,就说不清。这类动词,词义不变,主语和宾语可以互调,而动词并不转为被动。“卷石底”,既是“卷起石底”,也是“石底卷起”,意思一样。“以”相当于“而”,可以不译出,连接两个动词。 “为”是一个意义很广泛的动词,有“做”、“当做”、“成为”、“是”等意义,随上下文而定。
11、“为坻”,成为坻。“坻”读chí,水中的小洲、高地。“屿”,小岛。“堪”,读kn,指,山嵁崿形。“岩”,指峭壁。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石潭拿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这是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可”本是能愿动词,用在数词前面,词义由可能引申为约计,属副词;“可百许头”,大约一百来头。“许”用在数字后面,也是表示约计的,相当于现在的“光景”、“左右”等;“百许头”,百把头的光景。“可许”复用,约计的意思更明显。 “空”是名词,作“游”的状语,意思是在空中。“空游”就是无所依,“空游无所依”是
12、联合结构的复杂谓语,前后互相补充。犹如“裹足不前”,把脚裹住,就是停止不前。“所依”是所字结构,在句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实际上是“所依之物”的省略。“无所依”,没有可以依托的东西。“若”用在动词前是副词,好像、仿佛的意思。“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天空中游,没有什么依托的东西,意思是,好像并不在水中,并没有水似的。这是形容潭水的清澈见底。“空”只是“游”的状语,“若”作状语,修饰“空游无所依”,“皆”作状语,修饰“空游无所依”。 这句的意思是:潭中的鱼大约一百来头,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依托的东西。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西南望”的“西南”是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
13、“潭”是“西南”的定语,“而”连接前后两部分,而前一部分实际上省略了一个介词“向”。“斗折蛇行”的“斗”和“蛇”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山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斗折”和“蛇斗”,结构并列,意思相同。名词作状语,既保有名词本身的意义,还要从它作状语的用法上,加上有关的词来理解,如这里的“斗”和“蛇”是表示比喻的,所以它的前面隐含了一个“像”。 “明灭可见”的前面隐含了一个“其”字。站在高处看,曲曲折折的泉流,有的地方看得见,有的地方看不见,看得见的为“明”,看不见的为“灭”;因为泉水弯弯曲曲,所以一段明,一段灭,明而又灭,灭而又明,其明灭隐显皆可见。 这句的意思是:向小潭的西南望
14、去,只见那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四、难点重点讨论。 讨论问题见前文“难点、重点分析”部分。 小石潭记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通晓文意并背诵课文,理解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文中的乐? 教学设想: 本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丰富,细致生动,多用短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文章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题旨。紧紧扣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好文中的乐(难点)。词语、
15、生字结合预习当堂解决,个别晦涩语句、文言活用现象,只要能大体把握即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与马说的韩愈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了解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世称“柳河东”,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的山水游记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走进
16、文本 (一)读一读 1、学生齐读 2、师生评议后教师范读 (二)译一译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注意纠错和补充,强调重点词语、句子。 (三)议一议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从音、形、色三方面入手。 2、第2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潭水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描写的? 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潭水特点:清澈。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写潭水。 写法:动静结合 心情:愉快 写鱼,动静结合,侧面
17、衬托水的清冽。 3、文中写景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抓住了事物特征。 (1)突出了“石”。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 “闻水声,如鸣佩环”(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后面还有“犬牙差互”、“凄神寒骨”。) (2)紧扣“清冽”写潭(水)。 4、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
18、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结论:乐 (3)讨论: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水声动听,环境优美,游鱼逗乐。 (四)比一比 当堂背诵,比比谁背得最快。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大家已经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分析。 小石潭记教案3 一、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实词以及虚词“以”“其”等词的不同含义,疏通文意。 2. 学会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理解第二段写“鱼”与写“水”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生字词(请学生上黑板注音) 篁huáng 洌liè 坻c
19、hí 屿y 嵁kn 参差c 佁y 俶chù 翕x 悄qio怆chuàng 邃suì 2.了解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秀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非常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了解文体。“记”是古
20、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1.掌握文中实词以及虚词“以”“其”等词的不同含义,疏通文意。 2. 学会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1.你能正确、流利地阅读这篇文章吗? 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停顿,读出文言情感。 2.你能疏通全文吗? 生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解释文中的重点字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完成字词的解释,最后由其中的一个小组展示成果,其他小组纠正和补充) (1)重点词语 西行 心乐之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 俶尔 斗折蛇行
21、 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寂寥无人 悄怆幽邃 佁然不动 乃记之而去 隶而从者 (2)特殊现象 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处) 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以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表承接,不译) 以其境过清(因为) 清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3)翻译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你能概括文章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吗? 明确:第1
22、节,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绘小石潭的概貌。 第2节,写潭水和游鱼。 第3节,写潭水的来源。 第4节,写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 第5节,记下同游者的姓名。 4.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请问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明确:以的游览行踪为顺序。 5.写景过程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提示:可以从动词的角度谈,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谈,可从颜色的角度谈,可以从声音的角度,也可以从写形状的角度谈、从情与景的角度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斗折蛇行”,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蜿蜒弯曲的样子。 6.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部分,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23、四周树长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随风飘摇;潭水很清,有鱼儿游动。 7.文章第2段写游鱼与写潭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鱼突出水之清澈,写水是紧扣文章的标题的。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 想象描写: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在理解感情表达方面,你有什么疑惑?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发现小石潭 潭水和游鱼 潭水的来源 潭边的感受 记录同游者 小石潭记教案4 教学目标: 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
24、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重点: 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创意: 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悟。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心境的两个字。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
25、记。 二、译读,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读出文脉 (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表明游踪变化的词语。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2)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的心情也随之变化。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情感变化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缘景明情 柳宗元为什么先是快乐的后来又悲伤了呢?下面我们就循着文脉来找答案
26、。 1、品读“心乐之”。结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乐”。 课文开头就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意思是声音很好听,使我很高兴,是“乐其水声悦耳”。请大家读课文,试着将“心乐之,乐其-”补充在文章某句话后面,连起来读一读,感受的“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心乐之,乐其潭水清凉。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心乐之,乐其岸边石头姿态万千,形态各异。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心乐之,乐其树木青葱,藤蔓翠绿,摇曳多姿。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乐之,乐其潭水清澄纯净。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7、”心乐之,乐其鱼儿自由灵动,调皮可爱。 无意间发现小石潭这么个幽静美丽的地方,自然是激动的,惊喜的。 2、品读“凄神寒骨”,结合小石潭氛围,感受其“凄”。 景美人乐,是不是流连忘返了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以其境过清”。朗读直接表现“其境过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体会凄凉悲伤的感情。 是什么引发了心境如此大的变化的呢?找到关键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么?“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并不美好的设喻,正是凄寒、迷茫的内心体现。指导朗读,语速要缓慢,语
28、调要低沉,读出淡淡的忧郁之感和内心的迷茫。 四、悟读,知人论世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结合身世,从由“乐”变“凄”的微妙情感变化中领悟其孤独的内心世界。 屏幕显示柳宗元身世:(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岁即中进士。 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 后任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终年46岁。) 当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的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
29、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不禁触景伤情,为小石潭的处境感伤,也为自己感伤。所以再美的风景也只能带给他短暂的快乐,却始终走不进他苦闷而孤寂的心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绪的变化,触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却不颓废的心灵。推荐大家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游记的独特魅力。 六、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教案5 第一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通过环境
30、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 ,也可 ,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清洌( ) 参差披拂( )(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悄怆幽邃( )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特别) B.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一样)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居住,到) D.潭中鱼可百许头。(用在数字后,
31、表示不定数) 4.填空。(8分) 本文是 代的 ,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 ”。 小石潭记直接写潭水清澈的语句是;间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5.文章中抒发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多选)(8分) .闻水声,如鸣佩环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6.文中描写了小石潭
32、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 的特点。 7.解释下列多义词。 环:如鸣佩环( ) 四面竹树环合( ) 清:水尤清洌( ) 以其境过清( )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 不可知其源() 以:全石以为底( ) 以其境过清( ) 8.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并探究说明这些词语的用法特点。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下见小潭 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 其岸势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0分) 10.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6分) 日光下彻 俶尔远逝 如鸣佩环 心乐
33、之 近岸 隶而从者 11. 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4分)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12.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7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 以游鱼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以“阳光”“影子”,从另一个角度来写水之清的句子是: 13.读了课文,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什么感觉?(3分) 第二课时 1领会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1领会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
34、物的写法。 2体会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14.填空。. 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描写小石潭岸上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 描写游鱼动态,勾勒出一幅鱼乐图的句子是。 15.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政治上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语句是 16.课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条理十分清楚。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17.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 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 鱼,则变换为 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 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18.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隔篁竹,闻
35、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说说“闻”“伐”“取”“见”好在哪里?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9.文章写景与感情相融。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20.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绘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试举例对这一写作特点进行阐述。 (20分) 21.文中描写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的 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在寂寞处境中_ 的情感。(3分) 22.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2分) .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
36、昏,下了寒气。 .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 .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2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全文有何作用?(2分) 2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4分) 负势竞上 泠泠作响; 望峰息心 横
37、柯上蔽 翻译下面句子(3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请说出文中的观察角度是如何变化的。(3分) 在文中流露出的是怎样一种感情?(3分) 小石潭记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本文的及背景资料 积累文言资料 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能力目标: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工具书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 情感目标:理解悲凉凄苦的心境 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实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寓情于景的写法 教法选择: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学生初读课文,搜集及本文写作背景资料 一、导入:由学生简介情
38、况及写作背景 教师导入: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烦闷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访山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洞纷至沓来,美不胜收,看于茂林修竹之中,谭清泉又呈现于眼前了 二、朗读整体把握 朗读: ) 教师范读 ) 学生自读 翻译:分段进行,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自己翻译,不懂得划出 提出不懂得问题 ,全班根据课下注释自己翻译,不懂得划出 提出不懂得问题,全班同学和教师解答,指名翻译 齐读梳理文脉:说景物:描绘了那些景物,这是景物按什么顺序一次出现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溪岸) 潭中气氛 按游览顺序 说氛围:认为这些景物笼罩着什么气氛?
39、幽深冷寂 作业:积累文言词语 第二课时 三选读品味语言 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品味最美的一个画面,用得最妙的修辞,用得最妙的词语 四探究理解主题 小石潭在当时称不上美景,也算不上胜地,只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潭,假如经柳宗元妙笔生花,现在已经成为名胜古迹发挥你的想像力,假如你和朋友一起去游览,请描绘一下看到的风光 游览了小石潭的风光,你觉得那的环境怎么样,你的心情如何? 同是小石潭,为什么柳宗元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柳宗元参改革,失贬被贬,这幽深冷寂的环境透露出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柳宗元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这种写法叫寓情于景 五联读赏析体验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过
40、:"一切景物皆情语"的确,景如果没有情绪加入,景是死景,情如不借景抒发,情又太直白,景物与心情相结合,就会出现一种境界我国古代诗文有许多名言佳句都体现了这种境界,请任选一则赏析 (多媒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六布置作业 小石潭记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忧与乐是本文的学习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小石潭记(),字()()河东人,著名文学家, 之一。我
41、们学过他的文章 2、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5)全石底以出,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二)、导入 新课,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是因为变法失败而被贬到永州的,他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今天通过我们学习的小石潭记便可知道。 (三)1分钟、明确学习目标:幻灯显示,内容见前面。 (四)精讲点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42、?、(3)、游鱼和潭水各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欣赏美景之初的愉快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悄怆是悲凉凄苦的反映。 (2)课文的按游览的顺序来写,试说说本文的思路。 明确: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3)本文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画。请你说说本文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明确:如第一段,整段文字全都是围绕着石的特点来写潭的。先用水声、水色从侧面烘托:水声清脆;水色清洌,正由于它是个石潭。接着从正面落墨,写出石潭中
43、石头的种种形状和姿态。又如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是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点染的。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的空游两字,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 (五)课堂小结: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的气氛,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强化训练:观察你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感受。 (七)布置作业: 语文基础训练810题选做,15题必做。 四、板书设计: 发现小石潭 小石潭记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44、 潭中气氛 小石潭记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二、教学重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 2、抓住特点写景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感情流露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预习在前,教师点拨、分析在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最后取得共识。采用“讲练评”相结合,既抓整体感知,又要突出重点。 五、教学设想: 多读。多媒体以及其他的现代技术协助教学。把学生自主性学习调动到极致。 六、教
45、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依图猜诗江雪,导出柳宗元简介,明确:孤独、执著的钓翁形象其实就是柳宗元孤傲人格的写照! 二、预习检查: 1、检查生字词(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小组预习情况,然后小组长作点评、 篁竹huáng清洌liè为坻ch 为屿y为嵁kn佁然y 俶尔chù翕忽x差互c 寂寥liáo悄怆chuàng幽邃suì 2、检查朗读课文情况(以小组为单位来选取几句或者一段来读,然后其他小组对其做点评、 三、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课文,然后各组推荐一名男生女生进行朗读比赛。(要求:注意字音,断句,节奏,语气并体会感情、
46、2疏通文意: 自由朗读课文,集体质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先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后将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最后教师总结。 3解释重点词句意思(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到每个小组去,让小组完成自己的任务,并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在这过程中其他小组可以作点评和补充、 (1、(小组A、读第一小节,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注意好句中停顿、语言的节奏、 重点词句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2、水尤清冽寒冷 (2、(小组B)读第二小节,要求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重点词句1、日光下澈向下,澈,穿透 2、影布石上照映 3、潭中
47、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小组C)读第三小节,要求读出一点游历的兴趣。 重点词句1、明灭可见或现或隐 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 像长蛇爬行那样 3、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小组C)读第四小节,要求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重点词句1、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师总评: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作点评和补充。 四、问题探究 研讨下列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来学习,可以小组先讨论,把你这个小组讨论的结果派代表来展示成果、 1、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石(潭石、奇 水(潭水、清
48、(写鱼是为了写水,侧面烘托、 势(潭势、曲 境(潭境、幽 2、本文写景条理清楚,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本文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3、观鱼时的心情和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五、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散文。抓住特点描绘了小石潭的景物,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小石潭记教案9 、识记“篁、洌”等个文言实词和“以、其”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理解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反复朗读体会借
49、景所抒发的感情。 、理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请坐。游山赏水,探胜寻幽,历来是我国文人的保守喜好。或抒发平步青云的喜悦,或咏叹仕途坎坷的感悟。唐朝的文学大师柳宗元,借游小石潭,唱吟了一首宁静与感伤的诗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小石潭记。 作为一篇文言游记,你最希望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会哪些知识呢? 生:学会文言字词的音、义,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生:弄懂文意。 生:了解所描述景色的特点。 生:古人往往借景抒情,本文是否也是这样?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认为我们应先了解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 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图书发行合同3篇
- 预交保证金租房合同2篇
- 琵琶课件教学课件
- 甘孜建设工程检测方案(3篇)
- 福州净化工程方案(3篇)
- 理想信念课件
- 电网工程签证方案实例(3篇)
- 安全整改教育培训课件
- 农业温室智慧农业技术在国际市场的应用与发展研究报告
- 地质工程策划方案模板(3篇)
- 《网店装修与美工》课程标准
- 转岗申请表(标准样本)
- 正性肌力药物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课件-幻灯-ppt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23版)
- 部编新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同步练习课堂作业课课练课时练
-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课件
- GA 568-2022警服夏执勤短袖衬衣
- 上肢主要神经损伤诊断
- GB/T 38381-2019新闻出版知识服务知识元描述
- GB/T 24600-2009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土地改良用泥质
- GB/T 1839-2008钢产品镀锌层质量试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