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语益沅小片方言去入同调现象分析_第1页
湘语益沅小片方言去入同调现象分析_第2页
湘语益沅小片方言去入同调现象分析_第3页
湘语益沅小片方言去入同调现象分析_第4页
湘语益沅小片方言去入同调现象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湘语益沅小片方言去入同调现象分析 李姣雷 (清华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084)摘要 本文分析了湘语益沅小片方言古去声字与古入声字同调的现象。研究发现益沅小片方言读45调的清去字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白读层,一个是文读层。通过与周边方言的比较分析,文章指出益沅小片去声入声同调的实质是入声归入阴去。关键词 益沅小片 去声 入声 一、益沅小片方言的“去入同调”现象根据鲍厚星、陈晖(2005)的分区,益沅小片包括益阳市、沅江市、桃江县的方言。益沅小片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古去声字与古入声字声调相同的现象(本文简称为“去入同调”)。根据蔡梦琪(1995)的统计,益阳方言85%的古清去字与入声字同调(包括有

2、两读的清去字),66%的古浊去字与入声字同调(包括有两读的浊去字)。对益沅小片的去入同调现象,以往研究的主要分歧在于:(1)认为古去声字二分为阴去阳去,古入声字归入阴去,这种观点可以称为“入声归去”。杨时逢(1974)、张盛裕等(1988)、曾毓美(1995)、陈晖(2006)、张进军(2008)持这种观点,主张益沅小片方言没有入声调,而去声分阴去和阳去两调。如陈晖(2006)、张进军(2008)认为去入同调现象的实质是“入声归去”,主要理由是:古清去字大多数有45调(对应于长益片其他方言的阴去调)的读法;古入声字舒化后跟舒声字同调时,一般应该是入声调归入某舒声调而不是相反。鲍厚星(2006)

3、先持 “去声归入”的看法,后来改为“入声归去”,主要是考虑到西南官话对益沅小片方言的影响。他指出,益沅小片古清去字读同阳平的规律与湖南境内西南官话常澧片同,而与益阳相邻的常德县、汉寿县古清入和大部分浊入都并入到阴去。因而认为益沅小片方言也是古入声并入阴去,即“入声归去”。(2)认为古入声字独立成调,清去字归入入声,这种观点可以称为“去声归入”。陈蒲清(1981)、蔡梦琪(1995)、崔振华(1998)等持这种观点,主张益沅小片方言有入声调,清去字归入入声调。如陈蒲清(1981)认为益阳方言古去声字今读入声,大概是受长沙话的影响。长沙是湖南的省会,益阳旧属长沙府,读书音多模仿长沙,长沙话的阴去调

4、值为45,恰好跟益阳话的入声调值相同,益阳人按长沙的去声来念自己的去声,便促使这部分字演变为入声了这似乎能够说明益阳方言古去声字在调值上向长沙方言靠拢。蔡梦琪(1995)认为所有古入声字归为一个类,读45调,而清去字只有部分读45调,其他归阳平,同时也有部分浊去字文读45调,因此认为是“去声归入”。益沅小片方言“去入同调”的实质是什么?以往研究大多只是直接指明“入声归去”或“去声归入”,并未进行具体分析和讨论。陈蒲清(1981)和鲍厚星(2006)从方言接触角度考虑谈到权威方言的影响因素。对于陈蒲清认为益阳方言“去声归入”是受长沙话影响,我们存在疑问。长沙方言入声调值是24,为什么益阳方言读4

5、5调的古入声字不改读24调向长沙方言靠拢,而仅仅只在古去声字这类字上向长沙方言靠拢呢?此外,同属长益片的汨罗方言古入声字白读阴平33调,文读阴去45调,而并没有向长沙方言入声靠拢读24调。这说明益阳方言古去声字文读45调并不是因为向长沙方言借贷相近的调值,或许受别的方言影响。本文主要以益阳方言为例,尝试对益沅小片方言去入同调现象的性质进行分析,即究竟是“去声归入”还是“入声归去”?二、益阳方言的声调系统根据崔振华(1998),益阳方言有五个声调:阴平33、阳平13、上声41、去声11、入声45(说明:崔振华持“去声归入”观点,将45调命名为入声。本文在得出结论之前,暂不给45调定调名,而直接称

6、为“45调”)。阴平主要来自古清声母平声字,阳平包括古浊平字和古清去字,上声来自清上字和次浊上字,去声包括古浊去字和全浊上字,入声包括所有的古入声字。古清去字、浊去字和全浊上字都有文读入声45调的现象。如古清去字文读45调(即崔文的入声)白读阳平:“盖”文读45调(遮),白读13调(盖);“帐”文读45调(蚊),白读13调(子)。古浊去字文读45调(即崔文的入声)白读去声,如:“树”文读45调(立),白读11调(一只);“望”文读45调(希),白读11调(见)。从崔振华所举例字来看,益阳方言既有清去字文读45调,也有浊去字文读45调。根据蔡梦琪(1995)的统计,400个清去字(蔡梦琪原文所列

7、举的清去字有6个是入声字,我们在原来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减去了这个6个入声字。)中今读45调的有209个,占总数的52%,阳平、45调两读的有130个,占总数的33%;329个浊去字中只有45调一读的有147个,占总数的44%,去声、45调两读的有73个,占总数的22%。统计数据显示,浊去字文读45调的比例也很高,如果把只有45调一读和有文白两读的浊去字都加起来,则高达66%的浊去字有读45调的现象。以往对益阳方言声调的研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对为数不少的有声调异读的浊去字关注得比较少。未区分声调的层次,只是笼统地说益阳方言清去字归阳平或45调。说是“入声归去”,但清去字是白读阳平文读45调

8、,却没有对文读做出解释;说是“去声归入”,有很大一部分清去字只有45调这一读法,没有证明这只有一读的古清去字全部属于文读层。三、去入同调的性质31益沅小片属于长益片,而长益片方言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有入声调。表1是长益片方言声调的情况。长益片方言声调数量有5个和6个两种,益沅小片是5个声调,其他点基本都是6个声调。在入声调方面,除了有争议的益沅小片外,其他长益片方言大部分都有入声调,包括长沙、望城、宁乡、韶山、南县、安乡东南部、浏阳西部、湘潭、株洲等,湘阴方言没有入声调,古入声字全部归入阴去(表中声调材料按实际音值标注,如长沙方言声调系统为标调方便,把去声调记为55,而实际调值是45)。表1 长益

9、片方言声调表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清浊清/次浊全浊浊清清浊长沙市331341214524宁乡县331341214524望城县331341214524株洲331341214524湘潭331341214524湘潭县331341214524韶山441342224524南县331341214524安乡东南部331341214524益阳331341214545沅江331341214545桃江331341214545从表1我们发现,除益沅小片外,长益片其他方言的入声调调值相同,都是24调。如果认同益沅小片方言也是“去声归入”的观点,则益沅小片的入声调45与周围方言的入声24调值不同,但与周围方言的阴去调值相同。

10、在如此整齐统一的入声调调值为24的大环境下,益沅小片如果入声的调值为45,显然是有点另类的,不好解释;如果说益沅小片方言是古入声字舒化派入阴去(即没有入声调,也就是认同“入声归去”),则又不好解释作为地点方言入声调已经消失,而作为湘语权威方言的长沙话还保留入声调类这样的现象。我们试从长益片方言的入声调入手,寻找答案。32众所周知,长沙方言的入声调只是古入声字自成调类,没有入声韵尾,而且长沙方言的古入声字还存在白读阴去文读入声的现象,如表2所示(材料来源于张进军2008)。 表2 长益片方言古入声字白读阴去文读入声例字表方言点例 字长沙贼嚼滑轭牛屈子轧尖:固定出头的小铁块戳搁择嘴戳起拐棍搁把箱子

11、起湘潭石白活着柞树胛肩骨轧棉花觉睡轭牛子嚼槟榔戳棍子韶山活石薄铡狭吓雪白的轭牛子斛摘桃子轧棉花峡山口雹冰籴入株洲甲胛择石嚼着南县择舌薄嚼贼石额从表2例字可以看出,有些很常用的古入声字白读阴去,文读入声。有的学者提出长沙等方言的入声调是后起的,并不是古入声的保留。田范芬(2006)认为,“长沙话的入声经历了一个先合并到去声,然后再分化的过程,并不是塞音韵尾脱落后的保留。” 田范芬文引用了一些文献资料加以证明:其一是康熙长沙府志卷八“风俗”附“方言”一节,用直音标注了二十五组字的读音,其中有四组去、入互注,即“吉曰季,郁曰又,佐曰作,一曰裔”,二十五组标注音中有四组涉及入声的声调问题,可见入声归去

12、是当时长沙方言的一个显著特征。乾隆十二年长沙府志的记载与康熙长沙府志相同,说明十八世纪中期,长沙方言的入声仍读去声,没有分化出来。其二是诗词戏曲用韵:明清时期湖南一带的诗词曲等用韵材料亦可证明当时长沙、湘潭等地入声归去的现象。例如,沅湘耆旧集卷四十二:吴(善化)吴古岳麓读断岩残句“壁锡溧质石昔迹惜辈对气末”去入通押。康熙长沙府志中读做去声的四个古入声字“吉、郁、一、作”,我们查了长沙方言研究同音字汇的读音,只有入声一个调。这说明曾经可能有很多读去声的古入声字现在又只有入声一读了。为什么在以长沙方言为代表的长益片大部分方言出现了一个新的入声调呢?我们认为这很可能跟西南官话的影响有关。湘语是受西南

13、官话侵蚀很严重的一种方言,以长沙话的古去声字为例。江灏(1981)认为长沙方言有五个声调:阴平33,阳平13,上声41,去声55,入声24。鲍厚星等(1999)认为长沙方言有6个声调:阴平33、阳平13、上声41、阴去55、阳去11、入声24。这种分歧主要在于:长沙话是一个去声调还是分阴去和阳去调。分歧的原因是因为长沙话大部分浊去字有文读阴去的现象。我们有文章详细分析得出长沙方言大部分浊去字白读阳去文读阴去的原因是受只有一个去声调的西南官话影响所致。长沙话的入声调也是如此。根据钱曾怡(2010),西南官话区还有86个点仍保留有入声调。贵州省有15个县市,湖北省有9个县市,湖南省有8个县市,四川

14、省有41个县区市,云南省有11个县区市,重庆市有两个县市。李小凡、项梦冰(2009)在讨论晋语是否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大方言时提到:“入声在非南方方言里有三个大的分布中心,一个在山西省及其毗邻地区,一个在苏皖鄂,一个在川贵渝,这三个分布中心都有很明显的地理纵深度。而且从西南地区的入声的总体分布情况看,在大范围里出现非连续分布,入声的消失大概是较晚近的事情。”因此,我们认为西南官话在不久之前是有入声调的,且对入声调已经消失的湘语产生影响,形成一个新的入声调。这也是为什么长益片湘语的大城市有入声调,而老湘语绝大部分方言没有入声调的原因。但老湘语个别点的古入声字文白异读现象正预示着一个新的入声调形成。

15、据罗昕如(1998)分析,新化方言古清入字白读归阴平,浊入字白读归去声。但古清入字和浊入字文读都读入声调。就是说,新化方言古入声字根据清浊不同分别归入不同的舒声调,清入字以及少数次浊入字归入阴平,全浊入字归入去声,但在文读层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入声调。这说明消失了的入声调在权威方言的影响下出现新的入声调是可能的。既然长沙等方言的入声调是后起的现象,这就能解释为什么益沅小片方言古入声字读45调与其他长益片方言阴去调调值相同,而长益片其他方言读24调入声了。我们推测长益片方言古入声字舒化后归入去声,后来在某种方言的影响下古入声字又独立形成新的入声调,而益沅小片方言由于某种因素古入声字没有从去声字中分化

16、出来独立成新的入声调。下文我将详细分析。 33我们认为益沅小片方言去入同调现象不可能是“去声归入”,只能是“入声归去”,但需要解决几个问题:如果是“入声归去”,则为什么存在古清去字白读阳平、文读45调的现象?为什么除了古清去字外,还有浊去字也文读45调?以下我们分别对这两个问题做出解答。对于益沅小片方言古清去字白读阳平、文读45调的现象,我们需要全面了解益沅小片方言古清去字的今读情况。根据蔡梦琪(1995)对益阳方言45调字来源的统计,古清去字只有45调一读的有209个,具体是:课唾爸稼赦舍宿卸吓亚诈蔗怖妒蠹措故固雇库塑诉恶据踞著处庶恕赴讣赋驻注铸蛀爱贷概溉载重赛态霭会计丐最贝沛太泰配碎诲隘派

17、蔽际缀税滞制废闭帝蒂涕济婿桂继契诣溺戒介届诫譬智赐翅弃沸费既汽畏慰尉次翠粹祟致至挚率帅冀骥愧季志意报躁燥奥澳爆豹较啸眺窍峭肖斗争透奏购寇沤富副昼兽究幼赣暗泛店歉鉴监国子厌禁止赞灿干部汉案按建宪献怨遍片荐燕宴篡唤焕战卷试冠军奋训镇晋汛讯衅劲俊迅逊困当典趟丧失抗旷谤畅倡创将大况降落证兴高应答并聘性政圣更加竟庆映径众讽贡控(“吓、恶”两字有去入两个音韵地位,此处我们暂认为是去声字)。这些字既有常用字,也有非常用字。如“故、恶、爱、太、涕、介、继、躁、燥、斗、富、燕、困、当、燕、暗、最”等是常用字。我们根据彭小球(2006)的材料对沅江方言清去字的今调类情况进行了统计:120个清去字读阳平,260个清

18、去字读45调,38个清去字文读45调,白读阳平。沅江方言的情况与益阳方言大致相同。如果根据益沅小片古清去字有白读阳平文读45调的现象推断,清去字只有45调一读的字也应该是文读层。但从周边方言的情况来看,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湘语其他方言并未发现古清去字归阳平的现象,但属西南官话的常澧片普遍存在。根据鲍厚星(1988),常德十县市方言有澧县、津市市、安乡县、石门县、慈利县、桃源县五个县市所有古清去字全部归阳平,但常德县和汉寿县只有部分归阳平,大部分字仍独立成阴去调,所以在表格中没有体现,但鲍厚星在文中有文字说明。如表格3(常德十县市材料来源鲍厚星1988)。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清浊清/次浊全浊浊清清浊常

19、德市552421353535常德县552421333535汉寿县5521321332424临澧县5521321332424澧县55213213321324津市市55213213321324安乡县55213213321335石门县5513313321355/33慈利县351341331335/33桃园县351321331355益阳331341214545沅江331341214545桃江331341214545益沅小片在地理上与常德县和汉寿县相邻。所以我们认为,益沅小片存在与常德县和汉寿县相同的情况:部分清去字归阳平,部分清去字独立成调。益沅小片方言只有45调一读的清去字应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

20、是白读层的45调(未与阳平调合并的古清去字),一个层次是文读层的45调(白读阳平的古清去字)。因此,益沅小片方言古清去字的情况应该是一部分归入阳平,一部分仍独立成45调,而古入声字舒化时,归派到45调中。这就造成了全部古入声字与去声字同调的现象。周边的常德县、汉寿县方言的情况比益沅小片相对简单一些:常德县、汉寿县古清去字部分归入阳平,部分保留在阴去调中,入声调类消失,古清入和大部分浊入都并入到阴去。为什么与阳平调合并的古清去字和独立成调的浊去字会出现文读45调的现象呢?也就是说为什么益沅小片本来二分的古去声字为什么出现了相同的文读音。这是我们上文提到的受只有一个去声调的西南官话影响,导致阴去调

21、和阳去调合并的结果。至于为什么是阳去向阴去合并,我们认为这大概跟长益片方言阴去的调值有关。长益片的阳去是一个低降的21调,阴去是一个高升的45调,湖南境内以常德为代表的西南官话去声调也是一个高升调。所以长益片方言阴去和阳去合并时,选择了阳去并向阴去的路径。长益片大部分方言古入声字普遍独立为入声调,为什么益沅小片方言古入声字派入阴去从而没有入声调呢?益沅小片紧邻以常德话为代表的西南官话常澧片,常德方言的声调系统为:阴平55,阳平13,上声21,去声35。常德方言古去声字不分阴阳,古入声字除了少数读阳平外,其他都归入去声。我们认为益沅小片由于地缘因素首当其冲地受到西南官话的影响,入声归派与常德话相

22、同,因此没有入声调。从长益片其他方言也能看到西南官话相同的影响:属长益片的汨罗方言古入声字舒化后归入阴平和阴去两个调,但有很多归阴平的古入声字出现了白读阴平文读阴去的现象。也就是说,汨罗方言的古入声字在文读层与益沅小片方言古入声字归派相同。根据陈晖(2006),有入声的长沙话有18个入声字读舒声,而其中13个字归入阴去。这说明古入声字派入阴去可能将是湘语的主流。为什么益沅小片方言古入声字派入阴去呢?益沅小片方言古去声字根据古声母的清浊分为两部分:清去字的调值是45,浊去字的调值是21。从调值上来看,益沅小片的阴去45调与常德方言的去声调调值非常接近,因此益沅小片方言古入声字舒化后归入阴去而不是阳去。四、结语最后,我们对益沅小片“去入同调”现象做一个总结。益沅小片方言古清去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清去字读阳平,同时一部分清去字仍然独立成调。古入声字舒化后全部归入阴去45调。由于长益片方言受去声不分阴阳的西南官话影响,阳去并向阴去,出现了阳去文读阴去的现象。同时益沅小片有部分清去字读阳平,也开始回归阴去,出现白读阳平文读阴去45调的现象。所以,45调具有两种性质:一种是白读,包括未分化出去的清去字和古入声字;一种是文读,包括分化出去读阳平的清去字和浊去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