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读论语识人生——论语十二章课文解读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读论语识人生——论语十二章课文解读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读论语识人生——论语十二章课文解读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读论语识人生——论语十二章课文解读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读论语识人生——论语十二章课文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读论语识人生一一论语十二章课文解读一、导言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

2、,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所以要联系实际来理解文章内容。二、个性解读对话生成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在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实现平等对话。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6)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不亦君子乎?”【解读】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

3、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

4、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2 .曾子曰:“吾日三省(xm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解读】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解读】

5、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解读】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

6、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5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解读】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

7、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6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解读】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8 .曾子

8、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解读】“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9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解读】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

9、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10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读】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三、课文之外,品读有思有人说,论语是绝

10、学,我看并非夸张。一部论语,凡20篇,近500章,句句灵动着超人的智慧。最近再读论语,并把学习时的思考附在后边,和各位同仁探讨。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思考:学习要善于思考,善于质疑,对老师讲授的知识要善于发挥(足以发);如果学生只是一架接受知识的机器,没有自己的见解,那么,学了也难增长智慧。现在的语文教学不是提倡个性化解读么?子曰:“君子不器。”思考: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学以致用,才能成为有用之人。不能把学生训练成储存单一的“知识”的“器皿”(所谓“君子不器”)。孔子早就对“知识和能力”作了形象化的解读啊。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

11、:学与思不可偏废,二者结合才会有收获。学而思,思而学,循环往复,难道不是一种极佳的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吗?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思考:社会总是在继承、沿袭、变通前朝制度的基础上发展的,这是规律。其实,教育的改革,或损(摒弃)或益(增加),也遵循着继承和变通这一规律。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郛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思考:学识渊博的孔子,尚且“每事问”,何况常人乎。我们的学生是否养成了“每事问”的习惯?我们的学生会提问吗?我们为学生创造了提问的机会吗?子语鲁大师乐,曰

12、:“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瞰如也,绎如也,以成。”思考:此章表现了孔子极高的音乐修养,他能听出音律始为“翕”(和谐),继而“纯”(纯美)、“檄”(清晰)、“绎”(悠扬婉转)。我于是想到,我们的老师也应该如夫子,多一点才艺,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这其实也是极其重要的教学资源啊。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思考:孔子要求弟子学习要善于思考,能够举一反三。以现在的语文教学为例,一篇课文,不过是一篇范例,仅仅满足于对范例的“记住”而不去“反三”,那我们的教育也就太简单太功利了。子路有闻,未

13、之能行,唯恐有闻。思考:孔子十分重视实践,他的弟子子路因所学未能实践(未之能行),所以面对新的知识自然有一种紧迫感。知识在不断更新,原有的知识不及时实践,面对新的知识便会被动。新的课改对实践给予充分关注是有道理的。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思考:孔子主张,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教学内容。所谓“因材施教”,就是使我们的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真正做到学有所获,我于是想到了我们的“营养式教育”,不也是“因材施教”么?为什么要整齐划一?子曰:“不愤不启,不怫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思考:“启发式”、“举一反三”,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教学观点,今天我们在课改中似乎还未诠释

14、完整。至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启发式”的理解还非常肤浅。孔子认为,不到百思不得其解时不要开导(不愤不启),不到欲说而不会说时不要启发(不怫不发)我们总习惯按所谓“既定方案”组织教学,以学生记住所谓“标准答案”为教学目标,这难道不值得反思吗?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思考:美妙的音乐能给人以精神享受,把人带到忘我的境界。所以孔子主张“成于乐”。艺术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而我们时下的教育却因应考而违心地远离了高雅的艺术。不亦惜乎?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思考:孔子吟诗、读书、讲学、行礼,者B要用“雅言”(规范的“官话”),看来,最早推广普通话的当属孔子了。孔子

15、当年就认识到规范语言的意义,这对我们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很好的启示。子不语怪,力,舌L,神。思考:孔子不谈怪异、暴力、叛乱、神鬼,对今天我们打造文化校园,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远离邪恶现象,仍有现实意义。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思考:一个人有了进步,就应该肯定,评价一个人要用发展的眼光,哪怕他有一点进步,也要鼓励,不要排斥。圣人对“难与言”(难与之交谈)的“童子”尚且如此,我们对学生又该如何?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思考:与书本知识相比,实际能力更为重要,多多实践,才能有收获。孔子对自己,

16、则并不满意(未之有得)。孔的知识学问(文)还感觉良好,而对自己的实践(躬行)子的反思让我们懂得,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思考:孔子认为,诗、礼、乐,可以启智、修身、陶情。知识、道德、情操这是人生追求的三大目标。短短九个字,使我联想到课程改革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太宰问於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思考:多才多艺,大都少时所学。圣人的“多能”,也离不开少时学会的许多小技能(多能鄙事),我们今天的教育也不能不重视特长兴趣的培养,校本课程的开设显得何等重要。

17、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思考:对任何问题,多角度思考,正反论证,你就会有所收获(叩其两端而竭)孔子在这里告诉了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彳麦!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思考: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诲人方法,为师者当谨记于心。我们从颜渊的喟叹中感受到一代先师孔子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在这样的老师循循善诱的教育下,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啊。子贡曰:“有美玉於斯,隔嚏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思考:若是块好材料(

18、美玉),就应体现它的价值,发挥它的作用,不要埋没了人才(隔嚏而藏)。孔子连用两个“沽之哉”,说明他十分重视“推销”自己。我们今天不也提倡人才推荐和人才自荐吗?子曰:“彳麦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思考:“后生可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此,社会才得进步;为了使人才脱颖而出,我们必须早作规划,从基础教育抓起(以免“四十五十而无闻”)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思考:各人的条件不同,性格不同,兴趣不同,志向不同,不是所有的受教育者都能同时达到同一个目的。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为各种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课改中新的课程设置(如选

19、修课等),校本课程的开展,有利于解决“可”与“未可”的矛盾。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李路;文学:子游、子夏。思考:孔子对弟子们的德行、言辞、政见、学识,评价中肯,无不了如指掌。我们对学生的认识也应该有这样一张评价记录卡,做到心中有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噫。思考:上一章记录的是弟子的优点,此章记录的则是缺点。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思考:对不同的人,教育方法有所不同,胆小者(如冉有,求),鼓励他勇敢(进之),胆大者(如子路,由),告诫他约束(退之)。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的育人艺术当令我们惊叹。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思考:如果所学的知识不能用于生活实践,那么,书读得再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