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160分知识提醒与方法点拨第一部分集合_第1页
高考数学160分知识提醒与方法点拨第一部分集合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数学160分知识提醒与方法点拨第一部分集合1. 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意义是解决集合问题的关键:元素是函数关系中自变量的取值?还是因变量的取值?还是曲线上的点?;2. 数形结合是解集合问题的常用方法:解题时要尽可能地借助数轴、直角坐标系或韦恩图等工具,将抽象的代数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然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3. (1)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2n,真子集数为2n-1;非空真子集的数为2n-2;(2)A二B:=AB=AuAB=:B;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A=,的情况;(3)CI(AB)=(A)(CIB);CI(AB)=(A)(CIB)

2、。第二部分函数与导数1. 映射:注意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一对一,或多对一。2. 函数值域的求法:直接法;配方法;导数法;利用函数单调性;换元法;a+bJa2+b2利用均值不等式一;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利用函数有界性(ax、sinx、cosx等);判别式法3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wg(x)wb解出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首先将原函数y二fg(x)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U二g(x)

3、与外函数y二f(u);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注意:外函数y=f(u)的定义域是内函数u=g(x)的值域。4分段函数: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5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f(X)是奇函数Uf(_x)-_f(X)=f(_x)f(x)=0=d9=-1;f(x)f(x)是偶函数:二f(_x)=f(x):=f(-x)-f(x)=0dQ=1;f(x)奇函数f(x)在原点有定义,则f(0)=0;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

4、调性;(6)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6函数的单调性单调性的定义:f(x)在区间M上是增(减)函数:二-xX2三M,当为:x2时f(xj-f(X2):0(0)=(Xi-X2)f(Xi)-f(X2)0(:0)f(Xi)-f(X2)Xi-X2-0(::0);单调性的判定定义法:注意:一般要将式子f(xj-f(x2)化为几个因式作积或作商的形2(2);图像法。式,以利于判断符号;导数法(见导数部分);复合函数法(见注:证明单调性主要用定义法和导数法。7函数的周期性(1)周期性的定义: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若有f(xT)二f(x)(其中T为非零常数)则称函数f(x)为周期

5、函数,T为它的一个周期。所有正周期中最小的称为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如没有特别说明,遇到的周期都指最小正周期。(2)三角函数的周期 y=sinx:T=2二:y=cosx:T=2二:y=tanx:T-”:;下小2兀兀y=Asin(x亠;),y=Acos(亠;):T:y=tanx:T=丨叫|叭函数周期的判定:定义法(试值)图像法公式法(利用(2)中结论)与周期有关的结论:f(xa)=f(xa)或f(x2a)二f(x)(a0)=f(x)的周期为2a:y=f(x)的图象关于点(a,0),(b,0)中心对称二f(x)周期2ab; 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x=b轴对称nf(x)周期为2ab; y=f

6、(x)的图象关于点(a,0)中心对称,直线x=b轴对称nf(x)周期4a-b;8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幕函数:、二X(:R);指数函数:y=ax(a0,a=1);对数函数:y=logax(a0,a1);正弦函数:y二sinx;余弦函数:y=cosx;(6)正切函数:y=tanx;一元二次函数:ax2bx0;k其它常用函数:正比例函数:y二kx(k=0):反比例函数:y(k=0);特别的xy=,勾”函数:目二X旦(a0);xx9二次函数:解析式:一般式:f(x)=ax2bxc;顶点式:f(x)=a(x_h)2k,(h,k)为顶点;零点式:f(x)=a(x-xj(x-x2)。二次函数问题解决需考

7、虑的因素:开口方向;对称轴;端点值;与坐标轴交点;判别式;两根符号。二次函数问题解决方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10函数图象图象作法:描点法(注意三角函数的五点作图)图象变换法导数法图象变换:平移变换:iy=f(x)y=f(x_a),(a.0)左“+”右“-”;iiy=f(x)y=f(x)_k,(k0)上+下-;伸缩变换:iy=f(x);y=f(.x),(0)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伸长为原来的-倍;iiy=f(x)y=Af(x),(A.0)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伸长为原来的A倍; 对称变换:iy=f(x)y=f(x);iiy=f(x)y=f(x);iiiy=f(x)y=f(一x);ivy=f(x)y=f

8、二(X); 翻转变换:i y=f(x);y=f(|x|)右不动,右向左翻(f(x)在y左侧图象去掉);ii y=f(x);y=|f(x)|上不动,下向上翻(|f(x)|在x下面无图象);11函数图象(曲线)对称性的证明(1)证明函数y=f(x)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2)证明函数y=f(x)与y=g(x)图象的对称性,即证明y=f(x)图象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在y=g(x)的图象上,反之亦然;注:曲线G: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2by)=0; 曲线C1:f(x,y)=0关于直线x=a

9、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y)=0; 曲线C1:f(x,y)=0,关于y=x+a(或y=x+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ya,x+a)=0(或f(a+b一一y+a,x+a)=0);f(a+x)=f(bx)(xR)y=f(x)图像关于直线x=对称;2特别地:f(a+x)=f(ax)(xR)一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a+b 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对称;13.导数导数定义: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作yfj)limf(X。+x)-f(Xo);x-2Ax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c=0:(xn)=nxnJ:(sinx)=cosx;(cosx)-sinx:(

10、ax)二axIna;(ex)=ex;1i(logax)=:(Inx)=。xlnax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u_v)u1v;(uv)uVuv;(u),二uv;uvVv导数的应用:利用导数求切线:注意:i所给点是切点吗?ii所求的是“在”还是“过”该点的切线?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if(x).0=f(x)是增函数;iif(x)::0=f(x)为减函数;iiif(X)三0=f(x)为常数;利用导数求极值:i求导数f(x);ii求方程f(x)=0的根;iii列表得极值。 利用导数最大值与最小值:i求的极值;ii求区间端点值(如果有);i得最值。第三部分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180匕71角度制

11、与弧度制的互化:二弧度=180,1弧度,1弧度二():5718180兀1 21弧长公式:I-vR;扇形面积公式:SR2RI。2 22三角函数定义:角中边上任意一点P为(x,y),设|OP|=r则:yxysin,cos,tan-rrx3 三角函数符号规律:一全正,二正弦,三两切,四余弦;4 诱导公式记忆规律:“函数名不(改)变,符号看象限”;k兀十三_半k兀一5.y二Asin()对称轴:x2;对称中心:(,0)(kZ);k兀+2L_申y=Acosgx对称轴:x=5_申;对称中心:(2,0)(kEZ);22sinx6.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sinxcosx=1;tanx;cosx7. 两角和与

12、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sin(=二)=sincos=cossin:; cos(二)=cos:cos:sin二sin:;tan(圧二l:,)tatan-1+tan。tanP8.二倍角公式:sin2=2sincos;2222cos2:=cos二一sin2cos-1=1-2sin二;tan2=2。1-tana9.正、余弦定理正弦定理一abC2R(2R是ABC外接圆直径)sinAsinBsinC注:a:b:c=sinA:sinB:sinC:a=2RsnA,b=2RsnB,c=2RsinC:abcabc。sinAsinBsinCsinAsinBsinCb?+22余弦定理:a2二b2c2_2bccos

13、A等三个;注:cosA二一c一a等三个。2bc10。几个公式:三角形面积公式:11.1SabcahabsinC二.p(p-a)(p-b)(p-c),(p(abe);222内切圆半径r=2S.abc;外接圆直径a亠bc2R=a_b_csinAsinBsinC11.已知a,b,A时三角形解的个数的判定:C其中h=bsinA,A为锐角时:ah时,无解; a=h时,一解(直角);hab时,一解(锐角)。第四部分立体几何1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柱体:表面积:S=S侧+2S底;侧面积:S侧=2二rh:体积:V=S底h1锥体:表面积:S=S侧+S底;侧面积:S侧=-rl:体积:V=S底h:3台体:表面积:

14、S=S侧+S上底S下底;侧面积:S侧=二(術)|:体积:V=1(S+sS;hS)h;3一243球体:表面积:s=4二R2:体积:V=R3。32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直线与直线平行:公理4;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直线与平面平行: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面面平行=线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推论;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垂直: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平面与平面垂直:定义-两平面所成二面角为直角;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3. 结论:从一点0出发的三条射线OA、OB、0C,若/AOB=/AOC,则点A在平面/BOC上的射影在/BOC

15、的平分线上;立平斜公式(最小角定理公式):COST-COSKCOS2;正棱锥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记为则S侧COST=S底;长方体的性质长方体体对角线与过同一顶点的三条棱所成的角分别为:,:,则:cos2、+cos2I+cos2=1;sin2用+sin2l+sin2=2。长方体体对角线与过同一顶点的三侧面所成的角分别为:,-,则有cos2:+cos2:+cos2=2;sin2:+sin2:+sin2=1。正四面体的性质:设棱长为a,则正四面体的:高:h6a:对棱间距离:2a;相邻两面所成角余弦值:13 23内切球半径:a;外接球半径:a:体积:-1a3。12412第五部分直线与圆1直线方程

16、点斜式:y-y、=k(x-X);斜截式:y=kxb;截距式:y-=x-Xiy2-yiX2-Xi;一般式:AxBy0,(A,B不全为0)。(直线的方向向量:(B,-A),法向量(A,B)2 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是:(1)列约束条件;(2)作可行域,写目标函数;(3)确定目标函数的最优解。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方程平行的充要条件垂直的充要条件备注h:y=kiXl2:y=k2x+b2人=k2bhb匕k2=-1l12有斜率l1:Ax+B+G=0Ab2=a2B1,且A,A2+B1B0不可写成l2:A2x+B2y+C2=0BQ2式B2C1(验证:分式4. 直线系直线方程y=kx+bAx+By+C=

17、0平行直线系y=kx+mAx+By+m=0垂直直线系y=_x+mkBx-Ay+m=0相交直线系Ax+B1y+G+扎(A2x+B2y+C2)=05 几个公式设A(xi,yi)、B(X2,y2)、C(X3,y3),ABC的重心G:(X1xX3%y2y3);33点P(x0,y0)到直线Ax+By+C=O的距离:d=-怒旳一9;JA2+B2两条平行线Ax+By+C1=0与Ax+By+C2=0的距离是d=IC1-C2I;蓄厂6.圆的方程:标准方程:(x-a)2(y-b)2二r2:x2y2=r2。一般方程:x2y2DxEyF=0(D2E2_4F0)注:Ax2+Bxy+Cy2+Dx+Ey+F=0表示圆二A=

18、C工0且B=0且D2+E24AF0;7圆的方程的求法:待定系数法;几何法;圆系法。22228.圆系:xyD1xE1yF-(xyD2xE2yF2)=0,(=-1);注:当,二-1时表示两圆交线。x2y2DxEyFr(AxByC)二0,(;一:1)。9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主要掌握几何法)点与圆的位置关系:(d表示点到圆心的距离)d=R点在圆上;d:R点在圆内;dRu点在圆外。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d表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R=相切;d:Ru相交;dR=相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d表示圆心距,R,r表示两圆半径,且Rr)dRr相离;d=Rr外切;R-rdR相交;d二R-r二内切;0:d:R-

19、r=内含。10.与圆有关的结论:过圆x2+y2=r2上的点M(x,y0)的切线方程为:X0X+yy=r2;过圆(x-a)2+(y-b)2=r2上的点M(X0,y0)的切线方程为:(x0-a)(x-a)+(y-b)(y-b)=r2;以A(x1,y2)、B(x2,y2)为直径的圆的方程:(x*)(xX2)+(yy”(yy2)=0。第六部分圆锥曲线1.定义:椭圆:|MFi|MF?=2a,(2a|FiF2|);双曲线:|MF1|-|MF2|=2a,(2a:|F1F2|);抛物线:略2.结论焦半径:椭圆:PFj=a+ex),PF2=a_ex)(e为离心率);(左“+”右“-”);抛物线:弦长公式:AB=

20、1k2x2-为=(1k2)(x1x2)2-4X2a二(1k,2)(yiy2)2ryy;抛物线:AB=2b;抛物线:2p。a注:(i)焦点弦长:椭圆:AB=2a二e(x1x2);X1+X2+P=;(n)通径(最短弦):椭圆、双曲线:sina过两点的椭圆、双曲线标准方程可设为:22mxny=1(m,n同时大于0时表示椭圆,mn:0时表示双曲线);椭圆中的结论:内接矩形最大面积:2ab;P,Q为椭圆上任意两点,且OP_0Q,则一1-22|OP|OQ|丄.丄;2.2ab、一2日小 椭圆焦点二角形:.S軒代=btan,(v-F1PF2);.点M是-PF1F2内心,PM交F1F2于点N,则1也_=旦;|M

21、N|c 当点P与椭圆短轴顶点重合时ZF1PF2最大;双曲线中的结论:2222 双曲线D1(a0,b0)的渐近线:D0;a2b2a2b2b22 共渐进线y=bx的双曲线标准方程为D(-为参数,丰0);aa2b2双曲线焦点三角形:.S.PF1F2二b2cotF1PF2);.P是双曲线22x2a2占=1(a0,b0)的左(右)支上一点,F1、F2分别为左、右焦点,则PF1F2的内切圆b的圆心横坐标为-a,(a);双曲线为等轴双曲线=e=2=渐近线为y=x=渐近线互相垂直;(6)抛物线中的结论:2 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弦AB性质:.xiX2=_;yiy2=p2;4112.;.以AB为直径的

22、圆与准线相切;.以AF(或IAF|BF|p2BF)为直径的圆与y轴相切;.SAOBP-2sina 抛物线y2=2px(p0)内结直角三角形OAB的性质:22.%x2=4Pyy2=-4P;.1Ab恒过定点(2p,0);2.AB中点轨迹方程:y=p(x-2p);.OM_AB,则M轨迹方程为:(x-p)2y2二p2;.(SAOB)min=4p2 抛物线y2=2px(p0),对称轴上一定点A(a,0),则:.当0:a_p时,顶点到点a距离最小,最小值为a;.当ap时,抛物线上有关于x轴对称的两点到点a距离最小,最小值为2ap_p23. 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解法:直接法(通法):联立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构

23、造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注意以下问题:联立的关于“x”还是关于“y”的一元二次方程? 直线斜率不存在时考虑了吗?判别式验证了吗?设而不求(代点相减法):处理弦中点问题步骤如下:设点A(X1,y“、B(X2,y2);作差得kAB=解决问题。4. 求轨迹的常用方法:(1)定义法: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2)直接法(列等式);(3)代入法(相关点法或转移法);待定系数法;(5)参数法;(6)交轨法。第七部分平面向量设a=(X1,y1),b=(X2,y2),则:a/b(b丰0)=a=b(人:-R)二X1y2X2y1=0;a丄b(a、0)=ab=0=x1x2+y1y2=0.ab=|a|b|cos=x2+yy2

24、;cos=ab;|a|b|注:|a|cos叫做a在b方向上的投影;|b|cos叫做b在a方向上的投影;ab的几何意义:ab等于|a|与|b|在a方向上的投影|b|cos的乘积。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P,A,B三点共线二OP=xOAyOB(且x1);第八部分数列1定义:等差数列an:二an.1_an=d(d为常数)二2an二an1an(n_2,nN*)2二an=knb:=sn=AnBn;等比数列an=2an二an-1an1(n_2,nN)=an二cqn(c,q均为不为0的常数)=Sn=k-kqn(q=0,q=1,k=0);项数为2n-1时:S2n-i=(2n-1)a中;S奇S偶nn-1若an二m,a

25、m二n,(m=n),则amn=0;若Sn=m,Sm=n,则Sm-(mn);若Sn二Sm,(m=n),则Smn=0。3数列通项的求法:归纳法;定义法(利用叠乘法(乩二Cn型);S1(n=1)AP,GP的定义);公式法:累却法SnSn严&%2)Cn;|L12构造法(ankanb型);(6)迭代法;2.等差、等比数列性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通项公式an=a1+(n1)dnAan=dq前n项和Sn=n(a1+an)=na1+n(n7d221. q=1时,Sn=nat;2. q式1时,Sn_a1(1q)1-qa1anq1q性质an=am+(nm)d,an=amqn-m;m+n=p+q时am+an=ap+aq

26、m+n=p+q时aman=apaqSk,S2k-Sk,S3k-S2k;成AP2,S2k-Sk,S3k-S2k,成GPak,ak怖,akm,成AP,d=mdak,ak4m,ak七m,成GP,q-qmr等差数列特有性质:项数为2n时:S2n=n(an+an+i)=n(ai+a2n);S偶-S奇二nd;亚S偶an1间接法(例如:anJ-an=4anan=二4);anan作商法(aa?an二cn型)注:当遇到an勺-anJ=d或空=q时,要分奇数项偶数项讨论,结果是分段形式。an4. 前n项和的求法:拆、并、裂项法;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5. 等差数列前n项和最值的求法:?0或3兰0:利用二次函数的

27、图象与性质。fn十兰0in+0j第九部分不等式1. 均值不等式:22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变形,ab冬(山)2昇222.(了解)绝对值不等式:|a|-|b旧a_b|勻a|b|3. 不等式的性质:ab:=b:a;ab,bc二ac;ab:=acbc;ab,cd=acbd;ab,c0=acbd;ab,c:0=ac:bc;ab0,cd0=acbd;anbaOnanabnaO(nN讯);(6)aaba0二寤a“b(nN*)。4. 不等式等证明(主要)方法:比较法:作差或作比;综合法;分析法。第十部分复数21概念:z=a+biR=b=0(a,bR)=z=z=z0;z=a+bi是虚数=b工0(a,bR);z

28、=a+bi是纯虚数二a=0且b*0(a,bR)二z+z=0(zm0)=z20时,变量x,y正相关;r0时,变量x,y负相关;|r|越接近于1,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r|接近于0时,两个变量之间几乎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第十三部分算法初步1流程图:图形符号:终端框(起止况)处理框(执行框);.输入、输出框;j连接点。流程图分类: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审否是ri:n不是质素.n是质数循环结构:戸求n除以i的余数i=i+1i=2注:循环结构分为:I当型(while型)先判断条件,再执行循环体;n.直到型(until型)一一先执行一次循环体,再判断条件。2.基本算法语句:;输出语句:PRINT“提示

29、内容”;表达赋值语句:变量=表达式条件语句:IF条件THENIF语句体ENDIFELSE输入语句:INPUT“提示内容”;变量式ENDIF循环语句:当型:直到型:WHILE条件DO循环体循环体WENDLOOPUNTIL条件第十四部分常用逻辑用语与推理证明1. 四种命题:原命题:若p则q;逆命题:若q则p;否命题:若p则一q:逆否命题:若q则一p注: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逆命题与否命题等价。2充要条件的判断:(1) 定义法-正、反方向推理;(2) 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例如:若AMB,则A是B的充分条件或B是A的必要条件;若A=B,则A是B的充要条件;3. 逻辑联结词:且(and):pq;或(o

30、r):pq;非(not):-p.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全称量词-“所有的”、“任意一个”等,用-表示;全称命题p:一M,p(x);全称命题p的否定p:M,p(x)。存在量词“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等,用表示;特称命题p:M,p(x);特称命题p的否定p:一x,M,p(x);第十五部分推理与证明1.推理:合情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在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我们把它们称为合情推理。归纳推理:由某类食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有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注:归

31、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类似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注:类比推理是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演绎推理:从一般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这种推理叫演绎推理。注: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大前提已知的一般结论;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得出的判断。二.证明1直接证明综合法一般地,禾U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综合法又叫顺推法或由因导果法。分析法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等),这种证明的方法叫分析法。分析法又叫逆推证法或执果索因法。2. 间接证明-反证法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反证法。附:知识性提醒:1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