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教育公共物品供给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以高等教育为例摘 要:高等教育属于私人物品还是公共物品,关于这个问题经济学界一直都存在争论,这个争论是有意义的,因为它关系到教育这个产品的供给和资源配置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推动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性质和其供给机制的分析,提出了高等教育政府供给的必要性及高等教育市场供给的可能性的几点认识。关键词:公共物品;高等教育;供给机制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关于教育领域的话题相当热门,社会各方的意见冲突也强烈。其中,教育的属性、高等教育是否应该提高收费、教育产业化是否是教育发展
2、的一个方向等问题逐渐表现出来。面对这些诸多的教育问题,必须要回答一个问题,高等教育是公共物品,或者准公共物品。一、高等教育的公共物品性质体现 1、公共物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最初出现于 19 世纪 80 年代,它是为适应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而确立的,从理论上说明了政府行为是与市场经济活动融为一体的。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区别主要在消费的竞争性、排他性和可分割性上有所不同。纯粹的公共物品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消费的非竞争性,即某一个人或企业对公共物品的享用,不排斥、防碍其他人或企业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企业享用该种公共物品的数量或质量;二是收益的非排他性,即
3、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企业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三是效用的非可分割性,即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提供的,具有收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公共物品可被划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一般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是一种没有排他性的服务, 一个人消费该种产品并不排除甚至不减少他人对该种产品的消费, 价格由供给者规定, 享用者可以不付费或少付费, 或通过纳税全体付费。所以纯公共物品消费上不存在“拥挤效应”不可能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进行排他性使用,否则代价将非常高昂。国防就属于典型的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的范围十分广泛,它介于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之间,相对于纯公共物品而言,它的某些性质发
4、生了变化。其中一类准公共物品是公用的或是可以公用的,一个人的使用不能够排斥其他人的使用,然而,出于私益,它在消费上却可能存在着竞争。准公共产品既可按量收费, 也可以按规定收费。教育产品的属性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一方面, 教育服务是一种纯私人物品, 这类物品的排他成本是很低的, 而增加一个人使用物品的边际成本则是很高的。因此, 大多数这类物品在排除他人的利用上还是相对容易的。另一方面, 由于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诚实和良好美德的任务, 因此, 另一些人认为, 教育服务是一种所有公民都有权获得的重要物品, 公民应公平享有这一权利, 从公平价值和分配角度看, 它又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然而, 由于教育物品存
5、在着很强的排他性和达到拥挤点后很强的竞争性, 所以, 教育服务不是纯公共物品, 只能被视为是一种准公共物品。2、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物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以上分析说明,高等教育既不是一个纯粹的公共物品,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私人物品,准确的说,“教育是一种优效型的公共物品或称准公共物品,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物品”。第一,高等教育产品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是全社会可享用的产品。第二,高等教育产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整个社会的成员共同享用公共物品的效用,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家庭或企业享用。
6、社会的部分(外部效应)则是不可分割的。高等教育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一个国家,其公民接受教育的人越多,水平越高,对整个社会发展越有利,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又具有效用的。第三,高等教育产品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参与经济活动的都是理性人,由于信息获取差别、利益差别、偏好不同,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各异的偏好次序和实现方式。高等教育消费的非整体性,使其消费在技术上易于分割。到目前为止,即使不通过收费的手段,也有足够的理由拒绝某些个人进入高等教育的大门,例如考试分数、家庭情况、性别、民族、宗教、国籍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等教育具有足够的排他性。二、高等教育供给机制的现状近年
7、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从总体上来看 高等教育的实际供给无法满足公共教育的实际需求的状况并没有改变。1、高等教育的总量性短缺总量性短缺又可以称为绝对性短缺,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投资供给的绝对供给量无法满足社会对其的需求。1978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 2亿元增加到300670亿元, 年均增长9. 8%。但与此同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在2.46%3.48% 的低水平上徘徊,甚至有些年份出现不进反退的现象( 见下表) 。表1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 )表1反映出我国公共教育投资明显偏低,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与世界其他国家 相
8、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自1980年以来, 世界平均水平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稳定在4. 7%4.9%, 其中,较发达国家为4. 9%5. 1%,欠发达国家为3. 8%3. 9%。如果计算实际值, 中国的公共教育经费总额不足美国的1/10,仅为日本的1 /4。可以看出, 无论公共教育投资占GDP 的比重,还是公共教育投资的绝对值,我国都与世界其他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即我国公共教育投资的总量性短缺是一个公认的事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表格不难看出,它必然会存在“供不应求”的状况。2、城乡间结构性短缺结构性短缺又可以称为相对性短缺,主要表现在教育内部投资结构比例不合理。
9、从城乡之间的教育投资来看,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形成了严重的城乡二元分割和“以城市为中心”的政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国家公共政策总是优先满足甚至是反映和体现城市人的利益。高等教育体现着“城市优先”的价值。表2 1995、2004年中国各地区高等学校及其在校生比重(%)项目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1995高校数目16.8913.7427.8021.5411.009.3在校生数14.5413.5529.1022.6810.018.122004高校数目16.809.9430.8523.4010.638.38在校生数15.210.5831.8524.749.997.64 该表显示,我国东部东南沿海地
10、区高校及其在校生数比重较高,中西部地区高校及其在校生比重较低,且2004年中、西部地区高校数比重和在校生数比重都较1995年有所下降。而我国高校毕业生长期以来大多选择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沿海发达城市就业。据统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 8% ,在城镇就业者占15. 2% ,去乡村的仅占4%。即使是来自县镇和农村的学生,其70%以上也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因此形成了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供给过剩与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供给不足同时并存的状况。三、高等教育供给短缺的原因解释1、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导致公共教育供给总量性短缺第一, 在现实的教育供给过程中, 政府对教育的投
11、资是通过各级公共财政预算来实现的,在财政预算总额既定情况下,教育获得的财政预算支出比例越高,教育投资总量就越大。列入公共预算支出的各个领域和部门的利益集团会尽力影响政府公共预算决策,千方百计为本部门争取更大的预算支出份额,各领域公共预算支出份额的最终确定实际上就是这些利益集团以势力为基础相互博弈后的结果。第二, 政府在配置公共资源时往往不是以其对公众的重要性程度而是以自身获得利益的多寡来排序, 把公共资源优先配给能给自身带来更多利益的部门和行业。第三,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 分级管理”的原则,管理的层级增多,各级政府机构之间没有明确的权责划
12、分。由于各级政府之间利益不同,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因而在教育投资上相互推诿,纷纷压缩用于教育的公共预算支出,使得教育投资责任无法落实到位,导致教育在地方公共预算支出中不但所占份额较小而且常常被拖欠、挪用。2、教育部门内部各利益集团的竞争导致公共教育投资的结构性短缺第一,高等教育大多兴办在城市, 投资主要来自中央政府、省直辖市政府和市政府, 他们有很强的财政支付能力; 而基础教育的投资主要来自县、乡、村, 他们自身的财政支付能力十分有限。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由于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政府政策、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呈非均衡发展的状态,这种状态无疑对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第二,城市教育利
13、益集团与农村教育利益集团竞争。长期以来, 我国实行“城市优先”的教育政策,使城市利益集团因此占有较多的教育资金从而占有较多的教育资源,成为强势利益集团, 农村教育利益集团却占有少量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成为弱势利益集团。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 西部地区用于教育的公共财政支出远远小于东部地区。第三,处于少数却占有较多教育投资的城市教育利益集团没有人数较多的农村教育利益集团组织的松散性的缺点而是具有“组织优势”和“信息优势”的优势,因而对教育投资的公共政策的选择有较大的影响力。四、改善我国高等教育服务供给的对策建议1、重视政府对高等教育的供给 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政府是高
14、等教育最大的投资主体。政府通过建立高等教育机构,直接生产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或者通过预算或政策安排等方式将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委托给私人部门生产,以提供高等教育产品的供给和服务。此外,政府的财政投入也是高等教育投资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同时,更应注重优化配置,整合教育资源,搭建合理的高等教育平台,有效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稳定发展。2、优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积极推进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优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发挥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是我国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推进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政府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弱势利益集团给予差别对待
15、,加大对教育部门以及教育内部最弱势教育群体的投资力度, 补偿他们所遭受的教育投资不公正待遇,缩小公共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分配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以缓解公共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3、利用社会资源发展民办高校高等教育需要走出去,民办大学或分校并非如人们想象的不正规,它们均经过了国家审批,其办学基本条件和基础管理都经过了专家和教育管理部门的考核和评估。私人的参与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加具有活力,发展非公立高等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当然,由于办学历史较短和经验的不足,这其中还存在着教学和管理上的问题,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待于加强研究和改进。参考文献:1 任 桐公共产品理论视角下的高等教育供给,东方企业文化·天下智慧2010年6月。2 孙一茗试论我国高等教育公共属性,新西部2011年第18期。3 席 恒论高等教育的供给机制,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9 月, 第34 卷第5 期。4 瞿华试析我国高等教育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学研究2007年第2期5 李连芬、刘德伟我国公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