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教案_第1页
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教案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教案16第一朵杏花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认识9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教学准备:师生查资料了解竺可桢。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内容:认识和学习生字新词,了解文章大体内容,读顺课文。教师活动教学资料教学效果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竺可桢吗?2、简单介绍:竺可桢。今天我们就要

2、学习一篇和竺可桢有关的文章。3、板书课题:16第一朵杏花4、齐读课题。质疑,你想从文章中知道些什么?竺可桢简介: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当代著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贝献的领域之一。二、初读课文,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4、讨论: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可以回答哪些自己提出的问题了?5、读了文章你还有什么

3、新的问题吗?一类生词:一株淡淡走近错过郑重科学估计推断二类生词:明媚院墙竺桢绽开习惯遗憾吹皱精确文章结构段及段意:15第二、学习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第1-5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2、小组学习讨论。3、回答问题4、指导学生感情朗读。(1)“弯下腰”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2)“习惯地问”“我是问第一朵花是哪天开的”说明竺爷爷在坚持长期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三、课堂小结,书写生字。1、教师小结。2、指导书写生字。(1)指名认读生字,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2)重点指导生字在部件的比例,学生书写。第二课时教师活动教学资料教学效果一、复习

4、提问,导入新课。1、提问:请同学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读了第16课1-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2、师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竺可桢爷爷。二、学习课文6-15自然段。1自读课文6-15自然段,想想你又从中了解到了什么?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1)院墙旁边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2)春风吹皱了河水,吹醒了小草,吹绿了柳树,吹鼓了杏树的花苞。(3)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3、说说: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4、全班反馈。5、教师小结。重点词句体会:1 “泛出”与后面的淡淡的粉红搭配非常和谐,让人感到杏树的美丽。“吹皱了”“吹醒了”“吹绿了”“吹鼓了”用的很妙,使句式整

5、齐,也把春风写活了,春风过处,柳梢长出了嫩芽,小早在伸懒腰,河水泛起微波,杏花的花苞饱满,生动地描写了出来。2 “捧出了”“郑重地记下”其中,“郑重地记下”还可以看出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第一朵杏花的珍贵,孩子和竺可桢对第一朵杏花的重视。三、学习课文16自然段。1、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2、小结:正如竺可桢爷爷所说,他是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3、指导朗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四、拓展学习。收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参考资料:竺可桢纪念网h卄p:/zhukezhenmemskycom17科里亚的木匣教学目标

6、:1学会8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里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4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在生活中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第一次科里亚挖不到木匣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从这件事情中他受到什么启发。教学难点:科里亚在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话语。教学准备:学生了解自己小时候的情况。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活动教学资料教学效果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你发现自己和身边的冋学有哪些变化吗?2、师:不仅你们一天一天长大,很多事物

7、都在时时刻刻变化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7课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3、板书课题:17科利亚的木匣4、齐读课题。质疑,你想从文章中知道些什么?二、初读课文,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躲避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4、讨论: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可以回答哪些自己提出的问题了?5、读了文章你还有什么新的问题吗?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科利亚的木匣写了几层意思。2、分组学习,讨论文章的层次。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示。3、全班学习交流。4、指导学习课文第四自然

8、段。(这一段是个过度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四、学习课文1-3自然段。1、请同学分自然段朗读1-3自然段,全班思考:(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2、讨论思考题。(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出示句子(一):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出示句子(二):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4)课

9、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3、学生质疑。五、课堂小结,书写生字。1教师小结。2、指导书写生字。(1)指名认读生字。(2)交流,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3)重点指导书写“免”字。(4)学生书写。第二课时教师活动教学资料教学效果J一、复习导入。1、提问:请同学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读了第17课1-3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2、师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的。二、学习课文4-12自然段。1、默读课文4-12自然段,边读边想:(1)科利亚和妈

10、妈什么时候挖出埋的东西,从埋下去到挖出来有多长时间。(2)妈妈是怎么挖的,结果怎样?(3)科利亚第一次是怎么挖的,结果怎样?教学“科利亚为什么开始没有挖到匣子,后来又为什么挖到了”这一问题是课文的重点,了解了这一重点问题,学生就能明白到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做什么事都要随着情况的变化米取不同的办法这一道理。(4)科利亚又是怎样思考挖出木匣的?2、小组学习讨论。3、全班交流,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理解相关的词语。句子(一):住了差不多四年。理解词语:差不多。句子(二):妈妈从家门口朝前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师述:看到箱子,妈妈说什么啦?体会妈妈的感情,指导朗读。思考: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11、句子(三):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思考:科利亚挖的结果怎样?理解词语:仍然说说:这个词语在这里的作用。师述:面对小伙伴,科利亚是怎么说的。找出句子读一读。句子(四):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走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冋: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句子(五):科利亚走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科利亚的感情与情绪的变化过程:焦虑一被嘲笑一冷静思考一兴奋。填写表格:时间年龄步子事情战争开

12、始5岁步子小量十步埋下四年以后9岁大一倍量五步挖出三、学习课文16自然段。1、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你能给最后一个问句换种肯定的说法吗?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米取不同的做法。四、总结全文,有感情朗读课文。1、领会课文写法。(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

13、子,挖匣子提示:1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2、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板书设计: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2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17科利亚的木匣(四年前)埋五岁步子小十步(四

14、年后)挖九岁步子大五步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18处处皆学问教学目标1学会10个字,认识3个字。2默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在生活中观察,感受,思考。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培养在生活中观察,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在生活中观察,感受,思考。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培养在生活中观察,思考的习惯。教学难点:懂得只要在生活中观察,感受,思考。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的道理。教学准备:了解文中提到的星象、潮汐、动植物生长的相关知识。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第一课时教师活动教学资料教学效果J一、谈话导入,揭示课

15、题。1、师述: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奇怪的现象,你都是怎么处理的呢?(学生自由发言)2、师述: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观察、思考,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3、板书课题,读课题,学生质疑。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奥秘、巧合、潮汐、心领神会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齐读课文第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讲了什么?2、自由朗读课文23自然段,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学问?板书(1) 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2)

16、你还了解哪些这样的事例?(3) 指导朗读。3、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1)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想想:这段话讲到了哪些现象?(2)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处处皆学问。(3) 教师小结: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有其内在的联系,只有仔细观祭,研究才能了解其中的学问。(指导朗读)4、仔细品读第五自然段。(1) 读一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 体会“认真倾听”、“仔细观察”、“静静思考”的含义。(3) 体会“聪明的人类已经将许许多多的知识,应用在生活中。”(4) 指导朗读。5、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自己的体会。星象学,亦称占星学,是探讨天体对生物与无生物的作用,以及它们对天体影响力的反映。星象学在人

17、类最早期的史料中即有记载,一般人认为星象学是起源于古代两河流域的闪米特人、印度、欧洲或中国的河洛民族;星象学首先在巴比伦盛行,接着向东传到波斯、印度、中国;向西由希腊传到埃及、罗马和西班牙等地。占星是人们对天文学最早的感知,曾经有一段长久的时日,它们是一体的。星象学是最精深的天文学。网络资源:潮汐表:四、课堂小结,书写生字。1、教师小结: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发现小知识,记下它们,与同学一起交流吧。2、指导书写生字。(1)指名认读生字。(2) 交流,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3) 重点指导书写“宇、宙”字。(4) 学生书写。18处皆学问星象观察潮汐现象动植物生长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古诗诵读宿建德江教

18、学目标: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教学重点: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教学资料教学效果一、激趣导入。1、我们已经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词,谁能背诵给我们听听。2、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3、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作者小传】: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

19、浩然集。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2、教师氾读古诗。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子音,读通句子。4、同位互读.检杳牛字认读情况。5、用卡片检杳生字认读:移渚暮愁旷6、检杳指导朗读古诗。【注解】: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2、移舟:靠岸。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韵译】: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三、理解词句,了解诗的大意。1、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什么意思,可以同桌或小组商量,提出不懂的词句。2、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3

20、、说说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评析】:这处前刻划秋江暮色的i札先再鞫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参考资料:http:/www.bookcool.eom/online/wenxue/ts300gb/0/225.htm五、指导朗读,体会诗情画意。1、学生自己试读,评议指导。2、教师范读,学生仿读。3、多种形式朗读比赛。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1、。板书设计:古诗诵读:宿建德江抒情Z+E曰借景泊舟日幕愁思旷低清月孤寂语文乐园(六)教材分析:语文乐园(六)共有"我来试试”、"探究与发现”和"口语交际”三大板块。其中"我来试试”包括:读一读;认一认,读一读;写一写,背一背;读一则成语故事一鸣惊人。“探究与发现”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运用修改符号,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德句子概念。“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发明带来的变化”。让学生当小记者,采访周围的人。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兴趣和热情,感受发明和创造带来的变化。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词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言的好习惯。2、学习认识一组和思考、学习有关的成语。3、学习积

22、累名言警句。4、读成语故事,弄清成语意思,能讲成语故事。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新词,学习积累好词好句。教学难点:理解成语,弄清成语意思,能讲成语故事。教学时数:2课时教师活动教学资料教学效果一、我来试试。(一)读一读。1、请同学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2、指名读词语,边读边想:这些词语在哪里见到过?哪些词语自己经常运用。3、小组交流。4、全班反馈。5、拓展学习:生活中还知道像这样类似的新词语。说一说。(二)认一认,读一读。1、自由读成语,了解词语的意思。2、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3、连读这组成语,把你的发现在脑海中形成画面。4、小组交流。5、全班反馈。6、拓展学习:收集相关的成语。(三)写一写,

23、背一背。1、请同学自读句子,感受句子内容。2、交流:读句子的感受。3、用多种形式朗读。中国印:“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有四项含义:其一是中国特点、北京特点与奥林匹克运动元素的巧妙结合。以印章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种植、养殖,施有机肥料,不用咼毒性、咼残留农药,在标准环境、生产技术、卫生标准下加工生产,经权威机构认疋并使用专门标识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是我国城市特有的环境污染,在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见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第二课时教师活动教学资料设计意图探究与发现。1删除号:用来删除字、标点符号、一学习修改病句的方法:词、短语及长句或段落。1、自由读句子,发现什么?2恢复号:又称保留号,用于恢复2、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